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怎样当好社区领导
8018300000041

第41章 社区经济管理

一、社区经济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一)社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对于社区经济,众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定义。一般认为,社区经济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以社会机制为主的多元化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对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并最终以居民福利和部分服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一定的区域范围”指社区所在的范围。社区经济活动的目标指向“居民福利和部分服务效益最大化”,社区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是“成本与效益比较”,社区经济活动的宗旨主要是以非营利性为主,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社区经济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属地性。首先是位置上的属地性,社区经济绝大部分是在本社区范围内,依靠社区组织,利用本社区资源发展起来的;其次,社区经济所属关系方面的属地性,社区街道办事处管理着经济实体;再次,社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主要是由本社区提供的,即劳动力构成方面的属地性。

2.小型性。由于社区空间资源有限,经济也是以小规模为主。经济规模总体上也是以小型企业为主。社区经济主要依靠自我筹集资金,另一方面缺少国家资金支持,经济规模也很难扩大。

3.社会性。社区经济不能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效益而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经济不仅讲究经济效益,更讲究社会效益。而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备力量,还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4.服务性。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第三产业如商业、生活服务业等为主。第二,从其性质上来看,在“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方针的指引下,发展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因地制宜,拾遗补缺,大力发展综合服务业,这已成为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

5.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建筑安装、旅游、商务、餐饮、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社区经济的功能

社区经济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关系到社区环境的改善、社区服务的优化、社区教育的普及、社区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文明社区”的创建等各个方面,可以说,社区的一切发展离不开社区经济,只有社区经济发展了,社区的各项建设才会有保障。具体来说,社区经济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物质保障功能。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为社区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我国社会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对社区的建设还不能给予更多的财力扶持,社区发展所需的财力物力有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社区经济具有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的功能。

2.促进服务功能。发展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服务功能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功能。近年来,许多社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因地制宜地发展社区综合服务。服务产业在方便和丰富群众的生活的同时,还缓解了就业压力,已成为社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3.维护社会稳定功能。社区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首先,发展社区经济大量吸收了社区剩余劳动力,其中包括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解决他们生计问题的同时也减少了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其次,社区安全警卫力量得以加强,有效保障了社区成员生命财产安全。再次,社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区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位,减少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4.增强凝聚力功能。要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就要使社区内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有效手段。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所具有的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也是增强社区建设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社区经济主体具有规模小、分布广和群众基础良好等特点,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是一种集体经济形式。为了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经济建设的热情,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合办社区经济项目的形式,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合作,不断增强社区经济建设的凝聚力。

5.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社区经济,关键是要拉动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同时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所以,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促进社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统一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更加公平竞争、自由民主、平等互利、公开透明的社区生活环境,丰富社区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二、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我国街道经济向社区经济发展的历程

在中国,孕育社区经济的母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街道经济。街道经济向社区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提出用合作化的方式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生产自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生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使更多的人就业,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街道办事处通过自筹资金,组织劳动群众从事生产加工,由街道办事处领导和扶持的街道经济开始萌芽。此后,女性劳动力的解放进一步推动了街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女性劳动力为主、以手工操作和服务工作为特色的街道经济。

2.缓慢发展时期(20世纪60—7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日益高涨,街道经济也逐渐壮大,街道劳动合作组织逐渐发展为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集体企业。但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许多街道企业因为没有适时转变形式而被合并或解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安置返城知青,街道办事处建立各种生产、生活服务组织。随着知青的不断加入,街道经济组织中劳动者的知识层次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3.快速成长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前期)。20世纪80—90年代前期,改革开放使街道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街道经济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状况,逐步形成以工贸实业和社区服务等为主的经济体系。

4.重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街道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新型社区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原有的街道经济不得不进行新的组合和转型。虽然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街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做法不一样,但从整体上来看,都在逐渐由街道经济转化为规范化的社区经济。

(二)街道经济与社区经济的区别

街道经济与社区经济不同,主要区别如下。

1.行为目标不同。街道经济目标具有多样性。一方面,街道经济最初是为了安置就业,稳定社会。此外,街道经济的部分收入返还给街道,收入用于各种公益性支出,从而提升社区福利;另一方面,街道企业经营活动又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特征。街道企业的经营目标兼有利润最大化和社区福利化的特征,而规范化的社区经济目标则服从于社区组织的基本职能和社区管理的总体目标,主要是社区福利的最大化,二者有本质区别。

2.主体性质不同。街道经济具有政企结合的性质,带有半官半商的色彩,其主体是企业,而这些企业大多也是由街道扶持。而规范化的社区经济的主体则是各种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组织。

3.活动特征不同。街道经济主要是以物质或货币成本与利益价值进行比较,而社区经济所关注的成本则是人力、精力和时间等,最终所获得的则是心理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提升。

4.运行机制不同。社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多元化的,除市场外,还有社会化机制等。而街道经济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市场化的机制。

5.活动的地域范围不同。街道经济有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它的活动范围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社区经济其活动范围一般在本社区内,经营目的主要是解决本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以及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等。

(三)社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社区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明显,街道经济向社区经济转变是必然的。但是,目前社区经济发展中仍有不少制约因素,具体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社区建设经费短缺。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发展所需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政府资助。资助的数量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实行的社会政策。一般而言,经济发达或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国家,政府资助所占比例要高一些。政府资助采用财政拨款或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但数额通常由社区发展规划和年度推荐项目所定。二是社会赞助。主要通过机构赠款、民间捐助等方式实现。三是有偿服务收费。其方式主要是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依据政府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来实现。

从我国城市社区的现实情况上看,政府资助和社会赞助尚未形成固定渠道,社区发展资金主要还是依靠街道、居委会发展街居经济来解决。我国街道和社区的现实情况是,街居组织尤其是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建设中同时扮演着三种角色,即行政管理者、企业经营者和提供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的操作者,使得街道办事处的哪一种角色功能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但关键是机制问题,即缺乏一种合理分工合作的社会机制。从理论上讲,街道办事处既不应该承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不应该承担企业的经营职能,其定位应该只是承担社会职能。在现行的体制下,街道经济存在着一些制约社区建设的问题与弊端,必须加快其改革的步伐。

2.产权不清。街道理应是街道经济最大的出资者和股份拥有者,但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事实上却没有财产的最终所有权,也没有财产的经营权,也就是说,街道经济的产权不清晰。街道经济的企业大多采取承包、租赁经营的形式,这虽在短期内淡化了因产权模糊可能引发的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体制不顺。体制不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企不分。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职能应该定位于行使社区行政管理职能和社区服务。而街道经济所属的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街道办事处和其所属的企业捆在一起,导致街道本身的职能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履行。二是多头领导。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每级都可成为街道所属企业的“婆婆”,从而导致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的状况。此外,还有税源经济操作不规范的问题。税源经济以招商引资作为获得税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使街道办事处从旧的街道企业脱身,实现了政企分离,街道办事处由原来的准行政角色向社区管理角色转变,也避免了自己直接办企业带来的风险。但从上海等地的实践来看,街道的税源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操作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竞争的无序性。各个街道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个体,都想招到更多更大的企业,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而且,由于各个街道的条件都差不多,街道之间的竞争最后集中在按企业给街道创收的某个比例,作为奖励重新返还给企业。这样街道税收中很大一部分以奖励的名义返还给企业,形成街道级的“泡沫经济”。

具体表现在:①不择手段拉税源。即以行政、经济、环境等手段对不愿在本区纳税的企业进行各种控制,强迫其在本地纳税。②损公利己拉税源。有些地方政府从本部门或局部利益出发,不惜损害全局利益,以各种“优惠政策”来引进税源,但实际上是降低了企业的税负。③利用企业改制拉税源。一方面,各地为了使本级的财政收入尽可能多,利用企业改制来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虽然发展连锁店经营、兼并企业集团等都是改组改制的重要形式,但是这种兼并外地企业集中交税,或向外地扩张而不在当地交税的形式却受到改制双方政府的干扰,其中一方政府紧紧抓住税户不放,从而阻碍了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

(2)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街道在引进企业时,一般以短期内创税收的多寡为主要标准,普遍心态是逮一个是一个。这导致了在引进企业时,街道对投资产业的实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缺乏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很难保证税源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中的盲目性。社区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服从于整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各社区的经济发展应在整个城市经济总体框架的引导下,从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确定自己的产业方向和行业特色。这样,才能同城市经济形势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目前不少城市的社区经济存在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现象,即不管自己社区的资源特点、区位状况,对热点项目一窝蜂地上,政策攀比雷同。这种盲目布点、盲目竞争的态势,很难使各个社区在特定行业、特定产品领域形成自己的经济优势。

三、社区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推动社区经济有序、健康的发展,需要改革社区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1.投入职能。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税收人,对社区理所当然地有投入的责任,否则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就无从谈起。社区组织提供的服务与管理应当以稳定的、经常的投入作为保证。

2.调控和引导职能。社区经济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也需要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一是进行市场信息引导和投资信息引导,以减少社区经济决策的失误。二是进行发展空间的引导,为社区提供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坚决取缔违章建筑,妥善解决发展空间与乱搭乱建的矛盾,促进社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进行政策引导。要根据社区的资源优势和现实条件,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发展顺序,把社区经济的发展引导到产业政策的轨道上来,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好。

3.整合职能。政府的整合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产权整合和利益整合。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区经济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领域需要政府通过制定不同的制度,进行资源和利益的整合,否则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服务项目将很难持续下去。

(二)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

在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普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应积极发展营利性公司,即走社区服务市场化的道路。社区服务市场化有别于街道办公司。营利性公司的主体是非政府组织和自然法人,它接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同时服务于社区。街道办事处应适时地压缩自身自营经济的规模,并最终退出这一领域。要跳出过去自办街居经济的“小圈子”,把视野扩大到整个社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要注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各方面服务,吸引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到社区来投资发展,形成“你办企业我服务,你获利润我得税”的社区经济新格局。

另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鼓励民办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养老机构等。

(三)改革财税体制

在以往的城市街居基层工作中,主要是在政府政策扶持下自办经济项目,创造经济效益,来满足城市街居的经费需求。但是,目前在这方面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社区经济中的政企不分、职能错位,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风险也日益加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社区建设的繁重任务,使办公经费、人员工资和场所建设所需资金不断增加。为此,应该加快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财力来源的方法或者途径。其探索方向是:运用财政杠杆下伸的办法,建立新的社区财力机制。具体说,就是街道居委会组织逐步退出自办经济项目,注重创造优良的社区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丰富社区税源,把社区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运用财政支付转移的办法,来解决社区组织的经费短缺问题,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基层财力机制。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税收返还仍是街道财政拨款不足的有效补充,但数额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该尽快研究新的面向社区的财税体制,在地方税中进一步实行分税制,以形成社区财力的良性循环。

(四)倡导非营利观念

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可以将社区组织划分为经营组织、互助组织、慈善组织三大类。经营组织就是社区企业;互助组织就是为特定的组织成员服务的有限性公益组织,如由一定范围的成员组成的各种协会;慈善组织属于非限定性的社会公益组织,它没有属于自己团体的私利,其组织目的就是为了非特定的社会大多数人服务的。

慈善类与互助类组织统称为非营利组织。社区的非营利组织是发展社区公益性事业的依托,社会的非营利部门主要由它们组成。社区的非营利组织是由社区的居民、企业甚至政府部门自我组建的,按照创办机构的不同性质,可以粗略划分为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两大类。政府办的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目标任务、与社区的关联程度、组织管理方式、资源供给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国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有着很大的区别。大量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是政府参与、社区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举办的,这体现了社区的合作机制,我们把这类组织也算作民办组织。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内的任务,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不断变化的各种生活工作需求,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社区治安与各项秩序,改善社区环境,使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保持社区原有的特征,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使社区能够通过与外界的不断沟通和交流,持续地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