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学会勤劳俭朴的故事
82633600000004

第4章 舜帝勤劳节俭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都蒲阪。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帝舜。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

有一次,继母叫舜和象去种黄豆,她让舜种阳光不足的北坡,让象种土沃光足的南坡。她还把好豆种给了象,把不好的豆种子给了舜。舜和象各自种下了豆种。

勤劳的舜起早贪晚,不辞劳苦,整天耕耘在地里,浇水、除草、捉虫,样样精心。早晨还没等太阳升起,舜已出现在田间了;晚上太阳早已落山,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象由于母亲的娇生惯养,懒惰成性,挑不动水,举不起锄,怎能吃得一番辛苦而耕耘在田间呢?

于是北坡与南坡的豆苗,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长势;舜的北坡上的豆稞,枝叶繁茂,绿茵茵;象的南坡,野草丛生,几乎看不见豆苗。

一天,帝尧来到这个地方,在山坡前,看见一个青年人,赶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犁地。那人手里并没有拿鞭子,而是拿着一个小簸箕,不时地敲几下,帝尧看着,心里很纳闷,心想这小伙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有一位白发长者,挑柴从对面山上下来,那小伙子看见后,便放下手中的活儿,接过了老人的担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面。等那老人过来,帝尧拱手道:“老人家,这小伙子是您的儿子吗?”老人说:“不是,他是我们这里的小首领。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帝尧问:“他是首领还肯替你挑柴吗?”老人说:“他就是这样,见谁有困难,就帮助谁,并且身为首领,从不让别人替他干活。你不见他自己正在犁地吗?”

帝尧走上前去,问了名字后,方知他叫舜。帝尧问他说:“为什么耕地敲簸箕?”他说:“牛虽是牲畜,但为我耕这样的山地,就已经很费劲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实在从良心上过不去,所以,我用敲簸箕的声音吓一吓就行了。如果我要打,这头牛受痛苦就要猛拉,那头牛还按部就班。这样一头猛拉,一头不拉,结果乱了套,少耕地,还累得牛精疲力尽,没有什么好处。”

听到这,帝尧连声称颂:“有道理!既勤劳又爱惜牛,也是奇才,如果当了国君,更会用人。”后来,帝尧真的让位给舜。

由于舜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计民生,防敌御侮,无不处理得井井有条,成为百姓称颂的好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