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中国文学经典
82631500000007

第7章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 约1330—1400)

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之一

开创了我国长篇章回白话小说的先河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300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金庸

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的罗贯中,是一位可与司马迁、关汉卿相提并论的杰出的古典作家,一生孤高落寞,渴望入仕而不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人,罗贯中因为其勤奋的写作和盖世的才华而使自己的名字与著作一同流芳百世,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公认的最优秀的作家。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但天赋的才情确实让罗贯中在动乱时代创造了非凡的奇迹。对于历史变革独到的审视以及对于政治策略精准的理解,使他能够驾驭历史大气磅礴的厚重场面,其文字更有力透纸背的能效。罗贯中的存在,能让文学家感到庆幸,让史学家感到欣慰。拨开封建王朝上空纷纷扰扰的烟雾,罗贯中以其慧眼和如椽大笔为历史留下了煌煌一部《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横空出世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之一。这部恰如一曲乱世的英雄谱、一首封建王朝的历史挽歌的千古佳作,一经问世,立刻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世人争相誊录观览。对于统治者来说,小说拥刘抑曹的正统倾向值得大加推崇,可以从中汲取统治之术;而对于布衣百姓来说,不仅故事情节令人津津乐道,还可以从书中学到智慧;军事家大多奉该书为军事宝典,从中学习战略战术……不同的人都可以在阅读中获益。

一部《三国演义》,可谓奥妙无穷,囊括万千,前不见古人,后也少有来者,为历代读者所感慨欷歔。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一部典范性的历史小说,更成为中华民族长期的政治、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理的结晶,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气概千古的才子奇书《三国演义》,是由身处元末明初的文学大师罗贯中以史实和传说相结合的形式创作而成的一部鸿蒙巨著,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共120回,约75万字,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以魏、蜀、吴三国相互间的政权斗争为主要题材,将三国历史、杂记、遗闻逸事、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经过融合裁剪、重新创造撰写而成。小说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写起,生动地再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开始,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国灭亡为止整整一个世纪(184—280)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华文精选

流星马探听得,报入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执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小说以东汉建安元年(196)起的历史为叙述背景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宏大的描写。那个时代,军阀割据已十分严重,袁绍、曹操、公孙度、刘备、吕布、袁术、刘表、刘璋、孙策等人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其中的曹操,在分别歼灭了袁绍、刘表,统一了中原后,又攻占了荆州。原本占据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在鲁肃与诸葛亮的努力下,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统一了整个北方。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队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了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却派兵袭杀了关羽,占领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隔着三峡与刘备军对峙。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称帝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此时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而孙权则接受了魏国封号,在武昌做了吴王。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太尉司马懿富于谋略,屡建战功。他率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镇压了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平息了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家族的统治。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氏出兵灭了蜀国。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将魏国改号为晋,又收并了吴国。自此三国归晋,中华大地重新统一。

华文精选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旁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马,喊声大震,一齐掩杀。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一场扰攘动荡的历史风云最终消散殆尽,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三国演义》的出现,为我国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写作开创了先河。这本小说将近百年的历史高度浓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宫廷王府到乡野茅庐,从帝王将相到英雄豪杰、庶民百姓,刻画了一大批犹如历史浮雕般的人物,穿插了众多的波谲云诡般的历史风云变化,犹如三国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也奠定了它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独占鳌头的地位,后世众多演义小说都没能超过它。同时,其诞生也使得长篇小说的创作不再仅仅是说书艺人的专利。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部巨著成功地再现了历史,为读者提供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人物群像,对国人精神生活乃至商战谋略等方面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华夏大地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历朝历代的街头平民百姓、堂中文人墨客、商人、政治家,无不对其耳熟能详、异常喜爱,并且被翻译成数十种国家的文字,风行全球。所到之处,好评如潮,被誉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三国演义》的史诗品格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三国时代的重大历史变革以及这个时代的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揭示出东汉覆灭、三国形成至消灭的远因和近因,总结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生动具体的再现,使《三国演义》必然地具有了壮阔的场景、博大的艺术时空,数百个历史性人物包括英雄与小人,生活、驰骋于这个艺术大世界里。从时间上,它涵盖了三国一代近百年的斗争历史;从空间上,它从辽阔中原,写到东吴、西蜀,乃至南方蛮荒之地;从事件上,它反映了三国兴亡的重大史实;从人物上,它叙及各个阶层的人物,包括封建帝王、文臣武将、平民百姓、医家隐士,乃至各类女性。《三国演义》的体制结构是恢弘的,容量是巨大的。它具有史诗的基本风格与气魄。

在取之不竭的浩瀚的中国文学中,《三国演义》是格外闪耀着光芒的作品,我也是从青年时代就一读再读的,是深受吸引的读者中的一个。

——日本著名作家 池田大作

在几千年的通俗史教育上,没有一部比得上它(《三国演义》)的魔力。

——现代著名学者 胡适

由于史诗多表现英雄创世的重大显赫行动与业绩,因而常常带有传奇性与神话色彩。作为英雄传奇的《三国演义》就极富于这种传奇性与神话色彩。虽然《三国演义》从总体上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但实际上它也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英雄史诗。它在表现历史材料的同时,运用史诗式的超现实的手段表现某些超现实的内容,如刘备的跃马檀溪、访水镜庄、三顾茅庐,关公的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玉泉山显圣,诸葛亮的空城计、八阵图、擒孟获等。

与西方史诗的战争描绘相比较,《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则更富于审美韵味。《三国演义》绝少正面去表现血肉横飞的战争恐怖和目不忍睹的惨象,更多的是展现战争双方的斗智斗勇:或表现运筹帷幄的奇谋巧思,或偏向于用写意传神的手法表现英雄人物的“英勇这种心灵状态和活动”。智谋和武勇,是三国战争描写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战争审美生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但不宣扬好战,而是表彰非战争的和平慈爱的正义思想;它真实具体地展示战争的全过程,但侧重点却放在外交智谋的较量上,形象地体现“上兵伐谋”的兵法观。从《三国演义》的战争中,我们每每看到人类智慧的闪光,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近距离地体味人类心智带来的审美愉悦;而对于残酷的厮杀打斗,则让我们作远距离的观照,给我们展示勇武与力量的阳刚之美。

举贤任能、择主而事的人际环境,在《三国演义》里达到从未有过的理想境界。时势造英雄,时局的动荡和战争的连绵不断,筛选出曹操、刘备、孙权三支地方劲旅;曹、刘、孙三方又皆以全力网罗智谋超绝之士,一时间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可歌可泣的谋臣武将。这些史诗般的英雄,以他们的卓绝才能创造了史诗般的英雄业绩。《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他们的形象,雕塑了他们审美的人生。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和传统史诗是一致的。(李炳钦)

无力回天——大人物的人生悲剧

刘备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位枭雄。一方面,作为一位仁君的化身,他仁义布于四海,贤达之士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平民百姓愿意拥戴追随。三让徐州时,百姓拥挤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在樊城,曹操大军逼近时,诸葛亮建议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刘备说:“奈百姓相随日久,安忍弃之?”两县之民,齐声大呼道:“我等虽死,亦愿随刘使君!”对于身边的亲信将领,他宁可不顾自己而追求理想中的情义。赵云长坂坡单骑救回阿斗,玄德接过,掷之于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顾兴汉大业,尽起倾国之兵,为弟报仇,最后落得身死白帝城,空遗恨。仁和义在这位君主身上已经表现到了极致,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刘备仁义理想也可以说是作者的仁义理想,这种仁义理想使他在争霸过程中多次错失良机。孔明曾劝他入主刘表的荆州,庞统曾劝他袭取刘璋的益州,刘备都以汉室宗亲,不忍相夺为由拒绝了。桃园三结义“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誓言,刘备没有背约,他宁可不顾天下大义,而舍本逐末,去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最后如愿以偿赴了结义之情,却断送了蜀国基业。刘备的一生是仁义理想与乱世现实背离的悲剧。

世界名著浩如烟海,喜读之书可上千卷,但对军事文学,我情有独钟。在军事文学中,我首先推崇的是《三国演义》,它具有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它给我以历史知识,给我以智慧,给我以众多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当代学者 黎汝清

《三国演义》有“三国”的历史之根,而三国历史又有“演义”加以渲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动,使彼此都逐渐超出了它本来的能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历史魅力和艺术魅力。

——当代学者 朱大渭

诸葛亮是一个近乎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神,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化身。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人物,也是作者刻画的最为耗费笔墨的艺术形象。从诸葛亮初出茅庐到五丈原陨落,他一直处于作品情节的中心。甚至在他出场前,人们已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水镜先生”司马徽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庶走马荐诸葛,说道:“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可尽管如此,现实的残酷依旧没有让这位神人享受最终胜利的喜悦。与诸葛亮前半生战无不胜,算无遗漏的形象相比,其最后的结局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美玉之碎往往要比普通物品的损失更令人心摧,如此巨大的反差只能使这个形象的悲剧性更为强烈。

事与愿违,关羽的荆州之失,刘备的白帝之败,已使诸葛亮深感大势已去。而之后的南征孟获,六出祁山只不过是他在尽人事,听天命而已。蜀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人才和兵力严重不足,只宜守疆富国,不宜连年征战,以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不会不考虑到这点。此时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犹如棋至终局仍处劣势的一方,既无前途,只有拼死一搏了。可是,命运却如此不济,偏偏碰到了司马懿这样一个强硬的对手,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最终上演了秋风五丈原的悲壮一幕。诸葛亮的悲剧是才智和国力的错位,从而导致了理想的破灭。

曹操在三国群雄并起、中原逐鹿的时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创性人物。与其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曹操的谤书”,不如说它是客观记述了曹操历史作用的“颂书”。曹操的悲剧正是建立在他的功勋上的,正所谓“功高盖主”,一个拥有盖世功勋的臣子,自然容不得一个傀儡皇帝的存在。于是,出于封建伦理的观念,曹操成为了摇摆于“乱世奸雄”和“治世能臣”的双重形象之间,心中存在着僭国与忠君两种人格矛盾的人物。可以说晚年的曹操就是处于这种性格分裂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到底是做一个忠君的能臣还是做一个篡位的奸雄,曹操无从选择,经历了多少次精神的折磨和打击,最终屈从命运的结果。站在曹操的立场上看,他完全是被沉重的历史因袭力量压垮了,他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君道思想的牺牲品。(钟晓亮)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罗贯中(约1330—1400)

所谓“乱世出英雄”。罗贯中恰是这样一位生逢乱世的文学大师。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到明朝初年,具体的生卒年已无法准确考证,今天也只能根据史料记载,粗略断定他是山西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约1330年至1400年在世。罗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览经史,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元代,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疯狂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者的斗争在很多地方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路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一方面与元军激烈地火拼着,一方面又祸起萧墙,相互进行着兼并。在这一大动荡的历史背景影响下,青年时代血气方刚的罗贯中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涯,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得以进入其幕府担任谋士。

原本罗贯中是有为官才能的,但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道:“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官场不得志的仕子往往寄情于笔墨,只有在远离官场勾心斗角的生死拼杀后,罗贯中才有时间、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而他走上小说稗史的创作道路,似乎正该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就这样,罗贯中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又广泛借鉴了裴松之对《三国志》进行查漏补缺、仔细考证所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史料,吸取了西晋到元代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了超凡卓绝的艺术才能,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巧妙驾驭优秀的传说故事,纵横捭阖、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的风云岁月中那些浩瀚、纷繁、丰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一部大气磅礴、长达75万字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俨然是文学史上的高山巨石,而罗贯中却并未止步于既得成就,他接连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据说还撰写了《十七史通俗演义》,并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然而,举世惊叹的皇皇巨著《三国演义》与其他脍炙人口的大部头作品,并没有给罗贯中本人带来多大的利禄功名,直至老迈之年,他依然精神困顿而生计维艰。但是,对于俗世中的普通人来说,罗贯中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他的生命、他的创作,无不让人感受到沧桑华夏史的千古风流与重量。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隋唐演义》共100回,是清代文人褚人获创作的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全书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二是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乱世英雄”反隋的故事,三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宫廷故事。全书将隋炀帝、朱贵儿与杨贵妃、唐明皇的两世姻缘作为一条副线,把纷繁的历史事件、趣闻逸事融入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况。

※※※※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讲述春秋战国历史的小说,作者是明代文学大师冯梦龙。这部小说起始于西周末的周幽王被杀、周平王执政东迁,终结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叙述了其间五百多年的广阔历史,反映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国君的执政生活,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进步意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名作。通过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分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歌颂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是关于春秋战国这段灿烂历史最好的通俗读本。

※※※※

《说唐演义全传》是比《隋唐演义》稍晚出现的著作,是隋唐题材小说由历史演义演进到英雄传奇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约成于清雍正年间,署名为鸳湖渔叟校订。全书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分别称为《说唐前传》(共68回)、《说唐后传》(包括《说唐小英雄传》16回,《薛家府传》42回)。《说唐前传》以瓦岗寨好汉为中心,塑造了隋末乱世英雄的群像,分为几个部分,写了秦琼的传奇故事,写因父亲惨遭杀害而造反求生的伍云召;憨厚粗鲁的程咬金;勇猛无比的尉迟恭以及英姿焕发的少年英雄罗成。小说情节曲折,语言流畅,体现了民间文学朴素而刚健的风格。《说唐后传》中的《说唐小英雄传》写的是唐太宗御驾征北番,被围困在木杨城。程咬金杀出番营到长安求救,罗成之子罗通挂帅扫平北番的故事。《薛家府传》写薛仁贵一生的经历。告诉读者这位名将从出身贫寒直到被唐太宗封为平辽王的坎坷传奇。可以说,《说唐演义全传》是一部人性化的精品读本,其中叱咤疆场的风云英雄已经从神走向了人,更加贴近生活,富有个性,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