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德育修养常识
8431100000015

第15章 讲求文明礼貌(2)

四、谈话的内容要维护我国的

对外形象对有关政治倾向性的问题,有关我国的经济、军事、科技、信息等,交谈时要谨慎,不宜深谈。外国人不愿交谈的事,不要穷问不舍,属个人隐私范畴的内容,交谈中一般均应回避。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外国人提问时不要随便作答复。交谈时要有答有问、有来有往,让人感到气氛和谐自然,但绝不能向外国人索要礼物,乱攀亲戚。发现外国人在交谈中有不端或不法行为,应及时向外事部门反映,而不要自作主张处理。

五、尊重隐私

外国人普遍认为,要尊重交往对象的个性独立,维护其个人尊严就要尊重其个人隐私。即使是家人、亲戚、朋友之间,也必须相互尊重个人隐私。所以与外国友人相处时,应当自觉回避对对方个人隐私的任何形式的涉及,不要主动打听外国朋友的年龄、收入、婚恋、家庭、健康、经历、住址、籍贯,以及宗教信仰、政治见解等。

六、了解国外人们的种种忌讳,

避免不礼貌情况的发生,这也是

十分重要的礼仪内容礼仪内容包括:数字的忌讳、食品的忌讳、颜色的忌讳、花卉的忌讳,还有其他不同国家的各种忌讳。

当然,有的时候,在同外国朋友进行接触之中,难免会碰上一些笔者尚未经历的场面,或是难以处理之事。此时此刻最好的方法,就是静观一下他人的做法,努力从众,与大家保持一致。

时刻尊重他人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别人百倍的理解和尊重。

懂得尊重,是做人最起码的一种道德要求。做到了尊重别人,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是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亦是赢得他人对自己尊重的基础,自尊方能得以维护。所谓尊人尊自己,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懂得、学会尊重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可以让人开心、使人奋进、助人成功。尊重是一种理解与宽容。与人相交,求同存异,学会移形易位、换位思考,千人千面,我们不能够要求所有的人都按照同样的方式活着。与人交往,你可以有所选择,却不要想着去改变一个人。豁达大度,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因素。

人有地位高低之分,但无人格贵贱之别,只有灵魂高度上的差别,只有道德品质高下之别。任何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要用傲慢和不敬的话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应有的尊重。一个真心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尊重是一门学问。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就是将自信、善良和宽厚播种在他人的心田里。我们要做一个言谈举止文雅而端庄的人,养成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好习惯,就要敬爱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扶助弱小、乐于助人、关心他人。

一、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它是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在人格上,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不存在尊卑、贵贱之分。尊重别人的人格,首先要做到不取笑生理有缺陷的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不给同学起绰号。

二、尊重他人还要关心他人

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主动关心老、弱、病、残及妇女和儿童,特别是那些老无所依的鳏寡老人和举目无亲的孤儿,要尽量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帮助他们。另外,我们要尽量把方便留给他人,而且不要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的事。

三、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尊重他人的劳动,相当于尊重自己的劳动。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多给予他人热情的鼓励和帮助,这样不仅有利于把工作进一步地做好、做完善,也能促使他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绩,同时也激发了他人的劳动热情和欲望,还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如上课专心听讲,努力学习就是尊重老师的劳动;在公共场所不随地扔纸屑、不随地吐痰就是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是尊重他人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要讲文明、懂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人们的交往中,注重礼貌,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对待他人要热情、友善、文明、礼貌、体谅、诚实,无论他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相貌如何,都要礼貌待人,语言文明,使用礼貌用语要自然。

青少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弘扬社会主义的人道精神,做一个尊重他人、对他人有爱心、对长辈有孝心的好学生。

懂得尊重老师

诗人把老师唤做“课堂里的树”,说老师的语言是“富有光泽的树叶”。歌唱家以“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来赞颂老师的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老师是耕耘春天、播种希望的人,他撒播下希望的种子,辛勤耕耘,我们就是他培养的一颗颗种子,他将我们育成参天大树。赞美老师,是对老师的一种肯定、一种尊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尊重老师呢?

第一,要在认识上、感情上去理解老师、体贴老师,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老师是为了某种功利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记住“那块黑板擦去的是功利,写上的是真理”,老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在备课、批改作业;学生全部酣然入梦的时候,仍在查寝。这种辛勤的劳动,是为了谁呢?如果真是想的这样,他们又何必如此辛苦地工作呢?大可不管我们的学习、纪律、卫生,这些超出工作时间的劳动又没有经济报酬。因为这些,所以我们更要理解老师的价值取向。

第二,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这也是尊重。学习中以进取的心态、严谨的风格,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对老师的尊重,有创新意识,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同样也是尊重老师的一方面。

第三,要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成长过程,有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可关键是能否知错就改,如果能,那既表现出我们的宽广胸怀,也表现出对老师的尊重。遗憾的是,有些同学知错但不改错,恶意顶撞老师。所有的一切,无不透露着你的不可理喻,缺乏改错的胸襟和你的无知、愚蠢。因此,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知错就改,接受老师的教育,这同样也是对老师的尊重。

第四,要养成使用礼貌用语、主动向老师问好的习惯。如果你主动说了一句“老师好”,这样不仅反映出你的高尚品格,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体现出你文明礼貌的素养。

不喊别人的绰号

我们有些同学与人相处,不爱喊人名字,专爱根据别人长相与性格,喊别人绰号。那些难听的,甚至带有恶意的绰号,常使被喊的人十分尴尬,翻脸又不好,心里不是滋味。我们讲百人百性,千人千面。性格是十几年或几十年形成的,长相是父母给的。有很多人已为自己的长相和性格而苦恼不堪,可有人就是爱挑别人的毛病给人起绰号。殊不知这样做既伤害了对方,又显示了自己的低级趣味。何必做这种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情呢?那么,如何改掉这个毛病呢?

一、要尊重同学,要富于同情心

同学之间,是兄弟姐妹,我们彼此应该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有的同学的长相有缺陷,已经很痛苦了,我们就应该避免讲刺伤他的话;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别人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要用语言去宽慰别人。如果这一切都成为你与同学相处的准则,你就再也不会喊别人的绰号了。

二、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

不要看到别人胖一点,就喊别人“猪”,看到别人瘦一点就喊别人“猴”。假如你长得胖一点,别人喊你“猪”,你做何感想?你也会有缺陷,长相上没有,性格上也会有,人无完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为别人同样可以把快乐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

三、要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

摒弃一些庸俗的东西人的情趣是与道德、理想、艺术等密切联系的。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庸俗的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并且有可能走向犯罪;高雅情趣则能使人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使人修身养性,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作为一个有高雅情趣的人,是绝不会庸俗地喊别人绰号的。

总之,尽管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但故意给人取不雅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喊别人的绰号,其实质是取笑别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这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起绰号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决改掉这个坏习惯。

避免对人发火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当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常常对素不相干的人无端发火。有的人在家里吵了架,到外边也整天没好气,闹得周围的人都不敢跟他接近。

动不动就对别人莫名地发火,这是一种很坏的习惯。它无缘无故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使自己给人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有人认为,心中有气发泄出来,可以痛快痛快。这其实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你感到一时痛快,但它并不是消气、解愁的好办法。因为你这个火发得不是地方,往往会造成旧气未消又添新愁的恶性循环。

常常对别人莫名地发火,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亲人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因为自己心情不愉快,就对素不相干的同学、朋友发火,这是个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可能一时痛快了,可这种痛快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换个角度,有人对你无端发火,你会怎么想呢?所以,一个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体谅别人的人,即使自己心中不快,也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把自己的不愉快甚至痛苦强加给别人。想要克服常常对别人莫名发火的坏习惯,怎么办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醒自己注意养成时时处处

充分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无端发火,迁怒于人,是极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是以别人作为自己平息怒气的宣泄物,与“尊重他人”的品质是不相容的。可见,平时注意自我修养,学会对他人有礼貌、讲尊重,并形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便不易发生向他人发“无名火”的现象。我们同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一些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并积极实践,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珍惜它、维护它,绝不破坏它。

二、不顺心时,注意自我分析

以免冲动易上火有错受到批评,就应理解这是老师对他的负责和严格要求,今后努力改正也就是了,想通了就不会有火气。还有如受到无端指责或伤害时,要学会寻求帮助,如向他人倾诉,重返心理平衡。对有些不顺心之事,则可豁达、开朗一些,学会自我宽慰,告诉自己“谁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你不必太在意”,消除了发怒的根源,也就不会滥发“无名火”了。

三、学会合理宣泄,不使造成

严重后果有时心中怒气甚大,无法平息,这时便要注意尽可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合理的方式加以宣泄,及早使自己从愤怒的情绪中走出来,以免在愤怒之下不分对象、场合地发泄,事后追悔不已。

四、一旦发了“无名火”已造

成不良后果,则应尽可能

去主动挽回诚恳地向他人致歉,解释清楚自己发火别有原因并进行自我批评,请对方原谅,并经常以此告诫自己“不能让愤怒再造成类似伤害、再付出不愿付出的代价”,从而杜绝再犯。

当然,克服发“无名火”的根本是使自己的心理素质、自我修养全面提高,就自然不会发生这种恶劣的、损害自身形象的行为了。

尊重乡下人

首先应当指出,嘲笑别人是不可取的。因为乡下人与城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城里人”而看不起“乡下人”。要知道,中国首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四分之三,是农民的汗水浇灌了庄稼,为城市提供了粮食、蔬菜;是农民的勤劳种植了棉花,给城里人遮体御寒。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农民谱写的篇章同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乡下人”有“乡下人”的长处,那些农田水利、种植养放的学问,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短处,只是自己不自知或不愿承认罢了。所以,看不起“乡下人”,甚至嘲笑农村同学,显然是错误的。

诚然,作为城市里的孩子,父母、学校、社会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得我们享受得多、经历得多、知道得多,有很多方面是那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无法想象的,但这能成为我们自鸣得意、瞧不起人的资本吗?在我们所尽情享受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里,有哪些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呢?

是的,农村同学的身上可能确有许多让我们感到“土气”的地方,他们的穿着没有我们漂亮、时髦;他们的生活没有我们舒适、安逸;他们的言语没有我们丰富、生动,可这都源于他们生活的艰辛和物质的贫乏,而不是他们本身的错。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嘲笑他们身上的“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