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弘扬长征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
80131400000010

第10章 朝花夕拾——长征精神永不忘

周祖吉 轨道2班

什么是长征?

儿时,每当老人们提起“长征”二字时,我的脑袋里总会浮现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勇形象。随着年龄的增大与阅历的增长,我开始体会到《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艰苦与惊险。殊不知,长征远非一个“苦”字能够轻而易举地概括的,它之所以显得不平凡,源于蕴藏于其中的巨大力量,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细细感悟与体会。

近几天,仔细读完了魏巍先生的《地球的红飘带》一书,我对长征又有了不少新的认知。书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对红军长征历经艰难困苦的场面的生动还原,也不是对周恩来总理面对困境淡定从容的细致描写,而是长征背后蕴藏的坚毅崇高的伟大精神,它显露着一个民族的崇高品格与高尚气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一个缺乏民魂的国家,宛如被抽去脊梁骨的懦夫,难以有一己立足之地。而长征的过程,正是步入这样一条发扬民魂的道路,将无数人民凝聚在一起,发挥出超越其本身的巨大力量。

长征的主体并不只局限于奋战于炮火中的士兵们,就如魏巍先生在书中描述的那样:“还有不少穿着便衣、头上缠着黑布的农民羼杂其间,他们是长征前的那次‘扩红’到部队来的。”因此,人民群众的参与使民心的凝聚得到了坚实的巩固,既满足了战争对军力的需求,同时也唤起了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那片热忱,为长征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虽然得到了群众的帮助,长征的过程也并非同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由于王明“左”倾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便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随即党中央就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当时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抓住了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长征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条途径险阻的道路,更是一次不断尝试、探索、发掘新道路的大胆实践,要求每个个体能够识大局,客观待物、实事求是地去寻求改善现状的方法。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不论是在遥远的过去,抑或是未知的将来,这个道理都将使我们每一个人受用。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也曾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在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我们仍是处在探索实践与认知的道路上,支撑着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应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与对崇高理想的渴望。《地球的红飘带》一书中对于红军途经松潘草地时的描写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在和平年代幸福长大的我,对于所谓艰险的草地环境的概念是模糊而陌生的。“风雨,冰雹,彻骨的寒冷,几百里荒无人烟,找不到一块栖息之地。在长长的征途中,人们发现这地方连水也是不慷慨的”,区区几笔,草地给人带来的绝望与痛苦便浮现在我眼前。另一面,书中人物铁锤和小李在遥遥不见尽头的失意中,仍然能够打起精神、互相勉励,不让心中的火苗熄灭,又让我感受到了些许温暖。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粮食匮乏、环境恶劣,战士们伤亡的现象随处可见,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经历也在不断消磨着红军们的耐心与信心。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完这些山了,没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继续我们未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成为了红军们坚实的精神支柱,在中国的历史上造就了长征这块独一无二的里程碑。

不仅如此,在千钧一发之际,红军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情同手足、不离不弃的情谊也是长征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之一。遵义会议中,毛泽东被推选为新的领导后,带领其他群众对进入误区的同志们采取了帮助、团结的方针,不让任何一个人与队伍脱节。一次又一次共同出生入死的经历也使全党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用一颗颗更加坚毅的决心去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在回忆起过草地的艰苦经历时,老红军贺文玳不禁动容:“过夜时,战士们总是自觉地将干的草地留给年纪大的同志,湿草地则被小青年们抢着睡”。反观当下,这种舍己为人的现象却是愈发减少,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公车上因为座位产生争执的现象倒是屡出不穷,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好好反省。我想,这也正是长征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所在吧。

再次思考起“什么是长征”这个问题,答案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它应是中国漫漫长夜中第一缕躁动的晨曦,是无数人民用鲜血与泪水镌刻的伟大民族史诗,是中华民族数百年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力量源泉。唯有正确地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科学地掌握长征精神的积极作用,这红色精神才得以不断延续,给人类和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永远的激励。

(指导教师: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