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35

第35章 开创赣南地方武装先河的朱学玖

朱学玖,1897年出生在江西省于都县桥头乡一个贫苦农家,自幼的贫寒让他从小就对身边父老乡亲的苦难生活感同身受,长大后开始不断思索如何才能让勤劳的乡亲们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上学时通过学习接触到了民主思想,他开始认识到乡亲们的苦难正是由于旧社会的制度造成的,因此便立志要与这种危害乡亲们的制度抗争,以改变他们的命运。毕业回乡后,他已由一个求学的学子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志向的热血青年,对乡亲们的疾苦深为感触,而且有了理性的认识。他开始在家乡与乡亲们共同面对艰难的生活,用浅显朴实的语言告诉乡亲们,为什么他们日日辛勤劳作,但是却依旧常年无饭吃、无衣穿,这正是由于旧制度的不平等造成的,老百姓的辛劳付出都被代表富人利益的政府剥夺,只有改变旧的制度,老百姓才能改变自己的苦难命运。他的一番肺腑之言,让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辛勤耕作却终年为衣食而忧愁的乡亲们开始不断觉醒。

1926年春,朱学玖自发组织农民反抗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一度被反动当局抓去关进牢房。1926年11月于都县建立中共组织,这一消息传来,朱学玖和他的同伴都非常激动,仿佛在山洞中摸索前进而突然看到了天空和太阳,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让他们明确了方向。他积极投入革命斗争,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更以满腔热情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1927年3月,经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推荐,他赴南昌考入由朱德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学习。南昌起义前夕,朱德团长根据党的指示,将他介绍到江西省农民协会,分配回于都开展农民运动。

朱学玖回乡的消息很快传回桥头乡,世世代代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乡亲们,早就盼望着他回来,他们虽不懂大道理,但是他们心里明白朱学玖是自家人,是替他们着想,为他们说话的亲人,知道他是一心只想带着大家过好日子。

他回乡后,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在当地积极发展共产党员。1928年,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中共桥头支部成立。就在此时,他得知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赣西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决定,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更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勇气和信心。他立即领导支部全体党员,积极组织发动贫苦农民准备进行武装斗争。

通过他和其他党员的宣传发动,在中共赣南特委和于都临时县委的领导下,1928年3月23日,桥头农民举行了革命武装暴动。几天后,暴动遭到国民党军和当地土豪劣绅镇压。暴动受挫后,朱学玖他们并没有灰心失望,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所面对的敌人远比自己要强大,难于对付,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的革命武装暴动虽然做了认真的筹划准备,但是依然有自身的局限性,参加暴动的农民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缺乏作战经验,而且没有相应的武器装备。虽然革命暴动眼前受到了挫折,但是他深信,这一切客观条件的不足都是可以改变的,发动农民武装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革命有着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普天下饱受欺压的农民兄弟都是一条心。

他带领部分暴动农民转移到兴国县樟木山。1928年4月初,在兴国县党组织负责人黄家煌的密切配合下,朱学玖、钟声楼、李骏等将桥头暴动农民组织起来,在樟木山成立了桥头游击队。桥头游击队组建后,以桥头和樟木山为据点,积极开展乡村游击斗争。同年5月底,朱学玖、钟声楼等先后在桥头和樟木山召开关于组建工农革命军的会议,会议做出了以桥头、于南、于西的工农武装为主体,吸收“三点会”武装,建立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纵队的决定。6月初,在中共于北特区委的领导下,在樟木山与东村交界的鲤公寨正式组建了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纵队,钟声楼任纵队长,朱学玖任党代表。

第十五纵队成立后,开始在于都、兴国边界开展革命斗争,紧密配合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取得了攻克兴国县城和桥头保卫战等的胜利。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纵队的成立,既大大推动了兴、于边界工农武装斗争的发展,也揭开了赣南地方工农武装斗争的历史新篇章。在开展工作中,朱学玖不断成长进步,先后担任了赣南红军第二十七纵队党代表、赣南暴动总指挥部参谋长等职。

不幸的是,他在1930年冬被当做“AB团”分子遭错杀,直到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才平反昭雪。

(撰稿赵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