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逻辑说服学
83198800000002

第2章 无法说服别人,也许是逻辑出了错

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说服别人,想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建议、主张和批评;我们费尽心力,就是想让别人相信我们所说的话是对的。可是结果总难如愿,许多人讲了一箩筐的话,却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毫无效用。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因为我们说话没有逻辑惹的祸。

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摸不透心思

先来看看下面这几个例子:

“你开车不要那么快,出了车祸怎么办?但是也不能这么慢吧,我都要迟到了。”

“我是说过这水的温度不要太高,但是也不能这么凉吧。”

“看这个人的打扮像是个学生,可是再看看又不像是个学生。”

“你看我刚才做的这个策划是挺好的,仔细看看也不是很好。”

仔细品味上面这些话,这种模棱两可的说话方式经常让我们感到头疼。开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到底是快还是要慢,中等速度到底是什么速度?水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到底多少才合适呢?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是不是就会产生疑问,说话者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想必你也经常说类似的话,现在回想起来,你是否觉得“这些话确实像是有问题”?其实,这句话同样模棱两可,是“确实有问题”还是“像是有问题”呢?很多人习惯在肯定一件事情的同时也否定这件事,到最后,倾听者也不明白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似乎理解为肯定和否定都是对的。所以,说话的模棱两可才是我们说话逻辑错误的真凶。语言逻辑专家提出,要应对生活里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立场要明确,切忌“都可以”

第一个成功应对模棱两可的方法是要明确自己的立场,请看下面的事例。

方涛是公司业务部的小领导,业务做得很不错,但在公司里有一个外号叫“差不多先生”,别人跟他沟通的时候,他最喜欢说的就是“差不多”“都行”,总是让人无所适从。

有一次公司的后勤部要大批量地给公司购置一批必需品,因为方涛申报了一批纸张,所以采买部门的同事就来问他到底需要哪种纸,方涛依然回答:“差不多的,都行。”

“什么叫都行啊?这纸有很多呢,你是要宣纸还是要一般的纸,还是卫生纸,还是砂纸?这纸的种类太多了,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呢。”负责采买的同事着急了。

“都行,都行,只要是书写纸你就看着买吧。”

“你别呀,书写纸也分型号的啊,有十六开的,三十二开的,你到底是要什么规格的呢?”

“都行,你就看着办吧。”方涛说完就去忙别的事情了,负责采买的同事很是无奈。大家以为他就是复印材料什么的,所以买了很多十六开的白纸,结果方涛看见立刻翻了脸。原来起因是公司为了活跃气氛,让他搞个活动出来,他本来想组织一次毛笔字大赛的,需要宣纸,不想全买成了这种纸。

面对他的责难,负责采买的同事也很无辜:“别说我没问过你,是你自己说都行的。”

从事例中就可以看出方涛做事不牢靠,他的立场不明确,自己要用纸,却不跟同事说清楚,导致买错了。在平常说话时,我们也经常会说“差不多”“都行”“都一样”“都可以”,但其实真的如此吗?也许你心里早就有了主意。

不管对人对事,你一定要有明确的立场,说一是一,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立场,才能避免发生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2.言辞要准确,少用中性词语

第二个避免“模棱两可逻辑错误”的方法是在说话中使用准确的言辞,少用中性词语。汉语的大部分词语都有词性之分,所有的词语按照词性都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所谓中性词,可以说是一种万能的词语,这类词语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有时能用作褒义词,有时又能用作贬义词。但是,这类词语不带感情色彩,很容易被人曲解,而且这类词语的使用很宽泛,换了语境意思就不同了,很容易产生歧义。所以,这类词语很容易惹出祸事。

夏宇和赵越一起参加一个比赛,结果夏宇得了奖,赵越却没有得奖,但是因为两个人同在一家公司,尽管赵越没有拿奖,他也很替夏宇高兴。在众多同事面前,赵越一直沉默不语,忽然有一位同事问:“赵越,你觉得夏宇这次拿奖怎么样呀?”

赵越说:“我很高兴啊,每次一看到夏宇,就有很骄傲的感觉。”这句话刚好被经过的夏宇听见,他顿时阴了脸,同事也觉得赵越这人太不会说话了。其实赵越的意思是夏宇拿奖,他为他感到骄傲。而大家和夏宇则理解成,赵越觉得夏宇拿了奖后有些骄傲了,应该谦虚一点。

“骄傲”就是典型的中性词,你看生活中的一句话就导致了误会。有时候其实自己的立场很明确,但是因为使用了一个中性词,就导致自己的话被别人误解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多使用感情色彩分明的词语,并尽量避免使用中性词语。

假如赵越把那句话中的“骄傲”换成“自豪”,把中性词换成褒义词,他的立场就非常鲜明了。

3.学会总结,构建“逻辑铁三角”

避免“模棱两可逻辑错误”的第三招是要学会总结,让自己的语言像一个牢固铁三角让别人没有空子可钻。

大亮所在的公司要求全部员工都给公司提意见。于是大亮这样写道:“办公室的厕所总是没人打扫,在上班时常常闻到一股臭味,同事对此都有意见,另外,里面的垃圾桶也没有人清理,饮水机离办公区太远了,想喝水还得跑很远,非常耽误时间。还有厕所里的卫生纸总是空的,时而空时而有。窗户上面也太脏了,外面郁郁葱葱的树能够调节心情,可是就是因为窗户不干净,让人心情不好。”

是不是没有条理性?东一句,西一句,从厕所一下子跑到了饮水机,又从饮水机跑回了厕所。要是这样说:“办公室的厕所总是没人打扫,厕所里的垃圾桶也没有人清理,还有里面的纸也经常是空的。饮水机的距离有些远,喝水非常不方便。窗户外面的树都郁郁葱葱的,但是因为玻璃脏了,影响大家的心情。我的意见是,首先应该有人负责打扫厕所、倒垃圾和更换卫生纸,然后把饮水机的位置调整一下,最好离办公室近一些,最后就是可以组织大家擦擦玻璃。”

后面这段话和前面那段话意思其实一样,但是仔细看,后面的话加上了总结的话语,也具有了条理性,所以更容易让人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成为语言逻辑高手,就应该善于总结话语,让自己说话像是一个铁三角。在平时说话过程中,要注意把零散的词句总结得有条理性、有逻辑推导的过程,有中心思想,也有总结的结论,像一个铁三角那样牢固。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不相干的论证,与胡说八道无异

阿Q是鲁迅小说中塑造的经典人物,他有一句名言:“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阿Q的这种逻辑明摆着是乱点鸳鸯谱,将两件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事情硬推出一个结论。

尽管阿Q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乡下人,可他在辩论中却常常“大获全胜”。此人有两个制胜法宝:一是精神胜利法;二是特殊的逻辑。有时,阿Q会仗着特殊逻辑的力量做出荒唐事来。当他去调戏静修庵的老尼姑时,口吐脏水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还有一次,阿Q到静修庵的菜园去偷萝卜,被老尼姑抓了现行,他却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么?你……”面对如此高妙的反问,有点理智的人都会哑口无言的。

阿Q的逻辑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推不出”,就是从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在论证中,“推不出”的谬误叫作不相干论证,是指在论证的过程中所用论据不能论证论题,或者说论据与论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东郭先生的故事同样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然而,人们通常忽略了这个善良迂腐的书呆子是用什么方法忽悠住赵简子的。

据马中锡的《中山狼传》记载,赵简子追不着狼,大发雷霆,“拔剑斩辕端”,威胁东郭先生道:“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吓得东郭先生跪倒在地。我们不清楚这个儒者的肚子里有多少墨水,但他居然能讲出一番道理来蒙混,他说:“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于是,“简子默然”,查也不查一下,径自往别处追去了。

细看之下,原来东郭先生的遁词很有意思。所谓遁词,是指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人时,用以支吾搪塞之语也。孟子说:“遁辞知其所穷。”东郭先生穷于应急的搪塞之辞,包含着明显的逻辑错误:用作论据的“奔走遐方,自迷正途”(远途奔波,迷失道路),跟论题“安能发狼踪”(不能发现狼的踪迹)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提出一个论题来,要证明它是正确的,就必须拿出真实的论据来佐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进而确定论据与论题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就是论证。论证是推理的运用。如果想让论证合乎逻辑,则一定要遵守推理的规则。假如论据是真实的,而论据与论题之间又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论题就得以证明。

就算东郭先生的“自迷正途”是真实的,以之为论据也还是推不出“安能发狼踪”。因为一个人不迷途也好,迷途也好,都是有可能“发狼踪”的。谬误如此明显,可惜豪放而又粗疏的赵简子不懂这道理,被东郭先生这个老学究给忽悠了。

一直以来,好色的人都被叫作登徒子,可是几乎没人知道登徒子先生是被冤枉的。冤枉登徒子的人是谁呢?自然是写《登徒子好色赋》的宋玉。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宋玉是怎样抹黑登徒子的。

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他说:“宋玉这个人长得英俊潇洒,又能言善辩,最主要的是这个人贪恋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楚王拿登徒子的话去质问宋玉,宋玉说:“臣容貌俊美,是天生的;善于言词,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至于贪恋女色,实在是没有这样的事。”楚王问:“你说自己不贪恋女色,有什么理由吗?有理由讲就留下来,没有理由就离去吧。”

为了证明自己不好色,宋玉给出了下面的解释:“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美女又没有谁能超过我家乡的女子,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邻家之女。邻家之女,增一分太高,减一分太矮;涂上脂粉嫌太白,施加朱红嫌太赤;眉毛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莹洁剔透;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犹如小贝;嫣然一笑,足可以迷倒阳城和下蔡一带的所有人。就是这样一位绝色女子,趴在墙上窥视臣三年,至今臣还没答应和她往来。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妻子蓬头垢面,耳朵挛缩,嘴唇外翻而牙齿参差不齐,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还患有疥疾和痔疮。这样一位丑陋的妇女登徒子都喜欢得不行,还生了五个孩子。请大王明察,究竟谁是好色之徒呢?”

就这样,宋玉赢得了楚王的信任,而登徒子则被冷落了。

宋玉的忽悠本领的确很高,他的一席话马上就让楚王相信他是不好色的,而认为登徒子是个实实在在的好色之徒。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宋玉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所列举的理由虽勉强可以证明自己不好色,却无法证明登徒子好色。登徒子不弃丑妻,生了五个孩子,这跟他是否好色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结婚生子乃天经地义、人之常情,这怎么能说明登徒子好色呢?宋玉的辩解显然是存在“不相干论证”的谬误。

概念混淆:你和对方说的不是一码事

所谓概念,即思维的细胞,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思维想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就必须是清晰的、辩证的、富于逻辑性的。概念不仅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还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

一般来说,概念要借助语词来表达。词义有表达概念的作用,并存在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所以概念和语词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旦用词不当,很容易造成概念方面的逻辑混乱。于是,某些人就闹出了一些笑话。

对概念的错误运用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概念混淆和偷换概念便是最常见的两种。这些似是而非的逻辑论调,常常让人啼笑皆非。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识地将某些表面相似的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或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而犯的逻辑错误。具有相对意义的词项,假如混淆了所相对的范围、论域或语境,也会造成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通常是由认识主体对概念本身认识不清或逻辑知识欠缺而造成的。比如:

这门课程真没意思,我一点儿都不想学。

他一有空就上网玩游戏,从不浪费一分一秒。

这两句话都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第一句中,“课程”本是一个集合概念,但这里却被当作非集合概念使用;第二句中,“浪费”是指消耗有价值的东西或有意义的事,而“玩游戏”则多指无价值的东西或无意义的事。

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关于“卜子之妻”的故事:

郑县人卜于使其妻为袴(做裤子),其妻问曰:“今袴何如?”夫曰:“象吾故袴。”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袴。

这则故事中,卜子说的“象吾故袴”是指在样式上和以前的旧裤子一样,而其妻子却理解为要跟旧裤子一样破旧。于是,妻子把一条新裤子弄成了旧裤子,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由于对比较接近的事物和现象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辨别障碍,所以很容易犯概念混淆的逻辑错误。如果想避免概念混淆,就要准确把握所使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且注意对同音异义和近义词的区辨。只有严格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并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词,才可能避免混淆概念。

概念混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所有的狼都有锋利的牙齿,拔光了牙的狼是狼,所以,拔光了牙的狼是有牙的。”这句话前后明显是矛盾的。为什么会产生自相矛盾的错误结论呢?原因在于两个前提中都出现的语词“狼”是有歧义的。在第一个前提中,语词“狼”是就狼之所以为狼应当是有锋利的牙齿的这个意义而言的;在第二个前提中,则是就狼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对被拔掉了锋利牙齿这个意义而言的。因而“狼”这一语词在这一推理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歧义。正是这种歧义造成了上述推理结论的错误。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想大家通过它能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肯定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

具有相对意义的词项,假如混淆了其所相对的范围或语境,也很容易造成歧义性谬误。比如:蚯蚓是动物,所以,大蚯蚓是大动物;这是一条小蛇,而那是一条大蚯蚓,所以,这条小蛇要比那条大蚯蚓小。这里,“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假如把这种相对概念“大”“小”理解成绝对化的“大”“小”,就会犯歧义性的逻辑谬误。

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误用近义词造成概念混淆;误用同音字造成概念混淆;把两个表示不同时间的概念混淆;把反映事物的具体内容的概念混淆为事物本身的概念;同音异形的概念混淆;对象的概念混淆。

概念偷换:“跑题”让说服失去意义

对语言逻辑高手来说,在叙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意见或者看法时,思维总是确定、统一的,概念一般不会发生偏移,听者也听得明明白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却并非如此。人们经常会在言语中“偷换概念”,有的人甚至是这方面的高手,比如明朝的大才子唐伯虎。

明代有一大户人家的老夫人过八十大寿,儿孙为了热闹,特意大摆筵席,并请来了大才子唐伯虎。酒足饭饱之后,主人郑重其事地请喝得醉醺醺的唐伯虎题字,为老母亲做纪念。

唐伯虎笑笑点了点头,管家赶紧奉上文房四宝,宾客们听说唐伯虎要题字,都聚过来凑热闹,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只见唐伯虎大笔一挥,写下这样一句话:

“这个婆娘不是人。”

围观的宾客们都愣了,站在旁边的主人也变了脸色,老奶奶的儿孙们撸起了袖子,想要上前“理论”一番,老夫人却笑盈盈地说:“不碍事,且让他写下去罢。”

只见唐伯虎又挥毫写下:

“九天仙女下凡尘。”

于是众人大喜,主人也露出了笑容,称赞唐伯虎构思巧妙。唐伯虎又写下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

刚才还哈哈大笑的宾客们,一见到这句话都停了下来,主人的脸色也很难看,儿孙们都对着唐伯虎摩拳擦掌,最后还是老夫人制止了他们。唐伯虎喝了一口酒,继续写:

“偷来蟠桃奉至亲。”

于是声乐大起,主人双手接过唐伯虎的墨宝,连声致谢。

上面的例子中,机智过人的唐伯虎巧妙地偷换了“不是人”与“仙女”,“贼”和“偷桃孝子”的概念,使得宾主尽欢。偷换概念用得好是可以制造幽默,但运用不当也会带来笑话和欺骗。

大街上,一个“大学生”跪在路边,胸前挂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求两块钱上大学。”

他身前的地面用粉笔写着大家早就熟悉的经历:原本家庭贫困,可屋漏偏逢连夜雨,父母双亡,考上了某某名牌大学但是无力负担学费、生活费,好不容易凑了一点点,却仅差两元钱,希望好心人慷慨解囊。

一个愣头愣脑的年轻人恰巧经过,他跑到“大学生”的跟前,涎着脸问:

“只差两块钱,你就能上大学了?”

“大学生”没有说话,默默地点了点头。

年轻人见状,笑眯眯地掏出四块钱,说:

“我多给你两块,也让我一起上大学吧?”

尽管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这个愣头愣脑的年轻人犯的就是偷换概念的错误。谁都知道,“只差两块钱就可以凑够学费”并不等同于“只要有两块钱就能上大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会给人诡辩的感觉。

遇到偷换概念的情况,语言逻辑高手总是能巧妙地识别出来。而普通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却很容易就被他人的概念偷换所影响,稀里糊涂的上当。我想,也许是大家对偷换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楚,下面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按照逻辑思维的要求,说话或者论辩中的概念都应该保持统一,由于辩论和言语具有思想的自由性,因此,说话者通常可以自己设置规则,来改变其中的游戏玩法。偷换概念正是由于说话者、辩论者趁对方不注意换掉了原来的说法的概念,而导致了逻辑错误,想借机蒙混过关,扰乱对方关于某件事情的判断。

我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给偷换概念下定义。刚开始,对方在你面前放出了一只兔子,你看着兔子钻进了树洞,出来了一只土拨鼠,土拨鼠爬上了树,树上原来有五只鸟儿,然后对方问你,这种情况下,树上还有几只鸟。当你绞尽脑汁地思考树上的鸟儿还剩下几只的时候,对方就偷偷笑了,因为你忽略了重点,兔子怎么会变成土拨鼠呢?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一个不留心,兔子就被替换成了土拨鼠。类似这种偷换概念的现象简直太多了,而且防不胜防。

概括来说,假如概念本身的意思被替换掉,它的修饰词、应用领域和所指代的目标、对象等都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偷换概念”。偷换概念常常跟诡辩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蒙蔽他人的重要手段。

在语言逻辑高手面前,诡辩家们通常都会无计可施,因为他们惯用的技巧就那么几种,只要多用心就能识破。接下来,咱们就揭了诡辩家的底,看他们是如何成功偷换概念的。

很多情况下,诡辩家们在偷换概念之前就已经给你设了套,先入为主地设想正常人的思维,模糊对象的性质。

比如“苹果作为蔬菜,是炒着好吃还是蒸着好吃”这个问题,它的前提就已经是默认“苹果是一种蔬菜”。你在思考到底选择哪种做法的时候,就已经不知不觉地钻进了对方设下的圈套。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个青年人向远近闻名的智慧老人请教,“请告诉我,到底什么是诡辩?”

老人笑着让青年人坐下,然后问:“假设沙漠里有两个行人,一个灰头灰脸,一个干净整洁,当遇见绿洲的时候,你认为谁会去洗脸呢?”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那个灰头灰脸的家伙了。”

“你错了,应该是干净整洁的那位会去洗脸。因为爱干净的人不管身在何处都要求干干净净的,而邋遢的人情愿像猪一样赖在泥地中,也不会去把脸洗干净。你好好想一下,到底谁会去洗脸呢?”

“那位干净的。”

“你又错了,应该是灰头灰脸的那个人。干净整洁的那位不需要再去洗一把脸了,而脏兮兮的那个却很有必要。有需要就会有动力,这是做事的惯常道理,难道不是如此吗?”老人微笑着继续说道,“你再想想,是不是那位灰头灰脸的家伙会去洗脸呢?”

“就是这样。”青年人满怀信心地说道。

“你又错了,年轻人。既然干净整洁的人有洗脸的习惯,灰头灰脸的人有洗脸的需要,那么两个人应该会一起洗。那么,你再说说,是不是这两个人都会洗脸?”

“是这样吧。”青年人已经没有底气了。

“还是错,两个人都不会去洗脸,因为干净整洁的人没必要洗脸,而脏兮兮的人不喜欢洗脸。”

青年人已经懵了。这时候,睿智的老人对他说:“瞧,这就是诡辩。”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见到,智慧的老人不停地给青年人假设前提,而且一直在偷换概念,导致作为听话者一方的青年人失去判断力,一次又一次地掉入他的语言逻辑陷阱。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该如何回应呢?

1.留个心眼,搞明白概念的含义

在交流的过程中,概念含义非常重要,假如一词多义,就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想让诡辩家的伎俩无法施展,就要提前留个心眼,先仔细听清楚对方到底在说什么,把对方提到的概念牢牢记住,然后再跟对方明确一下是否是这个意思,并确定以后提到这个词时也是同样的意思。这样才能使对方的诡辩不攻自破。假如不确认复杂概念的确切含义,你就很容易落入圈套。

2.设定前提,不给对方“跑题”的机会

逻辑说话都会有明确的逻辑主语,假如说话者口中的对象出现了偏移,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跑题”,主语或者指向对象可能正在被转移。此时,我们一定要跟说话者明确逻辑主语,等得到了对方明确的答案以后,我们必须给对方加个前提,限制概念使用的范围,以防止对方有机可乘。

比如上文提到的诡辩家的例子,青年人其实可以跟智慧老人先确认一个前提——老人所说的“谁会去洗脸”,是谁需要洗脸,还是谁会按照个人习惯去洗脸。只要得到了明确的前提,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也不会一再陷入对方的逻辑陷阱了。

中国人都很喜欢“偷换概念”,他们觉得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彰显自己的智慧,博得他人的赞赏,还可以隐藏自己的小阴谋,让别人在文字游戏中上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会辨识,这样才能在应用时得心应手,不误人也不误己。

概念模糊:抽象描述“画”不出事实真相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提出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中的“气”到底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道”和“名”又指的是什么呢?追究起来,不管是“气”、“道”还是“名”,其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没有谁能给它们一个确切的定义。

古时候的人们不探求事物的本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的经济水平较低,受条件局限的人们没有办法通过先进的技术去获得关于事实的真实信息;二是说话的习惯,模糊概念,故意留白,意在给人无穷的遐想,使得答案丰富多彩。

到了现代,这种状况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不过是场景和地点变化了。如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小明体”,就是一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小明去给领导送礼。

领导问:“小明,你这是什么意思?”

小明答:“没有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意思。”

领导说:“你这样就不够意思了。”

小明说:“这只是小意思,小意思啊。”

领导又说:“小明,你这人还挺有意思。”

小明赔笑:“我没有其他意思。”

领导笑了:“我就不好意思啦。”

小明说:“我才不好意思。”

明明是在行贿,但是双方都没有明白地说出来,到底“意思”是什么“意思”也没说清楚,很像在打哑谜。在特定的场合中模糊概念,往往是为了掩人耳目。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模糊概念,往往会给自己惹来麻烦,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为了不犯“模糊概念”的错误,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模糊概念。在思维过程中,人们所提及的概念应该有准确的范围和含义,概念之间也要有确切的关系,但是,有些思维过程中却出现了模糊和错乱的现象,这种现象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观念、看法和意见之中。概括来说,模糊概念就是对象性质、范围及相互关系不确切、不明朗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概念在特定的氛围、场合等都具有明确的外延,比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收入等,这些概念都有明确的范围。而具体的身高、体重、收入,都有着明确的数字来限制其范围。但是假如我们用下面的字眼进行描述,那么听话者就糊涂了。

“这个人长得挺高的。”

“这个中年男子还是蛮重的。”

“小王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不难看出,在上面的例子中,“长得挺高的”这句话并不明确,不知道到底是多高,而“蛮重”究竟是多重,也没有一个清楚说明。“中等水平”看似没有破绽,其实不然,因为各个国家地区,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对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划定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语言逻辑高手看来,这些具有相对意义的词语,稍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模糊。

要判断某段语言是否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假如一个人没有讲明白他所要阐述的东西,使听者想到了其他事物时,我就可以说出现了概念模糊。至于克服模糊概念的话语逻辑问题,就得先弄明白它是怎么来的。概括来说,概念模糊发生的情况通常有以下两种。

第一,是概念本身导致的。世界上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就因为它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们无法主宰其含义的复杂和变化。比如,人口到底是多少,假如没有限制一定的时期,我们是没有办法确定它的总数的,因为人口的数目总是在不断地增长;再比如,人的健康状况,此刻还活蹦乱跳的人,可能下一秒就被检测出身患顽症。

第二,就是上文提到的,一些概念本身具有相对的含义,其范围具有不确定性,比如体重和身高等等。

在沟通的过程中,假如不注意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很容易在话语中犯下逻辑错误。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案例。

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伯乐本名叫作孙阳,是春秋时代一个非常出名的相马之人。伯乐有了儿子以后,很想把相马的本领传给自己的后代,于是每天潜心教诲。转眼间儿子长大了,伯乐觉得儿子学得差不多了,就让他出去寻找千里马。

儿子临行前问伯乐:“到底什么是千里马呢?”

伯乐笑着说:“你看有着隆起的额头,突出来的眼睛,脊骨弯曲,而且会叫善跳的就是了。”

儿子高兴地点了点头,找千里马嘛,太简单了。于是,他背着行李出发了。

伯乐的儿子在外面游荡了一年,四处寻找着千里马,他去过很多著名的地方,可还是没有找到伯乐所说的千里马。一个夏日的晚上,伯乐的儿子因为走得太晚,没有地方可以投宿,于是在就近的荷塘边休息。听着荷塘的蛤蟆叫声,伯乐的儿子若有所思地起身看,然后喜出望外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于是,他捧了一只蛤蟆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到了伯乐的跟前,儿子兴高采烈地说:“父亲你看,这莫不是隆起的额头,突出来的眼睛,脊骨弯曲,而且会叫善跳的千里马嘛!”

伯乐看着蛤蟆,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在这个例子中,其实伯乐并没有准确描述“千里马”的范围,只是对“千里马”的外形和特点做了解释。伯乐的儿子在不了解概念的情况下,犯了模糊概念的错误。

正因为在话语逻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模糊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听话有术,仔细听出一些具有相对含义的概念,并根据这些概念进一步提问,以避免出错。当然,光能听懂还不够,我们还要能表达清楚。

按照话语高手的逻辑,现实生活中的人对于某一件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比如主体的心情、外在的情境等。作为人们思想的载体,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说话者内心的想法,使得说话者“发乎情,言于外”。但是,谁都可能会碰到词穷的情况,言语并不是随时随地能传达说话者真正的意思。因为话语好比舀水的瓢子,而事物的性质和状况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话语能够舀越来越多的水,但是不能把大海舀干的。

简单理解就是,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发源地,因此,当我们使用语言来进行推理或者判断的时候,也免不了会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也就是说,模糊概念会因为言辞的匮乏或者词不达意而产生。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

“我觉得你今天穿得非常漂亮。”

“老师好,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唐诗宋词》。”

“你做得十分糟糕。”

其实,这几个句子都犯了概念模糊的错误。假如为了恭维他人,我们说“你非常漂亮”,对方并不一定会感到高兴,因为你可以跟任何人说这句话,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人都是无法忍受彻底的重复的,但是假如你把这句话换成“你穿这种款式的衣服能凸显你的好身材”,或是“别针的搭配非常适合你的气质”,那么,对方一定会乐于接受你的赞美。

同样,《论唐诗宋词》这个标题的范围也过于宽泛,唐诗、宋词多如繁星,可以讨论的话题也多不胜数,具体要论述哪些类型,哪位诗人,哪种诗风呢?既然知道了话语的有限表达会导致逻辑错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缩减话语所指对象的范围这个问题呢?

语言逻辑高手建议,如果想把话说得更加精确,就要在对话中坚持“能简则简”的“简”法原则,摒弃抽象的描述,简单化话语的枝枝叶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所要表达的事实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听话者就不会云里雾里,而恍然大悟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论唐诗宋词》这个标题,我们可以采取这种简化原则,将唐诗宋词的论述范围进一步缩减为“论李白的诗歌意象”或者“苏轼的用典分析”等等,使论述范围更为清晰。再如,“你做得十分糟糕”一句,批驳对方时,一定要找对阵脚,明确指出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好,这才是逻辑说话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