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3岁同步育儿全书
8466300000011

第11章 儿科诊疗室

新生儿出生后按照免疫接种程序免费接种必须接种的疫苗。而计划免疫管理类疫苗和扩大免疫服务类疫苗则属自费疫苗。

接种疫苗

重视接种疫苗

新生儿要重视接种疫苗,现在由于医学比较发达,因此国家有明文规定,新生儿出生时,都要按程序接种疫苗。但有些父母并不了解新生儿接种疫苗的项目和方法,因此不能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为宝宝接种疫苗。

这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所以为宝宝接种疫苗一定要重视。

这里主要介绍两类疫苗接种方法,一类为卡介苗接种法,另一类则是乙肝疫苗接种法。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

新生儿卡介苗的接种方法是:生后1~2天,便要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后接种处要注意保持清洁,应该每天换衬衣,以防局部混合感染。

接种卡介苗一般无不良的全身反应,种后3~4周,局部可能发生较硬的红肿,里面逐渐出现脓液,红肿上可能有个小白点,以后结痂,且逐渐干枯。1~2个月后大部分便愈合,但会留下瘢痕,反应较重的可能发生破溃流脓,腋下淋巴结肿大,局部红肿。破溃时用消毒纱布敷盖,若宝宝发热,接种处周围红肿厉害,应该立即就医。

如果接种后无反应,则说明接种未成功,需做OT检查。若OT呈阴性,应重新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是为了预防细核病。

乙肝疫苗的接种方法

乙肝疫苗接种的方法:即出生后24小时内第一次接种,30~40天后(满1个月时)接种第二次,5~8个月后(一般在6个月时)接种第三次。乙肝疫苗是提纯的乙肝表面抗原,属于灭活疫苗。

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只有30%的人能够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而且抗体效果很不稳定;接种第二针后,能有90%的人产生抗体;到接种第三针后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6%以上,并且抗体效果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所以,家长必须记住要给宝宝接种3次乙肝疫苗,尤其是第三次接种与前一次间隔时间较长,千万不要忘记。接种乙肝疫苗后宝宝一般没什么明显反应,有的宝宝会有轻微发热,这属正常反应。

新生儿生病征兆及表情特点

哭是宝宝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儿哭时一般不流泪,因此难以知道他需要什么。正常新生儿的哭,常是因为饥饿、口渴或尿布湿、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引起的。哭还是宝宝的语言,正常新生儿每天总会哭几阵的。假如他很安静,不哭不闹,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断一下他的大脑发育是否正常。

呼吸

新生儿正常呼吸时不费劲,每分钟40次左右。若呼吸少,有些快慢不匀,幅度时深时浅,只要不伴有皮肤青紫或心跳减慢等现象,则属正常。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暂停。

呼吸窘迫:呼吸很费劲,吸气时胸廓的软组织及上腹部凹陷,呼气时发出哼哼的呻吟声;呼吸时两侧鼻翼动。呼吸速率明显增快(每分钟60次以上)或减慢(每分钟30次以下),常伴有皮肤青紫。

呼吸暂停:指病儿的呼吸停顿15秒以上,并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减慢,早产儿发生率较高。

以上两种情况都要引起注意,及时救治。

黄疸

新生儿在生后2~3天后大多出现黄疸,这是生理现象。但是,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黄疸。因此,当黄疸出现时,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如果黄疸具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能并非生理性:

1.在生后24小时内黄疸即相当明显。

2.黄疸遍及全身,呈橙黄色,并在短期内明显加深。

3.黄疸减退后又加深或生后2~3周仍很明显。

4.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黄。

5.全身状况不正常:发热,食欲不佳,精神不好,两眼发呆。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治疗。

呕吐和漾奶

呕吐是指乳汁自胃经口吐出,吐出时有较大的冲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漾奶是指乳汁自食管或胃经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并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不论呕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养方法不当,或食物摄入量过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或先天性肠闭锁、食管闭锁等疾病造成。一般情况,只要孩子食欲好,日渐发胖,这就不要紧,但要注意喂养方法,喂奶后取右侧卧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呕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现时,则应引起重视,请医生检查:

1.食欲减退,精神萎靡。

2.发热或前囟饱满。

3.体重减轻或有脱水表现。

4.呕吐物带血或呈黄绿色。

5.常吐泡沫状液体或流涎。

6.腹胀或可见到胃、肠的蠕动波型。

7.便秘或生后未排出胎粪者。

呻吟

如果新生儿呼吸或心脏疾患,导致肺功能明显紊乱,或因肺部有疾患,呼气时有哼哼呻吟声,这表示病情较严重。持续呻吟要比间断呻吟病情更重,应毫不迟疑地送医院诊治。

腹泻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4~6次,外观呈厚糊状,有时稍带绿色,多为金黄色稀便,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为绿色稀便则为腹泻;腹泻严重者水分甚多而粪质很少。腹泻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细菌感染、喂奶量或乳中含糖量过多、受凉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数因对牛奶过敏或肠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过少时大便次数也可增多,称为“饥饿性腹泻”,这时大便较松、色绿,次数虽多但量少,应与其他腹泻相区别。腹泻应予以治疗。

皮肤苍白

皮肤和黏膜苍白也是一种病态,原因有:

表浅血管收缩,见于环境温度过低或孩子有疾病的时候。

贫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出现这种情况也应加以治疗。

身体发热

发热也是新生儿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的重要表现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时,妈妈感觉到孩子口腔发烫,才知道孩子生了病。可是新生儿感染后不一定都发热,特别是出生体重轻或病情重的孩子,甚至体温低于平常。另外,如果环境温度过高,也可使体温上升,因此,不能单纯看体温判断宝宝是否生了病。体温超过38℃必须看医生,超过37.5℃则可多饮水、敞开包被,观察体温变化是否由于疾病所致。

婴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状,有时只表现为:

1.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

2.口部反复地做咀嚼、吸吮一类的动作。

3.呼吸不规则、暂停并伴有皮肤青紫。

4.面部肌肉抽动。

5.少数新生儿表现为: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一阵阵地抽颤或肌肉持续紧张。

惊厥是一种神经系统症状,但不一定都是脑子里有病,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发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脑缺氧、核黄疸、败血症等。一旦发生,要及时就医,查清原因,及时处理,切勿延误。

新生儿在睡眠时,出现手指、足趾小抽动,醒后又一切正常,这不要误认为惊厥。

皮肤青紫

皮肤呈蓝紫色即为病变。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生活环境骤然改变,心肺功能需要调整,皮肤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钟以后应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可能是病态。引起新生儿皮肤青紫的原因很多:单纯青紫多为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有些先心病儿皮肤呈灰色。阵阵发青则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所致。另外,环境温度低时,小儿会发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经保暖可随之消失。有的小儿在宫内受压,局部淤血,生后面部会有紫色斑,称“损伤性出血”,生后可逐渐消失,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