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自然神秘现象
8335600000009

第9章 神奇的动物(8)

直到1934年4月,伦敦医生威尔逊途经尼斯湖,正好发现水怪在湖中游动。威尔逊连忙用相机拍下了水怪的照片,照片虽不十分清晰,但还是明确地显出了水怪的特征:长长的脖子和扁小的头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种已知现存的水生动物,而很像早在6500多万年前就己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蛇颈龙。

蛇颈龙,是生活在两亿多年前到6500多万年前的一种巨大的水生爬行动物,也是恐龙的远亲。它拥有细长的脖子、椭圆形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嘴里长着利齿,以鱼类为食,是中生代海上的霸王。如果尼斯湖水怪真是蛇颈龙的话,那它无疑是残存下来的极为珍贵的史前动物。这一发现也将在动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张照片刊出后,很快就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伴随着20世纪的“恐龙热”,人们开始把水怪与对蛇颈龙可能仍然生存着的猜想联系起来,并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60年4月23日,英国航空工程师丁斯德在尼斯湖拍了长达15米之多的电影胶片,影片虽较粗糙,但放映时仍可明显地看到一个黑色长颈的巨型生物游过尼斯湖。有些原来对此持否定态度的科学家,看了影片后改变了看法。英国皇家空军联合空中侦察情报中心分析了丁斯德的影片,结论是“那东西大概是生物”。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科学家们开始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大举搜索水怪。1972年8月,美国波士顿应用科学院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水下摄影机和声呐仪,在尼斯湖中拍下了一些照片。其中的一幅显示:一个约两米长的菱形鳍状肢附在某一巨大的生物体上。同时,声呐仪也探明了有巨大的物体在湖中移动。

1975年6月,该院再派考察队到尼斯湖,拍下了更多的照片。其中有两幅特别令人感兴趣。其中一幅显示着一个长着长脖子的巨大身躯和两个粗短的鳍状肢。从照片上估计,该生物长约6.5米,其中头颈长约2.7米,确实像一只蛇颈龙。另一幅照片拍的是水怪的头部,经过电脑放大,可以看到水怪头上短短的触角和张大的嘴。应用科学院的结论是:尼斯湖中确有一种大型的未知水生动物。

1972年和1975年的发现曾轰动一时,使人感到揭开水怪之谜或者说捕获活的蛇颈龙已指日可待了。此后英、美联合组织了大型的考察队,派24艘考察船排成一字长蛇阵,在尼斯湖上拉网驶过,企图将水怪一举捕获。但遗憾的是,除了只录下一些声呐资料之外,一无所获。

由于追捕水怪行动的失败,否定的观点又流行起来。一位退休的电子工程师在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称:尼斯湖水怪并不是动物,而是古松树。他说,一万多年前,尼斯湖附近长着许多松。冰期结束时“湖水上涨,许多松树沉入湖底。由于水的压力,使树干内的树脂排到表面,由此产生的气体排不出来。于是这些松树有时就会浮上水面,在水面上释放出一些气体后又会沉入水底。这些在远处的人看来,就像是水怪的头颈和身体。”

但这种观点无法使那些声称亲眼目睹了水怪的人们信服。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有人几次拍下了水怪的照片。

“尼西”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科学家们进行了种种推测。有人认为,“尼西”很可能是蛇颈龙的后裔,蛇颈龙出现在两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由于尼斯湖与大陆隔绝,附近且没有它的天敌,所以它能够生存下来。

有许多人对上述说法提出疑问,认为所谓的尼斯湖水怪,不过是人们对一些正常事物产生的错觉。有人在《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说,“尼西”很可能就是在水中嬉戏的水獭,人们看花了眼,把它当成了另外一种怪物。有人还用对水獭、鸟、鹿等动物所产生的幻觉和误会来解释人们在湖中所见到的怪物。有人还直截了当地指出,1934年所拍的“尼西”照片,不过是一场骗局,照片上不过是一只水獭。还有人发表文章说,所谓水怪,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树干。

那么,为什么人们至今还不能捕获水怪呢?

这要从尼斯湖特殊的地质构造谈起。尼斯湖水中含有大量泥炭,这使湖水显得非常混浊,水中的能见度不足三四尺。而且湖底地形复杂,到处是曲折如迷宫般的深谷沟壑。即使是体型巨大的水生动物也很容易在其间藏身,避过电子仪器的侦察。湖中鱼类繁多,水怪不必外出觅食,而且该湖又与大海相通,水怪出入方便。因此,想要捕获水怪,谈何容易。

但只要是没有真正找到水怪,这个谜就没有揭开。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水怪是否存在的问题仍然争论不休,谁也不敢妄下结论。然而对此,英国作家齐斯特说道:“许多嫌疑犯的犯罪证据,比尼斯湖水怪存在的证据还少,却也被绞死了。”这倒不失为古今对水怪之谜的一个幽默而又巧妙的评论。

海怪之谜

数百年来,书报杂志常常刊载有关于海怪的骇人听闻的消息,然而人们却从未捕获过这种怪物。尽管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进行考察和寻找,甚至动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但神秘的海怪至今仍是个谜。

目击者所描述的这种动物的形象,其共同点是:头大,颈长,有4个鳍和1条鳄鱼尾。

“1897年6月,‘阿法拉什’号炮舰在阿洛海湾遇上两条大蛇。蛇长20米,粗2~3米。炮舰驶到距其600米处开炮,大蛇钻入水中。1898年2月15日,该舰在同一地点又遇上这两条大蛇。炮舰向蛇全速冲去,在距其300米处开炮,未击中。其中钻进水中的一条蛇反而从舰尾钻出,船上的人员当时十分惊恐。9天后,该舰又遇上了这两条大蛇,再次开炮,结果仍然是未击中。”

荷兰学者奥德曼萨专心收集有关海上怪物的材料。据他所撑握的材料显示,大海蛇最早出现于1522年,在以后的300年中,平均每10年就被人遇上一次,1802年,出现过28次。在1802-1890年间,海上怪物共出现了134次。尽管出现的次数不少,但没有人拍下一张照片。

1915年7月31日,一艘德国潜艇在北爱尔兰海岸击沉一艘英国轮船,在战争年代,这种袭击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当英国轮船爆炸后,却从水里飞出一条像鳄鱼一般的怪物,接着又“扑通”一声钻进海里,在惊讶的德国水兵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1947年12月,从希腊远洋货轮“桑特—克拉拉号”上传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消息,该货轮在纽约至卡塔赫纳的航线上撞死了一条人所未见的海洋动物,他们叫它“海蛇”。据目击者说:这条被撞死的怪物头部的最宽处约有0.7米,头的直径约0.6米,头长约1.6米,还有很长的脖子,通身呈圆柱形,直径达1.6米,外皮显暗褐色,没有毛。遗憾的是科学家们仍如以往一样,只是听别人说说而已。

1959年12月1日,德班的渔民正在公海里捕鱼,突然,20多条15米长的怪物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渔民们被吓得张皇失措,纷纷丢弃渔网,驾船拼命向岸边逃跑。这还不算可怕,令人觉得惊险的事是1966年美国人布莱特和里奇埃的遭遇。他俩为了创造惊人的业绩,决定划船横渡大西洋。7月的一天晚上夜里两点多钟,里奇埃突然惊慌地抓住布莱特的肩膀,只见发着磷光的海浪中出现了一条发亮的长带。它冲开浪峰,在水里抬起一个人类从未见过的动物的头。一双突出的眼睛,闪着绿光,冷冷地盯着发呆的布莱特和显奇埃。这个怪物慢慢地游动着,转动着长颈上的头。

有一件事令人遗憾。日本的渔船“通洋丸”在新西兰岛南部的克赖斯特彻奇港附近海域捕鱼时,在300米深的海里用拖网捕到一条怪物的尸体。这条怪物全身长近10米,两吨多重,有一条长颈,4个大鳍脚,头不大,扁形,嘴里有许多牙齿,还有一条鳄鱼式的长尾巴。这显然是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动物。在返航的路上,这怪物的尸体发出一股股使人难以忍受的臭味。船员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法除掉臭味。臭气使船员们喘不过气来,最后被迫把这一珍贵的怪物尸体送回大海去了。

日本的科学家对此失望至极,他们从船员那里得到的只是怪物尸体的彩色照片和有关情况的资料。在研究了这些照片以后,日本学者认为这一长颈怪物可能是生存在1.6亿万年前的蛇颈龙的后裔;而法国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早已绝迹了的巨大海豹,大约生活在2000万年之前。而许多另外的科学家怀疑这是半腐烂的鲨鱼或小鲸的尸体,根本不是什么怪物。

1978年11月2日,加拿大纽芬兰地区的3个渔民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只因退潮而搁浅的巨大海洋动物。渔民们说,它身长足有7米,有的触手长达11米以上,触手上的吸盘直径达10厘米,眼睛足有脸盆大。渔民们用钩子钩住它,怪物挣扎了一会儿,不久就死去了。

比利时的动物学家海夫尔曼斯搜集并分析了从1639年至1966年这300多年间共587宗发现海怪的报告,排除可能看错的、故意骗人的和写得不清楚的,认为可信的报告有358宗。他把这些报道中所有的细节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得出9种海洋动物类型。虽然这些报道中仍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其中至少有一种在从前人们认为“不可能存在”的海中巨怪已被证明是存在的,那就是大王乌贼。

19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海滨多次发生大王乌贼的残骸被冲上岸的情况,甚至至少有一次被冲上岸的大王乌贼尚未死去,借助这些实体,人们终于了解了大王乌贼的一些情况。

大王乌贼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体长约20米左右,重2~3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它的性情极为凶暴,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并能与巨鲸搏斗。国外常有大王乌贼与抹香鲸搏斗的报道。据记载,有一次人们目睹了一只大王乌贼用它粗壮的触手和吸盘死死缠住抹香鲸,抹香鲸则拼出全身力气咬住大王乌贼的尾部,两个海中巨兽猛烈翻滚,搅得浊浪滔天,后来又双双沉入水底,不知所终。这种搏斗多半是抹香鲸获胜,但也有过大王乌贼用触手钳住鲸鱼的鼻孔,使鲸鱼窒息而死的情况。

那么最大的大王乌贼可能有多大?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人们曾测量过一只身长17.07米的大王乌贼,其触手上的吸盘直径为9.5厘米,但从捕获的抹香鲸身上,曾发现过直径达40厘米以上的吸盘疤痕。由此推测,与这条抹香鲸搏斗过的大王乌贼身长可能达60米以上。如果真有这么大的大王乌贼,那也就同传说中的海怪相差不远了。

对此,加拿大科学家勒思等人经过多次试验提出一种解释:在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空的气温下热上冷,若有一股极冷的空气掠过海面,气温就会变成下冷上热,从而产生海市蜃楼效应,海面上突出的物体就会成倍地被放大。这时,船上的人如果处在不超过海面两米的位置上,就会看到这种景象。正是这种光学作用给人们造成的视觉上的错误,使人们把一般的海兽,诸如海象、海豚或鲸类等,看成了巨大的怪兽。当然这种解释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

但也有人认为,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毕竟还有许多不解之谜,不能排斥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神秘之物。如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在南非东南海域捕获了一条活的本应在3亿年前存在而在7000万年前就已灭绝了的海洋生物——空棘鱼时,就没有一个学者相信。直至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同一海域又捕获到15条活的空棘鱼,才使人们不再怀疑这种史前怪鱼的存在了。他们还认为,这种海怪的数量不会太多,它们生活在深海区或不是经常被用渔网搜捕的海域。由于它们的听觉和视觉很发达,行动非常小心,所以它们总是能避开船只和捕捞工具,并且它们善于夜间活动,间隔较长时间(几小时)才呼吸一次。被人们看到的,可能是其中年老或体弱的。它们在习性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功能丧失,才被人们发现。

当然,科学家们的任何判断都需得到证实。因此,我们期待着海怪的真面目被揭露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