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廉政箴言900句
8020200000040

第40章 君之所以立,出乎人众也

572.君之所立

“原典”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人众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用众》)

“注译”全句译意为:凡是被立为君主的,都是由大众百姓决定推举的。

“品读”这是对历史进行观照和反思后得出的警句,在当今依然很有鉴诫意义。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过:“假如有可能,每个人都愿意成为上帝。”接着他说:“在人类无限的欲望中,居首位的是权力欲和荣誉欲……一般来说,获得荣誉最简单的方法是获得权力,这尤其适用于从事公共事业的人……只有认识到权力的嗜好是事务中重要活动的起因,历史,无论是古代的或现代的,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罗素《权力论》)

573.利天下

“原典”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春秋吕尚《六韬·发启》)

“注译”启:打开,此指欢迎。闭:关,此指拒绝、反对。全句译意为:为天下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

“品读”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事也就由天下人定夺。“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这是历史的规律。

574.顺民心

“原典”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战国《管子·牧民》)

“注译”全句译意为: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

“品读”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在任齐相、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中,注意到了政权与民心关系问题,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民心的顺逆,决定着政令的行废,也决定着政权的存亡。因此,国家制定政令必须考虑是否符合民心民意。管仲指出,作为国君,“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如果“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顺从民众思乐、思富、思安和思育的四种欲望,则原来疏远的人自然会来亲近;听任恶劳、恶贫、恶危和恶灭的四种情形不管不问,则原来亲近的都会背离)。管仲的结论是:“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就是说:给予和满足人民所希望得到的,是治政的法宝。

575.天与之,人与之

“原典”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战国《孟子·万章上》)

“注译”与:给、授予。全句译意为:天授予他,百姓授予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予人。

“品读”万章问是谁把天下授予舜,孟子以上面这句话答之。孟子认为,天下不是天子私有,舜有天下,是“天与之,人与之”。在孟子看来,天即是人,人即是天,天人合一。他用了《尚书·太誓》中的一句话来证实他的这一观点。《尚书·太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来自民众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来自民众的听闻)天意就是民意。“天与之”实际上是“人与之”。“天”只是虚悬,归根到底还是民众的意志。就是说君子的权力是民众给予的,民众本有选举君主的权力。

576.与民偕乐

“原典”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战国《孟子·梁惠王上》)

“注译”偕:同。全句译意为:古代的君王和百姓一同快乐,所以他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品读”“与民同乐”之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和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乐。因为这是仁者之乐,贤人之乐。孟子还用古代周文王和夏桀之乐作比,说周文王能够与百姓一起快乐,所以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夏桀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的奢侈淫乐,百姓怨声载道,他却自比太阳,说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就什么时候灭亡。老百姓因此怨恨地唱道:“你这个太阳呀,什么时候才能落下呢?我宁愿与你一起消亡。”夏桀作为国君,竟使百姓怨恨到不想再活下去的地步,他的奢侈淫乐就是他败亡的前兆。

577.民为贵,君为轻

“原典”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孟子·尽心下》)

“注译”社稷:土神和谷神。全句译意为:孟子说:“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土神和谷神次之,君王是更次要的。

“品读”“民贵君轻”是孟子“王道”(其宗旨是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君”与“民”的明确定位,是“君”如何对待“民”的立场态度问题。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是依附人民而存在的,因此,君主不能为人民做事,甚至残酷压迫剥削人民,危及国家的根本,人民就会废除这样的君主。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兴兴废废,莫不证明了“民贵君轻”这一论断的正确。

578.得其民,得天下

“原典”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战国《孟子·离娄上》)

“注译”与之聚之:为其聚积之;与:为也;尔也:不过如此罢了。全句译意为:夏桀、商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百姓支持的原因,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百姓的支持,便获得了天下;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方法:百姓所希望得到的,替他们聚集起来,百姓所厌恶得到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品读”孟子以夏桀、商纣的灭亡为例,说明了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为此,他为统治者点拨了得民心的路子,即“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这个路子和管子提出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如出一辙。无疑,孟子这些思想在今天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7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原典”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战国《荀子·王制》)

“注译”全句译意为:古书上说:“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安稳地把船浮载起来,也能使船沉没下去。”

“品读”这是荀子引用古书上的话来论证:君与民的关系是船与水的关系。虽然荀子是站在封建君主的立场上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提出的主张,但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覆舟的巨大潜能,这在客观上仍有积极意义。荀子引用的这句经典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起到了警告意义。三国王肃《孔子家语·五仪》又承传荀子引用过的经典:“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到了唐贞观六年,唐太宗与群臣总结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时,魏徵多次劝谏唐太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也常用这样的话教诫太子李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清谭嗣同在《仁学》中也明确提出,“民本君末”,“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580.兴天下之同利

“原典”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战国《荀子·正论》)

“注译”全句译意为:汤王和武王并不是夺取天下,而是遵行正确的原则,实行合适的礼义,兴办天下人的共同利益,除掉天下人的共同祸害,因此天下的人都归顺他们。夏桀、商纣并不是丢了天下,而是他们背弃了夏禹、商汤的德行,混乱了礼义的等级名分,做出了禽兽一般的行为,不断行凶,恶贯满盈,因此天下的人都抛弃了他们。

“品读”荀子在这里深刻地指出,汤、武“天下归之”和桀、纣“天下去之”的决定因素是人心的向背。荀子通过汤、武和桀、纣的兴亡警告执政者:谁能“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就得民心,政权就巩固,谁“积其凶,全其恶”,就失去民心,政权就保不住。

581.君以民存

“原典”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西汉戴圣《礼记·缁衣》)

“注译”全句译意为:国君因有民众才得以存在,也会因民众的叛离而灭亡。

“品读”这是《礼记·缁衣》所载孔子的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自古至今,人民群众始终是一个政权存亡的决定因素。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兴衰都作了有力的佐证。

582.道得众则得国

“原典”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注译”道:指治国安邦的道理或规律。全句译意为: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从的拥护,就会丧失国家。

“品读”这是治国平天下之道,强调民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存亡的决定因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83.有道无道

“原典”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译”全句译意为:帝王有德行,大众百姓就推举他为人主,没有德行大众百姓就抛弃他不用,值得警惕啊!

“品读”唐太宗从历史的教训中得知,“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而兴衰的决定力量是大众百姓。大众百姓是否拥护,则要看这个帝王“有道”还是“无道”。魏徵听了唐太宗的总结后,便及时地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语告诫唐太宗,并说:“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584.邦之兴,由得人

“原典”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唐白居易《全唐文·卷六七零·辩兴亡之由策》)

“注译”全句译意为:国家的兴盛,是因为得到大众百姓的拥戴;国家的灭亡,是因为丧失大众百姓的拥戴。

“品读”国之兴亡盛衰在于人心向背。当权执政者能够得人心,就可以兴邦,反之则必然国破邦亡。

585.天下使君

“原典”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宋苏轼《御试制科策》)

“注译”有:私有;主:领导、管理。全句译意为:天下并不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只不过是天下使派君主来治理罢了。

“品读”北宋文学家苏轼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比吕不韦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贵公》),更为直接指向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君主的“皇权”不是上天赋予,也不是个人的私有,而是“天下使君主之”。就是在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其内含还是值得借鉴的。

586.得民心者

“原典”得民心者可名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明汪天赐《官箴集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得民心的官员可以称为官,那些失民心的官员哪里值得一提呢?

“品读”民心历来为执政治国者所重视。从大处来说,民心向背是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从为官者的个人来说,它可以决定一个官员的事业、前途和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发展。执政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事业发展的血脉在人民群众。赢得了民心,就赢得了根基,赢得了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