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懂得团结友爱的故事
82633100000005

第5章 文翁兴学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这是发生在汉朝时期的故事。天刚刚亮,蜀郡地区(今成都)的人民便如潮水般地涌到郡府门前的一座新房子前,怀着惊奇的心情来观看本郡的一大奇观。

不一会儿,蜀郡郡守文翁走了出来,人们蜂拥而上。郡守大声向人们宣布:“这所新房子就是咱们蜀郡第一所学校。”

学校!什么叫学校啊?蜀郡的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以为是一个新的官府机构呢!

原来,蜀郡这个地方在汉朝时还没有开化,一直处于蒙昧状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他们根本不知道学校是什么?有什么用?

文翁刚任蜀郡太守,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有一次有两个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文翁处理这件事情时问他们:“人和人之间要讲求仁义,互相谦让一些,你们为什么光打架呢?”

可是那两个人都不解地问:“什么叫仁义?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又有一次,有父子俩吵架,一直闹到文翁那里,文翁训斥那位年轻人说:“做儿子的要讲求孝悌,难道你不懂吗?”

“什么叫孝悌呀?”年轻人迷惑不解。

文翁通过一系列的事情觉得有必要教育开化这个地区的人民。

于是,他召集随从商量这件事,他说:“我看这里的人们还没有开化,应该教育训导他们。”“我们也知道这一问题,可是历任郡守都不管,我们何必操心呢?”

文翁叹息说:“这只能是为官者的失误。如果一直不教育他们,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化呢?做为百姓的父母官,我有义务这样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开化这些人呢?”随从们问道。

“我想在这儿开一所学校。”

“可是到哪里找老师呢?”

“我们先选一批聪明好学的人到皇都学习,学成后回来,就可以教育百姓了。”

随从们听了文翁的主意,都非常赞成。于是,众随从都争先恐后地遵照文翁的吩咐行动起来。

文翁首先挑选了一批聪明好学的年轻人到皇都学习,培养他们成为学校的教师。接着,文翁又下令在郡守府门前建起了一座高大的房子,当作校舍。等到那些到皇都学习的年轻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召集全郡的百姓到郡守府门前,宣布学校成立。

文翁在全郡的青少年中选了一批人,成为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官府给他们很多好处,免除了他们的徭役,供给他们吃住。这些人学成后,都担任了蜀郡的官员,又负责教育训导百姓。

全蜀郡的人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学校以及读书的众多好处,于是都争着上学,接受教育。其后,文翁又在全郡建了好多学校,使全郡的青少年都能读书学习。

没过几年,蜀郡的社会风气迅速好转起来,人们生活富裕,文明礼貌,相互谦让,孝敬父母。和当时文明教化较好的齐鲁等地一样出名。

文翁以仁为政,训导教化人民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至今巴蜀地区的人们仍崇尚文明礼貌,社会风气文明良好,不能不说是文翁的功劳。

文翁从改变人民对事物的认识出发,提高了人民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意识,似乎这也是团结爱民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