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56

第56章 季振同光明磊落

季振同(1901—1934),原名季振佟,字汉卿,号异之。1901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县狼儿口村。

1919年春,季振同慕名参加了冯玉祥的“模范军”,在模范连当学兵,尽管是富家子弟,但是他经受住了西北军特有的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艰苦的军队生活。1920年,模范连扩充为学兵营,季振同当了班长。1922年,他被升为学兵团骑兵连排长。季振同性格豪爽开朗,非常活跃,交际面广,待人热情诚恳,能推心置腹,愿意与人接近。在操练方面,季振同不论严冬还是盛夏从不间断,他不仅体操课目的动作做得最漂亮,而且马术表演也曾名噪一时。有一次冯玉祥在苏联顾问的陪同下视察部队的军事训练,季振同表演的马术,无论跳障碍还是马上劈杀、射击,都十分精彩,博得部队上下一片喝彩声。苏联顾问对冯玉祥说:“了不起,这种骑术在哥萨克也不多见。”不仅如此,季振同以办事利落、能吃苦、有魄力而受到冯玉祥的器重,由排长逐级晋升为连长、营长、团长。他担任冯玉祥的卫队旅旅长时,已成为冯玉祥部属的重要成员。卫队旅也是手枪旅,士兵经过挑选且训练严格,掌握各种特殊技能,这个部队的战斗力比较强。

1926年8月,为了响应北伐战争,冯玉祥由苏联回国,同来的有中共党员刘伯坚和苏联顾问乌斯马诺夫。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部队改称国民军联军,宣布接受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响应北伐战争。他在国民军联军各级组织中成立政治机关,委任刘伯坚为总政治部副部长,以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从此,季振同与共产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特别是共产党人刘伯坚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将冯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1927年5月,第二集团军由陕西东出澄关参加北伐,6月在彭武地区受到奉军阻击,情况十分危急。冯玉祥不得不把他的卫队旅也拉了上去。季振同率领卫队旅英勇作战,他指挥果断,从中间突破,迅速扭转战局,军心大振,受到冯玉祥的赞扬。季振同在战斗中颈部受伤,被送至北京协和医院医治,冯玉祥亲往医院看望。不久,季振同与冯玉祥的侄女刘玉芝结婚。

1930年4月,爆发了蒋冯阎战争。10月,冯阎失败,西北军全部瓦解,冯玉祥将残部高树勋的第十二师、董振堂的第十三师、李松昆的第十五师,以及季振同手枪旅改建的第十四师,都交给自己的亲信将领孙连仲。这4个师后来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二十六路军,指定开往山东菏泽、济宁一带驻守。整编后的第二十六路军,由孙连仲为总指挥,下辖第二十七、第二十五师,高树勋任第二十七师师长,孙连仲兼第二十五师师长,原来的师长分别降任旅长,董振堂为第七十三旅旅长,季振同为第七十四旅旅长,赵博生为总部参谋长。

1931年5月,蒋介石命令第二十六路军分两路参加对红军的第二次“围剿”,右路第二十七师前进到永丰县中村地区时,先头部队被红军团团围住,歼灭了一个旅,师部也遭受重创。这次受挫,在全军引起很大震动,官兵们个个忧心忡忡,感到前途难卜。第二十六路军进驻宁都县城后,广大官兵厌战、思乡、恐惧和因受蒋介石嫡系部队歧视而增长的不满情绪迅速蔓延。一是打仗屡屡受挫;二是薪水没法发足,而且每况愈下,久拖不发;三是供给困难,每天连菜都买不到,靠盐水下饭;四是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发疟疾的、泻肚子的、长痔疮的很多,又没有药吃,甚至士兵死了买棺木的费用亦被少数官长私吞了。有的士兵甚至被迫自杀。所有这些,使得士兵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到了极点。

季振同意识到,现在第二十六路军正处在没有药治伤、没有饭吃的境地,不另找出路是无法挽救这个危局的。之前,季振同想同中共建立联系,曾派旅政训处处长胡景陶秘密回山西找冯玉祥。胡景陶从山西汾阳带回冯玉祥的口信,只能与共产党做朋友,不能为敌,要掌握好部队。

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十六路军的广大爱国官兵纷纷要求回北方抗击日寇,季振同旗帜鲜明地站在士兵这一边。他还公开提出,打电报给蒋介石,让我们回北方打日本,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第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地下组织也在积极开展工作。1931年10月,总部参谋长赵博生经中共中央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由赵去做季振同、董振堂的工作,促进季、董之间的交往。中共地下党组织认为,只要季、董两人掌握的第七十四旅和第七十三旅联合起来,就可以促成第二十六路军的起义并取得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季振同和董振堂的隔阂消除了,他们的来往也增多了,两人的认识一致了,他们还争取到许多下级军官的支持,起义的条件逐渐成熟。

12月初,为了起义成功,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三人共同商量,派郭如岳给刘伯坚送信联系起义领导组织事宜。起义受到了刘伯坚等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领导同志的热情赞扬和鼓励。第二十六路军的中共党组织根据中革军委代表的指示,起义时间定在12月14日晚上7时。起义后部队番号确定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军团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第十五军军长。中革军委派出萧劲光任军团政治委员、刘伯坚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1年12月15日凌晨2时,起义胜利了。起义部队包括一个军部直属队、两个师部直属队、六个旅部直属队,共11个团17000多名官兵。8时,起义部队走向集结地点——宁都城外东南角的高塔下。部队到达塔下河滩后,总指挥季振同首先庄严宣布起义胜利,并带头把国民党的帽徽、胸章扯了下来,当众撕毁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这天,季振同等领导人和中革军委的代表共同讨论和修改刘伯坚起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当天晚上,电台向全国播发了这一宣言。具有历史意义的宁都起义胜利了,光荣的红五军团诞生了。第二天清晨,部队集合后,刘伯坚宣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的决定,正式授予起义部队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任命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

在部队整编期间,党组织接受了季振同的入党申请,由朱德、周恩来介绍,经中革军委批准,季振同于1932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编,红五军团焕发出高昂的战斗激情。1932年2月,红三军团攻打赣州的战斗之际,红五军团奉命参加围攻赣州之敌。季振同、萧劲光率红五军团赶到赣州,立即和红三军团一道组织了第四次爆破攻城的战斗。这次爆破炸开了城墙,震慑了敌人,赣州战役使红五军团经受了整编后的第一次考验。

赣州战役之后,季振同感到自己没有在军事院校深造过,军事理论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指挥红军作战的本领。为了适应新的领导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军事理论水平和才干,季振同向党组织请求去苏联学习军事。他在向政治委员萧劲光表达这个心愿时说:“请你放心,我不会再回到蒋介石那里去。我已经带着部队起义了,做了红军的总指挥,又是党员了,回去肯定要杀头的,我不会把头送给他们,我也不会回到冯玉祥那里去,我就是想去苏联学习军事。”萧劲光将他的请求报告了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批准季振同出国深造。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兴奋,主动要求离开红五军团领导岗位,办理手续,等待出国。

但是,敌人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自季振同领导宁都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派人来找季振同,想策动他回到国民党营垒中去。季振同原在西北军的老上级冯玉祥派其参谋长刘骥为代表与季联系。季振同将此事报告了萧劲光,萧报告了中央局,中央局同意季与刘见面。事后,季也将国民党的一些策反信件送给萧看,并将情况及时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季振同为人光明磊落,对国民党的诱惑不为所动,做了坚决的抵制。为出国学习,季振同离开军团部时,萧为他开了欢送会。季把所有的东西都留下了,枪交了,警卫班也留下了,只带了一个保镖。萧劲光派人将他送到了瑞金。

可是,由于当时斗争环境错综复杂,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错误在中央根据地的执行,1932年5月5日,中央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李克农经上级批准,突然在漳州将红十五军军长黄中岳、红十五军参谋长萧世俊逮捕。5月8日,又将等待出国的季振同逮捕。使季振同等人蒙受了不白之冤。他们把季振同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对党的赤诚忠心,说成是“投机革命”,并诬灭他“企图拖枪反水进攻革命,颠覆苏维埃政府”,错误地给季振同定了罪。1932年8月,党内肃反运动进一步扩大化,误将季振同定为反革命分子,判处枪决。1934年10月,季振同被错杀于江西瑞金县叶坪镇,年仅33岁。

宁都暴动是人民军队历史上一次成功的、重要的武装起义,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国民党军队开展兵运工作的一次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热情,壮大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增强苏区军民革命胜利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毛泽东对季、黄被错杀十分痛心,他曾经说过,季、黄同志是参加宁都暴动的组织者,对革命不无相当功绩,没有他们,全部起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把季、黄杀掉是不应该的。

1982年,中央组织部对此案给予了复审,经过调查研究,对季振同、黄中岳给以公正的评价,并予以平反。

(撰稿蒋寒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