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
82636700000006

第6章 不要傲慢清高

缺点:清高、孤傲与怠慢

刻意地去追求高人一等的境界,只会在你昂起高傲的头颅时因踢到地面的石子而重重地摔一跤。傲慢并不能显出你身份的尊贵,反倒会将你打入无知的行列中。

人们常常注意到的所谓清高、孤傲与怠慢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通常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使你孤陋寡闻,而其中危害最深的就是傲慢。

傲慢就是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往往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

傲慢就是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而成的怪物。

傲慢就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就是自负。它会使人觉得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知识越多,学问越广的人就会越谦虚;文化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被奉为千古宗师的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谦逊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的架子会使人感到难堪。

相传南宋时江西有一位名士傲慢至极,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与大诗人杨万里会一会。杨万里谦和地表示欢迎,并提出希望带一点江西的名产配盐幽菽来。名士见到杨万里后开口就说:“请先生原谅,我读书人实在不知配盐幽菽是什么乡间之物,无法带来。”杨万里则不慌不忙地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一页递给名士,只见书上写着“豉,配盐幽菽也”。

原来杨万里让他带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时名士面红耳赤,方恨自己读书太少,后悔自己为人不该如此傲慢。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自己傲慢的坏毛病呢?以下有两点可供参考: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平等待人。

防止傲慢首先要认识自己,一个傲慢的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他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要么自以为有钱财而不可一世,要么自以为有权势而压人,殊不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比你强的人多得是。人最好还是要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傲慢的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物,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可见,虚心自知,才是医治傲慢的一剂良方。

防止傲慢还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待人要切忌“势利眼”。古人说“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就是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有钱财的人而怠慢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的人。

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其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特别提示

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就切勿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品德修养,人人都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