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的婚礼
80684600000003

第3章 老北京的婚礼

1 老北京汉人的婚礼习俗(上)

北京一向是“五方杂处”的地界儿,四九城里居住着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人,婚礼习俗自然也是形形色色。今天,我先说说清末民初时期,老北京汉人的婚礼习俗。

老北京的汉人,非常重视儿女的婚姻大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有人说,媒人不就是那些油嘴滑舌的媒婆子吗?

非也,非也!老北京人请的媒人,大多是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所谓“知根知底儿”的人,不是只为赚钱、两头忽悠的主儿。他是个热心肠儿,尽管没有酬劳,得自己搭功夫、费鞋底子,还愿意男女双方来来回回跑。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而且,自己“一手托两家儿”“一肩担两头儿”,两头都是“亲的己的”,出个岔,把两家都伤了。您说,他自知责任重大,能不上心吗?

媒人给两头通了气儿,双方家长都有意思了,就要过“门户帖儿”。

什么是“门户帖儿”呢?

这个帖儿,今天看来,就是一份个人简历,帖上写明新郎或者新娘的姓名、新郎的职业,祖孙三代的姓名、家乡何处、当什么官儿。双方家长看了,就分别去通过不同的各种路子,打听对方的情况。女方要了解男方家境好不好,新郎是什么性格,身体是不是健康,有没有不良嗜好。男方要了解女方家庭教育好不好,新娘长相如何,是不是贤惠,针线活怎么样。

打听得八九不离十,双方家长就要在心里掂量掂量了。比如说,女方打听到男方家境虽然很好,新郎却不求上进,吃喝嫖赌,还有花柳病,就绝不能和这样人家做亲;男方听说女方管教不严,新娘不懂礼数,可自己家规矩大,讲礼讲面儿,也不能娶这样人家的女儿当儿媳妇。所以说,这个“父母之命”,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当然,一些不负责任的或者居心不良的父母除外。

双方父母觉得差不离儿了,就告诉媒人,要去相看,女方叫作“相姑爷”。这是一次“实地考察”,男女双方的家长或者委托至亲好友分别由媒人带领到对方家中,看看对方实际生活状况如何、新娘新郎的身体是否健康、相貌怎么样。这也可以说是相亲,相亲的方式也很有趣。男方可能请女方一家看戏,在剧场就看见新娘了。女方可能请男方吃个饭,在席上,未来的老丈人会在闲谈中出个题目考考未来的女婿。这时候,只有双方家长心里明镜儿似的,绝不说白了。所以,未来的新郎、新娘还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呢。

考察以后,双方认为可心了,就互换“八字帖”,上面分别写明新郎新娘出生的年、月、日、时。如果男女属相“犯冲”,就是所谓“蛇虎如刀错”“白马怕青牛”等等一些民间的说辞,这门婚事就此作罢。如果“相合”,例如“兔狗古来有”“鼠牛两兴旺”,双方就各自到“合婚处”去合婚。

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多人去朝阳门里一家名为“三元子命馆”那里合婚。一位算命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八字,预测婚姻的发展,排出来在上、中、下三等婚姻中,你这门亲事是那一等。

那个时候,就是我们说的清末民初,命馆里的阴阳先生还得给人家开结婚证呢。

那时候的结婚证是什么样啊?

那是一张红纸折子,阴阳先生把他根据男女双方八字推出来的结论,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推算出的放定、娶亲日期等等写在上面。因为封面上有金色的龙凤形象,还有“龙凤呈祥”四个金字,所以,就叫作“龙凤帖”。

当然,这不过是民间的结婚证。到了1911年以后,有了民政局,结婚就要去那儿登记,也才有了官方下发的结婚证了。

走到这一步,双方认定这门亲事,男方就要“放小定”,把戒指、耳环、手镯、项圈四样首饰按“对儿”,送到女方家。以后,双方都开始为正式婚礼的举行做准备工作了。

下一步就是“放大定”,在这之前,男方要向女方问明新娘衣服的尺寸,好给新娘做新衣;还有新娘的“小日子”,也必须问清楚,才能在选择婚期时避开新娘的“例假”。

“放大定”这个礼仪中,要完成两件事,那两件事呢?一是送彩礼,二是通知娶亲的日期。男方送到女方的彩礼是按“抬”来计算的,什么是“抬”呢?抬是一种木制食盒,里面有四层,每一层放两件东西。有什么东西呢?第一“抬”里面,要放“龙凤帖”,就是那个结婚证,还有一份封面上有“鸾音”二字的“致意帖”。帖上写明男方迎娶新娘的日期、时辰、什么“命”的人可以送亲,什么属相的人应该避开等等——就是一份通知书。

那些“抬”里面,还有给新娘做的四季衣服,皮、棉、绸、缎,应有尽有,还有各种首饰;在糕点铺定做的、有龙凤纹饰的喜饼;还有“喜果”八种,干鲜果品各四种;还有用胭脂染红的鸡蛋、茶叶,还有“鹅笼”——里面是用胭脂染红的活鹅;“酒海”——大坛的喜酒。好家伙,东西真是不少啊!

这个时候是“显摆”男方财大气粗的好时机,所以,有钱的主儿,一送就是24“抬”、32“抬”。雇了很多穿着绣着金喜字袍子的人,抬着那些红漆描金的盒子,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地向新娘家去了。虽然没有响乐,看着也够气派。

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要往男方送嫁妆。老北京人说,男方送彩礼,要上午送,女方送嫁妆,要在下午,“早礼晚嫁妆”嘛。

这送嫁妆的队伍,也是十分排场。因为女方的嫁妆,要比男方的彩礼多一倍。假如男方送女方8抬彩礼,女方的嫁妆就是16抬。

那么,女方的嫁妆都有什么东西呢?

一是全堂的硬木家具,什么八仙桌、太师椅、圆桌、条案、顶箱立柜小炕桌儿;二是屋里的摆设,什么座钟、帽筒、大花瓶;三是皮棉夹纱四季衣服;四是金银首饰化妆品;五是各种生活用品,什么脸盆、尿盆、洗脚盆……(这一口气说下来,我都喘不过来气儿了。)

这还不算,一些阔家主儿还送房子送地送买卖给女儿当嫁妆呢。

可是送嫁妆的“抬”,和送彩礼的“抬”不一样。送嫁妆的“抬”不是食盒,是长方形的桌子,上有雕花围栏下有红色桌围,嫁妆放在上面,两个人抬着。一般的东西都能抬,那些房子地怎么抬呢?

别着急,人家有办法。那送地的,就在抬上放一块土坯;送房子的,放一块瓦片儿;送买卖的,就把买卖的牌匾放在抬上。虽然是象征性的,旁人一看就明白:“嚯,这家儿还陪嫁房子地呢,真有钱!”

一路上鼓乐喧天,引得路人围观。来到男方家,男方有人出来迎接,也是吹吹打打,分外热闹。

第二天,就是正式迎娶的大喜日子,娶新娘有什么礼仪呢?请看下节。

2 老北京汉人的婚礼习俗(下)

老北京人家办喜事,家里不宽敞的,就在饭庄子办。家里地方大的,就在院子里搭喜棚,夏天搭凉棚,冬天搭暖棚。大街门两旁要贴喜字,娶媳妇的贴双喜字,嫁姑娘的贴单喜字。

娶媳妇必须用花轿,花轿抬进门的,表示“明媒正娶”。只有寡妇再嫁,或者是娶姨太太才可以不用花轿。怪不得我们看电视剧里面的大太太,总是撇着嘴说:“我是八抬大轿抬来的!”

一般人家用一红两绿三顶轿子,都是从喜轿铺赁来的,“赁”是老北京话儿,就是租来的。娶亲这天,喜轿铺早早就把喜轿和执事、仪仗在门前一字儿排开。喜轿的轿围子是红缎子,上绣着鸾凤和鸣、牡丹富贵等吉祥图案。那些仪仗有开道旗、弯脖号、大号、令箭、金瓜、钺斧、朝天镫、飞龙旗、飞虎旗、飞豹旗、肃静、回避牌。乐器有笙、笛、唢呐、九音锣,大鼓八面。再看那些吹鼓手、打执事的人、轿夫,身穿绿色短大褂,上绣红双喜字,个个显得齐整、精神。当然,这些人也是喜轿铺临时雇来的——这个场面,叫作“亮轿子”。

喜轿出发以前,娶亲太太来了——什么是娶亲太太啊?

这是一位中年妇女,丈夫、儿女齐全,所谓的“全福人儿”。她熟悉老北京全套婚礼习俗,特别“外场”,会张罗人儿,会来事儿,是整个婚礼的调度人。而且,她的“属相”和新郎、新娘的属相不“相克”。

只见这位娶亲太太,用历书、镜子什么的,在喜轿里晃晃——这叫“照轿子”,意思是驱驱邪气。然后,娶亲太太坐在喜轿里,轿帘子打开——叫作“压轿”。新郎坐在二轿里,另外还有四到八位官客,名为娶亲老爷,陪同新郎。这时,巳时已到(这“巳时”就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娶亲队伍吹吹打打,向新娘家出发了。

来到新娘家的街口,要敲响大锣。“当——当——”新娘家人听见锣响,就把大门紧闭,这叫避避煞气。娶亲老爷来到门前叫门,说:“别误了好时辰,开门吧!”新娘家人,就要求演奏乐曲,乐队就一曲接一曲演奏起来,直到新娘打扮整齐,新娘家人才打开大门,同时把一些硬币、红纸茶叶包抛出来——叫作“满天星”。

娶亲老爷、太太进了门,一片声的道喜:“您大喜、大喜!”新娘家人也是连连说:“同喜、同喜!”新郎过来给老丈人、丈母娘磕一个头,叫“谢亲”。然后,请娶亲老爷、太太入席,新娘家人陪着。可这只是象征性的,不能吃喝——那筷子碗都用红绳儿拴着呢。大家伙儿说两句话儿,娶亲的人,就要起身。走的时候,不能忘了放下“汤封儿”,那是给厨子、茶房的赏钱。

这时,新娘蒙上盖头。由送亲太太搀着上了喜轿。娶亲队伍吹吹打打,鼓乐喧天,欢天喜地回来了。

这时候,坐了新娘的喜轿,叫宝轿。送亲太太坐二轿,娶亲太太坐三轿。送亲的,除了送亲太太以外,还有几位送亲老爷,都是新娘家特聘的,打扮体面能说会道又懂礼数的,是新娘家的代表。

娶亲队伍回程,不能走来时的路,叫不走回头路。八位轿夫平平稳稳抬着宝轿,新娘哥哥扶着轿杆儿,压着步子。路过水井、庙宇、河道,娶亲人一定要用红毡子挡住宝轿,为的是避邪气。

“当——当——”开道锣震天价响,宝轿来到新郎家,进了大门,院子里早就烧上一盆炭火,宝轿慢慢地从火盆上过去,说这叫“熏煞”,也象征着小两口子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宝轿直来到喜房门前,轿子门要对着屋门,如果有缝隙,还要用红毡子挡住。新郎手持弓箭,向宝轿比划着射三箭,叫“射煞”。轿帘子打开,新娘下轿,手捧着一个宝瓶,跨过已经摆好在脚下的雕鞍,这意味着以后日子平平安安。然后,新娘踏着红毡,来到天地桌前,和新郎分男左女右站好,一起拜天地。

说到这儿,不能不说说,那天地桌儿什么是样儿?新郎新娘拜的是什么神啊?

那时候,新郎新娘拜天地、坐帐的房子,叫喜房。天地桌摆在房中,桌围子是红缎子地儿,上绣着鸾凤和鸣的吉祥图。桌子上供着黄纸彩色印刷的天地全部神仙的“神码儿”,第一张就是银脸儿的天地爷的神像。原来拜天地就是拜这位神啊!他的全称是:天地十方万灵真宰神光普照天尊。

新郎新娘给天地爷上香、三叩首,这就是拜天地。有人把供桌上摆的纸钱、元宝拿到院子里烧化,吹鼓手少不了吹吹打打一番。

新郎新娘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坐帐”。洞房糊的四白落地,就是说四面墙粉刷雪白,贴着大红双喜字,地上满铺红毡,炕上铺的盖的被褥全是新的,透着喜气洋洋。炕上撒着花生、栗子、红枣等各种“喜果儿”。新郎用包裹着红纸的秤杆挑起新娘的盖头,新婚夫妇一起吃“子孙饺子”“长寿面”。这子孙饺子是新娘家包好的,拿到新郎家里煮,长寿面是新郎家准备的。洞房里面吃着,窗户外面,有一个小男孩子喊:“生不生?”这时候。新郎要搭腔:“生!”听到这儿,各位都明白,这不是问饺子、面的生熟,寓意是生小宝宝。

新郎新娘跟着就是喝交杯酒了。两个酒杯,用一根红线拴着,这叫“千里姻缘一线牵”。娶亲太太拿一个酒杯给新郎,送亲太太拿一个酒杯给新娘,两个人各饮半杯,再交换过来,一饮而尽。这个礼节,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合卺”之礼。卺,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合卺”,是古代人婚姻的一种仪式。

喝了交杯酒,新娘要“开脸”。就是由娶亲太太用五彩丝线,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绞了去,再抹上胭脂、粉儿。表示新娘已经从小姑娘成为妇人了。

新媳妇接下来,要进男方家的佛堂拜佛、祭神,要进祠堂拜男方家的祖先,行三拜九叩礼,这在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中叫作“庙见”。然后,再拜见新郎的父母、长辈,行三叩首礼。长辈们受了礼,要给他们一些衣服、首饰什么的作为回赠。还有新郎的兄弟姐妹也要见个礼,因为是平辈儿人,作个揖就行了。

第二天是“会新亲”。老北京,把新郎新娘两家人称为“亲家”。这个亲要念做“庆”,叫亲家。两家人第一次见面,叫“会新亲”。新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姥姥老爷都来新郎家了,新亲见面,互相道喜,说说笑笑,十分热闹。男方摆酒席招待新亲,一个客人要两个人陪同,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新郎当然要拜拜新亲,新亲们自然也有小礼品赠送。

“三天回门”是那时候的老规矩,是说新娘在过门儿三天以后,和新郎一起回娘家。新郎也要叩拜老丈人、丈母娘,见见大舅哥这些个亲戚的。新郎很快就可以回去了,新娘可以晚一点回去。可就是不能在娘家过夜,按老规矩,新婚一个月里,新房不能空着。

最后,新郎和新娘还要准备好各种礼物,一家一家地访问双方曾经给他们祝贺送礼的亲戚朋友,这叫作“回拜”。至此,老北京汉人的婚礼才算是圆满完成。

3 老北京旗人的婚礼习俗

今天咱们说说老北京旗人的婚礼习俗。旗人是满族人,是1644年清军入关时,“揪着龙尾巴”来到北京的八旗子弟。

那么,在入关以前,满族人传统的、比较原始的婚礼习俗是什么样呢?

那时候,满族青年人婚姻还是父母做主、媒人说亲。男方父母同意了,媒人就拿一件首饰什么的作为信物,到女方家去。女方同意,就留下信物;不同意,媒人就打道回府物归原主。

如果男女双方父母都乐意这门亲事,就在男方家定亲,这个仪式要让族长主持,双方父母和媒人参加。双方互赠礼物,男方父母要送给新娘一件鹿皮长袍,女方父母要送给新郎一双乌拉鞋。然后,请萨满确定结婚的好日子。

萨满是什么人呢?

原来,从前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是一位祭司,是祭祀活动的主持人。人们认为他是能够和神灵通话的,在传统满族婚礼中,是一位重要的角色。

在好日子的前一天,男方家就热闹上了。全村的人都来祝贺,他们带来猪啊、鹿啊这些猎物,还有很多山货作为礼品。

男方在这一天,要举行一次祭祀。在房间西墙儿上,供奉着祖先牌位,俗称“祖宗板儿”,萨满引领新郎下跪叩拜,他口念神词,祈求神灵给大家赐福,然后击打太平鼓,舞蹈歌唱,驱除邪祟。

好日子这天,夜色蒙蒙的,娶亲的队伍就出发了。队伍里没有轿子,而是清一色好马,有几十匹,清一色棒小伙儿,几十个,族长带领,陪新郎官,浩浩荡荡,直奔新娘家去了。

新娘家这个时候是灯火辉煌,新郎官来到门前,二话不说先叩头,老丈人开门,新郎官口称岳父跪拜下去,老丈人扶起他,回一个“抱见礼”,就是用右臂环抱新郎一下。新郎官再拜见岳母,岳母还他“摸顶礼”,就是右手摸一下新郎的额头。

男方的族长和新郎进了门,见到女方的族长和新娘。双方族长引导着,新郎和新娘互相行礼拜见。

新娘家组成和娶亲队伍同样的送亲马队,由女方的族长和父亲带领。新娘带着丰富的嫁妆,由宏大的娶亲、送亲队伍簇拥着,回到男方家中。

男方家中,早已经是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了。双方族长、父母互相道喜以后,萨满主持的婚礼仪式就开始了。院子里竖立着一根索莫杆,杆下有一张供桌,新郎新娘站在桌子前面,萨满高声念诵祝福的贺词,引导两位新人叩拜观音、叩拜诸位神仙。再来到房间里的“祖宗板儿”前面,叩拜祖先。

这时,新娘还要“上头”,就是再梳妆一次。妈妈梳一个发髻,婆婆梳一个发髻,一边梳,一边说一些吉祥话儿。最后,梳成满族妇女的发饰“两把头”,表示她从此成了婆家人了。

梳妆完毕,新郎、新娘来到院子里见族人和来宾,大家围坐在索莫杆下,唱歌舞蹈,为新人祝福。

这就是满族旗人入关以前,传统的婚礼习俗。入关以后,老北京旗人的婚礼习俗又是什么样子呢?

旗人入关在北京住了200多年,到了清末民初,他们的婚礼习俗已经和汉人差不多了。也就是说,和我们前面说的汉人婚礼习俗,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有一位老北京旗人金受申先生说:“北京婚俗虽有满汉的分别,除几点显著的不同以外,大体是相同的。”

那时候,媒人说媒不用信物了,而是交换“门户帖儿”;“放定”用的“龙凤帖儿”,里面全部是汉文,之乎者也文绉绉的的词儿;娶亲不用马队了,也是用一红二绿三顶轿;整个仪式里,连萨满的影子都没有,里里外外都是娶亲太太张罗着——你看,真是和汉人婚礼没有什么区别了。

可是,老北京旗人婚礼还是和汉人有一些不同,还是保留着满族的婚礼传统。都有哪一些呢?听我说说。

一是汉人在“问名”“纳彩”的时候,有“相姑爷”一说,旗人没有;

二是汉人在“放大定”时,没有玉如意,而旗人必须有;旗人的男方“放大定”时,由新郎的至亲把“龙凤帖”和聘礼送到女方家,还要把玉如意放在新娘的膝上,把一、两件首饰给新娘戴在头上。这个礼节,汉人没有;

三是汉人中有女方向男方要彩礼的,旗人没有;

四是娶亲执事里,旗人有牛角灯12对,金灯12对,表示保留着在夜里娶亲的古礼,而汉人没有这些执事;

五是汉人的新娘是凤冠霞帔,梳时装头,而旗人新娘则着旗装,梳“两把头”;

六是汉人“三日回门”,旗人讲究“当日酒”,两日回门,或者“两日酒”,就是四日回门了。这,也是满汉不同的地方了。

说到这儿,不由得要问,为什么旗人入关以后,婚礼习俗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其实,旗人婚礼的内容没有改变,还是“说媒”“放定”“娶亲”这一套,只是形式变化了很多。原因不外是时代变迁、环境改变、潮流变幻。旗人婚礼的变化,也是旗人入关以后,和接受、融合汉族文化有关系。

老舍先生是著名文学家,是清末出生的老北京,也是地地道道的旗人。对于旗人习俗的变化,有深刻的亲身经历。他说:“旗人越希望永远做旗人,子孙万代,可也越爱模仿汉人。”比如说汉人名字以外有一个“号”,于是,旗人里面的高级知识分子也起个“号”。后来,连旗兵或白丁都给自己起了个“号”,也都什么臣什么甫起来。因为亭、臣、之、甫是那时候最时兴的字。

老舍先生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塑造了一个福海二哥的形象。说“他是熟透了的旗人,既没忘记二百多年来的骑马射箭的锻炼,又吸收了汉族、蒙古族和回族的文化。”可是,“他只会一点满文,谈话、写点什么,他都运用汉语。编个岔曲、写副春联,他总是用汉文去思索,一回也没考虑过可否试用满文。当他看到满。汉文并用的匾额或碑碣,他总是欣赏上面的汉字的秀丽或刚劲,而对于旁边的满字只用眼角照顾一下,敬而远之。”

就是这个福海二哥,不管其他旗人的轻视,去学习手艺,当了一个油漆匠。“当二哥做活儿的时候,他似乎忘记了他是参领的儿子,吃着钱粮的旗兵。他的工作服,他的认真的态度,和对师兄弟的亲热,都叫他变成另一个人,一个汉人,一个工人,一个顺治与康熙所想象不到的旗人。”

就这样,老舍先生用一个福海二哥的形象,给我们生动地说明了,满族旗人,那些老北京,是怎么样的吸收、融合汉族文化的。

本来说着老北京旗人的婚礼,又扯到民族之间各种文化的吸收、融合去了。不过,这也是一个历史上非常有趣的事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您说是不?

4 老北京婚礼习俗中的“老妈妈例儿”

今天咱们说说老北京婚礼习俗里面的“老妈妈例儿”。

什么是“老妈妈例儿”?

就是婚礼中一些小细节,开始是一些个老年妇女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观念发明的,以后传播开了,变为约定俗成的习俗了。因为是老太太们发明的,老北京人叫它“老妈妈例儿。”

老北京婚礼习俗里面,有哪些“老妈妈例儿”呢?

比方说,老北京管为人做媒叫“喝冬瓜汤”,为什么这么叫?问了很多老北京,都没有闹明白。没有法子,当作一颗“铁蚕豆”,就留给后人去琢磨吧。

可是,媒人的辛苦,男女双方两家儿都明白。所以,男方在“放大定”送聘礼的时候,聘礼中包括一对羊腿或者猪腿,这是通过女方送给媒人的。说是“媒人跑断腿,赔他猪羊腿。”这倒好,缺什么补什么。

再有就是在娶亲那天,花轿离开女方家以后,男方送来酒席三桌,两桌给女方家长和亲友,一桌给媒人,特意向媒人表示感谢。

过去,有的人家挑媳妇,有自己一套“老妈妈例儿”。因为那时候,新娘过了门,就要当家庭妇女,伺候婆婆,做家务。所以,要求未来的儿媳妇儿,“上炕一把剪子,下炕一把铲子。”就是能做针线活儿,又能做饭——现在看,那时候当个儿媳妇儿,容易吗?

挑儿媳妇,还特别在意“属相”。那时候的“老妈妈例儿”说,“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这是说属相“相合”,还有属相“相克”的,说“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狗,猪猴不到头。”

在男方“放大定”,确定娶亲日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开新娘的经期。这一点,有“老妈妈例儿”,给人提醒,还是好的。有的却是耸人听闻的严重警告,说得太邪乎了。说新娘在娶亲时候来“例假”,是“红马上床。家破人亡。”说新娘娶亲以后就怀孕,不来“例假”了。那么生男孩就叫“迈门子儿”,生女孩就叫“迈门花儿”。而“迈门子儿,妨到底儿,迈门花儿,妨三家儿。”

嚯,您听听,这么一说,那个孩子还有活路吗?那个媳妇儿,一辈子也抬不起头来呀!

男方的聘礼中,有“鹅笼酒海”,就是一对活鹅,两坛子酒。鹅嘛,本来是白色儿的羽毛,不行,得用胭脂染红了。“老妈妈例儿”说,假如这两只鹅在送聘礼的路上老是叫唤,那就说明未来的新郎官是一位性情爽朗、喜欢说说笑笑的人。假如这鹅一声不吭,说明那个新郎官一准是个“闷葫芦罐儿”。

哈哈,人是人,鹅是鹅,两下子谁也不挨谁,这也能扯到一块儿?

在婚礼上,男方的娶亲太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儿,对于被聘请做娶亲太太的妇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荣誉。老舍先生的母亲就曾经做过娶亲太太,老舍先生说,做娶亲太太还有一些个讲究,一个是必须坐骡车,还得有女仆,平常有女仆还好,如果没有,就要临时雇一个,还得是有经验的、干净利索的老妈子。老妈子搀着上车、下车,才像一位娶亲太太呢。二是服装首饰必须格外出色,才能压得住台。身上要穿几十两银子一件的大缎子、绣花边的氅衣,头上要戴真金的扁方、耳环、大小头簪——瞧瞧,这气派真是不小。

娶亲太太如此,娶亲老爷也不能含糊。老舍先生的姐姐出嫁那天,他的大舅,一位三品亮蓝顶子的参领,“亲自出马做送亲老爷,并且约来了另一位亮蓝顶子的,和两位红顶子的,二蓝二红,都戴花翎,组成了出色的送亲队伍。而大姐的婆婆家呢,只邀来四位五品官儿”。这就是说大姐婆婆家的娶亲老爷,只是五品官儿,而大姐这一边的送亲老爷,有两位三品官、两位五品官儿。“结果,我们取得了绝对压倒的优势,大快人心!”——您瞧,饶是亲家,在婚礼上还较劲儿呢。

那时候,娶亲队伍里面,往往有一个小小子儿,就是一个小男孩儿,提搂着一个水壶。让他在男方家里的水缸里打一壶水——水缸谁见过?那是过去每一个北京人家都有的陶器,有半人来高,一搂粗,装水用的——那时候北京没有自来水儿嘛。小男孩儿在男方水缸里打了一壶水,来到女方家,把这一壶水倒在女方家水缸里,再从水缸里打上一壶水,回到男方家,再倒进男方家水缸里。这叫什么?“金银水”啊。水是财呀,两家互换水,互相得财互相发家。

新娘抬进婆婆家,下轿子时候,娶亲太太递给她一个宝瓶。这个瓶子是从喜轿铺赁来的,有用木头做的,外面刷上金漆,也有景泰蓝的,里面装着白米、小米,叫作“金银米”。新娘子手抱着宝瓶,脚跨雕鞍,这么叫平平安安。

新郎、新娘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坐帐”。这个时候,“老妈妈例儿”来了。新郎要把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什么意思?这叫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啊。还有,新郎挑下来新娘的盖头,要立马儿把盖头压在自己屁股下面,这叫什么?叫杀一下新娘的暴脾气。送亲太太要是懂这个“老妈妈例儿”,就立刻把盖头抢过来了,不能让新娘受这个气呀。

您瞧瞧这个“老妈妈例儿”,让两口子头一次见面就闹气儿,不是无事生非吗?

老北京的阜成门外,那些个人家,还有一种风俗,娶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前,新娘家有守门的把着门,不让进去。这位守门的和娶亲人开始对上话了,一递一句的,你来我往,说的怪有意思。

想听不?诸位,听我给您学学:

这位守门的问:“什么人叫我的门?我的门上有门神。”

娶亲的答:“娶亲的来叫门,门神不拦娶亲人。”

“何人留下门两扇?”

“鲁班留下门两扇。”

“何人留下铁门环?”

“老君留下铁门环。”

“来了多少人马?”

“来的富富裕裕。”

“回去多少人?”

“回去成双成对。”

“什么时候来到?”

“良辰吉时来到。”

这样的问答要好大一会子,最后,守门人开了门,娶亲人递上六包茶叶,六包铜钱,表示四平八稳十二安,这才进了门。

这是说的顺利的,也有说着说着,说茬了,娶亲的和守门的打起来了。为什么呀?这娶媳妇不是大喜事吗,干嘛打架呀?您听啊:

守门的问了:“什么人啊?在我家门前鸡猫子喊叫的!”

娶亲的不爱听了:“我们是打猎的,看见野猫跑进去了。”

守门的炸了:“你说谁是野猫子啊?”

听听,这还不打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