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一颗坚韧的心
8445200000036

第36章 战胜病痛篇:只要你有足够强烈的愿望 (4)

1950年,海伦和汤姆森小姐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韦斯特波特附近。每天吃早饭时,汤姆森小姐 都把当天的要闻念给她“听”。如果天气好,就在花园里干点活。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书房 里的打字机前度过。

海伦·凯勒逝世于1968年6月,终年87岁。

对于某些强者来说,苦难并不完全是种损失,也是上帝试炼他们的机会。苦难固然难以承担 ,可是其中却隐含着最宝贵的教育,训练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挑战命运的勇士。

战胜死亡的抉择: 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一天早晨,巴尼像平时一样驾着吉普车去森林 干活。由于下过一场暴雨。路上到处坑坑洼洼。他好不容易把车开到路的尽头。他走下车, 拿了斧子和电锯,朝着林子深处又走了大约两英里路。

巴尼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树木,决定把一棵直径超过两英尺的松树锯倒。出人意料的是:松树 倒下时,上端猛地撞在附近的一棵大树上,一下子松树弯成了一张弓,旋即又反弹回来,重 重地压在巴尼的右腿上。

剧烈的疼痛使巴尼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是保持清醒。他试图 把腿抽出来,可是办不到。腿给压得死死的,一点也动弹不得。巴尼很清楚,要是等到同伴 们下工后发觉他不见了,再来找他的话,很可能会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他只能靠自己了。

巴尼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朝树身砍去。可是,由于用力过猛,砍了三四下后,斧子柄便断 了。巴尼觉得自己真得什么都完了。他喘了口气,朝四周望了望。还好,电锯就在不远处躺 着。他用手里的断斧柄,一点一点地拨动着电锯,把它移到自己手够得着的地方,然后拿起 电锯开始锯树。刚锯了没几下,巴尼发现,由于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 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那么他只能束手待毙了。左思右想,巴尼终于认定,只有唯 一一条路可走了。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进行截肢……

巴尼把断腿简单包扎了一下,他决定爬回去。两英里的路程对于一个身受重伤的人来说,其 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一路上巴尼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着;他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 次地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大约四个多小时后,巴尼终于筋疲力尽地爬到了吉普车旁。他竭尽全力爬进了吉普车,并用 左脚发动了汽车。

当他历尽艰辛,终于行驶完那段不平凡的五英里路程之后,才第一次感到自己已经战胜死亡 了。

能够坦然地承受伤残的身体,固然需要顽强的意志。为了避免更大的丧失和伤害而采取自残 的行动,不仅需要一种可贵的勇气,更需要一种果断的智慧。

萨拉的第二次生命: 萨拉·爱德华兹在电话上和妈妈谈论着即将举行的舞会,蓝色的眼睛里闪耀着喜悦的神 情。这场舞会对这位18岁的皇家利物浦大学医科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休息。“我真要去好 好玩玩了。”萨拉告诉妈妈。

就在那个星期三,也就是1987年2月4日的晚上,她对妈妈说嗓子很疼,但双说很快会好 的。

凌晨3点,萨拉被剧烈的病痛弄醒。4小时后,她的同学见她倒在地板上发高烧,急忙把 她送进校医院。

星期四晚10点30分,诊断结果为细菌性脑脊髓膜炎。这种疾病来势凶猛,每年吞噬世界 上约6万人的生命。细菌侵入人的肌体后能够破坏身体的抵抗力,进入血液,感染脑膜。

萨拉被立即送进利物浦一家大医院。凌晨1点,她的父母从北威尔士的家乡赶来时,几 乎认不出他们的女儿。由于病毒的蔓延,萨拉身上的毛细血管破裂,浑身布满了黑紫色有肿 块,就像被人毒打过一般。

第二天,萨拉的呼吸功能减退。星期日,肝脏和肾功能衰竭,她被送回她所在的皇家利 物浦大学医院会诊。

教科书中写道,人体的4种功能衰竭是致命的。而萨拉已经丧失这4种功能,她的血液循环和 肠胃系统功能也减退了。医生们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脑脊髓膜炎病例。

护士告诉爱德华兹夫妇,恐怕她不行了。

但是,玛格丽特与她的女儿有着同样执拗的个性,她坚信萨拉不会离开这个世界:“你 看吧,她一定能活下去。”

萨拉有位同学名叫大卫·韦伯斯特,她被送进医院时,大卫正在急诊室值班。这位三年级的 医大学生第一次见到萨拉,就被她那迷人的微笑所倾倒。他曾经打算和她约会。此时看到躺 在那里濒临死亡的萨拉,他伤心极了。他暗暗祈祷:上帝啊,让她活下来吧。

经历了病痛的种种折磨后,萨拉终于顽强地活下来了。但是由于病毒的破坏,她的腿部血管 不再供血,开始出现了坏疽。

2月15日上午,医院急救室主任安东尼·吉尔伯森大夫告诉爱德华兹夫妇,如果他们同意, 他将对萨拉进行腿部截肢。否则,坏疽会夺去她的生命。

“我宁愿要活着没有腿的萨拉,也不愿让她为保住腿而失去生命,”玛格丽特说,“做手术 吧。”

半小时后,医生把萨拉两腿膝盖12厘米以下的部分截去。

3月5日,萨拉的病情趋于稳定了,她在入院4星期后睁开了双眼。

玛格丽特和丈夫在女儿恢复知觉后,立即告诉了她截肢的事。

从这时起,萨拉开始了她的第二场战斗——一场她相信自己还有价值生存下去的战斗。

5月4日,玛格丽特和丈夫带着女儿来到旅游景点——利物浦—阿伯特船坞。当父亲在鹅卵石 地上吃力地推着萨拉的轮椅时,她注意到人们带着惊恐的怜悯的目光,注视着她的残肢。

回到病房后,萨拉哭了一夜。她感到自己再也不能骑车了,不能穿游泳衣了,也不会有人爱 她了。

但玛丽·克卢洛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玛丽是四年级的医大学生,因患骨癌失去了一条腿 。一天,她来到萨拉的床前,撩起她那时髦的裙子问道:“哪条是我的真腿?”

“我分辨不出来。”萨拉回答。可到后来,萨拉急切地向玛丽询问有关假肢的情况:买什么 样的衣裤合适,怎样挑选鞋。玛丽走后,萨拉想:她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萨拉拄着双拐,和父母一起,参加了教堂为她的康复举行的感恩仪式。大卫起身为她唱诵, 但是由于激动,他的声音哽咽了,再也唱不下去了。

拜格罗夫斯在布道时,讲述了一件一把破旧的老式小提琴被拍卖的事情。拍卖开始后一直没 人价,后来有一人走上前拿起琴,调好音,然后用它演奏出了美妙动听的曲子,于是出价随 之猛增。

那天晚上,萨拉正在床上躺着,看见大卫出现在门口,她对他笑了。大卫说:“我给你拿来 一件东西。”

当她看见大卫从皮箱里拿出一把陈旧的小提琴时,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把提琴是几年前我 从旧货市场买的,”大卫说,“我现在明白了,你应该拥有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 后问道:“你愿意参加下星期医学院的学生聚会吗?同我一起去。好吗?”

萨拉暗想,他不会对一个残疾人感兴趣的,这仅仅是出于同情。但是当目光落到小提琴上时 ,她改变了主意:“行,我很愿意去。”

从那以后,大卫天天都来医院。他把萨拉抱到轮椅上,然后推她去附近的公园。

7月1日,萨拉完全能和大卫一起去参加医学院的夏季舞会了。当大卫身着晚礼服,敲开了萨 拉的门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萨拉穿着考究的蓝色长舞裙,用她的新腿站立起来 了。大卫推着她出门时告诉她:“你实在太美了。”到8月份,萨拉经历了20个星期的痛苦 理疗后,可以依靠手杖,用她的假肢走路了。她暗暗发誓,自己最终将甩掉所有依靠。

萨拉在恢复期间,从未放弃当一名医生的夙愿。“多亏了上帝,给我保留了双手,”她暗自 庆幸,“我还可以当一名医生。”

但是人们怀疑她是否能够重返医学院。长时间的学习对体格健全的学生来说已是很大压力, 萨拉怎么能承受得了?

任凭人们怎么怀疑,萨拉还是于10月5日回到了医学院。她又出现在那熟悉的校园里。

但是,萨拉面前还有一座高山等待着她去攀登。在解剖课上,她要解剖一具尸体的腿。萨拉 对自己说,如果要当医生,就必须闯过这一关。可是,当一个学生用手术刀开没有生命的肢 体时,萨拉吓呆了。眼前的一切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腿被截肢的情景。她抽泣着转身离开教室 ,拿起电话,不停地向妈妈发问:“我的腿在被截去之前是什么样子?是否感染了坏疽?”

玛格丽特知道萨拉必须面对这最后一次挑战,她约了时间带着萨拉去见吉尔伯森医生。吉尔 伯森温和地对她说:“你妈妈让我给你看X光片,我不想这样做。”他接着说:“截肢完全 是临床决定,你应该相信我们的判断。如果你要做一名医生,更应该如此。”

萨拉知道他的话是对的,她接受了这个事实。

1990年4月20日晚,明月当空,大卫带着萨拉行驶在北威尔士的丘陵地带。晚10点钟后,他 把车停在了一条小河旁。

“你愿意嫁给我吗?”

“愿意,大卫,我愿意。”萨拉回答。

听到这话,大卫兴奋得跳了过来,一下把萨拉搂在怀里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走到河边 ,在火堆前跪蹲下来,一根接一根燃放焰火。随着焰火在他们头顶上绽开,萨拉感到她心中 爱情的火花也迸发了出来,是大卫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光明。

1991年8月17日,萨拉和大卫的婚礼在萨拉父母家乡的小乡村教堂里举行。在威尔士竖琴的 乐曲声中,人们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萨拉挽着父亲的胳膊向他们走来。

1993年7月,萨拉·韦伯斯特成为一名注册医生。此后,她开始努力学习,以取得能够正式 对外看病的医生资格。大卫7年前送给她的那把小提琴现在依然挂在他们的起居室,成为永 久的纪念。它在向人们讲述着勇气和信念是怎样使人创造出奇迹的动人故事。

在身体遭遇伤残的时候,如果自暴自弃、听天由命,只能面临悲惨的命运;如果有了强烈的 康复欲望,积极地去与命运抗争,就可能获得第二次生命。

一位身患重病的小姑娘: 19世纪英国着名医生布拉斯·法特在一次治疗一位身患重病的小姑娘时,使尽了浑身解数, 那小姑娘的疾病仍未好转。为此,法特的内心很是焦虑。

一天,法特医生在查病房时,发现这位小姑娘正在很有兴致地阅读一份报纸上的连载小说, 便开始留心观察起来。

随后几天,这小姑娘的情绪时好时坏,病情略有加重。法特医生思来想去,便找来了那份报 纸,认真地读了起来。

原来报纸上的那篇连载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身患重病的少女的希冀和命运,而她患的又恰好是 与他的病人相同的疾病,此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可算是“不治之症”了。法特立即意识 到这对他的病人意味着什么。果然,随着小说女主角的病情逐渐加重,他发现他的病人的病 情也趋向恶化。于是,法特医生来到了报社,找到了小说的作者,详细地询问了小说情节的 发展以及女主人公的命运与归宿。根据写作计划,作家告诉他,女主人公最后将病死,而且 死得很惨,令人落泪。法特医生马上请求作家改变初衷,“她还年轻”,他竭力陈述着自己 的理由,“而且,这关系到两个姑娘的生命啊!”说着,法特医生又谈了自己的设想。最后 ,那位作家被感动了,他接受了法特的建议。

于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勇敢地站了起来,与病魔抗争,并勇敢地活下来了;法特的病人, 那位小姑娘,也奇迹般地战胜了“不治之症”,愉快地向法特医生告别了。

千万不能忽视心理暗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可以使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况保持 在最佳状态,并能显着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消极的暗示,则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加 重人的病情。

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他是一个一生都在与死神赛跑的人。

不满三岁,他就患了令人闻之色变的猩红热,医生断言他将活不过10天。

18岁那年,他又得上一种无法确诊的怪病,以致天主教的神父为他举行了只有病重教徒才有 的临终涂油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20多岁的他参加了海军。然而1943年8月,他服役所在的PT鱼雷艇被 敌军击沉。他虽然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勇气游了几个小时到达临近的一个荒岛,但为此脊髓受 损,随时有可能瘫痪,一生都需靠注射剂与药片来减轻痛苦。

几年后,他在伦敦又染上永远不可能治愈的阿狄森氏综合症。这种病导致他身体虚弱,全身 血液循环不正常,肌体失去抵抗感染的能力,生命垂危。

另外,他还有胃肠不适、不明起因的过敏症、听力下降等疾病。即便他后来成了国家最高元 首,他也只能经常躺在床上,洗着热水澡,或在水温高于32摄氏度的游泳池里下达指令,因 为温度太低将会诱发他的多种致命疾病。而他出行时,身边也始终离不开一位手提黑匣子的 助手———黑匣子里面装的是防止他疾病突然发作以挽救生命的药物。

然而就是这个终生受尽病痛与苦难折磨的不幸者,他创造了那个时代几乎无人企及的高度。 长年因病卧床的他拼命阅读了不计其数的历史与军事着作,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高材 生。在行政问题助手西奥多·索伦森的帮助下,他创作了《勇敢者》一书,且凭借该书问鼎 了1957年的普利策奖。同时他又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连续三届竞选上了国会参议员, 43岁那年,他又力挫群雄,成为该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元首。

他就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