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学会勤劳俭朴的故事
82633600000008

第8章 萧何生活俭朴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在汉中通往关中的山道上,一位年轻人骑着马借着月光匆匆赶路。突然,一位老者追了上来,把这位年轻人劝了回去。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这个年轻人便是被刘邦重视、不辞而别的韩信,那位老者就是刘邦的相国萧何。

萧何(?—公元前193年),谥号“文终侯”,汉族,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酂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而他未能像张良那样及时地“假托神道明哲保身”,于是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便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萧何本是秦末沛县人,年轻时任沛县功曹,这是负责县里某项事务的主要吏员。他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秦朝时,任沛县吏。他在任县吏时期,清政廉明,从不搜刮民脂民膏。当地的百姓都很拥戴他。

有一年,萧何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兵入咸阳以后,众将纷纷争夺金银财物,萧何却分文未动,在城里到处收集了秦朝廷的律令图籍,从而使刘邦对天下各处关隘险要,户口多少,风俗民情等了如指掌。

刘邦做了汉中王,萧何被任命为丞相,他也是西汉的第一位丞相,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亲手规划和组织了都城长安的营建工程,并提倡节俭使用,不得浪费各种建筑材料。他还参与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制定,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萧何做了14年的丞相,在这14年里,萧何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从不穿戴华贵的服饰,更很少食山珍海味。

有一次,萧何的夫人看见他的朝服都已经旧了而且还补过了,就吩咐换了一件新的。萧何发现后,很不高兴,立刻又换了回来。并指责他的夫人说:“做丞相就不可以穿旧衣服了吗?”后来,萧何还做了个规定,就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随便更换他的衣服和用具。

在封建社会,当了官,衣、食、住、行都与老百姓不一样。按当时的规定,丞相的住宅,应该是高门大院、富丽堂皇才可相称。可是,萧何给自己建造的房舍,与老百姓的住宅没有什么两样,既不是高门大宅,更没有雕镂文饰,他说:“丞相也是与民休息,不能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萧何虽然身居相位,但家无余财,唯有“桑几百株,薄田十几顷”,而且他在置买田产时,从来不抢肥田沃土。他说:“我希望我的子孙不要堕于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