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8355100000017

第17章 热评政府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之举

日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有关场合公开表示,2008年国家将适当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并且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我们知道,自2004年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已经是4年没有任何变化了。早稻的最低收购价为1.40元/千克,中晚籼稻为1.44元/千克。在这4年之中,2004年、2007年由于市场价格一直高于最低收购价,这两年没能按最低收购价收到稻谷。2005年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854万吨,2006年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1190万吨。也就是说,4年来,共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2044万吨。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2月4日,最低收购价稻谷存量为284万吨,已经所剩无几。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其实包括“收购”和“销售”两部分,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说法是“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障市场供应、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实际运行中,笔者认为该政策更主要的目标是侧重于防止粮价的剧烈波动伤害农民以及普通消费者的利益。一般直观的看法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丰年歉收”、“谷贱伤农”事件的发生。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该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反对粮价高涨加重城市居民的生活负担。具体体现为当粮价高涨时,国家会加大最低收购价粮食的销售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不惜部分降低销售底价来抑制粮价的迅速攀升。

通过在新粮上市期实施最低收购价,可以在新粮集中上市期间给种粮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价格保护。由于最低收购价粮食的销售实行的是加价销售的原则,实质上给市场提供了一种支撑价格,对农民也是有利的。因此,最低收购价政策通过“最低价收购”和“加价销售”的有效衔接,基本上给种粮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曾经有市场人士认为,最低收购价收购期限太短,仅限于新粮集中上市期,收购期结束后,农民又可能面临粮价下跌的风险。其实这些人没有明白,收购期结束后的最低收购价粮食的“加价销售”同样给农民提供了价格保护。

现在的情况是,由于2007年没有收到托市稻谷,目前的托市存量估计到明年初就可基本耗完。目前全国稻谷平均收购价为84元/50千克(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监测数据),并且粮食价格仍然处于强劲的上升势头,如果明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仍定为1.4~1.44元/千克,那么肯定会继续收不到托市稻谷。那么一旦明年下半年收购期结束后,粮价突然大幅上涨,政府就会缺乏来自于托市粮的调控力量。2006年、2007年已经连续两年出现收购期结束以后,粮价大幅上扬的现象,因此,2008年再度出现这样的局面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到时候,如果没有了托市稻,政府的宏观调控将有可能“力不从心”了。因此,政府未雨绸缪,提高明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

从2007年9月份开始,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连番发力。9月底,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价格调控,保障中秋、国庆期间市场供应,稳定后四个月价格总水平。随后国家不断加大托市粮的投放数量,调低部分托市粮底价,抛售中储植物油、中储玉米。然而,从9月份到现在,粮价在国家的调控之下节节上涨,“稳定后四个月价格总水平”的目的显然没有达到。但是据此认为政府的调控无效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不妨从反面想一下,如果这期间没有政府扩大市场供给宏观调控举措,粮价的涨幅也许会更大,上涨速度也许会更快。现在的调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只会使政府体会到市场调控的艰巨,体会到现有调控力度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政府积蓄调控“资本”的决心。笔者认为,这也是导致政府作出提高明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决策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注意到,提高明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并没有被提及。截至2007年12月10日,托市小麦存量约3300万吨左右,并且全国小麦的库消比要高于稻谷的库消比,市场普遍认为小麦的供给要较稻谷充分。较为充足的供给和调控力量,是政府暂不作出调高明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后期托市小麦的需求继续维持目前的强势局面,存量迅速减少,不排除政府也会提高明年的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水平。

总之,笔者认为政府提高明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举措既表明了政府对已经运行4年之久的托市政策的认同,同时也表明了政府对粮食市场放开以后的调控的艰巨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未雨绸缪,为日后的宏观调控收集足够的筹码。

(此部分完成于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