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未知的远古文明
8454200000021

第21章 美洲大陆上的传奇(5)

复活节岛神像之谜

智利的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地方之一,它坐落在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水域,离南美海岸大约有3700千米之遥。它的陆地面积仅有117平方千米,人口约2400人。由于它位于南纬27°10′,西经109°30′的地球中心地带,因而素有“地球的肚脐”之称。在它的周围,几乎没有什么岛屿,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因此,这个小岛也就成了航海者理想的间歇地。当人们发现这个海岛时,在他上面已经存在着两种“居民”,一种是显然处于原始状态的具有血肉之躯的波西尼亚人;另一种则是代表高度文明的巨石雕像。

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像复活节岛被发现的历史并不长,追溯到1722年,是荷兰人首先登上此岛并为此岛命名的,恰逢那天是4月5号复活节,于是这座远离世界文明的孤岛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复活节岛。

此后,西班牙人等欧洲探险家们在几十年内先后多次登上此岛,引起人们极大探险兴趣的不仅是这个荒岛上有土人居住,更重要的是岛上的上百尊巨石像。

使世人赞叹不已的石像已经成为这个天涯孤岛的象征。200多年来,种种疑问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纷纷踏上这个小岛,试图去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这些石雕人像一个个脸型窄长、神情呆滞,造型一致,表明它们的制造者是依照统一的蓝本加工的;为别处所未见,从而说明它是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岛作品。可是,有些学者指出他们的造型与远在墨西哥帝纳克瓦的玛雅——印第安人文化遗址上的石雕人像,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莫非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响过它?墨西哥远离复活节岛数千千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能的奇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这批石雕人像小的重约2.5吨,重的超过50吨。还有,岛上这些石雕人像还有不少戴石帽的,一顶石帽,小的也有2吨,大的重约十几吨。这又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要把这些石帽带到巨石人像的头上,又需要有最起码的起重设备。岛上树木不生,连滚木滑动这种最原始的搬运设备都不具备,吊装装置就更成了虚无之物了。

有的石像戴着巨大的石帽他们究竟是如何被制作者从采石场上凿取出来的,如何加工制作,又采用什么办法,将他们运往远处安放的地方,使之牢牢地耸立起来。前几个世纪岛上居民还未掌握铁器,这一切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许多学者研究了分布在小岛各处的那600多尊石像,以及几处采石场的规模等情况后,认为这些工作量需要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才能完成。他们做过一项实验,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需要十几个工人忙一年。利用滚动滑动装置似乎是岛民解决运输问题的唯一途径,同时这种原始的搬运方法的确可以将这些庞然大物搬运到小岛任何角落。但是,这无疑又要占用很多的劳力。

再说5000个强壮的劳动力吃什么?靠什么生活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小岛上的土著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养活2000个强劳力的粮食。小岛上的植被、耕地提供的食物,以及沙滩上偶尔漂浮而来的鱼虾,更难以满足如此众多人口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小岛现在也仅拥有2400多人,许多生活用品还要靠外来补给。

也许是宗教的力量,促使复活节岛上的居民创造出这种人间奇迹。但岛上的原始居民并未信仰任何宗教,他们直至19世纪后期法国传教士来到后,才渐渐接受并信仰罗马天主教。这些面对大海的雕像,又究竟代表着什么宗教,连世居小岛的居民都说不清楚。

于是,这里又出现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谁是岛上的巨石人像的制作者?土人吗?显然这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一个谜团是为什么有些石像突然就停工了呢?人们逐一统计了岛上的巨石人像,共有六百多尊。他们还调查了这些巨石人像的分布,他们还在拉诺拉库山脉发现了几处采石厂。采石厂里那坚硬的岩石,像切蛋糕似的被人随意切割,几十万立方米的岩石被采凿出来。到处是乱石碎砾,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运往远方安放,采石场上仍躺着数以百计未被开采的石料,以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有一尊石像最奇妙,他的脸部已雕琢完成,后脑部还和山体相连,其实再有几刀,这件成品就可与山体分离,然而他的制作者却不这样做,好像他突然发现了什么,匆匆离去。采石场上碎石零乱,上面有深深的凿痕,以及纷飞四处的石屑。

火山爆发吗?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复活节岛是座火山岛,但是座死火山,在人类来到岛上居住以前,情况一直是稳定的。或许是狂风海啸等灾难造成工地停工。但是,岛上居民理应对海岛常见的这种自然现象司空见惯,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再说灾难过后随时可以复工,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雕刻这些巨人石像,已经是个谜了,而采石场为什么突然停工,又是谜中之谜。

复活节岛以多“谜”出名,一向是各国学者和旅行家的神往之地,尽管这里路远地偏,每年慕名而来观光、考察的人依然络绎不绝。但愿有一天,这许多的谜能被解开。

通天塔隐藏的秘密

墨西哥城郊外的卓鲁拉是个死气沉沉的小镇,人口虽然只有1.1万,市中心却有一个宽阔的广场。沿广场往东走,穿过狭窄的街道,越过一条铁路,便到达被印第安人称为“特拉契哇泰泊特尔”的“人造山”阴影下。

这座巨型建筑物号称古代世界规模最庞大的工程计划之一。它一度是奉祀和平之神奎札科特尔的圣殿,如今却被天主教占据,在其上兴建了一栋装饰华丽的教堂。这座古建筑的地基占地1821100平方米,高64米,在规模上超过埃及的大金字塔3倍。在岁月的侵蚀下,尽管轮廓已经变得模糊,周边也长满野草,但依稀可以看出,它原本是一座宏伟、庄严的古巴比伦式宝塔,拥有四道整齐峭直的“阶梯”,直达云霄。宝塔的底部,每一边几乎长达半千米。虽然饱受践踏凌辱,但这座古建筑仍旧保持着它的尊贵和美。这就是墨西哥的通天塔。

蒙尘的古迹并不会永远保持缄默。有时候它会向世人倾诉。当“征服者”特兹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铲除一个文化,如同一个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时。这座宝塔目睹了墨西哥人民遭受的身心创伤和耻辱。当时的卓鲁拉城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圣地,拥有10万人口。为了彻底消灭墨西哥的古老传统和生活方式,征服者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糟蹋奎札科特尔的圣殿。这帮人最后想出一个伎俩:把矗立在宝塔顶端的圣殿整个砸掉,在原址上建造一间教堂。

就在毁灭行动如火如荼展开之后,有些西班牙人已经开始领悟:“一个真正伟大的文明,曾经存在于阿兹特克人之前的墨西哥。”说来诡异,最早醒悟的就是那位烧书烧得最起劲的狄亚哥·迪兰达。显然,在曼尼城演出一场公开烧书的表演之后,他的心灵经历过一番“大彻大悟”。垂暮之年,他痛下决心,全力搜集犹加敦半岛上土著的神话和口传历史,以挽救他曾不遗余力摧毁的古代文化和智慧。

圣芳济修会的修道士伯纳秋诺·迪萨哈冈是一位编史家。他记载的中美洲历史和传说使我们获益良多。据说,这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四处寻访印第安耆老,央求他们使用阿兹特克象形文字,就记忆所及,写下阿兹特克族的历史、宗教和传说”。他将历年搜罗的古代墨西哥人种、神话、社会和历史资料汇编成一部12卷的巨著。问世后,这部著作却遭西班牙当局查禁。所幸有一份抄本流传下来,虽然并不完整。

另一位圣芳济修士狄亚哥·迪杜兰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搜集本土神话和传说,试图挽回已经沦丧的古代文化和知识。1585年,他造访卓鲁拉城。其时,墨西哥社会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剧变。在卓鲁拉城,狄亚哥修士访问一位据说年纪超过100岁的老者,听他诉说当初兴建宝塔的故事:

起初,太阳的光还没被创造出来,卓鲁拉这个地方一片黑暗混沌。大地平坦辽阔,没有山丘,整个平原被水环绕,没有树,也没有生灵。太阳和光从东方升起之后,世界上立刻出现一群畸形的巨人,占据所有土地。他们爱上美丽的太阳和光,决定建造了一座塔。这座塔非常高,塔顶碰触到天堂。他们搜集建筑材料,接着又找到一种黏性很强的泥巴和沥青,立刻开始动手建筑高塔……这座塔终于建到最大的高度,塔顶碰触到天堂,天堂之主非常生气,就对天上的居民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地上的凡人被太阳的光和美色迷住,建造了一座狂傲的高塔,直通到我们这儿来。你们去教训他们,不要让这些凡夫俗子混进天堂,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于是,天上的居民纷纷出击,有如闪电一般,他们摧毁了高塔,把造塔的人驱散到世界各地。

中美洲的这个传说,跟基督教《圣经》讲述的巴别塔故事有七八分雷同,而《圣经》的故事是从更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传说演变而来的。

中美洲的高塔传说和中东地区的巴别塔故事之间关系显然非常密切。两者的共同点显而易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间的重大差异。当然,东西方两个故事之所以有这些共同点,也许是因为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已经有过接触。但未被历史所记载。有一个理论倒是可以同时解释两个故事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高塔传说的两个版本,源自一个共同的、极为古老的祖先。尔后数千年间各自演变发展,形成现在的样子。到底有没有这种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