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未知的远古文明
8454200000019

第19章 美洲大陆上的传奇(3)

玛雅文化的难解之谜,何止是这些水井。像奎茨尔科特尔这样的神灵,是作为大传教士、律师和法官,以及大科学家和农艺师,来到玛雅人中间的。他既然怀着善良的愿望普度众生,那么他肯定也会教给贫困而愚昧的玛雅先民,使用轮子,制造车辆,以摆脱肩挑步行之苦。然而,考古学家从未在历史的土层下发现玛雅人使用过车辆和轮子。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悬而待解的谜案。

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

玛雅人既然在许久以前就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那么现代的人类文明为何又失去了玛雅人的行踪呢?玛雅人这种“从天而降”的文明现象,为何像一场刚刚拉开序幕就已结束的历史剧呢?玛雅人为何突然背弃文明,又回归原始呢?这确实是个谜。

公元830年后,科班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宣告停工。公元835年,帕伦克的金字塔神庙也停止了施工。公元889年,提卡尔正在建设的寺庙群工程中断了。公元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堡,也停下了已修建过半的石柱。这情形令我们联系到复活节岛采石场上突然停工的情景。

突然停工的帕伦克的金字塔神庙这时候,散居在四面八方的玛雅人,好像不约而同地接到某种指令,他们抛弃了世代为之奋斗追求、辛勤建筑起来的营垒和神庙,离开了肥沃的耕地,向荒芜的深山迁移。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玛雅人的那些具有高度文明的历史文化遗址,就是在公元8—9世纪间玛雅人自己抛弃的故居。如今的游客徜徉在这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构架面前,无不赞叹、惋惜,而专家学者们却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玛雅人抛弃自己用双手建造起来的繁荣城市,却要转向荒凉的深山老林。这种背弃文明,回归蒙昧的做法,是出于自愿,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史学界对此有着各种解释与猜测。譬如说,外族侵犯、气候骤变、地震破坏、瘟疫流行,都可能造成大规模的集体迁移。然而,这些假设和猜测都是不具备说服力的。首先,在当时的情况下,南美大陆还不存在一个可以与玛雅人对抗的强大民族,因此,外族侵犯之说就站不住脚。气象专家几经努力,仍然拿不出公元8—9世纪间南美大陆有过灾难性气候骤变的证据。同样,玛雅人那些雄伟的石构建筑,有些已倒塌,但仍有不少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整,因此地震灾难之说可以排除。至于瘟疫流行问题,看来很有可能。然而,在玛雅人盘踞的上万平方千米的版图内,要大规模地流行一场瘟疫,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再说玛雅人的整个迁移,先后共历时百年之久,一场突发性的大瘟疫,绝无耗时如此长久的可能性。

有的人根据祭祀雕像被击毁,统治者宝座被推倒的现象,做出阶级斗争的推测。阶级斗争的确在玛雅社会中存在并出现过,但这种情况是局部的,只在个别地方和城市发生过,而玛雅人的集体北迁却是全局性的。

有人试图从生态角度解开玛雅人大迁移之谜。譬如认为玛雅人采取了某种不恰当的耕种办法,破坏了森林,土地丧失了地力等等,造成生存的困境被迫再迁移。可是不少学者在考察中发现,玛雅人在农业生产上却表现出颇为先进的迹象。他们很早就采取轮耕制,出现了早期的集约化生产,这样既保证了土地肥力不致丧失,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学者们认为玛雅人的农业在当时已相当发达。美国研究美洲大陆的权威麦克尼什认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内地人口大量增加,并从事着谷物、豆类、瓜类的种植。由于大型哺乳动物的灭迹,人们更多地转为以种植庄稼为生。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一个原定于用作探测金星的雷达系统,发现了玛雅人一千多年前修建的沟渠网,这些古代沟渠是藏在危地马拉和贝利兹热带雨林底下的。它们是用来排水、灌溉开垦出的适于耕作的土地。这项发现足以解释玛雅人在公元前250年—公元900年之间是怎样在密林深处开垦土地以养活大约20万~30万人的。可见,玛雅文化的泯灭并非食物来源的困乏所造成。因而,试图从这个角度解开谜题的尝试也是行不通的。

还有一些专家的思路更新奇,他们认为要寻找玛雅人搬向深山的原因,可以先反过来看看他们怎样选择自己定居的故土。我们已知的这些玛雅人最古老的城市,都不是建设在河流旁。

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明,首先发祥于尼罗河与恒河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则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河流不仅给这些早期的都市带来灌溉和饮水方面的便利,同时又是人员与商品交往最初的通道。从各民族的早期历史来看,他们的文明都离不开河流。

玛雅人却偏偏把他们那些异常繁荣的城市、建筑丢弃于热带丛林之中,这是颇有意味的。

提扎尔遗址以提扎尔为例子。从这个玛雅人的城市到洪都拉斯海湾的直线距离为175千米,距坎佩坎海湾仅259千米,到太平洋的直线距离也才380千米。玛雅人对海洋是十分了解的,在他们的城堡废墟和文化遗址上,大量的珊瑚、贻贝和贝类动物制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么,他们最初的城市为什么不修建在河流边,或者海滩旁,而要选择与世隔绝的丛林莽障之中?他们的大迁移,为何不向河流沿岸和海边转移,偏偏要移至更为荒凉的深山之中?这的确令人费解。

提扎尔就是一个位于深山中的城市。为解决这个人口众多的城市饮水与灌溉农作物的需要,他们被迫在城周修建了13个水库。这些水库的总容量达214500立方米,在古代修建这样的工程,其艰难是可以想象的。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聪明绝顶的玛雅人为何必须在这种条件艰苦的地方安邦筑城,而不去寻找一处较为方便且更符合生活逻辑的地方?

有的学者认为玛雅人定居在贫瘠的不毛之地,既得不到食物,也捕获不到野兽;而且大多住在城市里,再加上玛雅人有吸毒的习惯,因而灾荒、瘟疫、战争等便很快地导致了玛雅文化的衰亡。

还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印第安人造船业的发展,船舶代替了小舟,经由海路的贸易取代了河上的交易。在森林深处依赖着小舟贸易的玛雅城市,这时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迫使玛雅人离开了森林,另谋出路,导致了玛雅社会的没落,使玛雅文化走上了绝路。

以上诸说,各有其道理。但玛雅文化究竟是怎样泯灭的,至今仍需探讨。

印加帝国消失之谜

印加帝国的文化发祥地在的的喀喀湖畔,虽然在高达4000米的高原中,但它具有丰富的水量,一片绿茵,阳光充足,是农业立国的最好地方。在这里,印加人胼手胝足,惨淡经营,以最进步的方法建筑了漂亮宏伟的宫殿,并且遵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方式生活,这是多么安详的一个部落。印加人信奉太阳教,接受太阳神统治帝国的说法。他们还有进步的政治制度,能够推动完善的法律来治理百姓,绝不以严刑峻法苛难。

以农立国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知道集约栽培法,他们栽培玉米的技术是高超而无人能与之比拟的,此外印加人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上更有伟大的突破,各色各样的织法以及各种形态的精致图案,都具巧夺天工的技巧。

由于发掘了金矿,在帝国庄严的宫殿建筑上,四处均镶着金饰品,灿烂耀目,光彩辉煌,但这也同时为其本身带来了不幸的灾难。

在印加帝国到了多拿卡巴克王统治时,出现了印加无与伦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后,把印加帝国分为两部分,传与瓦斯卡尔和阿达凡尔巴两个儿子来统治,于是在1532年兄弟阋墙,互不相让的战争种下了帝国自取灭亡的祸因。

“他们在太平洋上,乘坐浮水的大房子,掷出快如闪电、声如雷霆的火团,渐渐靠近了。”正如预言所说,猫眼、尖鼻、红发、白皙的皮肤、蓄着胡须的天使回来了。印第安人甚至没有抵抗,便献出一座空城逃逸了。

其实,他们错了,这一批被误认为神祇的人,是西班牙征服者比萨罗和他率领的180名士兵。

比萨罗深知必须擒获印加帝王的皇帝方可掳获更多的金银财宝,于是比萨罗和同来的西班牙籍神父商量后,邀请阿达瓦尔巴——印加皇帝前来卡萨玛尔卡镇接受天使的蒙召,阿达瓦尔巴带着2000名壮士手无寸铁地诚心接受召见,谁知竟然遭受监禁的命运。

库斯科城遗址比萨罗囚禁了皇帝,便将所有珍宝集中,并冷酷地杀死国王,以除后患。

贪得无厌的比萨罗在杀死国王后,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库斯科,企图搜寻更多的宝藏,然而令人讶异的是,在库斯科城中,无论是宫殿、神庙都空无一物,连称为“太阳的尼姑庵”中的百位美女亦不知去向,整个库斯科城成了一座死城。

究竟印加帝国的人们以及财富何以霎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仍令历史学家们费思难解。

有一种说法是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过刀剑锐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于是用竹筏载满国王的木乃伊和国内所有的金银财宝,经向上天祈祷过后,把这些昂贵的宝物沉到250米深的的的喀喀湖中。

然而仔细思考,印加人拥有7万骑精锐部队,难道他们不敢和180名西班牙人做殊死战而任由比萨罗横行霸道,却私下做大迁移,逃向不为世人知晓的高山中?这似乎说不通。

然而今日许多考古学家在安第斯山脉中陆续发掘到许多印加帝国的遗迹,证明印加人确实曾经抛弃辛苦经营的帝国,而在蛮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国。

在一个叫玛殊比殊的地方,考古学家丙海姆发现了一个洞穴,两边排着雕琢极工整的石块。它可能为一陵墓,陵墓上是一座半圆形建筑物,外墙顺着岩石的天然形势建造,契合的巨石间插不进一张纸,墙是用纹理精细的纯白花岗岩方石砌成。匠心独具,颇有艺术价值。在这山上的墓穴中的骨骸,女性占绝大多数,而其中贵重的器皿也表示她们是重要的人物,是否当年“太阳的尼姑庵”中的美女被送到这里,继续为印加帝国祈祷呢?

由于印加人民没有发明文字,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具神秘性。又有一些学者根据印加人的记录,大胆推测当时印加帝国虽然拥有高度文明,但却被突袭而来的恐怖瘟疫横扫全国。

然而就算是发生瘟疫,难道当时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认命了,纷纷向瘟疫低头,垂首等死,试想1100万的人口,如何能消灭殆尽?

遗留下来的谜,疑云重重,仿佛替古代印加帝国的神秘灭亡增添了点点色彩。有没有可能在西班牙人一入侵印加帝国时,另一位国王瓦斯卡尔率领着数以百万的印加人深入蛮荒的安第斯山中,以无比坚毅的信念与勇气,在整座山上遍筑藏身的栖息之所,于是一座座宏伟的建筑物在隐秘的丛林中再现。当他们养精蓄锐,打算再度恢复当年的印加势力时,一场大瘟疫侵袭,残存的印加人无力再重振势力,只得继续逗留在丛林中,埋葬死者,消灭遗迹。为了避免再度引起纷争,他们销毁了高度的文明,企图掩饰当年印加帝国的强盛……然后以最简单的方式,聚集部落为生,形成今日印第安人的祖先呢?

众说纷纭,有待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集思广益,为它寻求一个正确的解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云中古城之谜

自从1531年秘鲁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印加文明就此消失,而关于印加的传说,也显得更为神秘。其中最吸引人的大约是“云中古城”了。秘鲁民间传说,在安第斯山区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消失了的神秘古城”。曾经有许多人出发去寻找这个古城,却都无功而返,甚至于白白送了性命,使得这个云中古城越是令人向往。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山脉,全长约9000千米,且大部分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要想在这样的地方找出一个不知道具体地点的古城,真是犹如大海捞针一般。

马楚皮克楚城遗址然而这根“针”还是被人捞上来了。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比格姆,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之巅找到了这座传说中的古城。史籍上没有关于它的记载,因而也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名,于是考古学家们把它命名为“马楚皮克楚城”,加之古城所在地高耸入云,仿佛置身云中,所以也被称为“云中古城”。第二年,在耶鲁大学的大力资助下,仍然由比格姆教授带队,一支科学考察队对这座古城的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从此古城的朦胧面纱也一点点被揭开。

古城建在两峰相连的鞍部,地势险要,城垣由花岗石砌成,城内的殿宇、庙堂、堡垒、居民点和作坊数不胜数,做工也极为精致。古城的供水系统设计安排得十分巧妙,此外,雄伟的神殿和巨石砌成的日坛也显示了这里的确是印加文明的产物(印加人信奉太阳神,“印加”一词的印第安语含义就是“太阳的子孙”)。神殿内高大花岗岩的圣坛上,安放着印加王的木乃伊。

关于古城,有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例如,这座古城为何要建在这样交通不便的地方?由何人所建?目的是什么?

有人认为这座古城并不是用来长期住人的,而只是古代印加王公贵族登高赏景,或者举行宗教仪式和祭祀太阳神的场所;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里应该是一座城堡,建在这里是因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用来抵御外来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