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8295000000009

第9章 中国农民问题的政治学研究(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仍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在这些阶段性特征中,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不协调表现的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主义本质特性的弘扬。

中国现阶段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以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的社会。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来说,只有把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域来考察,才能正确地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在农村。社会的和谐是一种人类生存的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制度安排,城市对农民的政策与心态调整,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适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五、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农民问题看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看作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核心,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农民是农业的发展者,农村的建设者,农民的态度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离开了农民这个最能动的生产力,农业、农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其一,从农业的产业特点看,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农业是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其二,从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强调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认为这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基础。马克思把工农联盟比喻为“一种合唱”,认为如果没有这种“合唱”,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切农民国度里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列宁指出:“工农联盟是苏维埃政权的力量所在,是我们取得成就、取得最终胜利的保证。”其三,从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所处的地位看,始终具有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农业是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其四,从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看,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已经具备能力和条件,可以实现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其五,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来看,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密不可分。毛泽东同志在做党的“七大”政治报告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江泽民同志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胡锦涛同志指出:“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农民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农业的一般规律出发,充分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他们十分注意对资本主义时代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特别注意从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出发研究工农联盟问题,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解决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对于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

(一)农民问题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书信(1856年1月~1859年12月)》、《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等论著中,认真分析了农民的性质和特点,论述了工农联盟问题。他认为农民既有革命性,又有保守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阶级。关于农民的革命性,马克思以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农民为例,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农民不是农民的开化,而是农民的迷信;不是农民的理智,而是农民的偏见;不是农民的未来,而是农民的过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18页.当有觉悟的广大农民对拿破仑的幻想破灭之后,就会逐渐产生革命的愿望和要求,就要起来斗争。所以,马克思认为:“法国农民一旦对拿破仑帝制复辟感到失望时,就会把对于自己小块土地的信念抛弃;那时奠定在这种小块土地上面的全部国家建筑物,都将会倒塌下来。于是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活动中的独唱就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665页.这里,马克思既指出了农民在革命中的重大作用,又指出了在农民众多的国家,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地位和作用,紧密地团结他们。

马克思还认真分析了农民和工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倾向性。他认为农民和工人都处于被剥削地位,只是被剥削的形式不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府,才能提高农民的地位,改变其经济状况,所以农民必然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天然的同盟者和领导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7页.

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农民思想,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1894年11月,恩格斯撰写了《法德农民问题》,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总结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是比较系统的阐述农民问题的经典著述,提出要解决工人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问题,必须要解决农民问题,要重视农民问题,特别强调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过程中和建立工人阶级国家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恩格斯指出:在欧洲大陆“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95页.一个政党要夺取政权“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96页.与农民结成朋友,得到农民的支持。要得到农民的支持,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恩格斯还强调在革命时期对农民的教育:“我们党的义务是随时随地向农民解释:他们的处境在资本主义还统治着的时候是绝对没有希望的,要保全他们那样的小块土地所有制是绝对不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12页.这种教育显然是要争取农民加入到反对资本主义的战斗中来。“被我们吸收到自己方面来的农民人数愈多,社会变革的实现也就会愈迅速和愈容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3页.这些论述强调了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无产阶级政党要与农民结成联盟;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这些重要思想对后来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二)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对立是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城市还没有出现,就无所谓城乡对立。“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7页.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提出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促进城乡融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6、277、294页.到一定时候,“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3页.

(三)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恩格斯也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7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主义角度出发预见到小农的必然灭亡,但主张维护农民的利益,对农民不能采用暴力,只能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恩格斯指出:“我们坚决站在小农方面;我们将竭力设法使他们的命运较为过得去一些……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一些社会资金……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500—501页.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为农民利益而提出的要求,并不是过分的。

二、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

在东方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亲自实践过的难题。列宁领导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理论创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关于苏俄正确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