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的女人都是水立方
8014700000011

第11章 “移情式关系”,你能打破吗?

那天,和好友聊天,她特苦恼地告诉我:“我发现我自己无法逃离一个怪圈,谈了三段恋爱,男友全都是一米八以上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属于精神发达但执行力差的男人,每次为男友执行力差而纠结的时候,我就发誓下次再也不要这样的男友了。可是没办法,下次喜欢的还是这一类型。”

难道,我们真的只爱同一类人?

其实,只爱同一类人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生活中,我们往往被一类人吸引,我们感兴趣的圈子,常常是同一类型的。于是,我们下意识地排除了其他类型。就好像有爱情过滤器,把其他类型过滤掉了,虽然理性上拒绝,但下一次爱情来了仍然挡不住。

这种恋爱现象跟一个人的审美密切相关。张艺谋喜欢瓜子脸的女人,所以他的电影女主角大都如此,巩俐、章子怡、董洁的眉眼之间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章子怡刚出道时,就是顶着“小巩俐”这个名号的。

于是便有“某某是我的菜”这样的话,所谓的“菜”,也就是说喜欢的类型。推及开来,有的男人喜欢大胸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皮肤白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长腿女人,有的男人喜欢大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小萝莉……

这种现象背后,有什么奥秘吗?有的。按照心理学理论,我们会爱上哪一类人,需要归结到自己接触的第一个异性。那就是我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次和心理学家安澜夫妇的聊天让我很有收获。作为心理咨询师,安澜非常看重父母和童年经历对人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影响,在他们眼里,婚姻是一种“移情式关系”。

“小时候,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异性对我们后来的生活是有重大作用的。于是,父亲或母亲就分别扮演了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异性。后来,我们长大了,对父亲或母亲的依赖开始渐渐转移,却本能地在寻找与此相接近或者类似的关系。于是,我们先投入情感,然后彼此察觉。如果小时候就得到了充足的父爱或者母爱,我们自己就很充足,不会太依赖恋人。”安澜说。

朋友听完这个理论之后,恍然大悟,“我的父亲就是这种类型,胸中有无穷大的理想,可一到现实中就搁浅了,但我仍然对父亲的理想崇拜无比。”这就是症结所在。我们选择恋爱的对象,往往受到第一个接触的异性的影响,并且根深蒂固,于是,长大后,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

那么,我们能打破这个怪圈吗?

能!但很困难。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感情过滤器。心理学上,感情过滤器是指一个人最深的情感积淀,跟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很隐秘,它往往是人的无意识或认知偏差导致的。感情过滤器是比较学术的称呼,通俗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感情惯性,是我们对某种类型的人产生的依赖,甚至条件反射。

人的“情感冰山”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水面上的部分是情感中的意识部分,在“理性—逻辑”思维层面运行;水面下的部分是情感中的潜意识部分,在“感性—直觉”层面上运行。当爱情来临时,很少有人能够理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过滤器,它会跟随一个人一辈子,很难更改,而且也是一见钟情的基础。

正是这种感情惯性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爱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这也就不奇怪情感替代品的存在了。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后来爱上的人都和初恋有或多或少的类似,让朋友惊呼简直是“某某的翻版”。经常听到人说:“她很像我的初恋女友!”实际上,他爱的还是初恋女友,后来的大都是替代品。这是残忍的事实,这仍然是“移情式关系”的延续!

初恋初期,我们对世界、对感情都是懵懂的,那时候是探索阶段,所以恋爱对象会没有规律。但到了一定年龄后,通常30岁后,感情的模式趋于稳定。当一个人的爱情观固定下来之后,他的爱会显得比较可靠。因为这时候的爱情观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上的综合产物,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这个人的好恶。

所以,“替代品”是正常的,这样我们就不必觉得自卑甚至苦恼,也不用在对方爱我还是爱前任的问题上纠结。

就算心里知道有感情过滤器,有替代品,也千万不要对恋人说:“你长得很像我以前的女朋友”,“你长得很像我从前的男朋友”。因为,不管是从面子上,还是从心理上,对方都不会好受。没有人愿意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替代品”。此话一出,在以后的相处中,对方可能会不自觉地排斥这份感情,哪怕对方发现你真的爱自己,也会自欺欺人地捏造出种种理由来否定你。争吵、猜疑甚至恋情的失败恐怕都在所难免了。

水立方女人的行为,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的第一块,只有她稳定了、放松了,她才能给先生足够的爱,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才能给亲人足够的爱;只有自己成长了、幸福了,才能让家洋溢幸福,才能带领全家人向幸福进发……婚姻是水立方女人DIY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