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中国文学经典
82631500000011

第11章 牡丹亭

汤显祖(明代 1550—1616)

明代戏曲创作高峰的代表作

昆剧的代指与象征

一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成人童话

《牡丹亭》是经典中的经典,当然它是一个最浪漫、最美丽的爱情神话,400年来一直传下来。有这种吸引力,就是因为它本身的美,美到爱情情致最高的时候,就爱得死去爱得活来。这是一部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青年人、老年人看了都很有感触。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 白先勇

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人像汤显祖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堪与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相匹敌。被誉为“明清举业八大家”之一的汤显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古文诗词莫不精通,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药卜巫也无不通晓,早年已有极大的文名。在中国戏剧史上,以哲学思想自觉指导创作的,汤显祖也堪称第一人。

汤显祖一生为人刚直,不肯俯事权贵,抛却俗世诱惑,全情投入戏剧创作,开拓了崭新的书写领域——写“情”。在与进步思想家李贽以及忧国忧民的东林党人深入的交往中,汤显祖更是坚定了其傲岸的写作个性——直抒胸臆,决不媚俗。明清传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只能归属到一个人身上,那就是汤显祖和他的力作《牡丹亭》。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更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出著作。它是汤显祖“情”之理念的戏曲与美学的呈现,是后人难以匹敌的独特创造。这场绽放于春光明媚的想象世界的陈曲旧梦,上演了一幕幕爱恨交织的生死绝恋。作为一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成人童话,对整个中国戏剧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部天上人间、爱得“死去活来”的悲喜剧,在400多年的时光长河中,曾鼓舞中国无数的青年男女,产生对冲破礼教、解放个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真可谓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强有力的“还魂丹”。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昆剧的代指与象征。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以来,我国民间就流传着种种人鬼恋爱、甚至还魂或投胎再生结为夫妇的故事,汤显祖对这类轶事一直特别感兴趣,便书写了一段太守女儿杜丽娘和落魄书生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杂剧《牡丹亭》。

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有一个女儿,取名为丽娘,天生丽质,聪慧娇艳,而16岁尚未许配人家。杜宝为了使女儿知书达理,为她请了老秀才陈最良做私塾先生。杜宝和陈最良不知,一篇《诗经·关雎》,已然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尔发现了杜府的后花园,便引领着丽娘偷偷游园。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春情,梦见一个手拿柳枝的书生前来召唤她。醒来后丽娘心中放不下,又去花园寻梦,失望之下相思而终。杜宝因为战乱而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

华文精选

(旦欢介)“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呵,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遗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春香那里?(作左右瞧介)(又低道沉吟介)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误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长叹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广州府的秀才柳梦梅去临安考试,因病寄宿梅花庵,偶然拾到有丽娘画像的匣子,回到书房,便把那画像挂在床前,夜夜烧香。丽娘在阴间一呆就是三年,直到阎王查到丽娘阳寿未尽,让她重回人间。丽娘的鬼魂游到梅花庵里遇到柳生。第二天,柳生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两人一道去了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一日,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为天色已晚找宿处恰好与丽娘相遇。而柳生到扬州省亲,顺便去淮安拜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便以柳生假冒为罪名,将他押往临安候审。考官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并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宝正在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宝认为这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定夺。皇上要杜宝、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相会,皇上用照镜子看有没有影子的方法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经皇上裁决,父女、夫妻终于相认。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皆大欢喜。

这出一波三折的经典剧目,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那优美雅致的语言、起伏跌宕的情节、直刺人心的精神力量,使得《牡丹亭》在历朝历代都备受尊崇。2004年秋天,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将改版后的青春版《牡丹亭》重新搬上舞台,显示了此剧强大的民间影响力和不可撼动的文化地位。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追寻真爱的戏剧张力

《闺塾》到《惊梦》是杜丽娘爱的幻想与内心动作的开端。“游园”时,她一连唱了[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等好几支愉悦的曲子,细细欣赏姹紫嫣红、美景良辰,她的心情因为被春心也是情心唤起而轻灵柔美,但总是拂不去一层淡淡幽怨、莫名惆怅。

此时杜丽娘的内心感受是“闷”与“乱”,是“理还乱,闷无端”,是“春色恼人”,正如她的杰出的扮演者梅兰芳所体会的:“杜丽娘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烦闷。”是她自己“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虚度青春”的苦闷,因此她感叹“奈何天”、“谁家院”。游园,激发她青春的苦闷。她的难以排遣的春闷,她的满腹的幽怨,她内心深处对自己青春与爱情的渴望与幽思,在这支曲中和盘托出,一点也不掩饰。她在梦中已有多次渴求,她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就只能向“幽梦”寻求,这是何等痛苦的煎熬。当一个少女用“泼残生”来表述自己人生,这已是何等伤心,以至于她要向天叩问自己的人生与青春何在!

与柳生梦中幽会,正是杜丽娘内心压抑在梦境中的全面实现。她在梦中饱尝了爱的温存与性的甜蜜,“真个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惊梦”唤醒了杜丽娘的“情”,她对爱的热情与渴求。尽管梦中柳生只是个幻影,但是杜丽娘以情为真,不计虚实,她开始了对梦中真情的苦苦追寻的历程。从《寻梦》到《闹场》,戏剧情节变幻奇艳,杜丽娘内心炽热的情焰愈燃烧愈烈,直至将自己燃烧烬尽亦不惜不悔。

《寻梦》是一出别致的戏,一首艳异的诗。她支开春香,独自在园中细细回味梦境中爱的欢乐与甜蜜。她追寻昨日梦境,仔细辨认梦中的一切。她的心灵在那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和垂杨柳线一处处留恋抚摸回味,处处是情的温暖,处处是“他”的呼唤,心灵的快感难以名状。她羞怯地唱到“恰恰生生抱咱去眠”,激情到达顶点。

汤若士(汤显祖),明之才人也。读文尺牍,尽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尺牍读文,而在还魂一剧。

——清代著名戏剧家 李渔

《牡丹亭》一剧正是通过这些优美、真切的曲文,来渲染情之真、情之深、情之至,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致使读者亦不能不随之动情,而痛恨“以理相格”的悖人之情。

——当代学者 楼宇烈

《牡丹亭》的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新时代春天的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了中国传统理性主义的传统。

——当代著名学者 李泽厚

但是梦境早逝,“寻来寻去,都不见了”。她痛苦地发现“牡丹亭,芍药栏,怎么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这就是杜丽娘情的追求所遭遇到的现实。她偎跪在梅树下,唱出了她与自己的心灵誓守的自白:“[江儿水]偶然问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拼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杜丽娘的内心悲剧性动作在发展。

伤心、幻灭以至绝望,是她心灵遭遇的现实。绝望之时,她终于鼓足勇气吐露内心真情:“春香,咱不瞒你,花园游玩之时,咱也有个人儿。”描容留真,死葬梅根,是她追求真情、对抗现实的别样方式。她不是死于爱情屡遭打击,而死于爱情的徒然渴望与爱情的绝望的煎熬。

从《谒遇》、《冥判》到《回生》,杜丽娘死后,仍旧一灵咬住,执拗地返回阳间寻找梦中之情。她由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她的戏剧动作又在一个新的层面发展,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戏同时并行。《冥誓》中两人的真情由试探、惊讶而获确证,戏剧达到又一高潮。

华文精选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亮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乌惊喧,则怕的羞化闭月花愁颤。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襦,异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上白+下+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但是他们的爱情还必须面对现实的挑战。汤显祖让他的剧中人从梦境中获取的真情屡经艰难曲折终获确证后,还必须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再经折难,让这一对年轻的有情人亲自挫败残酷,获得最后的胜利。汤显祖在舞台上创造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戏剧构想,又紧紧坚持了现实的理念。他要宣布“理”的破灭,他要高唱“情”的胜利,他要张扬“情”的力量。(朱栋霖)

《牡丹亭》的文化启示

借着《牡丹亭》第一出《标目》,汤显祖提要钩玄,说明他的创作动机及旨意,更铺叙了他创作时的心境,是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对人生道路坎坷感到无奈。他坐在玉茗堂,朝朝暮暮,做什么呢?就是创作《牡丹亭》,希望通过艺术想象的投射,展现另一种美好的世界:忙处抛人间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牡丹亭》能够给人强烈的感染,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作者对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执著与讴歌,而非由于剧本辞藻华美,更不是才子佳人屡经波折而终能团圆的曲折情节。才子佳人大团圆这类情节,在明清传奇中很多,有的更为曲折离奇,花样翻新,并不令人感动。《牡丹亭》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启示是:人要追求幸福,要认识自我主体,要为了理想不惜身家性命,不畏生死的考验。

华文精选

[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迟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身子困乏了,且自隐几面眠。(睡介)(梦生介)(生持柳枝上)“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一天台。”小生顺路儿跟著杜小姐回来,怎生不见?(回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惊起介)(相见介)(生)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做诗以赏此柳枝乎?(旦惊喜,欲言又止介)(背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生笑介)小姐,咱爱杀你哩!

汤显祖塑造了一个光辉亮丽的杜丽娘,她百折不挠,坚定不渝,不畏艰难险阻。在她身上,我们同时看到了汤显祖对人性光辉的信念,看到了心性之学的“赤子良知”如何绽放在春光明媚的想象世界。汤显祖一生所坚守的人格尊严,抵拒浊世污染的“掩门自贞”,捍卫真理、不畏强权的抗疏行动,以及挂冠求去、归隐田园,都与杜丽娘的“情之至”一脉相通。

长期以来,妇女是最受《牡丹亭》感染的读者与观众。杜丽娘的世间处境,展现了明清妇女共同经历的心理挫折及对人生幸福的憧憬。她令明清闺阁中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对理想爱情的追索中,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犹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对明清妇女来说,杜丽娘的还魂情节当然是不实际的,无法模仿。但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却是当时妇女内心向往的最鲜亮榜样。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规范不允许,但妇女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象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汤显祖在塑造杜丽娘这一角色时,除了考虑到当时的妇女社会处境,还想到自己一生所处的时代困境。现实中有太多的压制与桎梏,有太多的悲惨与不平,只有通过意识的拓展,通过想象世界里的追求,才能在梦中实现理想的幸福。这是不是缘木求鱼?这是不是自相矛盾?这到底是不是完全的虚幻与自欺,还是在真幻之间追索一条未来的道路?汤显祖在《牡丹亭还魂记题词》中,这样说过:“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艺术的理想,使他看到了青春亮丽的未来,为了筑一条路,他写了《牡丹亭》。(郑培凯)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汤显祖(1550—1616)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士,又称若士,49岁时自号为“清远道人”,晚年又号“茧翁”,1550年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年轻时因为博学多才而闻名乡里,21岁时考中举人,曾受到诗人、戏曲家徐渭的热情称赞,此后曾接连四次到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进士考试。后两次考试时,他已颇有名气,受到众人瞩目,却因为不肯依附权贵,谢绝了首相张居正的邀请而落选。直到张居正逝世的第二年,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而此时他已经34岁了。

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场的拉帮结派、斗争的倾轧陷害、人情的冷暖炎凉,无不给汤显祖极大的刺激与教训,使他做出了坚守一生的选择:为了保存自我人格的纯净,“不如掩门自贞”。而他“掩门自贞”的方式,就是担任无关紧要的闲职,共8年之久。这时明王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暴露其腐朽性。官吏贪污,税监横行,给人民带来无数灾难。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在连年灾荒后发生大疫,而一个到江南救灾的使臣却在饱受贿赂后得到提升。汤显祖少年时就希望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此时终于拍案而起,上疏抨击朝臣,因此贬官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后来调任浙江遂昌任知县,为人民驱除虎害,压制强豪,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去和家人团聚,因此遭到了地方封建势力的反对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到了知天命之年,汤显祖辞官回到了家乡临川,此后17年一直待在临川玉茗堂专心从事写作。汤显祖潇洒豁达,喜好寻梦。作为诗人,他写了数千首诗,著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4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但对当时和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还是他以自己一生的心血凝聚成的四部戏曲作品:《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成《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最有名的代表作,《南柯记》也是文学史上的佳作。

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这使得他有了一种强烈而自觉的反封建意识。他的作品也许没有莎士比亚般的震撼力,但却代表着一种典型的东方风格。这位性情豁达的真豪杰一向推崇“自然灵气”,临终时又提出七免:祈免哭,祈免僧度,祈免牲,祈免冥钱,祈免奠章,祈免崖木,祈免入露,他说:“病何足问,旦夕从先人于地下,亦大快也。”出语豪迈,绝无颓丧之情——汤显祖确确实实是个“真心到底”的奇人。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元杂剧《邯郸记》是汤显祖根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而成的,它的成就仅次于《牡丹亭》。全剧以主角卢生的一生为线索,直逼封建大官僚从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封建官僚阶层的无耻淫逸的行径都在这部剧作中暴露无遗。卢生在飞黄腾达以前,穷极无聊,阔小姐以送到官府法办为要挟逼他成婚,后来他又用钱买通了司礼监而高中状元,以不正当的伎俩建立了功勋。汤显祖借这种讽刺性的改写,吐露了他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愤懑。

※※※※

《南柯记》同样是汤显祖的杰出杂剧作品,根据唐代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而成。讲述了唐代武艺高强的东平游侠淳于棼在睡梦中进入蝼蚁世界槐安王国,成为南柯郡太守,梦醒后发觉一切都是镜花水月的荒诞故事。与《邯郸记》一样,《南柯记》也是借作品来评议现实,但存有较多的虚幻色彩,偶尔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揭示了统治阶级钩心斗角、荒淫无耻的丑态。这个托之于蚁穴世界的寓言故事,流露了作者从儒家仁政出发的政治理想。

※※※※

《紫钗记》是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中的另一部传奇。是根据其旧作《紫萧记》重新写就的。原本乃是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紫钗记》写唐代公子李益流寓长安,元宵节拾得霍小玉遗落的紫玉钗,于是以此钗托媒求婚,婚后李益赴洛阳应试,中状元,随军出征立功,回京后卢太尉招李益做了女婿。当时小玉家事日渐衰落,不得已出售了紫玉钗,却被卢太尉买去,卢太尉以紫钗为凭,向李益谎称小玉已改嫁。有黄衫豪士听说此事,命胡奴用骏马载着李益到小玉处,小玉抱病相见,方才真相大白,夫妻和好如初。剧本对霍小玉的坚贞表示同情,并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昆剧《折柳阳关》即出于此剧。

※※※※

《中山狼》是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著名的寓言剧,全剧共四折,作者是明代剧作家康海。这部剧作描写了一个流传于民间的著名寓言故事,写东郭先生在危急关头救出了中山狼的命,而当危机过去却险些被中山狼吃掉的故事。据《明史》康海本传记载,这部戏以及其老师的《中山狼传》,都是讽刺李梦阳曾被康海搭救而李梦阳却坐视康海罢官不管之事。作为寓言,迂阔的东郭先生代表了那些迂腐的知识分子极其所谓的温情和仁爱,而中山狼则代表了那些“奸邪贪佞,误国殃民”的忘恩负义之徒,正所谓“那世上负恩的尽多,何止这一个中山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