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从故事中学会遵纪守法
8433400000038

第38章 王翱不徇私情

赏妄行则善不劝,罚妄行则恶不惩。

——魏征

王翱是京师盐山(今河北盐山)人。他通过两试被选中,授大理寺官。明宣宗时,王翱任御史;英宗即位,升为右佥都御史;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英宗再次复位,王翱仍受重用,经常被召到殿。直到宪宗成化初年,他才因病退休,卒年84岁。这样一个任官几十年的元老,虽然一直受到皇帝信用,但他为官却很谨慎,不徇私情。王翱长期在吏部任职,掌握官吏的铨选重责,因此他总是谢绝私人的宴请或谒见。下朝以后他不回家住,除了初一、十五、过年过节需归家拜谒祖先灵位,总是住在值班的地方;每当吏部研究选拔官吏,如果他被召入宫,需由侍郎代他主持选拔时,不论回来多晚,他都要去办公处审查选拔的情况,唯恐有所不当。他们研究选拔官吏的情况,从来不预先透露给别人。他说:“吏部不是让人感恩谢德的地方。”王翱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庭要求也很严格,从无特殊。代宗知道王翱家贫,特在他老家盐山为他治宅地,还要把他的孙子选入太学,而王翱则不让他的孙子接受推举,他说:“不要去堵一般学子的路。”王翱的女婿贾杰就在京城附近任官,王翱的夫人每次把她的女儿接回家来住时,贾杰都埋怨说:“你爸爸在吏部负责官员的选调,把我调回京师任官是易如反掌的事,干什么这么不嫌麻烦地往回接你?”王翱夫人听到这情况,找个机会就和王翱说了,王翱听后大怒,推翻案桌砸向他的夫人,脸都被打破了。

纪律严明、爱兵如子的左宗棠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左宗棠,清代时湖南湘阴人,曾任闽浙、陕甘总督和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他的一生中,大半生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晚年病逝于抗法前线的福州。

左宗棠出身于农家,平日过惯了寒素生活。做官时,他常亲自灌园种菜,不喜玉食,治军时,常到军中走动,与士兵一起劳作。

一年,他督师到甘肃安定县。兰州道蒋凝学见他已是6l岁高龄,因而劝他迁住省城兰州总督府居住。然而他却想到正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广大官兵比他更为艰苦,硬是谢绝了其部属的一番好意,坚持与士兵同甘共苦,住进军中帐篷。

左宗棠不仅自己身先士卒,与将士同享甘苦,而且平时还不断要求他的部将要爱兵犹如爱子,告诫他们带兵时要有如带子弟的心肠那样去带他们。在他亲自制定的《禁军管制》中,还专门写了体恤兵勇的条文。每当在打仗时,因奋勇而阵亡,或伤重而身故的兵丁,凡家境贫寒者,左宗棠除了要求官府给予抚恤外,他自己还掏腰包,补贴他们的遗属,以示慰问。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前往新疆督办军务。在挥师西征途中,一路上他只住营帐,从不住公馆。他常穿着一身布衣长袍,守着一张白木板桌办公。在恶劣的气候条件,帐外或沙土飞扬,或雨雪交加,他仍是伏在灰暗的灯烛下,不辞辛劳地处理繁重的军务。实在劳累极了,就踱出帐外,和军士闲唠,丝毫不摆长官架子。

他坐镇于酒泉,运筹于帷幄,繁重的军务终于累得他病倒了。但是,为了早日从沙俄手中收复新疆失地,实现他的“与西事相始终”的誓言,他不顾自己“衰病日臻”的病体,继续率军西征。

军队在向哈密行进的途中,正遇上漫天风沙、冰雪交加的恶劣天气。沿途地方官吏,为照顾他的病体,多次力劝他住进公馆,左宗棠都执意不从,依旧是住在营帐之中,坚持着和将士们同甘共苦。

为了向全军将士表示他誓与沙俄侵略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在行军中,左宗棠还特意命令其部属抬着棺材随军前进,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左宗棠的这种誓不生还、效命疆场的悲壮之举,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讨伐侵略者的同仇敌忾。因此,在出征和追剿阿古柏匪帮的战斗中,全军上下,出现了万众一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左宗棠在历史上是个功过各半的人物,但他在带兵征战中,身为军中将帅,事事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一直为后人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