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99

第99章 罗炳辉功炳千秋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省彝良县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他从小极具反抗个性,12岁状告地主恶霸打官司,萌生“当兵报仇”志向。1915年,18岁的罗炳辉历尽艰辛走到昆明当上滇军炮兵,此时正值讨袁护国战争发起。他在唐继尧第三军苦练过硬本领,成为优秀的“神炮手”。1921年初顾品珍、叶荃倒唐,唐继尧仓皇出走香港,罗炳辉作为财务副官和保镖目睹唐继尧在港的种种劣行,看透了军阀的腐败,8个月后结清账目,未带分文毅然离唐回滇。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战役和北伐战争。

1925年1月,盘踞广东东江流域的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之机,准备进犯广州,推翻广州政府。广州政府发布东征命令,讨伐陈炯明。罗炳辉随东征军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他为阻追敌过桥,瞄准单列上桥的敌人,一梭子弹打掉三个半敌人(三死一重伤),敌人畏惧不敢向前。

就在东征军节节胜利之时,这年5月,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利用东征军主力远在东江地区的时机,勾结北洋军阀段祺瑞、云南军阀唐继尧和广东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密谋发动武装叛乱。广州政府急令东征军主力从前线回师广州,平定杨、刘叛乱。前线总指挥朱培德派罗炳辉等五人以“参军官”身份到粤军许崇智、李福林两军阵地考察,叛军趁讨逆军换防之机实施反扑。罗炳辉担心讨逆军不知情被歼,日夜急行190里向朱培德报告后,便昏死过去。讨逆军迅速撤走,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罗炳辉由此获得了“孤胆英雄”的美名。

罗炳辉在参加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九团第二十五师第二营营长,随同部队转战江西。由于他为人正直,不愿趋炎附势,所部被遣散,他留在江西。1929年7月任吉安靖卫大队大队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大队长的身份作掩护,放掉被靖卫大队捉到的革命者。反动分子告到县政府,县长召开县务会议要他说清楚,他慷慨激昂说出一通理由,到会者哑口无言。吉安驻军旅长陈光耀召开靖卫大队长、团长以上“清剿”紧急会议,何时告知营以下各级行动时间均作明确规定,谁泄密就要谁的脑袋。罗炳辉宁可不要脑袋,散会后即刻寻找到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之一、赣西特委书记刘士奇,通知中共江西省委和吉安各级党组织迅速转移,避免了一场灾难。

同年10月,由于恐怖加剧,叛徒出卖,省委和赣西特委遭受严重破坏。之前靖卫大队已转驻值夏,罗炳辉与组织的联系中断,原定起义时间无法按时举行。吉安城内敌军监视了靖卫大队行迹,内部又出了通敌分子,并趁夜离队潜逃,靖卫大队处境万分危险,罗炳辉当机立断,于11月5日凌晨4时,在吉安县值夏圩集中一、二、四中队举行起义,缴了第三中队的枪,并把部队带到苏区富田整训,成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这时,朱毛红军在闽西,彭(德怀)黄(公略)在湖南,罗率部孤军奋战,在对付强敌进攻的同时主动出击,歼灭驻水东的税警团七八百人,三打万安县城,声威大振,到1930年1月朱毛彭黄率部到赣西南时,罗部已发展到2000多人,与红二、红三、红四团合编为红六军。半年内,罗炳辉升任红六军第二纵队纵队长和红十二军代军长、军长。1933年秋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主要军事指挥之一,也是蒋介石悬赏捉拿的主要对象之一。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途中,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常常充任“别动支队”,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率红军主力南渡乌江,留下红九军团断后牵制国民党中央军、黔军、川军6个师的追击,待中央和红军主力过江后随之渡江。由于牵制敌军任务繁重,又遇强敌前后堵截,红九军团只得绕道行军,虽冒雨急行,仍超过规定时限6小时,到江边时浮桥已毁。危急关头,罗炳辉毅然决定在乌江北岸游击奔袭,既保存有生力量,又继续牵制追敌,使中央和红军主力从容南下西行。得知黔军魏金庸师的行动路线后,罗炳辉把军团主力埋伏于金沙县老木孔地区的菜子坳,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放走前锋,集中火力歼灭走在中间骑马坐轿的指挥机关,然后再各个歼敌。经数小时激战,以2000多人的部队歼灭敌人3000多人,俘敌1800人,打出了军威,创造了红九军团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将近两个月的单独行军,罗炳辉用了许多妙计,不但保存了部队的精华,还沿途扩军,单在云南省会泽县就扩军1400余人,缴到的枪支、骡马、银元,大部上交中央或分送兄弟部队,受到中央嘉奖。

湘江战役红九军团牺牲较大,黎平整编决定红九军团并入其他军团,但未实行;扎西整编决定红九军团分别并入红三、红五军团,也未实行。对此,罗炳辉服从大局,没有异议。中央要他继续率红九军团行动,他坚决执行。为保全局,红九军团几次险遭覆没,他激励大家要有勇于牺牲的精神,只要能够保住全局,红九军团这个局部牺牲了也是值得的。危急关头,罗炳辉都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大无畏精神,把干部战士扭成一股绳,渡过难关,最终保住这支部队直至长征结束。红九军团在长征中参加过三个方面军的行动,行程4万多里,这在各军团中是唯一的,充分证明红九军团是一支拖不烂、打不垮的钢铁队伍,罗炳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才能也得到充分展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罗炳辉,与人民群众有最为深厚的血肉联系。他常常教育部下说:“老百姓是人民军队的母亲”,“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经常到“母亲”那里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疾苦,重视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党对同志要老实,对人民群众要像大闺女”。他这样说,也带头这样做。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与老百姓拉家常,问寒问暖,促膝谈心,身边围着一大群孩子;身上常带云南白药,遇有老百姓伤痛就用白药给他治疗。抗日战争时期他率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五支队、第二师在苏皖活动时,人民群众也十分爱戴他,淮南老百姓称他为“青天”“救星”“福星”“天神下凡”,赞他“挥动神兵,驱除鬼子,解救百姓”。他爱兵如子、爱护下级、尊重同级、敬重上级也是出了名的,他个性耿直豪爽,喜欢直言,错了就作自我批评,也深受指战员爱戴。

注重指战员军事技术和军政素质的训练提高是罗炳辉的一贯作风。他把学习、整训看得与战斗一样重要,他常说:学习、整训、建设工作的落伍者,等于战场上的逃兵;战场上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多一个神枪手就多一分胜利的保证。他是闻名军内外的神枪手,举枪打飞鸟击中头部、眼睛最为有名,常常言传身教。他抓训练,常利用战斗间隙或演习或休整,将集中与分散、团体与个人训练结合进行,方法多种多样。在抓军训的同时,罗炳辉没有忽视政治教育。他说:我们每一个革命同志,应具备高度的对革命负责的精神,要有坚强不屈不挠的革命事业心、实事求是的埋头苦干精神,革命胜利后能负责担任管理国家大事。

抗日战争时期,罗炳辉被派往新四军第一支队任副司令员,协助陈毅巩固和扩大茅山根据地。中央确定新四军“东进”方针,要求在华中建立独立自主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5月,江北指挥部成立,并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他任司令员和江北指挥部代理副指挥,率部向淮南津浦路东挺进,打击日伪军和汉奸政权,平定汉奸武装和匪患,回击顽军的摩擦,安定民心,恢复发展生产,实行减租减息,使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罗炳辉任副师长。在与日伪顽的较量中,第二师屡战屡胜,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又培养不少干部向军部和各师输送。1942年春的华中局扩大会议,刘少奇在报告中肯定了淮南根据地在华中各根据地的工作中“是最好的、最正规的”,“值得各师学习”。1943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罗炳辉任军区司令员兼第二师师长。他率部在淮南战斗直至抗战胜利。淮南根据地不断扩大,面积2万平方公里,330万民众,建立了17个县的民主政权,成为全国著名的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1946年5月,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由于长期征战,罗炳辉积劳成疾,不幸于1946年6月21日在鲁南反内战前线壮烈殉国,安葬于临沂。月底,蒋介石发动了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我军放弃鲁南作战略转移。罗炳辉的老对手、国民党第一三八师占领鲁南,他们掘墓移尸,对罗炳辉将军的遗体肆意凌辱后丢到沂河沙滩上。老渔民卢建功、张德法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秘密掩埋保存下来。罗炳辉生前似乎预感到这种结果,在日记中写道:“身经数千战,敌人恨之入骨,欲获辉剥其皮、食其肉、碎其骨。”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亲自过问临沂烈士陵园的建造,将罗炳辉的遗体重新安葬。

(撰稿肖居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