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老人言
8126500000045

第45章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这首歌我们从小就听,但当真正明白它的分量的时候,已是很多年以后了,有句老人言说: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赞美父爱母爱的歌浩如烟海,但我们能真正唱得刻骨铭心的没有几个人。父母对我们的爱深似海,只是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后已为人父母了。一个人从孕育、出生、成长、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付出的心血、需要付出的劳苦自不待言。生命有多伟大,父母就有多伟大。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不是夸大之词,这是事实。笔者当年曾出过一本小说,封面内页有一张照片,所有的人都来道贺,评价照片的帅与不帅,唯有母亲指出,眼睛里有点血丝,说明我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无怨无悔关心我们的人只有父母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情感,用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来形容,并不为过。只是子女往往太过轻浮,将这种山当成“秀丽的青山”,将这种海当成“蔚蓝的大海”,直到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子女,为他们操碎了心,含辛茹苦的时候,才明白父母当年的付出,“将心比心”,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成长成熟的。“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快用行动去回报父母的恩情。

生活指导:报答父母

“孝”上面是一个“土”,下面是一个“子”,上面的黄土代表父母,中间长长的一撇代表父母对子女深深的恩情。在父母的恩情下,子女茁壮成长,而子女恭恭敬敬地头顶父母的恩情,也才算是“孝顺”。

只是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岂是长长的一撇能够代表的?一个人的成长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周期一般为二十五年,在咱们中国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也许更长,很多人三四十岁还受父母的庇护。而恩情则是一辈子的事,父母从始至终都对我们付出牵挂。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看到父母临终前面对子女老泪纵横,这不是虚构。小时候父母要供我们吃、供我们穿,在长达近二十年的纯消费中,实质上是父母在节衣缩食。有个头疼脑热,父母半夜三更就会起床。笔者曾见到过一位妇女在医院生孩子,丈夫在外面椅子上坐卧不安、度日如年的情景。这是我们带给父母的煎熬。相对于物质方面来说,精神方面的折磨也许更大。人的成长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我们漫长的从无知到慢慢懂事的过程中,犯下了很多错误,男生的淘气很有可能让父母吃官司,女生的怄气让父母备受煎熬。我们太过自私,父母欲哭无泪。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当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子女,当我们用血汗换取奶粉钱的时候,也希望子女能明白我们的苦心。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我们更要提倡孝道。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历史,孝敬父母就是对自己的过去心怀敬畏。父母恩情不竭如江海,我们至少要用一滴水去回报涌泉。老人不是累赘,“国宝”往往显得老态龙钟。父母也需要孝敬,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前瞻,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一脉相承,血浓于水。“我从远方走来,我向未来奔去”,老人和我们一个在河那边,一个在河这边,但只有相互扶持,才会成为一条龙。面对老人,我们要激发潜能,面对父母,我们要心怀敬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对我们的鞭策。当我们面对老人发出哀叹的时候,我们至少无法面对两千年前的曹操老人家。当有一天我们会老去,子女们把我们背进历史的垃圾堆扔掉的时候,我们作何感想?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朱守昌,字康叔,宋代天长人,《宋史》载有他弃官千里寻母的事情。他是流传甚广的所谓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朱守昌的父亲朱簨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朱守昌的母亲刘氏是父亲的妾。朱守昌七岁时,母亲被父亲的正妻妒忌,被父亲遗弃,从此母子分离。

朱守昌长大以后,荫袭父亲的功名,出任为官,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情萦绕心头,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处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他烧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宋熙宁初年,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不见母,吾不返矣”,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当年母子分离时,朱守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寿昌也年过半百了。原来,寿昌母亲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宋神宗得知朱守昌事后,责令复原职,同时,名公巨卿如苏轼、王安石等争做诗文赞美其事,朱守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传遍天下。

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朱守昌五十年后弃官千里寻母。亲生母亲终究是亲生母亲,那种生命的延续性让人无法割舍。父母亲是我们的生命之根,不仅是我们肉体的来源,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许这种情结人越到晚年越强烈,所以朱守昌年过半百弃官千里寻母,感动世人。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论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粒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座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我们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如果连生养的父母都不孝敬,很难相信他会去热爱他人、祖国和民族。我们的老人家老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许这是我们学习“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的真正精髓。

“青年人”倾诉衷肠: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但愿这些事我们不只是唱唱,而是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