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71

第71章 毛泽东的好弟弟毛泽覃

毛泽覃,1905年9月生,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幼时曾读过私塾,后就读于湘乡东山小学。1918年,随长兄毛泽东到长沙,进入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学习,同年参加新民学会。1921年7月,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进入长沙协均中学读书。

为了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刊,发展和扩大青年团组织,毛泽东在长沙都正街蒋德里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是图书馆的负责人。毛泽覃是其中的重要骨干。他负责油印宣传资料,不间断地把革命书刊和宣传品分发给长沙各行业工会和学校,有些还要秘密邮寄到外省去。

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工人运动暂时陷入低潮。中共湘区委员会决定派遣一些党、团员,分赴安源、水口山等地,加强工人运动的领导。毛泽覃被派往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他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青年团的领导工作。经过实际斗争的考验,这年10月,毛泽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年后,毛泽覃被调回省城,担任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他和田波扬等人发起成立了湖南青年学艺社。他们经常深入工厂、码头、学校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当时,韶山和安源同属军阀赵恒惕管辖的地盘,毛泽东在韶山、长沙领导轰轰烈烈的农运和工运,毛泽东和毛泽民被军阀赵恒惕通缉,1925年9月相继离开长沙去广州。随后,毛泽覃也来到广州,先后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中共广东区委、广东省农民协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作。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很快笼罩着中华大地。毛泽覃奉党的指示,撤出广州,偕妻子周文楠取道上海,前往武汉国民革命军工作。

8月1日凌晨,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我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武装2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毛泽覃随“铁军”参加了起义,他英勇作战,在烈火和热血中经受了锻炼。南昌起义后,毛泽覃随“铁军”一路转战。部队打到广东后,遇到反动军队的凶猛截击,经历数次激战,起义军寡不敌众,最后兵败潮(安)汕(头)。

毛泽覃与部队失散后,找到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最后保存的部队。这支约800人的部队极其艰苦地转战于闽粤赣湘边。10月底,部队到达江西信丰时,第一次听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消息。朱德和陈毅异常高兴,立即决定派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取得联系。

在宁冈茅坪,毛泽覃见到日夜思念的大哥毛泽东,向他介绍了南昌起义军余部的详细情况及朱德、陈毅派他来井冈山联系的具体意向。毛泽东得知湘南起义军正向湘赣边界转移的消息后,决定兵分两路去迎接朱德、陈毅部上山。毛泽东还派毛泽覃带着特务连赶到郴州,同朱德、陈毅领导的部队取得联系。

1928年3月29日,朱德率领部队完成了转移的准备,在耒阳骜山庙整装待发。在毛泽覃带领的特务连接应下,朱德、王尔琢率领的起义军主力,经安仁、茶陵到达酃县的沔渡。正在郴州的陈毅,接到朱德向井冈山转移的通知后,立即率领湘南特委机关、各县县委机关和湘南起义农军部分主力,经鲤鱼江木根桥,到达资兴县城,同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会合。

4月6日,毛泽东率第一团由桂东向汝城进发,以牵制敌军,掩护湘南起义军转移,陈毅率领的部队与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在酃县的沔渡汇合后,一起从沔渡经睦村到达井冈山下的宁冈龙市。4月下旬,毛泽东率队返回龙市。两支部队胜利会师。

1928年新年刚过,毛泽东、张子清率领工农革命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端掉了肖家璧的巢穴,占领了遂川城。工农革命军在遂川县藻林镇住下后,尽管做了许多工作,由于敌人的造谣和群众的疑虑,局面一时还很难打开。毛泽东分析了原因。他认为,要在井冈山地区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他决定派人回井冈山,发动群众,在农村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着手进行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

桥林是宁冈县大陇区的一个乡,包括桥林村至黄洋界一条延绵10里的狭长走廊,虽然散落着30多个村庄,总人口却只有300多人。搞好桥林乡的工作,俨如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起一座坚固的西北大门。毛泽东决定派毛泽覃去桥林乡,完成这项重要工作。

毛泽覃带着两名武装干部来到桥林乡,深入到贫苦农民之中,一个村一个村地搞调查研究、开座谈会、讲党课、宣传革命道理。毛泽覃讲党课,既浅显,又生动,句句说到大家的心坎里。他讲的小长工给地主放鸭子的故事,直到全国解放后,桥林乡的老农会会员还记忆犹新。

毛泽覃把整个桥林乡的农民组织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并在斗争中考察和培养积极分子,吸收先进的、有觉悟的、勇敢的贫苦农民入党。仅一个月的工夫,他就在桥林乡建立起宁冈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并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个党支部,在土地革命和巩固乡村政权的斗争中,成为井冈山根据地的一面红旗。

1930年1月,毛泽覃任红六军政治部主任,曾代理军政治委员,与军长黄公略率领全军在赣水两岸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红军攻下吉安后,任中共吉安县委书记、红军驻吉安办事处主任,曾以特派员身份协助红二十二军军长陈毅率部回师遂川,恢复了这一带的红色区域。

1931年6月,任中共永(丰)吉(安)泰(和)特委书记,兼红军独立第五师政治委员,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与师长萧克指挥部队连续取得富田、老营盘等战斗的胜利。

1932年,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其间,与邓小平等一起,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是著名的邓、毛、谢、古的重要成员。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由于卓有战功,曾荣获二级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毛泽覃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部转战于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风餐露宿于山谷密林,不断寻找战机,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的长征。

1935年4月26日,毛泽覃率部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他指挥部队与敌军展开激战,掩护部队和游击队员突围,不幸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撰稿宋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