书城传记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8482200000051

第51章 历史性握手

〔新华社二十日讯〕前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他的夫人郭德洁女士从海外归来,今日上午乘专机抵达北京。

一则简短的消息,似巨石激涛!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上午,首都机场聚集了上百名前来欢迎的各界人士,其中有彭真副委员长、郭沫若副委员长暨夫人,国务院副总理贺龙、陈毅、罗瑞卿,叶剑英元帅以及陆海空三军统帅,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蔡廷锴……人群中,引人注目地站立着溥仪夫妇。当溥仪正与杜聿明、宋希濂、范汉杰、廖耀湘愉快地交谈时,申伯纯从不远处慢慢踱过来:

“老溥呀,李宗仁先生回国,你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哟!”

“什么?”他不解地望着申老。

“因为李宗仁先生看过你那本《我的前半生》了……”

申老赞许地轻拍着他的肩膀。

应当说,李宗仁在海外看到末代皇帝的自传后,从中得到的不仅是启迪,溥仪在新中国受到人民的公正对待,也在他的心灵上投上了阳光的暖意。

当溥仪从申老的嘴里晓知李宗仁的归来竟与自己的影响有关时,脸上不禁露出一丝惬意的微笑。

十点刚过,溥仪看到一架飞机徐徐降落。从舷梯上走下来的却是周总理,他是自沪专程提前赶来迎接李宗仁夫妇的。周总理站在溥仪近处,简要介绍了李宗仁在海外的境况,对大家做了个有力的手势:“他能归来,是一件好事。你们看怎么样……很好嘛!”

不久,又一架专机在跑道滑停,李宗仁夫妇从舷梯上缓缓走下来。

“你回来了,我们欢迎你!”周总理走上前,与李宗仁紧紧拥抱。他在介绍欢迎的人群时,猛然看到了溥仪夫妇。“你还没见过溥仪吧?”他指着溥仪,“你看,溥仪新生了。他五十多岁了,不像吧……”

“欢迎你回到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溥仪走上前,笑着说,“我五十八岁了,但是在今天,我感到越活越年轻!”

“噢,溥仪先生……”李宗仁百感交集,“你的大作,我在国外就已经拜读了,对我启发很大。”说着,他凝视着溥仪的双眼,激动地伸出饱经风霜的右手。

溥仪跨前一步,也热情地向他伸出有了茧子的大手。

此时,中国现代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一幕,展现在人们面前:末代皇帝溥仪与“末代总统”李宗仁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目睹这一场面的程思远先生,曾万分感慨地评述说:“纵观上下几千年,纵横五大洲,历史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权能够这样?不但把一位末代皇帝保存下来,改造成了新人,而且,末代的总统也万里来归。这证明了新中国的政策是多么宽宏大量。”

两位“末代”的握手,仅仅是一种偶然巧合吗?不!一个崭新社会的诞生,不仅改造了旧人,也将各色志士仁人裹挟在滚滚向前的洪流中。或许,在历史学家看来,它揭示了时代的人心所向;而在哲学家眼中,则反映出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规律。无论怎样,两位历史人物的会面,不能不说带有历史的必然!

如果说,当晚溥仪夫妇参加周总理主持欢迎李宗仁夫妇的盛大宴会,听到李宗仁关于“国家领导人不咎既往,欢迎我们回到祖国,这种宽大精神更使我感动”的答辞,受到强烈感染,那么,八月五日,与李宗仁的再次会面,则使他感到了欣慰。

盛夏的午后,东总布胡同里的李宗仁寓所,气氛炙热非常。溥仪和杜聿明夫妇、宋希濂、范汉杰、廖耀湘同乘一辆面包车来此专程拜访。几人中,除了溥仪,都是李宗仁的老熟人。

“李德公……”走进铺着大红地毯的客厅,杜聿明首先向李宗仁打招呼。惟有溥仪仍客气地称他“李宗仁先生”。

“请吃糖果。”郭德洁张罗着拽曹秀清和李宗仁坐在了中间沙发上。溥仪和杜聿明分坐两侧。作为私人拜访,似乎无话不谈。杜聿明扯起当年赴缅远征抗日,李宗仁倒提起曹秀清在台湾向蒋介石讨要杜聿明,大闹总统府以及与她在美国邂逅的往事。幽默的范汉杰打趣说:“杜大嫂,你可蛮厉害哟……”

“十六年了。”宋希濂一声感叹,不禁忆起与李宗仁在南京的最后一次会面。那是一九四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当时,他作为华中剿总副司令参加了李宗仁设宴欢送以张治中为首的和谈代表团后立即召开的紧急军事会议,研究长江防务。后来的实际表明,那次会议竟成了崩溃前的绝望的哀鸣。

“李宗仁先生,”溥仪拿出一本《我的前半生》,客气地递给他,“承蒙指教。”

“岂敢……”李宗仁起身接过,“这本书,我是在美国拜读的。写得有意义!谢谢你。”

“我的前半生,说起来惭愧啊!”溥仪略欠一欠身,“清朝以后中国何时真正统一过?只有新中国才结束了分裂割据……”当李宗仁很感兴趣地问起他的工作,他的眼睛里放出了光采,滔滔不绝地谈起从事的文史工作和繁忙的社会活动,“你回来,咱们一起建设国家。”

虽然,溥仪言犹未尽,李宗仁却谈兴勃发。他说:“过去,我多少知道一些大陆政策,但没有真正体会,不然,我谅不会跑到美国去。听得出来,溥仪先生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对我有启发。回国后,我有许多事情不懂,还要向你们请教……”

溥仪感觉李宗仁的一番话,的确是发自肺腑的。于是,他笑了:“我们共勉……”

说起共勉,他倒有点喧宾夺主了。九月二十五日,在为李宗仁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意外地成了主角。当李宗仁回答完记者连珠炮似的提问,刚刚开始冷餐酒会时,一些记者发现了与溥杰夫妇站在一起的溥仪,便蜂拥而上。一家海外报纸事后报道说:

出席这次冷餐会的溥仪,是尤其受人注意的人物之一……

抢先挤过来的是一位年轻的英国记者。他操着一口不太熟练的汉语,忙不迭地询问道:“溥仪先生,我读了您的大作,觉得很有意思。顺便问一下,您的那部著作的英文版本什么时间能发行?许多英文读者都很感兴趣……”

溥仪歉意地解释说:“《我的前半生》已经翻译了多一半,大概不久就可以问世了。谢谢……”

一位访问过他的阿拉伯记者端着酒杯过来,刚说了一句“我希望和你谈谈,不知可以不可以……”就被挤到了旁边。许多欧、美记者及港澳记者纷纷围拢来,人声嘈杂中,他已无法一一详答。连东南亚一个国家的大使走来握手,他也只来得及说了句“我见到你感到很高兴”,那位大使就又被挤在了一边。

“溥仪先生,你的气色很好,不像是年近花甲之人。”

“是啊……”他正待回答香港记者,一位机灵的欧洲记者不待寒暄,便开门见山地抢问起其他的国际问题。一位工作人员见状,索性将溥仪和那些激动的外国记者引入一个侧厅。如若不然,李宗仁举行的记者招待会,简直会被溥仪接受采访的场面搅乱。

这时,尽管那位欧洲记者仍穷追不舍,溥仪看到已被记者团团围住,索性急中生智地转向众人,发表了长篇演讲。联系到李宗仁的归来,他慨然陈辞的结论是:“从多半生的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走人民的道路,才有真正的前程……”

当他在三个月后与沈醉一番长谈时,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由于肾癌发作,他卧病协和。新年第二天,沈醉夫妇前来探视。病榻旁,沈醉遗憾地谈起郭德洁身患乳癌,由此,不禁重提当年蒋介石派他暗杀李宗仁夫妇的一段往事。同时,也聊到前不久与这一对夫妇的会面。沈醉与溥仪娓娓交谈之际,李宗仁启程赴南方参观。

一九四八年末,国民党政权已呈崩溃之势,内部倾轧日趋白热化。一天,沈醉接到军统头子毛人凤的电召,火速飞往南京,接受了刺杀李宗仁的任务。之后,蒋介石亲自接见他和毛人凤,叮嘱说,这次行动关系党国安危,决不能泄漏,要从速布置。一星期后,毛人凤亲自派了两名枪法准的职业刽子手,又在李宅附近的拐弯处摆了一个烟摊,以便在李宗仁乘车减速时,从两边伺机暗杀。同时,毛人凤还布置在两架战斗机上装配机枪,准备以空中失事为由干掉李宗仁。不久,终因蒋军在淮海战役遭到惨败,时局难挽,蒋介石只好辞退总统职务,暂由李宗仁代理。于是,暗杀阴谋才不了了之。

溥仪静卧病床,默默地听着沈醉的叙述。除了一些细节外,他早读过沈醉的回忆文章了。这篇文章连李宗仁夫妇阅后,也曾大吃一惊。就在前几天,李宗仁请秘书尹冰彦约沈醉到住所吃饭。当年的被暗杀者对暗杀者笑着说:“我过去不知道蒋介石的阴谋,见到你的文章才恍然大悟。没想到他竟对我要下这样毒手。我过去尊重他,一直称他为先生,今后再也不这样称呼了。”郭德洁插言说:“你还有一个重要内幕没写上。”原来,他们刚到南京时,宋美龄异常亲热地要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龄号”专机赠送他俩。蒋介石也一再夸这架飞机如何安全。她认为这也是企图暗杀他们的阴谋。

“周总理很关心你的病情……”沈醉向溥仪说完,又谈起过去自己受蒋介石指使,屡次企图谋害周总理,但特赦后相见时,周总理却说,那是往事,今天是朋友了!听到此,溥仪顿发感慨:

“周总理胸怀博大啊!实在令人钦佩。再拿我来说吧,我在伪满造了那么多孽,周总理也一点不嫌弃,总是耐心地教我如何弃旧图新,走向新生活……当我有了退步,他仍然满腔热情地用多种方式帮助我鼓励我往前走。这不?我有了病,他还惦念着……”

“是呀。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总理心里装着那么多人。连我们这些文史专员中谁病了,他都知道。”

“我们只有加倍工作,来报答周总理的关怀……”溥仪激动得泪眼涟涟,两手紧紧攥住了沈醉的双手。

“是啊……”沈醉连连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谈兴正浓,护士来招呼吃午饭,沈醉夫妇只好起身告辞。由李宗仁归来的话题所引起的共鸣,使两颗跳动着的心愈发靠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