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土楼旧事
8160100000022

第22章 才女阿娇

夏夜,土楼天井里天气清爽宜人,劳作一天的人们晚饭后在那里纳凉,小孩子们在那里嬉戏,有的围着老太太讲故事。老太太打着蒲扇,绘声绘色地说着土楼里的美丽传说、土楼人的艰辛创业、土楼人的俭朴勤劳、土楼人的聪明才智、土楼人的崇文重教……老太太说得有趣有理,大人小孩都听得有滋有味。

也许那一个个故事,并不全是土楼人家的象征,然而它来源于生活,本身就是土楼生活的浓缩或提纯,它是一面反映土楼生活的镜子,一面哪怕凹凸不平却不失盎然有趣的镜子。

至此,记下当年老太太讲的小故事,亦是一种重温生活。

清末光绪年间,圆楼里出了一个才女叫阿娇,十三岁时,父母因病无钱医治相继亡故,母亲临终时把她和九岁的弟弟小志叫到床前交代说,希望阿娇把弟弟带大,培养他继续读书,将来能出人头地。阿娇伸出又黑又瘦的小手,紧紧拉着弟弟,点点头,含泪答应母亲的遗愿,忍不住放声大哭。

阿娇生来聪明伶俐,勤劳俭朴,为了维持弟弟的学业,她除了操劳家务外还给财主放羊,赚钱给弟弟交学费。姐弟俩相依为命,过得非常艰苦。弟弟在私塾里认真读书,成绩名列前茅。当时私塾的朱先生土楼人历来尊称老师为“先生”,此称呼一直沿袭至今。很看重他,说他将来必成大器,又很同情他姐姐。一位十三岁女孩怎么支持得了弟弟生活和读书费用?想要帮助他,免他的学费,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有一天,朱先生对小志说:“你回家与你姐说,她若能说出二十四句带有‘朱’字的话,我可以免你学费来上学。”小志回家转告老师的话,阿娇听完思考一下说:“那好,你下午去跟朱老师说,明天中午我们请他吃顿饭,以表谢意。”

第二天,阿娇忙了一个上午,准备好茶酒、饭菜,还借来朱红色的桌椅、餐具,诚心诚意要招待朱老师。

上午,弟弟放学回家说朱先生随即来了。姐弟俩赶快把桌椅、饭菜摆好,专等朱先生到来。

刚好十二点整,朱先生来了,阿娇忙笑着迎到门边,朱先生一进门,阿娇就说:“朱先生,进朱门。”小志一边招呼朱先生坐下来喝茶,阿娇在一边说:“坐朱凳,靠朱桌,端朱杯,喝朱茶。”小志斟酒、盛饭给朱先生,阿娇又说:“饮朱酒土楼人自制的茶酒,多为红色。配朱菜朱菜:“朱”与“猪”同音并非专指猪吃的菜,而是当年人们常吃的一种易于种植、且生长迅速的蔬菜,也叫猪婆菜、牛皮菜,现在作为接待贵宾的佳肴。啃朱(猪)蹄,咬朱(猪)肉……”一连串带“朱”字的话说得朱先生口服心服,连忙说:“好了,好了,说这些就足够了,怪不得村里大家都称你是个才女,果然名不虚传,今后你弟弟的学费就免了,希望他更用功学习,争取考第一名。”阿娇忙叫弟弟给老师磕头致谢。

小志就这样免费苦读十年寒窗,后来考了进士,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