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婴幼儿行为指导全书
7836700000005

第5章 心理与性格的不良行为矫正

您的孩子是否常常自言自语,或行为固执,或容易受挫、缺乏自信,或脾气急躁、爱哭闹……对于婴幼儿们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婴幼儿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婴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而对婴幼儿情绪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可使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成长。因为婴幼儿特别是幼儿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若受到不良影响,易出现偏差,但给予及时指导,又较容易矫正。

转移注意力,让孩子不再依恋母亲

通常把婴幼儿对父母寻求接近、并在父母身边感到安全的现象称为依恋。依恋不仅是发生在孩子与母亲之间,而且也发生在孩子与父亲之间,这种与父亲的依恋常在孩子15个月左右时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小婴儿通常在母亲离开时比父亲离开时表现出更强烈反应的缘故。

宝宝行为案例

涛涛3岁半,男孩子一般比较淘气、好动,相比之下,涛涛要文静些。当妈妈在家时,他不会吵着要出去玩,而是要妈妈陪他玩,而且不让妈妈做其他事情,连上厕所也要跟着妈妈。妈妈因工作、学习忙,觉得这孩子太缠人。

但涛涛对他爸爸,就从来也不这样,孩子小时侯家中没有别人带他,10个月大就进了托儿所,他爸爸又经常出差,所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特别多。直到现在,他常常要求妈妈接送他上幼儿园。虽然母子感情很好,但妈妈有些担心,涛涛过于依恋母亲,对他的成长是否有益?

专家指导

■对于过分依恋母亲的孩子,父母可以试一试以下方法

[家长首先要克制自己]家长送孩子时,不能自己含着眼泪,说话带着哭腔,这样会影响孩子。

[让孩子有属于他自己的地方]婴儿的小床是最早专门属于他的地方,这里对他有特殊的意义。

[家长要有锻炼孩子的决心]不要听不得孩子的哭声或黏乎而三心二意,也不要认为暂时离开孩子是自己的错,从而觉得孩子可怜,舍不得。对孩子说过“再见”后就迅速离开。不要让孩子感到你的离开是一件可以商量的事情;或者觉得只要他哭闹得足够厉害,你就会改变主意,留下来陪他。只有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加强,长大后才不会受委屈。

[做游戏]对婴儿来说,不在眼前的东西就是“不存在”。你可以和他做一个游戏,用手蒙住脸,使他看不见你,然后再把手移开。你再露面时他十分会惊喜。5个月左右的婴儿很喜欢这个游戏。这个游戏能够使孩子感到愉快和训练孩子对外部事物的信心,同时也能使他们形成妈妈会回来的意识。

[“藏猫猫”]孩子长大一些时,你可以和他玩“藏猫猫”的游戏,并逐渐延长你躲起来的时间,甚至可以走得远一点。它可以帮助孩子通过玩来适应同你分开的感觉。注意:你躲起来的时间不要太长,你也不要走得太远,不要使孩子感到害怕,做游戏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惩罚。

[为孩子布置玩耍的环境]当孩子学会爬或走以后,他会越来越勇敢,愿意四处走动。他能爬向你或跑到你身边,和你一起玩,这是很有益的活动。因此你一定要把房间安排得很安全,这样当你没有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时,他也可以自己活动一下。但绝不能让不满1岁的孩子自己跑开多达一两分钟,当他又跑到你跟前时,你要很高兴地欢迎他,并和他玩一会儿。

知识导读

■所有婴儿到1岁时都依恋母亲,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安全依恋型]婴儿只要在母亲身旁,便能自在地玩玩具,友善地对待陌生人;而当母亲离开时,他们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和苦恼,以目光寻找母亲,并大哭大闹。当母亲返回后,婴儿立即趋向母亲,被母亲抱起后,他们就能平静下来,并继续玩。大约有65%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型的依恋。

[第二类是不安全依恋型]这类婴儿当母亲在身旁时,很少注意母亲,而当母亲离开时,似乎也不哭吵,即使有哭吵,也很容易被陌生人安慰,就像对待母亲的安慰一样。当母亲返回后,婴儿不予理睬,或者犹犹豫豫地去靠近母亲,但扭着身体或眼睛看着别处。大约25%的婴儿是这一类型的依恋。

[第三类是反抗依恋型]婴儿对陌生环境感到不适,总是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母亲一离开就显得焦虑,非常不安。而当母亲返回时,婴儿的表现又似乎很矛盾,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身体的接触,例如他们可能哭着要母亲抱,接着又生气地挣扎着要下来;他们不再玩玩具,只是两眼盯着母亲。约10%的婴儿是这一类型的依恋。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过分依恋母亲

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重要的健康标志,尤其是当孩子生病或疲劳时更加依恋母亲,而母亲也会很自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母子依恋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是有些孩子除了自己的母亲外,不找任何人,往往会使母亲精疲力尽,这种情况是孩子对母亲过分依恋造成的。

这种过分的依恋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过分依恋母亲,会导致孩子探索环境、兴趣爱好的发展、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和机会减少,当进入托幼机构过集体生活时,则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新的环境,甚至会生病,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烦恼。

要避免孩子对母亲过分依恋,首先就要逐渐让孩子与其他人多接触,让他走出家门去接触大自然环境,这样可以看到许多树木花草、汽车、更多的人,高楼大厦等,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其他事物和人的兴趣。逐渐地熟悉了环境后,他会主动要求到外面去,见到陌生人也不害怕了,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就会逐渐克服对母亲的过分依恋心理。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学到、看到更多的事物和人,对孩子的视、听感知觉器官也是一个很好的刺激,能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在与其他人或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也会学到一些本领,更可喜的是,在孩子2岁以后进入托幼机构时,能很快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大大减少了困绕母亲的烦恼。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指导孩子,鼓励他自己动手做事,并表扬他的独立性,每一次表扬都可以激励孩子在你离开他时仍保持这种独立意识。

多与人接触,让孩子不再认生

认生(怯生)是指婴幼儿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有的婴儿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严肃、紧张的神态,或试图回避、躲藏;有的婴儿甚至表现出严重的恐惧、尖声哭叫、挣扎着要离开现场等。这些都是婴儿认生的表现。

宝宝行为案例

豆豆从4个月起就开始认生,只要妈妈和姥姥抱,如果家里其他人短时间抱抱是可以的,抱久了就不耐烦了,而且别人抱着的时候妈妈、姥姥还不能走远。

在外面,看见生人,开始是不高兴,过一阵子就开始哭。妈妈为了锻炼她就经常把她带出去玩。终于有一天,她大哭着回来了,是被两个生人给吓的,妈妈怎么哄都哄不好,一直哄了半个多小时,在睡着时还曾哭醒。

专家指导

当陌生人来了,眼睛盯着她看,走到近前要从妈妈怀里抱走她——这对8个月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应激,会使宝宝不安、害怕。孩子认生,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注意不要随便让陌生人突然靠近、抱走自己的宝宝,也不要在生人到来时马上离开自己的孩子,否则会加重宝宝的恐惧心理,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当生人到来时,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你对客人的热情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孩子,使她学会“信任”客人;让客人逐渐接近孩子。

(3)可以让客人给宝宝一个漂亮的玩具,如果客人也带着自己的小宝宝,就可抱着小宝宝与他的孩子接触,孩子喜欢自己的同龄人。

(4)当客人靠近宝宝时,他若流露出害怕的表情,你就立即抱他离远些,与客人谈笑,待一会儿再靠近,使孩子逐渐适应、熟悉生人。

(5)父母急于让孩子接近生人和怕孩子受惊吓躲避生人的做法都不可取。

知识导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婴儿都有认生表现,而且婴儿的认生有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上述情况说明,婴儿起初并不认生,婴儿的认生情况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认生呢?

相对而言,性格内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认生:体弱多病,接触人少的孩子,比体格健壮,家中人口多的孩子容易认生;环境刺激贫乏较之环境刺激丰富的孩子容易认生;过分依恋母亲较之母子依恋正常及依恋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认生。此外,有的婴儿则只对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戴眼镜或戴帽子的人,表现出害怕的反应,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受到过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的强制或恐吓的缘故。

宝宝认生二三事

许多母亲和传统的观念认为,婴儿认生是天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听之任之,或故意让孩子避开陌生人;有的父母则为此着急,认为一回生,两回熟,强制婴儿接触陌生人。婴儿认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吗?

小于4个月:这么大的婴儿不会认生。他们对一切新奇的事物,包括对陌生人,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任何人的引逗,都会报以喜悦与微笑。

4~5个月:他们对陌生人会出现“警惕地注意”现象。他们会来回地注视、比较陌生人与熟人(主要是母亲)的面孔,对陌生人的脸注视的时间会更长些。

5~7个月:在陌生人面前婴儿会出现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

7~9个月:有些婴儿面对陌生人会有苦恼、哭叫、回避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认生

■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不认生或减少认生呢

(1)多接触。多带婴儿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活动,接受丰富多彩的刺激,特别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群,熟悉成人、婴幼儿的各种面孔,尽量地多接受他们的引逗与交往,包括各种不同的假面玩具等。对安静内向的婴儿更要有意创造与人接触的各种条件与环境,这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以后是否会认生的关键。

(2)父母不要心急。对3~4个月已经有了认生反应的婴儿,既不要让他们避免与陌生人接触,也不要强制或逼迫他们与陌生人交往,这都会适得其反,而是要使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的过程。

(3)到了2~3岁仍然认生和孤独的孩子,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经常明确地提出他认生的缺点,以避免强化他的这一缺点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可以先让他们与陌生的孩子交往,例如,常带孩子到婴幼儿游乐场与众多陌生的孩子一起排队滑滑梯、荡秋千、攀登障碍物、做游戏等。

(4)还可以主动为孩子寻找不认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与陌生客人打招呼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

(5)父母带孩子到集体活动的场合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局面,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事先带他熟悉环境,集体活动中要避免众多陌生的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一起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这些都会使他缺少安全感,增加害怕或认生的程度。

满足心理要求,让孩子不再焦虑

谈到焦虑,我们往往容易想到成人世界里由于竞争和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殊不知,焦虑也在悄悄侵袭着孩子的世界。父母及家人通常把孩子出现的一些异常行为看成是不听话的表现,却很少把孩子的紧张、哭闹、发脾气、“坏毛病”与焦虑联系起来。

宝宝行为案例

子晔7岁,上小学二年级,子晔刚上二年级的时候转过一次学。妈妈发现儿子从转学时候开始,焦虑情绪比较严重,不仅学习上没有自信,而且做什么事都顾虑重重;就连上学,三站路的路程到现在也不敢一个人走,每次都得家长接送。问孩子,孩子说自己就是害怕。妈妈很担心,子晔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他的成长?如果孩子形成焦虑性障碍可怎么办呢?

专家指导

如果孩子经常有焦虑的症状,父母要及时行动起来,主动改变教养方式或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尽量避免他们把这些模糊的担心和紧张带入成年期。

(1)父母保持平和、沉着的心态。父母的一点点惊惶和不安,在幼小的孩子眼中都是一个程度严重的信号。所以,那些有敏感、多虑等焦虑人格特点的父母,首先要自己学会冷静、遇事沉着,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天生有焦虑气质的孩子,父母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做出榜样,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很多幼年出现的焦虑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2)要经常引导幼儿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情绪。不要让幼儿仅仅在满足吃、穿需要时才产生愉快、喜悦情绪,应同时让幼儿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更要注意这一点。让孩子经常和小同伴玩,在家里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劳动,孩子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满足和愉快。

(3)适度的挫折可以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不摔跟头就学不会走路,同样的道理,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或让他适度受挫,能够锻炼孩子处理挫折的弹性和耐受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长辈看不得孩子受委屈,其实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就要让他学会面对挫折,使他们不至于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只会用躯体化症状去应对焦虑。

(4)要引导幼儿不将爱集中于一两个人身上。婴儿对于直接养育照料他的人特别依恋,这是正常的。随着年龄增大,应该引导幼儿对更多的人产生爱,这样他们不至于因为同某一个人分离而产生忧虑和痛苦的情绪。

(5)减少过度的刺激和压力,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通过做游戏来拓展认知空间,发展其社会性。因此给孩子制定发展计划时,要量力而行,不能过多超出他的成熟水平,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现在有些家长在安排孩子的时间时,甚至精确到分钟,唯恐有一点点的浪费。殊不知,大量的刺激信息不仅是焦虑产生的根源,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被一点点地侵蚀掉了。

知识导读

■经常性情绪紧张,是婴幼儿情绪障碍的一种,婴幼儿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情绪的影响]父母的精神状况和性格表现对婴幼儿焦虑症产生的影响较大。

[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父母离异、亲人生病或者死亡等都易使婴幼儿产生焦虑反应。

[教育方法不当]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一旦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社会,从而产生焦虑反应。

[责任心过强,对自己期望过高]这类孩子办事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通常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样也会产生焦虑反应。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焦虑

■预防孩子产生焦虑行为的方法

[防止产生紧张情绪]紧张情绪的产生往往与惧怕情绪的产生相联系。不过有些紧张情绪持续的时间较长,表现为经常性的焦虑不安。如,幼儿经常想到父母、教师的斥责而心绪不宁,学习时甚至游戏时也会惴惴不安。这种情况如果严重而持久,就会发展为精神失常。怎样防止和消除这种情绪呢?

(1)家长不应在学习上给孩子施加压力。成人不适当的持续的压力往往容易引起幼儿情绪紧张。

(2)吸引幼儿去完成他(她)能完成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解脱紧张的情绪。

(3)对于已经出现情绪紧张的幼儿,成人要及时加以抚慰或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

[要细心了解孩子的需求,并给以恰当的满足]每一个人均有各种身心需求存在,孩子也不例外。有些需求如果是合理的,也是成人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满足,这样可使孩子情绪稳定和愉快。有时孩子表达不清自己的需求时,成人必须细心体察、了解,随后正确对待。

尤其在依赖性极高的孩童时期,此种需求更为明显。因此如何满足婴幼儿身心各种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考虑身体上的安全,还要使婴幼儿感到他的行动,受到父母支持,在遇到挫折或遭同伴轻视时,也能及时得到支持。婴幼儿在安全感、爱及自尊的各种需求都能满足的情况下,焦虑情绪的产生就会大大减少。

[营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减少对立情绪,遇事采取商讨性的争论态度。要让孩子学会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处理不同的意见,这对于他长大后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同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关爱和悉心指引有利于降低孩子面对困难时的焦虑程度]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学会应对困难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个性,还要仔细倾听孩子心中的烦恼,同情他的感受,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孩子紧张情绪的释放。

[接纳婴幼儿的幻想]年纪小的婴幼儿,常会由于自己幻想死亡、妖怪的事情,而感到有罪恶感、害怕和焦虑。他们既害怕幻想成真,又不敢告诉父母或同伴。为了预防这些现象,父母宜事先和小孩沟通,让他们知道幻想是正常的事,而且父母也接纳这种现象,如此可减轻焦虑情绪。

强化社交,解决孩子的害羞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长到6~8个月的时候,就能够把自己的母亲同其他人区别开来了。母亲以外的人靠近他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厌恶的神色,整天只是缠着自己的母亲不放。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害羞”。

宝宝行为案例

绮绮有2岁半了,最近特别害羞,在楼下也不爱叫人,看见人就往妈妈后面躲。以前绮绮会背的好多唐诗现在也不好意思背了,如果让他背,他会提很多条件:诸如抱着他背;如果是在外面,他就要求回家再背,到家又要求出门再背。

专家指导

约有1/5的孩子害羞,且成年后也不能完全摆脱。只要孩子与别人交往时,心怀愉快、积极的态度,即使是天生害羞的孩子,也可能变得友好亲切,充满自信。克服害羞的方法有:

(1)积极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但不能强迫。一般来说,与年龄比较小的小伙伴在一起,不会受拘束,容易交往;因为自己较大,又增加了自信心,感到安全,自在。父母要鼓励孩子与无攻击性、温和的伙伴,在友好的环境里一起玩,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体会到轻松愉快的良好感觉;也可在没有压力的游戏中,让孩子扮演相关的角色,逐渐培养他过渡到焦虑的环境中也能处理各种关系。

(2)帮助孩子与别人交往。如当孩子看别人在玩也想进去玩,但又不知如何做时,应给予指点(但不要强迫),可建议说:“为什么不走过去,让那些孩子看看你的新娃娃呢?”尽量陪孩子多待一会儿,等孩子玩得高兴时,父母再退出来。

(3)让孩子有准备地与陌生人接触,去陌生环境。对特别敏感的孩子,在进入新环境前,要让他有一定的准备。如,在路上,可让他知道他将去哪里,让他知道或回想一下那里的大人或小朋友的名字,可能玩的游戏,到那儿后怎样与别人打招呼。

(4)理解孩子。家长要理解、体谅孩子害羞的心情,避免当着别人的面命令他做他不愿意或不会做的事,甚至责备他,使他更觉得紧张。大人应使孩子感到安全,若知道在某种环境下,孩子会焦虑不安,就不要强迫他进入那样的环境。

(5)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尤其在人前谈论时,会使标签贴入孩子的心头,加重害羞。避免在小孩面前表扬性格开朗爱交际的孩子,这会使害羞的孩子,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加重害羞的程度。

(6)接受孩子害羞的天性,这很重要,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人,即使只有2岁半,也有他自己的特定性格。如果视孩子的害羞是缺点,大人表现出不满和难受,更会引起孩子的退缩行为。

如果孩子到3岁时仍非常害羞,而且影响了生活,不愿去托儿所,在游戏中总拉着父母的手不放,不愿参加社交聚会,则应找专业人员,早期干预,及时纠正。

知识导读

许多小孩在学会表达自己之前,或由于个人羞怯、害怕,不敢自由在地表达意见;或碍于情面、避免不谐,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这两者均与自我肯定有关。若小孩能自我肯定,不仅能够很大方、自然地说出心理想说的话,而且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主张而去迎合别人。

对于这些性格害羞的孩子,如果他们的母亲非常温柔而细心、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那么,他们是能够在不出什么大问题的情况下健康成长的。可是,如果他们的母亲是那种性情急躁、动不动就提高嗓门大喊大叫的女性,孩子就会经常受到惊吓,从而很可能就会患上“心理不安障碍”之类的心理疾病。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害羞

孩子们在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害羞”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做母亲的没有必要过于担心。父母可多用如下方法培养孩子,以避免孩子害羞:

[强化孩童的社交行为]孩童很少暴露在别人面前是引起害羞的原因,因此要避免孩童产生害羞行为,则应尽早让小孩从他和朋友的社交经验中,得到愉快满足。让他看见其他同龄小孩的社交经验,对他非常有帮助。需要注意的是:当小孩出现社交行为时,要马上给予奖赏,使社交行为能再度出现。

[增强孩童处事的信心]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压力或冲突,部分人会因没有信心去解决,产生害羞而逃避。若要使他勇敢地面对和处理冲突,首先要加强孩童处事的信心。通常小孩的自信心,并非是大人给的,而是长期薰陶培养而成——可时常指出小孩的长处,使小孩自觉有成就感。只要小孩能够有效率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自然可以发展出良好的自信心。因此,从小开始,给予小孩能力可及、但稍具挑战性的工作,可以使他不断得到成功经验,则处事信心自然形成。

[提供温暖接纳的气氛]由于害羞的孩子一般都缺乏自尊,因此要帮助小孩建立自尊心,最重要的是父母师长要对孩子付出爱心与接纳。而这种爱与接纳是无条件的,要让小孩体会出如何才是被尊重和尊重人,并让小孩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包括负向意见。于是小孩在和他人相处时,才不会觉得拒绝别人是很尴尬的事,也不会因为不知如何拒绝他人,而勉强和别人在一起。

[鼓励小孩自我肯定]为达此目的,可让小孩帮助年龄较小或能力较差的小朋友做事情、玩游戏,从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建立中,来培养孩童才自我的肯定。

参与集体活动,孩子性格孤僻不用怕

据一些学者推算,我国目前约有30~50万婴幼儿患有孤独症或孤僻性情。父母应学会观察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及早采取措施,纠正孩子的性格缺陷。

宝宝行为案例

在一次联谊会上,六岁的多多始终饶有兴趣地摆弄着手里的糖纸,对周围似乎没有察觉,面前的水果和零食一点也不能令他动心。一个阿姨问他:“宝贝儿,你几岁了?”问了3遍都没有反应。妈妈对他说:“告诉阿姨你几岁了?”他的目光仍旧停留在那张糖纸上,重复了一遍:“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妈妈又说:“对阿姨说我四岁半了。”男孩只是鹦鹉学舌地说了一句“对阿姨说我四岁半了”。

据多多妈妈讲,多多只能说极少量的词和短语,几乎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常常重复别人的话;遇到有人与他打招呼,多半没有回应;提醒他做什么,就像没听见似的;时常自言自语,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词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不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即使给他找几个玩伴,他也是玩一会儿就躲开小朋友、独自一个人玩或在一旁发呆;就是和爸爸妈妈,也很少有目光对视,不会像多数孩子那样“腻”在父母身上撒娇,性格非常孤僻。

专家指导

对于孤僻、不愿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缺点,主要应采取锻炼胆量、引导交往、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纠正。以下几种具体做法可供参考:

(1)要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婴幼儿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多带他外出,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如公园、游乐场等,让他体会到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2)先让他与最熟悉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如邻居或亲戚家的孩子等,再引导他与较陌生的孩子一起玩。

(3)与幼儿园老师联系,让老师安排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对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进步多表扬、鼓励。

(4)用“角色影响”的方法,让孩子多与父亲在一起,多接受父亲的影响,为他挑选一些男孩子常玩的、能锻炼勇敢精神的玩具,如枪炮等。

(5)要改变对孩子的不正确态度。要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对他们多加开导,避免专制的家长作风。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想办法解决或合理地解释,使孩子满意。让孩子能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世上最疼爱他的人。这样,孩子的忧郁心境就会得到改善。

(6)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太过分。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喜欢在同代人中寻找欢乐,寻求共处。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家长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7)鼓励孩子向父母倾诉。支持孩子把事情经过讲出来——向孩子明确表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会永远爱你”,鼓励孩子尽早如实向大人讲清事情经过,大人会帮助他们今后不再受到伤害。应该记住的是,性骚扰者肯定会在作案时恐吓孩子:“如果对别人讲,我会杀了你。”而孩子也害怕大人会因此而惩罚他们,或从此失去关怀。

(8)要从身心两方面表达对孩子的爱。搂住孩子,说话时别一张嘴就是“你为什么早不告诉我们”或“你为什么会让这种丢人的事发生”,相反,应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鼓励,如“我很骄傲你能告诉我们这件事”,或“我很高兴事情并不太糟”,或“我知道你还小,这不怪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无能为力的”。

在纠正过程中,父母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孩子的个性、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所以,要纠正他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性格,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耐心是很重要的,二是由于孩子较敏感,娇气,在纠正的过程中还要对他多加鼓励和抚慰,让他感受到父母还是像以前那样喜欢他;否则,他会感到爸爸妈妈一下子变得“凶巴巴”的,会产生害怕、焦虑、紧张的情绪。

知识导读

长期处于孤独环境中的孩子将变得沉默寡言、缺乏自信。这些孩子往往容易发展成两个极端:要么为了融入集体过分巴结同学,要么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而采取攻击、破坏行动。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将造成性格发展的畸形。

不同的孤独症婴幼儿有不同的症状,但主要特征表现为:说话晚、反应迟钝、不合群、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和沟通;有的伴有智力发育落后、存在认知、感知缺陷;有怪癖、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长时间游戏方式不变、缺乏对物体的想像及灵活运用它们的能力;注意力涣散。

也有一些患孤独症的孩子智力发展不平衡,对某一方面很敏感,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在音乐、绘画、机械上;而在其他方面就很差,尤其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与年龄很不相衬。需要说明的是,越是这些“局部”聪明的孩子,他们的精神问题越容易被父母忽略,从而延误对其精神上的早期干预。婴幼儿孤独症属于婴幼儿精神残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比如到了青春期、成年,有的可能还会伴随着一些其他的症状表现。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性格孤僻

■婴幼儿心理学家经数年研究发现,注重培养幼儿快乐的性格,有利于幼儿健康地成长。培养具有快乐性格的幼儿要注意

[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出来的孩子要多10%~20%。

[给幼儿提供决策的权力]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幼儿提供机会,使其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力,如允许6岁的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事情虽小,但对其快乐性格的养成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幼儿调整心理状态]父母应使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是他们一帆风顺,他们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他们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能很快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碰到挫折时,父母可为其指出其中的一线光明并教幼儿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到能恢复其快乐心情的环境中找寻慰藉。

[限制幼儿的物质占有量]实践证明,适当限制幼儿对物质的占有数量,不但不会阻碍其快乐性格的正常发展,反而能起到推动作用。因为给幼儿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这样的感觉: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不能让孩子觉得人生的快乐就是建立在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之上。

[培养幼儿的广泛兴趣]当幸福只建立在一样东西上时,它就缺乏稳定的基础。例如一个幼儿可能会因其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被占而整个晚上都不高兴。作为父母,应为幼儿提供多样选择,并注意培养、引导,使之拥有广泛的兴趣。

避免娇惯,孩子爱撒娇

2~4岁的孩子爱自娇或撒娇,女孩较明显。其表现是哼哼叽叽、哭哭啼啼。抱手缠腿、说话故意吐词不清,提出要求后若家长答应慢一点则大哭大闹,有时还得让家长抱着。造成孩子自娇撒娇的原因是家长和周围人的宠爱,父母夸奖、疼爱、娇惯过多,于是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爱抚,有事没事都爱撒娇。

宝宝行为案例

纬伦今年三岁半,动不动就哭。妈妈知道他是假哭,属于撒娇的那种。每天早上不肯起床,起床后不肯上幼儿园。有一次,妈妈实在无奈就变了个糖给他吃,这下可好了,以后,天天都吵着要妈妈变糖吃。他明知妈妈变糖是假的,但每天都要妈妈变,妈妈真是又好笑又好气又无奈,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也只好隔天带几粒糖在身上哄他一下。还有就是每次带他出门,他会自己说一大堆,诸如不准买碟、不准买玩具等,但一出门就什么都不管了,撒娇让妈妈买很多东西。

专家指导

做父母的首先要学会区分孩子的哪些撒娇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性格。对过分撒娇的孩子,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绝对不能惯小孩]应该使小孩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给他讲明道理,他虽小,但还是知道对错的,只是不肯听罢了。你可以让他换位想想。很多孩子都会这样,只要讲明道理,孩子还是会听的。

[严格要求,不能迁就]当孩子犯错误或无理取闹时,应语气温和但态度坚定地说“不可以这样”。若无效则不要理他,让他哭好了,几次之后他就知道哭闹这招是没有用的,自然就不会再用了。

[表扬批评要恰当]既不能宠他,也不能扼杀他的想像力和好奇心,这样孩子才能健康聪明活泼开朗。

[减少孩子闹的窍门是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闹,别管别人如何看你,要把孩子带到角落,等他冷静下来后,可以对他说:“我坐在这儿等着,直到你不闹了。”如果3、4分钟后他还闹,要立即带孩子离开那里。

如果孩子在家里闹,你可以说:“如果你不闹,我们就可以谈谈,看我们能做什么?”并带孩子走到另一个房间(如果你的孩子太小,你可以和他呆在一起;如果他要你抱,可以抱着他,但不要给他想要的东西,直到他冷静下来)。看看报纸或干点儿别的什么,让他知道,只有他冷静下来,你才会注意他。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大人对孩子的闹不感兴趣,他们很快就能冷静下来。

[转移注意力]孩子闹有时预先没有征兆,孩子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突然大闹起来: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做不好一件事,或仅仅是累了。尽管如此,你还是能避免一些易引发孩子闹的场合。如果孩子只有2岁,而他在玩6岁姐姐的蜡笔,就可能因为画不好而发火。你可以帮他画,或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适合他的玩具上。

[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例如,幼儿不能较长时间自己玩,因此应避免带幼儿在商店人多的时候购物,排队时孩子很快就会不耐烦。如果你必须带着他排队,准备好他喜欢的玩具或吃的东西给他解闷。

当你的孩子学会了更多的自我控制,学会了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他的需要和挫折后,哭、闹和其他消极行为将会越来越少。教会孩子告诉你他的想法和感受,你和孩子的交流技能都能得到发展,并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这是很有用的。

知识导读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经哭闹,耍赖,尤其是在他们还小、还不太会说话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们仅有的几种表达挫折和生气的方法。不论他们闹得多么烦人,父母都应该理解,孩子不仅仅是希望得到你的反应(尽管这是导致哭闹和耍赖的重要的原因,甚至小学生有时也会为得到父母的注意而哭闹),也是一种释放自己情绪的方法。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表达他们的各种情感,我们不接受的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方法。如果父母因孩子哭闹而生气,对孩子喊叫,那么我们就是允许自己通过喊叫来表达自己的气愤,用以压制孩子表达他们的气愤。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无效的。叫喊、威胁、哄骗这些战术只能使孩子将来更经常、更厉害地哭闹。我们的目的是不压制孩子或我们自己生气的情绪,寻找办法接受情绪并且帮助疏导,达到建设性的效果。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撒娇

孩子的娇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娇惯的结果。二三岁孩子的父母常说:这孩子拗得很!并且还十分地霸道!凡事都得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若稍有不顺从,或多说了一句,孩子就会大发脾气,又哭又闹。

在这个年龄阶段,教育不当会促使他们随心所欲,并以执拗、撒娇和发脾气作为武器向家长示威:这就是你们的宝贝!用幼弱的力量,发挥最巨大的能量,表现出某种神经质的发作。许多父母总爱带孩子去商场,并径直到婴幼儿玩具部,原意是希望孩子能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要么抱住第一次给他看的玩具不松手,认定非要它不可。要么看中一辆并不需要的高级童车赖着不走,使得家长既气恼,又十分尴尬。来时的高兴劲儿,被孩子的执拗扫个尽光,孩子也哭得不亦乐乎。

这个时期的幼儿,往往难以与人相处,其中“主意大得很”这一条就够家长头痛了。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这个特点,其次不要过多地干预,更不能“针尖对麦芒”。家长要宽容孩子,要进行诱导,找些令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尽量用商量的口吻,使孩子容易接受并主动放弃自己的观点。

撒娇是孩子表现他的存在和能力的手段。家长不要正面肯定它,特别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家长如果像种人参似地养育孩子,势必滋长孩子的娇拗心理。

对于孩子的撒娇,千万不要当着孩子或第三者的面说:“这孩子娇得没样,真没办法!”那只会更糟。

积极鼓励,让自卑的孩子建立自信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他自己的心目中都是很喜欢自己的。虽然谈不上有多么自信,但是自卑的诱因确实是来自外部的。可能孩子自身的生理存在缺陷,或者孩子后天的遭遇让他觉得不如别人,孩子就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就是自卑感。

宝宝行为案例

宝儿6岁了,刚上一年级,她长得很漂亮,也很招人喜欢。大家都说她像一个大家闺秀。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自己很没信心,妈妈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点,还经常鼓励她,可效果很差。

一次她对妈妈说:我什么也做不好,考试得不了满分。因为她在学《剑桥少儿英语》预备班,可以参加考试也可以不参加考试。妈妈问她想不想参加考试时,她说不参加:“因为我是班里最差的。”妈妈一听就问谁说你是班里最差的?她说“没人说,是我自己觉得最差。”宝儿有时看着很成熟,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妈妈不知道现在怎么引导才能使她对自己树立信心。

专家指导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父母应设法协助他(或她)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发展人际关系。

[不要打击孩子]父母要检查自己的行为,看看你是不是在给自己的孩子贴“你不行”的标签。比如,你是不是经常当着别人的面说你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行;有没有经常对孩子说,你看你们班的某某同学多好,再看看你自己!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家长应该在以后的教育中避免,要多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多给孩子以鼓励。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要相信并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因为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有时可能会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而导致失败,由此产生自卑心理。父母要引导孩子量力而行,对孩子的要求也应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孩子养成在失败中学习解决困难的习惯与勇气。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教人发奋图强的书籍,介绍名人成长的书籍,汲取自信的力量。

[先教会孩子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教孩子克服退缩与孤独心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或与人交往的能力,鼓励或陪伴他(她)去尝试。既要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失败和挫折变为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让孩子具备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与性格开朗的孩子交朋友]安排一位性格开朗、适应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带领您的孩子参加正常活动,建立其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赞美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他人不断地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朋友似乎并不明白鼓励是什么意思,甚至以为鼓励就是给孩子说好听的。其实不然,鼓励是肯定他(她)的专长,赞美孩子的优点。鼓励重在为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卑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应有一个过程。家长应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孩子的自卑就一定能被克服。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如达·芬奇、拿破仑等,他们幼年时均有自卑感,但他们均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尤为典型的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他幼年是一位口吃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日后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演说家。

知识导读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缺乏自信心。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材。可是,偏偏有的孩子却非常自卑,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中,不求上进,自甘落后。生活在下列家庭中的孩子,较易出现自卑感:

[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与其他孩子相比,显然缺少一种优越感,而导致自卑。

[生活在崇尚“完美主义”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长要求孩子做每一件事都要十全十美,实际上,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于是孩子常常受到家长过多的指责,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自卑。

生活在家长能力特强的家庭中的孩子,常会感到:“爸爸妈妈样样都行,我就是不行。”有时,家长本身的行为也会妨碍孩子能力的发挥,尤其是父母处处代劳,事事包办,相比之下,相形见绌的孩子必然会感到自卑。因此,家长必须要有意地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为此,家长可以指导孩子阅读,广交朋友,到大自然中去游览,使孩子感到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以消除自卑。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自卑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避免因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以免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及时指导孩子找准失败的根源]这里说的找准失败的原因可能有三条五条,但一定不能求全责备,而要找准一点,深入浅出地分析给孩子听。失败会导致对目标的动摇,但是找准了失败的原因,孩子心里豁然开朗,就会鼓起勇气再次冲击目标的。孩子失败后产生的畏惧,常是不查失败根源,“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表现。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必须有个前提,就是找准失败根源。如不找准失败根源,光是不怕失败,还会导致更大的失败。

[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告诉孩子,有时社会评价一个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需要个人正确地对待。比如,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人们称为“笨”孩子,可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最为重要。比如,孩于考试没考好,家长马上就沉下脸,轻则训斥,重则打骂,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帮助他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振奋精神,去克服困难,争取好成绩。

[赞扬孩子]当孩子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目标,要大张旗鼓地赞扬,让孩子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萌发一种荣誉感。要让孩子看到他的成功给全家人带来了多么大的愉快!当一个成功变成几个愉快之后,孩子会感到自己在家长心里真的有了位置,有了分量,这样的孩子就不容易自卑。

体验成功,鼓励退缩孩子的自信心

婴幼儿的退缩行为,不属于心理疾病,是不良心理(特别是不良性格)的表现,妨碍婴幼儿的人际交往。因此可以把它归为心理障碍。

宝宝行为案例

静静从小就很乖巧,和表兄妹在一起的时候,她显得更加文静。邻居见了也常常夸奖她:“文文静静的多好呀!”可是,父母却因此替她担心,因为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她事事都躲在后面,尤其是上课的时候,从没见过她主动举手回答过问题。现在是大班的静静就要升入小学了,这样会不会影响她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呢?

专家指导

孩子遇事爱退缩的个性,对即将开始的小学学习生活是会有影响的。因为进入小学后,孩子要学会在集体中的自立和自理能力,过于腼腆,过于退缩,会成为孩子与同龄人交往的绊脚石,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个性倾向后,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

[帮助幼儿体验成功]成就感是自信心的重要心理成分。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让孩子自己学习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技能,让大一点的孩子去做一些他们想去尝试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应根据他们的能力水平给予不同的支持和帮助。但要注意不是代替他们去做,而是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完成的目的,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幼儿从自己的成功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知道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从而增强自信。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的问题更多地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大人过多地参与只会助长孩子依赖大人的心理。只有放开手,孩子才可能学会应付各种困难。当然,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了事,家长在事后一定要就事论事地对孩子讲清他错在哪里,有哪些地方将来需要注意。另外,对孩子受到的委屈也要表示理解并适当给予抚慰。

[家长要分析孩子遇到的困难]如果确实是孩子略动脑筋就能克服的困难,家长不要急躁,可耐心地观察孩子是怎样思考,怎样去解决的。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了,就要给孩子表扬,帮他分析哪一步做得好、想得好。

以后遇到相同的事情可以借鉴。对于孩子来讲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那他就会越来越有信心。孩子目前暂时不能克服的困难,无论他尝试多少都要鼓励。然后家长提出几种解决问题的图径,让孩子与家长共同解决困难。孩子会乐于听取家长的建议,也会增强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知识导读

学龄前孩子本应活泼、好动,但一些孩子却表现出出人意料的“文静”,这就不太符合孩子的天性了。有这种表现的孩子不是少数,他们大多自尊心很强,而又不够自信,为了维护自尊,总是不能“敢”字当头。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成人更多地还是欣赏孩子乖巧的一面,致使孩子在反复的赞扬中把乖巧的个性特征稳固下来,形成了个性的一部分。乖巧的孩子一般生性胆小,不像淘气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容易引人关注。正是乖巧的孩子让人省心,所以往往成为大人视觉的盲点。乖巧的孩子或许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得不到适时适当的支持而变得更加胆小;就是因为我们不去关注他们行为的变化,没有及时给予鼓励,才使他们变得缺少自信。缺乏自信的人,便会缺乏勇敢的精神,缺乏在各种活动中的积极性。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退缩

(1)家长应培养婴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要多陪婴幼儿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婴幼儿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婴幼儿,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

(2)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使孩子养成过分的依赖性;对孩子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鼓励,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开朗的性格。

(3)家长应对婴幼儿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并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使其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婴幼儿,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4)家长应教给孩子简单的社会交往技能、技巧,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尽量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充分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家长要引导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在带孩子外出或去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设法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引导孩子参加同伴游戏。家长最好不要指责孩子在公共场所或陌生人面前表现的不当行为,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客人解释孩子的退缩行为,如“不好意思,我的孩子胆小,不愿见生人”,诸如此类的言语即使是带着善意的,也会导致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会强化孩子的胆小退缩行为,从而影响婴幼儿的自我认识,易使婴幼儿产生自卑感。

(5)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适时对孩子予以表扬。对于婴幼儿在社交活动中出现的任何进步表现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期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愿望的父母们很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总是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看不到长处,拿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其他孩子的优点,于是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所以父母对有退缩倾向的婴幼儿应多给予鼓励,不时地加以赞美。适时奖励孩子的点滴进步,但须注意方法与语言一定要恰当。

有意训练,让孩子不再胆子小

胆子小、恐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孩子出现恐惧的心理是正常的。短的、弱的刺激对孩子不会构成伤害,如果出现强刺激要及时给予安抚,以免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要坚决去除孩子生活中可能存在着的长期性的恐怖因素,让孩子在安全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宝宝行为案例

璐璐4岁了,比同龄孩子高出大半个头。可是,她的胆量却与身高不成正比。每次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她的声音就会轻得跟蚊子哼似的。璐璐的另一个胆小表现,就是特别怕小动物,小猫小狗都会把她吓得直往大人身上扑。

专家指导

家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这对孩子的健康发育有极大的好处。

(1)理解他,爱护他。要允许孩子害怕,千万不能讥笑孩子是个“胆小鬼”,而要千方百计解除他的恐惧。例如晚上孩子见到黑影很恐惧,就应对孩子说这是树的影子,就像人的影子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别把孩子推向害怕处;不可说:别怕,孩子!冲过去啊!去了你就会看到没什么可怕的。

(2)要有意识地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有益的经验。例如孩子害怕蟹,不妨教给他捉蟹的办法,只要捉住蟹的身体两侧就不会被蟹钳住了。有的孩子怕猫,家长可以告诉他,只要不去拉它的尾巴,猫是不会咬人的。怕狗吗?它喜欢跑、追,我们不靠近它就是了。

(3)不用恫吓的话恐吓孩子。当孩子害怕夜间熄灯后的黑暗不肯入睡时,家长千万不要说:“再不睡,大灰狼会来吃你!”而应温和地孩子说:“不要怕,关上灯才能不晃眼,好好睡吧!”

(4)多接触人。家长应该抽出一些时间陪他,和他沟通,多带他去一些公共场合。每逢双休日,父母就应该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商场逛逛。长假时,父母还应经常安排一些短途旅行。在这些场合中,要教孩子如何与别人打招呼。孩子会从起初的怕羞胆怯到小声应答再到主动打招呼,到后来能与陌生孩子交往,孩子渐渐会有父母意想不到的进步。有家长的理解和呵护,多接触一些人,孩子就有能力自己去主动和外界接触,见到生人就会消除警惕,自然就会说话了。

(5)增加他的自信心。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特长,对孩子要多夸奖,少责怪。

(6)家长的榜样也很重要。父母自己不该无缘无故地什么都怕,什么都惊,如,打雷时,倒是母亲先喊起来;不要遇到一点点事就大惊小怪,例如家长有时不小心划破了手,可不声不响地擦上一些红药水。孩子看到妈妈一点也不在乎,当他遇到类似的事时,也就不害怕了。

(7)父母不要心急。家长首先应明白,帮孩子克服恐惧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需要耐心与信心。其次,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应多给孩子爱抚,并向他讲述一些事物的道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社交能力,不可事事包办,要让孩子有实践的机会。

知识导读

不少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可以不必过问,孩子长大了就会好的。而且即使孩子长大了仍胆小,那也是天生性格造成的,不必注意。

然而,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幼年和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若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成年后就有可能形成某些心理问题,甚至引起心理障碍。尤其是孩子的恐惧、畏缩受到外界刺激的强化,更容易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由此看来,有必要对孩子的恐惧心理及时、恰当地纠正。恐惧是人类对保护自身以避免受到伤害的一种最常见的反应,对危险产生恐惧是十分自然的。比如,对水、火、电等危及生命的自然现象的躲避,可以使人免受淹溺、烧灼和电击的伤害。只要这种恐惧不扩展到适当的范围以外,就是正常的。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胆子小

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产生恐惧的直接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过于敏感,其所做出的反应超出了应有的限度。这种过度敏感一方面与母亲孕期过度紧张、焦虑以及生产时的难产、剖宫产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限制、过度保护、缺少爱抚等有关。

如父母怕孩子受伤而不让其多活动,不准孩子与外界适当地交往,当孩子有一点小伤病时家长就大惊小怪等。孩子未受到生活的磨练,自我保护能力低下,反而易受伤害,其恐惧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孩子长大以后的心理健康。还有的孩子由于家长常常大声对他训斥,一听到家长叫他就害怕;有的孩子在洗澡时被烫痛了,就害怕洗澡等。

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在孩子遇到一些他预料不到的事时,要对他讲明道理,讲清楚凡事都要当心一点。当孩子害怕时抱紧他;孩子怕滑滑梯,先抱孩子滑下来;孩子怕雷声,您就静静地抱着孩子,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怕雷声,雷只是声音而已,不会伤害你,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孩子的恐惧有的是短暂的,有的却是日积月累到某种程度才爆发出来的,因此我们除了积极安抚他的情绪外,有时候更要细心、耐心观察,靠长期奋斗来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做更进一步的处理。如果家长经过长时间努力,而宝宝的恐惧有增无减时,则必须寻求婴幼儿心理医师或行为专家来做治疗了。

多多陪伴,怕黑的孩子需要安慰

怕黑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轻度怕黑是正常的,但如过分怕黑,甚至惧怕黑夜,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宝宝行为案例

晚上只有3岁的涵涵和妈妈两人在家。洗漱完毕,妈妈让涵涵早点上床睡觉。照例,妈妈开始给涵涵讲睡前小故事。涵涵刚在床上躺下,忽然又坐了起来,翻身下床,“噔噔噔”地跑到客厅去了,原来懂事的涵涵跑去关客厅的灯了。

但是,随即,妈妈看见涵涵跌跌撞撞地从黑暗的客厅冲进了卧室,满脸紧张地对妈妈喊:“妈妈,我怕黑黑的,怕有鬼!”

专家指导

■怕黑是完全正常的、有理由的。要消除宝宝怕黑的心理,家长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孩子的房间里开一盏小灯]屋子里的灯光可以逐步变暗,让宝宝逐步适应黑屋子。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

[睡前多陪陪孩子]宝宝怕黑是逐步形成的,消除这种心理也要一步一步来。如:开始家长可以坐在宝宝床边,边给他讲故事边轻轻拍他的背,直到他入睡为止。还有,家长和宝宝在黑屋子里时,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美好的事情,让宝宝在黑屋子中有新的感受,对黑屋子有新的认识。

[借故事或者游戏说明道理]针对宝宝害怕的事物,父母可以借题发挥,用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的形式来引导宝宝,告诉宝宝真实的情况,让宝宝在愉快的亲子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理。如看电视,一边为他引导壮胆,一边让他坚持看,他就会慢慢地喜欢上“孙悟空”了。只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这种害怕心理是不难解决的。

[扩展知识面]积极扩展宝宝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了解人际关系,这样,很多事情他们就不会感到意外了。比如打雷,见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足为怪了。帮助宝宝了解、接触自然的渠道很多,书、玩具、DVD、电视、电脑,动物园、旅行等。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小,还什么都不懂,只要他接触了一点,他的能力就多一点,胆子就大一些,恐惧就少一点。

[父母的关爱可以协助孩子克服“害怕”心理]父母亲的陪伴和情感支持,会给宝宝安全、亲密的感觉,增加宝宝面对黑暗的勇气;父母甜蜜温馨的搂抱、爱抚,不仅可以增加亲子情谊,这份“爱的感觉”还会使孩子觉得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下,都是温馨与安全的。

知识导读

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两三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所谓泛灵心理,就是指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在这种心理基础上,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有活动能力。此时的宝宝往往会出现一些有趣的举动:和他的玩具讲话,甚至吵架;看到拥挤不堪的汽车遇到红灯停了下来,他会无限关切地告诉妈妈:“汽车走不动了,他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一般来说,引起这个时期宝宝恐惧表现的事物数不胜数,譬如妈妈的突然离去、陌生成年人的出现、对猫、狗类小动物的害怕等,但对黑暗的恐惧却是大多数宝宝经常体验到的一种心理过程。这种恐惧心理大多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想像力、自信心等个性品质的发展程度有直接关系。婴幼儿具有恐惧心理,一般来说不是什么病态,而是一种年龄特点、一种暂时现象。不过它也提醒妈妈,在孩子的情绪方面可能出现了某些不安宁因素。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怕黑

孩子怕黑不是天生的,基本发生在3岁以后,是孩子开始初步接触社会并渐渐懂事后才出现的。由此可见,外界的环境,成人的言行是形成孩子怕黑心理的主要因素。如何防止孩子怕黑的心理呢?

[帮孩子从小建立安全感]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做父母的首先不要因为宝宝一时的哭闹,轻易用鬼怪等事物去吓唬宝宝,而让宝宝产生恐惧心理。一旦宝宝产生了恐惧,妈妈要和宝宝一起去克服恐惧,妈妈的爱可以让宝宝成为一个自信、有安全感的人。

[成人不要用一些不相干的事物吓唬孩子]有的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经常用“黑房间里的老鼠专咬不听话的孩子”、“再哭就把你关到黑房子里”等吓唬孩子。这样,黑房子、老鼠、壁虎、小虫等在孩子眼中就成了可怕的东西。如果家长不把进黑屋子作为惩罚宝宝的手段、不把黑屋子总与可怕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同时让宝宝对黑屋子有正确的认识,黑屋子又有什么可怕?

[引导孩子观看影视作品]影视剧中的一些恐怖镜头,如同伴随着黑夜出现的蒙面人、妖魔鬼怪等给孩子造成了“黑夜等于魔鬼”“黑暗都很可怕”的心理定势。有的孩子从此开始怕黑,以为黑暗中总有许多吓人的东西,不敢走夜路,晚上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因此,有条件的家长最好陪孩子观看影视节目,对其中的恐怖镜头要加以正确的解释,及时地进行引导。

[成人在孩子面前不能有怕黑的言行]一些年轻的母亲自己怕黑,带孩子走夜路时显得紧张、焦虑不安。成人的这种不安情绪极易感染给孩子,加剧孩子怕黑的心理。还有一些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怕黑,原因是老人迷信,经常给孩子讲迷信故事,使孩子相信妖魔鬼怪不是虚构的,而是实际存在的。

因此,在孩子面前,家长应扮演勇敢的角色,如孩子房间进入害怕时,家长可先打开灯进去,在孩子面前对房子搜寻一番,告诉孩子房间和白天一样安全。平时,应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黑只是使我们的眼睛看不清外界。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抚和关心,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

避免激化,引导脾气大的孩子

有的孩子人小脾气大,脾气一来,九头牛都拉不转。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毁物品,甚至用头撞墙,脾气大得吓人。

宝宝行为案例

晓晓5岁了,一次妈妈高高兴兴地带着晓晓去逛街,谁料晓晓在一家钢琴商店的门口停住了脚步,说要买一台钢琴。妈妈立时目瞪口呆,这么大的钢琴,家里没地方搁,再说价格昂贵,而且小姑娘没有学过琴,无法玩呀。妈妈连哄带劝,答应她去买玩具型的小钢琴,可晓晓哭喊着非买不可。妈妈不由恼火起来,打了孩子几下,不料她索性躺在地上打起滚来。

专家指导

■对孩子闹脾气,父母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家长不能激动,父母不能斥责或体罚孩子]父母的激动怒骂等于火上加油,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现身教唆。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紧紧搂抱孩子]这样可以不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用亲情和善意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待孩子发过脾气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用理智驾驭感情。

[满足孩子合理的请求]平时,对孩子的合理需求应主动给予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可说清道理,坚决不能答应,再撒野也不行。要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安抚情绪后再对症下“药”]面对宝宝的小牛脾气,爸爸妈妈首先要尽量理解他们,然后再了解孩子的想法,着手分析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对症下“药”。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妈妈应该先安抚孩子的心灵,让他(她)冷静下来,然后听听孩子的想法,找出发脾气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质找出来,然后再耐心地教他怎么做,分析不对的地方。在宝宝的情绪得到安慰后讲道理,比如一遇到问题就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认为在一种行为之后马上给予奖赏强化,这种行为就会增强。当孩子关心别人,有谦让表现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认同宝宝的表现。采取多赞扬的方法,让他体验其中的快乐。

[冷处理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当宝宝无理取闹时,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适当强制性地让他休息片刻、换种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予一个轻柔的暗示、暂时的冷落,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久而久之,宝宝就知道发脾气没有效果了,就会停止用该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在爸爸妈妈的耐心教导下,再慢慢地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移情教育]所谓的移情教育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做好典范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让宝宝体验小朋友拿到最小苹果时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让宝宝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变得更友好,更谦让。

[消退法]消退法是对某些强化不良行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达到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目的。当爸爸妈妈发现宝宝脾气暴躁时,要多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以便找出宝宝叛逆举动的原因,尽早消除。对宝宝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提出批评,并采取措施,要教宝宝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发脾气

逢到幼儿发脾气,赶快“救火”,固然必要,但这毕竟是消极的。积极的方法是平时要对孩子加强教育和培养,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孩子把闹脾气当成习惯,这是至关重要的。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可经常利用电视、故事中的好孩子的形象,讲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好孩子的榜样,使他们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懂得道理,避免因无知而任性和随便发火的现象。

(2)如果你像很多父母那样,孩子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使你注意他,你一定要每天用一些时间专门陪陪孩子,这样他就不必总是打扰你的活动以得到你的注意了。在这段时间里不要做任何其他的事情,给孩子全部的注意。

(3)让孩子有事可做。不要指望一个1岁的孩子能自己做事,你要为他安排好活动和玩的东西。孩子感到无聊时会哼哼唧唧,这仅仅是因为他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做。可以让他帮助你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做其他安排。你会为孩子能为自己和你做那么多事情感到惊奇,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许多东西。

(4)及时做出反应。当孩子用适当的方式对你讲话时,你应该立即注意孩子,不要等到孩子闹脾气后再回答他的问题或要求。

(5)如果你不能立即回答孩子,你要示意孩子你听到了他的话。或者向他做个稍等会儿的动作。但是,你不要让他等太长时间,毕竟你要做的是避免他发脾气。你应该迅速处理完手头的事,对他说谢谢,久等了。

(6)教孩子怎样提要求。告诉孩子哼哼唧唧地说话和规规矩矩地说话之间的区别,可以把孩子的哭声录下来放给他听。当父母断定孩子理解了什么是耍小脾气时,要对他讲清楚这种方式是不被允许的。

(7)表扬。当孩子有礼貌地提要求时,你要表扬他。甚至两岁的孩子也能学会在打扰你时说对不起,然后等待你的回答——如果你不让他等得太久的话。更重要的是,你要通过表扬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8)不要让闹脾气得逞。如果闹脾气很有用,孩子就会继续把它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9)说到做到。你的要求必须非常明确,具有一贯性。如果孩子知道了家里的规矩,他就会懂得闹脾气不会使他的任何无理要求得到满足。

培养爱心,对付“小霸王”的好方法

有的孩子很霸道,经常想怎样就怎样,想要什么就非得到不可。否则就会吵闹不休,甚至动手打人,任凭你好言相劝或是打骂训诫,都没有效果。

宝宝行为案例

阳阳5岁了,妈妈发现阳阳变得越来越霸道,他常常很贪心、拔尖。他会对妈妈说:“再多给我一些冰淇淋!”他会对玩伴说:“我要当总统!”

一次,在幼儿园的办家家游戏中,本来就霸道不听话的阳阳把邻座小女孩的头给砸破了。这下可好,全班小朋友都怕他,还叫他“小螃蟹”,他们对阳阳和自己同班表示强烈的抗议,阳阳只好转去别的幼儿园。

专家指导

很多父母都为孩子的霸道行为大伤脑筋,这里介绍一些具体的措施,以对付孩子的霸道。

[不予理睬]如果婉言相劝仍然无效,父母不妨对孩子来个不理不睬,在不会使孩子太难堪的情形下,坚决采取这个行动。

[让孩子多找几个伙伴]当其他孩子无法忍受他高傲的命令方式时,他就会明白,要维系友谊,必须改变态度。不要让他只跟年幼或年长的孩子在一起玩,让他明白,只跟年幼的孩子在一起容易养成支配别人的习惯;只跟年长的孩子在一起,又容易被支配和羞辱。所以,学龄前的孩子最好去托儿所或幼儿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从行为治疗的观点来看,如果孩子某方面的行为不好,父母则要设法引发他另一方面的良好行为。当孩子的良好行为出现时,则要鼓励他,称赞他,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当霸道的孩子做出礼让温和的行为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他奖赏和鼓励。

[父母亲要教导孩子说话时把声音放柔]教导孩子怎样才是最佳的表达方式。经过多次练习,孩子就会明白什么样的声调才是合适的声调。父母亲还要反复叮咛孩子,要常常说“请”字。

[让孩子饲养小动物]孩子在喂食、抚摸小动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起爱怜弱小之心,霸道之气会逐渐减少。

[设法使孩子发泄过剩的精力]平时要多让孩子从事体力方面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辅导,使孩子过盛的精力得以发泄,同时还可藉图书、音乐熏陶孩子的性情,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不轻易妥协]孩子霸道、不讲理时,父母的态度要坚定果决、不妥协。但事先应与孩子共同商订原则,待孩子了解、赞同之后,确立了原则,就要坚持且确实执行。

知识导读

■孩子霸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主意识强]有的孩子自主意识很强,这也是孩子天生气质所致,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动手做,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这类孩子大多积极主动,好胜心强,充满自信,在集体中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小伙伴服从自己。

[隔代教养]隔代教养也是造成孩子霸道的原因之一,比起父母来,慈爱的祖辈会更加纵容孩子的一切行为。而且多个教养者也容易使孩子对正确和错误的概念混淆。比如孩子要买一样玩具,父母是不同意购买的,可一到祖父母那里很爽快就给买了,久而久之,孩子会对事物对或不对的概念产生混淆。对于自己的霸道行为,孩子也不会意识到这是错误的。

[受环境影响]有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乏温暖,家长常使用强制手段来教育孩子;或者父母缺乏民主作风,孩子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可能会在集体中把受压抑的情绪发泄到同伴身上,或模仿父母的行为,凭借自己个子高、力气大或家庭条件较别人优越就盛气凌人,强迫小伙伴按自己的意图行事。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霸道

孩子霸道是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帮助孩子多从别人的角度理解事情就可以避免孩子霸道行为的发生。

(1)培养孩子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品质。要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共享欢乐。平时还可引导孩子多为别人做事,提高孩子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2)成人的榜样作用。家长首先不要因某方面的优势而沾沾自喜,防止孩子模仿成人举止,更不应用武力去强迫别人,或因某种优越欺侮别人。

(3)多给孩子温暖关怀,停止体罚的教育方式,改变专制态度,耐心地教育和帮助孩子,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创设一种民主、温馨、宽容平等的家庭氛围。

(4)如果是孩子存在错误的意识,家长应让孩子明白:受人欺侮时反抗是正确的,但自己决不能使用武力去对付其他孩子。另外应教给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孩子感受合作的乐趣,从而用积极的方法去达到目的。

从教养者方面来说,还要做到家庭成员观点一致,即祖父母、父母对一些问题的决定要一致。不能因为孩子短暂的哭闹等行为,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就某件事而言,父母可事先和孩子共同商定原则,取得孩子的同意,之后就要坚持执行,不可轻易妥协。这样,孩子就会逐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对错概念的形成,会让孩子提高对自己的约束力。

实施冷处理,转移倔强孩子注意力

倔强、反抗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倔强的孩子较容易有反抗行为,然而倔强的孩子不一定不好。

宝宝行为案例

乐乐人虽然小但是脾气却很大,一旦他自己认准的事情,他就会倔到底地坚持。前天妈妈答应周末带乐乐去动物园,到了周末因为天下雨,所以妈妈就取消了计划。可是乐乐却不依不饶,一直坐在门口哭,“我要去动物园……动物园……”

专家指导

从坚持度来说,倔强代表有毅力,有主见,为了让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讲道理”的人,父母不妨用启发的方式,慢慢引导孩子把倔强变成一种正向的力量,去做合理的判断和有效的思考。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给父母作为参考:

[父母避免自己的情绪失控]当孩子出现倔强、反抗的行为时,父母应避免使用权威的语言或方式来教训孩子,而应拿出一点“办法”来。首先深呼吸,不要让自己跟随着孩子的生气情绪。然后,试着和他讲道理,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有时不免会主观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顺从,而不应该反抗。其实,不妨把专制、命令的语言沟通形式改为双向的沟通,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并试着去了解不合理的原因并去探索合理的条件,建立自我约束的行为。

[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反抗、倔强期的孩子,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场看事情,不管做什么事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过分干涉。有时明知道他可能做不好,也应让他体验一下。此外,在他做不好的时候,偶尔可以正确示范一遍给他看。

[提前告知孩子你想让他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要终止孩子的游戏,而不想让孩子产生反感、抗拒时,要预先告知,让孩子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对于有时间观念的小孩,可以在五分钟前预告一次,然后每一分钟预告一次;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小孩,可用钟或表的长针来做指标,告诉小孩:“当这根针从二走到三时,就要收拾玩具了。”这样就能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解决孩子的坚持。

[戏剧角色的扮演]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无论是在学习或行为矫正上,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要善用孩子的语言或喜欢的卡通人物来做适当的引导工具,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更具趣味化与游戏性,以化解孩子的情绪。

[父母要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时,可用他有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来转移他即将爆发的情绪。譬如:“妈妈今天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快点过来,妈妈讲给你听!”或“妈妈有一颗很好吃的糖,要给一个乖宝宝吃哦!”

[先离开孩子一会儿]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倔强的脾气可能越强烈。当孩子在闹脾气时,有时是带点试探的性质,父母表现得越在乎,他可能越过分、越吵闹。所以,在不会影响到其他的情况下,就试试让他哭个够,等他安静下来后,再去处理。

[适当使用隔离法]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时,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不生气了,再过来和大家一起玩。”但必须注意隔离处的安全性,且不能是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间或他不熟悉的地方。

[恩威并用]有时不妨运用处罚的方式,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等,但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原因。处罚过后,也别忘了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处罚归处罚,爸妈还是爱他的。

[满足需求]当孩子正努力组合一张拼图或搭积木时,却要他尽快去洗澡,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不愿意的态度。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坚持,应该是值得表扬的。若父母硬要孩子放弃,孩子反而容易养成半途而废的性格。

知识导读

一般来说,当孩子们长到2周岁的时候,他就可以具体地认识到,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不同的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对婴幼儿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的科研成果表明:孩子们的“自我”概念一般在他们出生后15~18个月开始逐渐形成。

对于刚刚形成一些朦朦胧胧的自我概念的孩子们,他们会通过摇头来表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可是,那些自我概念还处于未分化状态的孩子们,则常常通过高声尖叫、用头撞地板这样的过激行为来表现。

对于那些稍稍长大一些的孩子,他们能用“讨厌”、“不行”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死硬”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固执得不得了。俗话说,“7、8岁讨人嫌”,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他们已经有能力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是缺乏明智的判断力。因此,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固执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也就是说,当孩子通过新近获得的自我意识,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提出自己主张的时候,这种行为在父母的眼里,却成了一种让人头痛的毛病——“固执”。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倔强

现代育儿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孩子就比过去要固执多了。面对这些新情况,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应对呢?

(1)要避免恶性亲子关系的产生,最好的做法是养成孩子从小讲理的习惯,教导孩子如何去做正确的判断及选择。和孩子讲理并不是让孩子喜欢辩白,而是提醒孩子在做决定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2)父母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除了将自己的看法告知孩子外,还应了解孩子坚持己见的背后因素,也许就能找出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有时,通过“公正人士”(如:父亲或老师)的调停,也能让亲子间的争执达成共识。

(3)为了避免孩子出现为反对而反对的行为,父母还需要养成不随意批评孩子表现的习惯,千万不要因为对孩子期望太高,就把标准订得过高,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及对抗,不服气的反应就会出现。

(4)善用方法教导孩子判断自身的错误,也是相当关键的。

培养耐心,让性子急的孩子慢下来

孩子性子急并不是一件坏事,说明孩子有比较强的上进心和对完美的追求欲望。孩子性子急的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父母的要让孩子明白:除了发脾气、叫嚷、摔东西,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宝宝行为案例

小雨3岁了,什么都好,就是性子急,如果在玩游戏时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发脾气。尤其是这两天,稍不如意就大声地尖叫,弄得妈妈不知所措,同时也强压着怒火。昨晚到睡觉的时间了,妈妈背起她然后关灯,她就开始大声地哭,妈妈没理也没哄,她就一直哭了10分钟,而且脸气得通红。声音像从嗓子眼里挤出来似的,又尖又吵,叫一会就会不断地咳嗽。妈妈在非常愤怒的情况下把她重重地摔到了床上,她哭得更历害了,还伸胳膊让妈妈抱。停了一会儿妈妈抱起她来到客厅,她马上就不哭了。

专家指导

■父母如何管教性子急的孩子呢?这里提供一些方法,父母可以试一试

(1)父母的态度要坚定。对待性子急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一旦这次你妥协了,下次他还会用哭来对付你,告诉他你的想法,告诉他怎样做是对的;要用坚决的语气告诉他哭是没有用的,而且还会惹妈妈生气。小孩子看你每次都不会因为他的哭闹而改变主意,闹几次就不闹了。小孩子是哭不坏的,别哭两声就心疼,那样只会使他越来越不听话。有时可以不去理会,让他“难过”一会儿,他就会自动平静下来。

(2)帮助孩子在游戏时学会耐心。耐心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在游戏中。因为对于婴幼儿来说,游戏是激动人心的、使其得到愉快体验的活动。这种愉快的情绪,能激发和调动孩子大脑神经的高级活动能力,也能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意志。我们常常发现,平时一个手脚不停、没有耐心的婴幼儿,在捉迷藏时会藏在一个角落里保持好一会儿不动弹,这是游戏让孩子学到的本领。

(3)不只是表扬成功,对微小的进步要多多鼓励。须知成功是许多进步累积的结果。他前天还不会用积木搭东西,昨天会用两块长方积木连接起来当火车,今天就会在两块积木前面竖起一块长方积木当火车头,父母就应该在昨天鼓励他,在今天表扬他,不要对昨天的进步不管,只看见今天的成功。

(4)创设难易适度的游戏项目或学习任务。要求过高,孩子不能胜任,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无法使孩子耐心做完;要求太低,孩子易感到乏味,耐心培养更无从谈起。应结合婴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可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内容,使他们持久地沉浸其中。

(5)当他因为做不好而不高兴时,父母千万不要讥笑他。需知每一个人的强项都不同,不能横向比较。应该巧妙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回到原来的活动上,帮助孩子把活动变得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比如,孩子对画画很有兴趣,可总是没有耐心画完一幅完整的画,父母可以和孩子来个比赛,看谁画得最好。这时孩子往往是很乐意接受的,会专心致志地画完。

(6)如果他想推掉搭的高楼、拆掉装好的房子,可以让他这样做,因为他脑子里可能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蓝图,想把它做得更好。当然,如果今天不再拼了,也可以随他;说明他对这个活动已厌倦了,再要他做,他也无心做了。

(7)要帮助,不要替代。要在宝宝不会的关键地方帮助他。比如他想把一块三角形的积木放在三角形的洞孔里,因为角没对准,放不下去。你可以教他看洞孔的角和三角形的角,告诉孩子当他们一致时,就可以放下去了,然后让他自己做。不要帮他放下去,以使他自己得不到成功的喜悦。

(8)当孩子做事时,可告诉他先做一件容易成功的事,再做比较难的事。比如:搭一个高楼,老是倒。这时可以建议他搭一个矮楼,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他也会高兴。待矮楼搭好了,再加一层,不倒,再加一层,也许可搭到七、八层,这时高楼就搭成了。

知识导读

24个月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在这个阶段,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认为“我最行”,开始表现出独立性。这就是为什么你和他讲道理,他不爱听,甚至把你推走、打你的原因了。当然事实上讲道理他也不懂。对这个阶段的婴幼儿讲道理不能抽象,一定要就事论事。积木搭塔搭不成,是因为下面一块比上面小,可比划给孩子看,他才能懂,也就是说要把你的话赋予意义。

这个年龄的婴幼儿手的精细动作还不是很熟练,像搭、插、捏等动作完成得还不是很好,应该训练多一些,否则他做不好,会受挫折,不仅情绪受影响,还会发脾气。这时候父母的态度很重要,看到孩子拆装玩具、搭积木做戴帽子游戏等活动不成功时,自己先要平静,不要急于替他做,也不要批评他,而是帮他重拆装、重搭积木、重玩游戏。在这样的过程中,可教他技巧,他会了以后成功的机会就多了,他的情绪也会好了。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性子急

父母平时要留意观察,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掌握孩子的临界点。不要等到他已经发脾气了,再去处理。发现孩子情绪变化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当发现他玩东西有一点不耐烦的时候,就可以提议玩点别的,或者上街走一走。等回来以后,也许他就又有兴趣把原来没做好的东西做好了。

安慰孩子。用温和的语言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现在理解他的心情,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可以配以轻轻的拥抱,抚摸背部或头部等动作,来快速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帮助孩子分析。要帮孩子分析是不是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困难。比如玩具自己玩不好,可以找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者是换一种玩法。以慢慢培养孩子自己调整情绪的能力。

听孩子说说原因。让孩子来告诉你他不高兴的原因,不管他是否能够表述得清楚,或者你已经知道为什么,让他说。情绪控制中枢分布在人的右脑,而语言逻辑功能是由左脑控制。当孩子试图用语言来表述的时候,他的大脑工作就自然地从右边转移到左边,因而情绪可以很快缓解下来。

合理约束,让不听话的孩子明白道理

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其他不听话的方式(大喊大叫),来使大人满足他的愿望。

宝宝行为案例

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使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东东6岁了,刚刚上一年级,在家里,是个“小魔头”。东东妈妈说:“东东特别不听话,你叫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他太活泼好动,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要动动、试试,什么都不怕,真不知道该怎样管教他。”

专家指导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比较温和的方法,供父母参考

[零用钱策略]从小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必须受到扣钱的惩罚。如孩子实在很顽皮,当月的零用钱扣光甚至要倒扣时,可以让他先欠着钱,然后拿他最喜欢的玩具作为抵押。一直到下月“发薪日”,他还清了欠款才能赎回玩具。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和成人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要再一次地提醒孩子,让孩子体会和了解。在提醒孩子时,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记得吗?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才不会妨碍别人。”“记得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

[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小孩,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一味的称赞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选用一些具有美德性的语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礼貌”“很热心”……使孩子的行为更有具体性。

[给孩子找一个具体的榜样]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成人的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要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来纠正他或引导他。可以建议孩子:“你看!可以照隔壁的毛毛那样做”、“你要像文文姐一样安静”,将具体的目标告诉孩子,引导他代替原来不好的行为。还要指点他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

[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要严管]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的工作,请他到一个角落,好好地跟他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他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针对不同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方法]引导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并不是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需求,在他们的身上找到力量,从而创造孩子能够自觉听话的先决条件。

知识导读

有些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为喜欢。其实孩子有时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不听从家长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学家认为三岁幼儿若没有反抗行为,就不是正常婴幼儿,五六岁幼儿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婴幼儿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婴幼儿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家长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在2~5岁婴幼儿中挑选出同样数量的反抗性较强的和几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婴幼儿,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表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所以对孩子的反抗行为,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不听话

当孩子情绪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评、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爱的玩具损坏了或是要做的事情总也做不好时,孩子一般都会表现得情绪低落、不听话。这时候,家长要给予安慰、鼓励或者指导。教孩子自己动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们谅解伙伴或主动与小朋友和好等。

再次,要让孩子当父母的助手和参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谢谢他,即使做坏了也不要嫌他帮了倒忙,而要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请他来出主意。如到哪儿参观,爷爷奶奶过生日买什么礼品;甚至家里什么东西摆在哪儿,等。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大人,和父母一样拥有参预“家政”的资格,从而更加尊敬父母,并主动用“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只要是孩子应该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让他自己去练,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这样才能使孩子从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增长才干。

只要家长不实行“专制”,让孩子觉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信任,觉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们就会喜欢这个家,喜欢父母,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同样,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人同此心,无可非议。但有的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过严的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认真学习,逐渐提高,并要不断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男子汉计划,避免男孩的“娘娘腔”

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养育他们也需要不同的规则和技巧。父母要好好把握噢!

宝宝行为案例

军阳6岁了,胆子特别小。他见到陌生人,就躲在妈妈的身后;而且也不善于与男孩子玩耍,爱与女孩一起玩。平日说话嗲声嗲气,做起事来扭扭捏捏,稍被触动便娇滴滴地哭起来,男孩子应有的那种顽强、勇敢、豁达大度的阳刚之气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大家都觉得他“怪”,不太像小男子汉。

专家指导

■对于有女孩子气质的男孩,父母应该注意按如下的方式引导

[鼓励男孩的冒险行为]带他出去玩,鼓励他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妈妈们不要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的行为。传统上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安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父母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妈妈爸爸们不要束缚他,只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即可,并且要相信他天生的空间判断能力。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带给他的会是更健康的发展。

[培养一个胆子大的孩子]孩子胆小,一般来说是大人“吓”出来的。孩子需要周围人的鼓励,只有多鼓励胆子才会大起来。建议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如公园、商场、电影院去多接触人多的环境,孩子自然就懂得多了,也就不怕什么了。

父亲要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玩耍。要想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小男子汉,需要父亲以身作则来示范,因为阳刚、坚强、勇敢等品质一般来说只有男性是最好的榜样,女性则可以培养孩子同情、怜悯、体贴、细微心性格。这就需要父亲多花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强化父爱在健全心理中所起的作用,使男孩真正成为男子汉。这一作用正是母爱不能替代的。

[教男孩学会自律]男孩有很强的进攻性,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懂得自己的价值,了解一种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教男孩懂得价值观、道德观来实现他的自律。电视节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应该坚持的。

[在集体中锻炼男孩子]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生性成群,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如果男孩在孩提时代没有学会处理团体中的关系,缺少团体意识,将来就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家长应该适当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家长也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在有挑战、感兴趣的氛围中学到能力、技巧和责任感。

[创造机会让他充当“保护神”的角色]比如妈妈生病了,可以对孩子说:“给妈妈拿一杯水吧!”孩子把水给妈妈后,妈妈要赞赏地说:“看啊!我儿子是男子汉了,能帮助妈妈、保护妈妈了。”

知识导读

男子汉并非天生而是教育出来的。男孩成为男子汉,实际上就是他逐渐获得社会化的性别角色。孩子从出生直至生命的全程,都是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因此,性别角色教育从宝宝不到1岁时就开始了。父母培养宝宝要成为男子汉的过程,就是不断向他传授男孩子的性别角色标准,告诉他这个社会公认的适合于男性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宝宝会渐渐认同并内化这些性别标准。当他长大时就能顺利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追求和享受幸福成功的人生。

正常情况下,2岁的宝宝就能正确地意识到自己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但是否喜欢和接纳自己的性别,并按照性别角色标准采取合适的行为方式,则需要父母和老师进行良好的教育。虽然每个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经历不同,对异性有不同的喜好、感受和认识,但是正确的性别教育要客观冷静,不感情用事,不带个人偏好。而且培养男子汉非常需要家园共育,女教师和妈妈都要重视并相互配合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女性化

有很多男孩子像女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现在的托儿所保育员、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几乎全由女性担任,老师比较偏爱文静听话的小女孩,看不惯淘气顽皮的小男孩,以致男孩在行为举止上逐渐仿效女性,向女性靠拢。但被女性包围的男孩子未必就女性化,男子汉一样是可以培养的。

[不要把男孩子当成女孩子养]3岁前宝宝的主要性别标签是穿衣打扮和玩具游戏方式。男孩子应该穿男孩子的衣服,女孩子应该穿女孩子的衣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从外表相貌看,细腻光滑的小宝宝不容易区分出男女性别,再加上有的妈妈喜欢样式和色彩都很丰富的公主服装,或者妈妈对女孩情有独钟,有的妈妈就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儿子打扮成女儿的样子,以为这只是好玩而已。其实,这个年龄的宝宝就是通过外形来识别与发展性别角色的。因此,即便你作假,他也会当真,这样就会妨碍宝宝的性别意识发展。在玩具游戏方式上,成人要接纳和支持男孩子通常的选择和方式。

[帮助男孩认识他们的英雄主义]男孩通过“自我牺牲”来发现“我是谁”和自己的“个人力量”。他们在共同奋斗中和谐友谊,可以为了理想献身。所以家长要告诉他们冒险和使命的衡量标准,并给他们安排一些诸如“倒垃圾”的小任务,告诉他这些小任务也可以让家人很舒服。衣食无忧、万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学到很少的冒险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励男孩去发现自我价值并实现它。在鼓励中,告诉他最有意义的是实现价值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教育男孩子要坚强]父母可以不断向宝宝灌输男子汉意识,让他主动给自己贴上男子汉的标签。比如,有个宝宝特别爱哭,父母可向他灌输男子汉的行为模式:“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总是哭,哪还像个男孩子呀?”最初几次,他可能会边说边哭:“我不当男孩,我是女孩!”尽管如此,男孩不轻易掉眼泪的价值观还是通过这种方式印刻到了他心里,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已。到后来,他接受了自己是男子汉的事实,于是就会把男人的哭法演绎得更加“合理化”了。

做事细心,纠正孩子做事不认真

不认真是许多孩子存在的问题。父母明明嘱咐他们的事情,孩子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在考场上,明明会的题目怎么就做错了呢?这让许多家长感到烦恼。

宝宝行为案例

婷婷今年6岁,读一年级了,小姑娘聪明活泼、接受能力也强。可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你和她说什么她都不会认真地听,还没等你说完她就说“我知道了”,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还是犯错误。做作业总是出错,连最简单的加减法有时都看错,注意力也不是特别集中:如果正在做作业,旁边有一点小动静,马上就转移目标。而且好动,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她爱跳舞,但也不是特别认真;老师走开就不跳,老师来了就做得很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她进步太慢了,妈妈不知说了多少回,她总说改正,可过了今天,明天还是照样。

专家指导

■对做事情马虎的孩子,父母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训练

[提醒孩子认真做事]孩子年龄小,做事容易此一时、彼一时,一会儿认真、一会儿马虎。家长应经常提醒孩子将每件小事做仔细、做好,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孩子:“这段曲子弹得不错,如果将每个音节弹准,那就更好了。”

[从点滴做起锻炼孩子的意志]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学会自始至终、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件小事;严格锻炼,贵在坚持。

[让孩子做个有心人]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注意生活细节,随时指出孩子做事不认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帮助孩子建立改正错误的信心。

[父母应经常督促和指导]这对本来就缺乏坚持和自制力的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孩子遇到较大困难时,要鼓励他树立信心,帮助他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当他成功时,要及时帮助他分析成功的原因。

[给孩子创造做事情的条件]让他不断去重复某种活动,并坚持不懈地去做好,以锻炼他的恒心和毅力。

[3岁左右的孩子]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多让他们进行观察,做一些简单的智力游戏,如将不同颜色的卡片进行分类、比较长短不同的积木等。

[对于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们从事一些益智类的游戏,且游戏范围更加宽泛。如对卡片进行多重标准的分类,让孩子找两幅图的不同等,可随年龄大小设置游戏难度,培养孩子做事耐心认真的好习惯。

[和孩子商量着建立一个作息时间表]和孩子商量是因为想让他遵守,调动他的积极性。可以先从短时间来,然后慢慢加长时间,适当地可以加一些奖励。例如:遵守了一项给一朵小红花,如果得了十朵给孩子一个感兴趣的礼物。

知识导读

■孩子做事马虎一般有如下原因

(1)有的孩子做事马虎是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到,有的孩子是因为做事图快而不仔细,有的孩子则是太掉以轻心,最后都成了“马大哈”。

(2)孩子马虎,有时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有的孩子受到生理条件发展的限制,往往在做超出自己活动能力的事情时一团糟。如有的孩子力量小,但试图抱起其他的小朋友,结果不小心摔跤。

(3)孩子做事马虎,更多时候是和他们所处的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有关,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计划和推理,做事往往只凭一时兴趣。如有的孩子在画苹果时,只想自己喜欢的颜色,不管生活中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做事马虎

细心是一种习惯,与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表现做出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改变做事马虎的坏毛病。

(1)要培养孩子专注的习惯,做事认真、专心,能较快地集中注意力,能控制自己沉稳下来,不三心二意,不虎头蛇尾。

(2)要培养孩子检查的习惯,做完了事习惯于检查一下,例如,劳动完了,检查一下做得怎么样?收拾完了,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的?做完作业了,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养成了“检查”的习惯,将受益终生。

(3)要养成有序和条理的习惯,行为有条理,物品有条理,不毛毛躁躁,不丢三落四。

(4)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小孩子不可能自己养成好习惯,而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人要做出细心的榜样,以成人的细心来感染孩子,整个环境是细心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细心起来。

(5)要对孩子提出要求,并坚持要求,不能时松时紧,不能无原则地心软原谅,更不能代替孩子收拾残局。

建立规矩,孩子不守纪律的好方法

纪律一般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对于幼儿来说,跟他讲什么是纪律实际上还没有必要,因为他还不可能理解。但是,教育幼儿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要遵守一定的制度和规矩,即使在家里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这不但必要,而且是可以做到的。

宝宝行为案例

阿文三岁三个月了,半个月前开始全天上幼儿园,以前只去上午半天。半个月来,阿文适应得还算不错,老师说他在表达、理解、记忆、动作等方面都挺好,是个聪明的孩子,可就是不守纪律。坐在小桌旁听课的时侯、排队做操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常常自个儿就跑一边玩去了,说他好几遍也不听。

专家指导

■对不守纪律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可采用如下办法

(1)幼儿园对小孩有一些具体的必要的规定和要求。例如上课发言要先举手,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在讲话时要认真听,吃饭时不要多说话,离开幼儿园一定要报告老师等,主要由幼儿园老师教育小朋友逐步学习做到。

(2)家长要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认真学习做到。比如,在接孩子回家以后,可以问问他幼儿园都有哪些要求,小朋友们做得怎样,他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

(3)教育孩子从小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服从于一定的规定和要求,这就为孩子将来能遵守纪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不要光说“你不可以……”或者“你不要……”等表示禁止的话,而应在禁止的同时,告诉孩子可以怎样做。如批评孩子“不要捉弄同学”的同时,告诉孩子他可以邀请同学“一起玩”,如玩扳手劲等。

(5)不要把时间耗在“我已经跟你讲过多少次了……”或者“你为什么又去弄人家”等指责上,要多和孩子一起讨论他怎样做才是被许可的。如父母可以说说“你弄人家是想和他玩,对吗?那么,想和同学玩,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让同学愿意和你玩”等话语,然后启发孩子想出几条,并尝试去做。

(6)要准确识别孩子不守纪律的行为的原因。对孩子以“引人注意为目的”的不守纪律行为,采用“不理睬”策略是有效的,但不是所有不守纪律的行为都是“为了引人注意”。对有些行为若采用“不理睬”策略,则等于是默许了孩子的不守纪律行为。

(7)让孩子负责检查纪律。维护秩序是教育孩子守纪律、守秩序的有效办法,即使是最顽皮的孩子,如果把保持家庭整洁、维护纪律的责任交给他,他就会很少做违反纪律的事。这样做,既可培养孩子遵守纪律、遵守秩序的好习惯,又可提高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但是如果父母不监督,不要求对所委托的事的结果,那么反而会阻碍孩子遵守纪律。

知识导读

一方面,孩子的童年生活受到许多纪律限制,这与他们的活泼好动性格相背;另一方面,孩子如果缺乏纪律限制,将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客观地说,几乎所有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都或多或少有过打架、撒谎、恶作剧等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但作为自我约束的重要能力——遵守纪律,既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从培养孩子遵守纪律方面着手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行为矫正TIPS:培养宝宝遵守纪律

道德的内化需要有阶段性的过程,当孩子在认知上还无法跟上行为的发展时,教孩子守纪律的美德,其实已经在为孩子日后的品德培养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谁都不喜欢从说教中去了解生活应有的态度,所以想要孩子有守纪律的美德,家长可以运用技巧让孩子轻松地去执行。

■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积极地鼓励孩子]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纪律行为时,给予正向的鼓励,是支持孩子持续此行为的好方法。孩子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执行中,养成了坚持习惯与态度,就像一个不习惯随地丢垃圾的孩子,当其手上有一张小小的不干净的纸时,无论怎样他都会找到垃圾筒才扔掉。

[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教育孩子]不管是时事或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实,我们常能见到不守纪律后的惨况。小时侯,为小恶,大了闯大祸。即便只是小时侯的穿越马路,长大后可能发展为耐不住性子,骑着摩托车横驰呼啸而过。所以,父母要善于用生活的机会教育孩子,时时提醒守纪律的重要。

[通过书籍传达]关于生活教育的故事图书,常将有趣的人物或自然界动物及昆虫间如何遵守纪律,以求和平共存的道理讲得很明白,使孩子从中很容易地了解,一个环境中物与物间的秩序关系。

[让孩子明事理懂规矩]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守纪律、品德好的人。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守纪律的目的,并不是在培养一个只习惯服从权威、说一不敢言二的孩子,而是让孩子能明白事理、懂得规矩,所以当孩子违反了纪律,应就事立即处理并说清楚,让孩子及时纠正,而并不是只懂得畏惧权威,到最后犯了什么错都不明白。

[坚持原则]只要是对孩子好的正面行为习惯,不论在何种情境中,都不应有心存侥幸或随时都可弹性开放的心理,否则你将会发现孩子开的条件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无所谓的不在乎,到时要孩子再好好地回到应有的行为中,将要花加倍的力气。

缓解情绪,孩子脾气暴躁的引导方法

若婴幼儿经常有抗拒顶嘴、情绪突变、欺负他人、破坏事件、攻击他人等行为,就是有暴躁行为。引发这些行为的原因包括:父母管教过严、父母婚姻出现问题;在学校受到欺凌和排斥、感觉自己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受到有暴力内容的电视电脑游戏和漫画的影响等。

宝宝行为案例

乐乐应该是属于那种好动的宝宝,他有1岁3个月了,平时,他除了睡觉时安静些,其他时间是动个不停的,而且爱发脾气,又爱打人。他发脾气时,会拿自己的头去撞墙,妈妈为此也曾打骂过他,可是没有效果,妈妈请教过好多朋友: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使他这样的呢?

专家指导

■对脾气暴躁的孩子,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纠正

[以身作则]要使孩子保持健康平稳的情绪,父亲或母亲应该以身作则。如果自己常因一点小事对孩子或家人大发雷霆,就很难使喜欢模仿的孩子不发脾气。所以,父母要以实际行为创造一个陶冶孩子良好性情的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

[尽量避免诱发孩子发脾气的外部条件]如不要使孩子过度兴奋或过度疲劳;玩具或提出的要求要适应孩子的年龄水平,不要过于复杂;当孩子做事有困难时,要及时予以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因为孩子在过度兴奋或过度疲劳时,容易控制不住情绪。

[保持冷静]当孩子发怒以后,你不必马上就去安抚或责备他,更不能发火。要冷静地等待孩子的激动与紧张状态平息后,再慢慢给予指导。当孩子能遵教从而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时,要及时给予夸奖。

[客观合理]孩子的发怒有不少是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因此,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你应该客观地去考虑其是否合理。要求如果正当,而且有条件满足就应该允诺;如不正当,则无论如何也不能迁就。但即使是合理的要求,若孩子用要挟的手段提出,也不能满足他,否则会助长他的错误行为。

[不可迁怒]当你心情不佳时,切不可迁怒于孩子。否则,孩子也会学着你的样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迁怒于他人。

[集体制裁]孩子找不到伙伴心里会感到烦恼。孩子若在集体中大发雷霆,一定要告诉他,谁也不会喜欢发脾气的伙伴。为了和大家和睦相处,应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幽默转换]例如有的母亲当孩子发脾气大哭起来的时候就说:“哟,多大的河呀,流呀流个不停。”母亲的幽默可以缓和紧张气氛,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知识导读

婴幼儿气质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难养型、启动缓慢型、易养型。难养型婴幼儿生物功能不规律,对新事物和陌生人退缩,适应较慢,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且反应强烈。当然,孩子归哪一种气质类型,不能单凭某一点下结论,要综合起来全面评定。

影响婴幼儿气质的因素较多,除遗传学基础、围产期危险因素(如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等)外,家庭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这除了父母个性特点以外,怀孕末期的情绪障碍也会起作用。

婴幼儿气质是一种先天的素质,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并非不能改变。在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可以使气质特点发生变化。因此,无论孩子的暴躁脾气是否是气质问题,都有可能通过教育引导、行为矫正等予以改变。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发脾气

孩子脾气暴躁,首先是因为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坏;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再次,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得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婴幼儿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最后,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他。年龄小的孩子可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引导他玩最喜欢的玩具,做最喜欢的游戏,如果没有改善则可保持沉默,置之不理,这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为孩子发脾气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得到家长的注意,只要孩子没有什么危险,家长就不要去理他,可转身走开或继续做自己的事。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发脾气也没用,从而减少这种行为。但孩子在最终放弃这个行为前,会加倍哭闹,家长要坚持住。只要对稍大的孩子没有什么危险,家长也可以把哭闹不停的孩子隔离在一个房间里,告诉他必须坐多少分钟(此分钟数等于年龄数),只有安静下来30s后,才可离开那里。请注意,这时家长要能观察到孩子,而不让孩子看到家长。

学会分享,让孩子不再小气

“小气”的孩子表现为喜欢吃“独食”,自己的玩具也不让别的小朋友玩等,时间长了很难与小朋友们相处。在幼儿园及学校里,也很难结交到好朋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豁达大度,能够宽容别人。

宝宝行为案例

欢欢越来越可爱,可她有个毛病让父母有些担心。就是欢欢特别“小气”,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与学习用品不愿借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

专家指导

■生活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便可以改变孩子小气的毛病,培养出一个慷慨待人的孩子

(1)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作用,为孩子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把好吃的食品拿出来让别人吃,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转让给别人等。

(2)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寻找慷慨共事的榜样。让孩子多与这类婴幼儿或成人交往,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孩子便会不知不觉地学着别人的样子慷慨待人。

(3)利用电影、电视、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慷慨形象教育孩子、熏陶孩子。在各种榜样行为影响下,孩子便会逐渐产生慷慨待人的意识,为慷慨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给孩子提供练习分享行为的机会。慷慨待人的品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得到练习。如买回的糖果不要全部留给孩子吃,要让孩子亲自把糖果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同分享;在孩子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家长还可以指导孩子相互交换玩具进行玩耍,在反复交换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明白礼尚往来的必要性与相互帮助的重要性。这对孩子慷慨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5)鼓励孩子帮助有困难者。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者与受难者。家长应鼓励孩子解囊相助。如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受灾的地区或需钱治病的人们,也可以让孩子帮助困难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轻其负担。孩子在反复领略助人的乐趣之后,就会把这种乐趣作为一种强烈的精神需要,从而,学会去付出、去追求,最后形成稳固的慷慨待人的性格特征。

知识导读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的一切物品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父母行为的影响]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

[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到后,却给予一些赞赏,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发严重。还有家长无谓的“牺牲”,如:好吃的菜让孩子先吃,好的水果让孩子先挑……这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小气

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要避免孩子“小气”,确实需要家长从一点点小事做起,逐渐培养孩子这种豁达的性格。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家里好吃的东西并不是只有孩子能吃,好玩的玩具人人都能玩。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只知道一切为了孩子,一切让给孩子,使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让他都是应该的;而需要他让父母的时候,那就是违反常规了,孩子自然不能接受。开始孩子把好吃的东西让给父母吃,父母不吃,时间长了,他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一旦家里来了小客人,家长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让给小客人时,就比较困难。所以孩子“小气”,还是由于父母长期的习惯造成的。

孩子“小气”还表现在不能受任何委屈。如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时,小朋友不小心踩了孩子的鞋,则马上翻脸“把我的鞋踩脏了,我不和你玩了。”这时家长应该用大度的态度来影响他,说“没有关系,不必在乎!来我给你擦一擦,继续和小朋友玩吧!”这样孩子就会高高兴兴地继续和小朋友们玩去了。孩子在外面受了小小的委屈,家长不要太在意,更不要领着孩子去找小朋友算账。否则,孩子这种“小气”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另外,孩子的气量也受到父母的影响,与父母的言行和处事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需要家长平时加强自身修养。如在家里上敬老,下让小,夫妻之间也不要斤斤计较,邻居家来借东西应热情地借给人家等,为孩子做出榜样。

转化情绪,正确排解孩子的嫉妒心

嫉妒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从婴儿的早期情绪中分化而来的。

宝宝行为案例

琪琪一岁零一个月了,嫉妒心特强,一点都不像男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脸贴在一起,就会上前毫不客气地把爸爸的脸推开,把自己的小脸贴在妈妈的脸上。渐渐地妈妈发现他这种心理居然发展到不能看到任何人抱与他同龄的小朋友,看到就上去抓小朋友的脸或身子,好像所有的人都只能抱他似的。

专家指导

■正确排解宝宝的嫉妒心理,父母可以用以下方法试一试

[教育孩子积极向上]很多孩子好胜心强,总希望自己处处超过别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自尊心、虚荣心都很强,家长可以适当利用他的虚荣心、自尊心激励他的竞争意识,使宝宝积极努力,这样才能超过别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你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别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表扬,在大家都努力的情况下,结果可能是这次你胜利了,下次又变成他胜利了。因此,只要宝宝积极表现,那么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属于让人喜爱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会既希望自己获胜,也能在心理上容纳别人的成功。

[帮助孩子克服不足]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是由于自身存在某种方面的不足而导致产生嫉妒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自身的不足,帮助他努力克服。如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画画画得比自己好而产生嫉妒心,家长可帮助他提高绘画的能力。这样孩子在比较自己和其他孩子的绘画水平时,能够有足够的自信,而不会因为自己没有信心导致嫉妒他人。只要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嫉妒心就会相对减弱。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待孩子,当然,这种鼓励和表扬应是适当的,不能夸大其词。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自信的心理。自信的孩子往往比较乐观,他在对待别人的成功时,心态平和,而且相信自己也会成功。所以,自信心是排解宝宝嫉妒的一剂良药。

[引导孩子正确竞争]孩子产生嫉妒心理后,家长不妨把它引导到树立孩子正确竞争的意识上来。为此,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气,而是应该激发起自己的斗志,敢于和对方展开竞赛。这次你获胜了,下次我要通过努力超过你,和你比一比。同时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了,肯定有许多优点值得学习,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自己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家长首先要自己养成开朗、豁达的个性,不为一些琐事而斤斤计较。如果家长在孩子的面前总是说一些嫉妒的怨言,孩子会以为爸爸妈妈也经常这样,那么嫉妒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相反如果家长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豁达的个性,就能减少嫉妒情绪的产生。

知识导读

在出生早期,婴儿只要得到了生理上的满足,吃饱穿暖了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3~4个月时,情绪分化成快乐与苦恼;5~6个月时,苦恼的情绪又会分化为惧怕、厌恶与发怒;1岁半左右,进一步分化为嫉妒和苦恼。这时期,如果妈妈抱了别的孩子时,孩子会因嫉妒而哭闹,这种嫉妒情绪是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自然现象。

引起2~3岁孩子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孩子通常在父母的爱、别人的表扬、生活享受、能力的强弱等方面自然地流露出嫉妒的情绪。例如:有个独生男孩的母亲去世了,来了个继母生了小妹妹,全家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小妹妹身上,无意中还和这男孩开玩笑说:“小妹妹多可爱,爸妈不喜欢你了!”孩子信以为真,开始嫉妒小妹,偷偷地打小妹。这是因为他感到失去了父母的爱,而产生的嫉妒心。

2~3岁的孩子年龄小,嫉妒心的表现很外露且不加掩饰,父母稍加注意,就能及时发现。它们虽是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自然现象,但不能听之任之。父母应及时疏导,以免发展下去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长此下去孩子可能会养成古怪、多疑、粗暴、自卑、执拗或自暴自弃等毛病,对孩子的成长和今后发展都十分不利。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产生嫉妒心

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婴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反应强烈,自控能力差,还不会理性思考,因此他们会根据外界事物对他们的利弊,做出直接的情绪反应。他们希望独占父母和老师的宠爱,希望能总是处于受表扬的优越者地位,他们不会分析这种希望是否客观合理,也不会进行自我调节。所以,对婴幼儿来说,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情感。那么,如何避免孩子的嫉妒心过重呢?

首先——应尽量避免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环境刺激。例如,孩子羡慕邻居家里小朋友有“熊猫吹泡泡”玩具,自己也想要。父母可以用塑料空心管蘸些肥皂水,和孩子一起玩,一样能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

其次——设法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例如,一个3岁的女孩脸上有一大块胎痣,时常听到别人说她“阴阳脸”,就心存恼怒,天天照镜子,对别的孩子产生了嫉妒心,甚至出现了抓一把泥抹在别的孩子脸上的现象。此时,母亲告诉她:“胎痣是天生的,就像电视里常看到的黑人、白人,他们也是天生的,这没有关系。你有许多优点,你的眼睛好看,脸长得很美,会唱歌,又会帮助大人做事、很能干。”这女孩长大了很勤奋,学习刻苦,小学及中学阶段都是品学兼优。这位明智的母亲通过诱导,将孩子嫉妒别人的消极因素转化到积极方面,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其三——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父母不要当孩子的面责怪他不如别人,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应该多多鼓励孩子,有一点小的进步就要称赞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激发他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其四——帮助孩子自我调节、抑制“伤害性感情”。孩子小,自控能力弱,一旦嫉妒起别人,常会情不自禁地去伤害别人,抢别人玩具,将别人心爱的东西藏起来,甚至推人、打人、踢人等。父母应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是一种不友好的行为,应道歉认错,鼓励孩子与别人友好相处。

提高信心,让孩子不再“输不起”

从婴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宝宝行为案例

亮亮尽管年纪很小,却表现出事事不服输的劲头。玩具要最好的,吃饭要第一个吃,洗手要第一个洗。排队他也总得排第一位,如果排不到,他就会推挤前面的小朋友。什么事只能别的孩子让他,他不能让别人。他和小朋友玩猜拳游戏,石头、剪子、布。只要他赢,就会开心地说:“再来再来”;但要是他输了,就会吵着说“这次不算,重新来”。否则就出拳比别人慢,再就是耍赖。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他玩。每次只要一说他,他就大哭大闹,发脾气,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对此,亮亮妈妈很无奈。

专家指导

正确的做法是给予孩子正确评价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并重。重要的是让小家伙们在游戏中学会正确对待竞争。

■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让孩子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让孩子明白只要是比赛,有赢必有输,没有人是永远的赢家。让孩子知道输与赢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输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怎么对待它。给他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赢在哪里,输在哪里,并引导孩子自己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竞争是为了寻找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以便不断进步,成功源自于不懈的努力”的道理。

[在集体活动中提高耐挫力]在集体游戏中,孩子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些失败的痛苦经历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发展他的内省智能。他一方面会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中,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集体中的这些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

[游戏中平衡输赢心态]大人和孩子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适当的时候可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当然奖励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父母还可以先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找出孩子最容易受挫的原因。冷静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用孩子容易接受的讨论方式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往往成为孩子对自己评价的标准。每个孩子都喜欢受表扬和鼓励,但父母表扬孩子不要泛泛而谈,要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受表扬,像“你今天自己洗了袜子,做得很好”等。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长处,小伙伴之间应该互相学习。每个人不要事事争第一,要允许别人胜过自己。

[让孩子体会到协作的快乐]让孩子学会谦让。要多让孩子与同伴相处,孩子之间有许多互动,通过相处会让孩子体会到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和合作完成任务的快乐。这样,孩子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冲突中会慢慢累积经验,增强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

[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让他明白,生活中不会事事处处如意。

知识导读

竞争总会有输赢,孩子好强也是正常心理。从婴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从3岁开始,孩子的竞争意识就日益强大起来,他们会不断地通过比较来衡量别人和评价自己。孩子在竞争中了解自己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信心,学会与他人相处等。因此家长不能简单地把争强好胜看作是“毛病”,切忌过分压抑孩子的“好胜”。适当的“好胜心”是激励孩子积极进取的良好催化剂,如果孩子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下去孩子会缺乏自信心,养成畏缩不前的性格。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输不起”

虽然说好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孩子的得失心过重,每一次输赢都让他耿耿于怀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与人相处的能力。面对“输不起”的孩子,父母需要费点心思,帮助孩子排除这种心理障碍,让他逐渐跨越输赢的问题,体会做每件事所带来的各种情感经验。

■父母在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输赢时,有以下原则需要注意

[端正心态]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在孩子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输不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平衡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失败。当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受挫时,父母应该教育他克服沮丧和悲观的思想,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建立积极的心态对待暂时的受挫。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些父母往往喜欢将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的“门面”,赢了就夸孩子聪明、能干,输了就指责和埋怨孩子笨,这种教育方式是最不可取的。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失败了就爬不起来,要么就争强好胜,非赢不可。

[积极鼓励]坚持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家长要对孩子细心观察,对他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给予表扬。多次、反复的表扬会使他巩固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比如,如果孩子在绘画课上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就可以善意地告诉他,“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将事情做得最好,上一次的唱歌比赛,老师就表扬你很棒,虽然这次画画比赛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也能做到最好。”父母这样说,既告诉了孩子失败和受挫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时也鼓励他积极面对。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发现并肯定自己的能力是摆脱自卑心理的关键。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鼓励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有“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不断地让他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相信自己,不断地激励他们上进。这里面要渗透殷切的期望和深深的爱。

[让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完成某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果能指导孩子去参加某项竞赛而获奖,效果会更好。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功,可能就是孩子终生的转折点——由自卑转向自信。成功的喜悦,将会激励孩子勇于进取。

以身作则,给莽撞的孩子树立榜样

莽撞是学龄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家长如果对他们的莽撞行为长期不予理睬,也会使他们在种种莽撞行为的重复中,形成坏的性格和习惯。

宝宝行为案例

军军是一个5岁的男孩,常常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在活动室里撞倒桌子、带倒椅子,做事总是急急忙忙,气喘吁吁。在家里,由于毛手毛脚也经常摔碎一些碗、杯子。有一次他急着去拿一件东西,摔倒在地,结果胳膊骨折了。

专家指导

当孩子出现莽撞行为时不能轻率地、粗暴地责骂,而是要认真仔细地分析原因,针对实际施教与矫正。

[以表率作用来潜移默化]当着孩子的面,家长不要不加考虑就决定干某事,因为家长的仓促决定比晚做那件事的影响更不好。如果孩子要求家长立即去做某件事,家长可以说:“让我想想怎么做。”想一会再告诉孩子:“这件事我还没想好怎样去做,不要马上去做。下次遇到事情要提前告诉我。”这样既强调了事先要考虑,又使孩子比较容易地克制要家长立即为他做某事的欲望。

家长在家里做事情不仅要有计划,而且要经常和孩子谈谈这些计划。如果需要孩子完成一些计划时,事先要向孩子交代清楚,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做多久,有什么事情可能会发生,应该遵循什么规则等。要使孩子懂得,做事是需要有计划的,并能逐渐养成这种好习惯,这样就会减少莽撞行为。

[正确地运用奖励,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孩子能够自觉地克制自己的某一冲动,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时,就要立即予以奖励,不要错过机会。这样可以强化孩子所获得的控制冲动的能力。但是要正确地运用奖励,要让孩子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奖励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语言的奖励往往是很有效的。例如对孩子说:“你这样做,妈妈很高兴,爸爸会更喜欢你。”这对孩子是珍贵的奖赏,而且语言是“价廉物美”,作用巨大的奖品。

[适当运用批评,克服孩子的冲动]当孩子冲动“发作”时,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妥协”,随便答应一些不适当的要求来姑息迁就孩子,而是要运用正确的批评,有礼貌地予以制止。如果常用谩骂和体罚的方法,孩子在家长的威胁之下能抑制一会儿冲动,但当逃脱家长的权威之后,就会变本加厉地发泄被压抑的不满心理,行为会变得更加粗暴、鲁莽。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孩子,成年之后常常不能离开别人的指导和管理,遇事很难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

抑制冲动,克服莽撞,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家长要主动与教师合作,对孩子形成统一要求,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一些莽撞行为就会比较容易克服了。

知识导读

■孩子莽撞行为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孩子生理和心理因素]三至五岁的孩子,目测力差,空间知觉不准确,大脑操纵小肌肉群的能力很差,本想把物品放到桌上,结果事与愿违,失手打翻在地上了。五至七岁的婴幼儿往往好动、好斗,对运动表现出永不满足的欲望,因此常常出现头上撞出个包、衣服撕破了的现象。

[孩子顽皮好动,经验知识缺乏]有的孩子经常爬上墙头、砖堆往下跳,不是腿青了,就是脚扭了;有的孩子玩带尖的用具被戳伤等。这是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造成的。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莽撞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家长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1)如果是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莽撞行为,家长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亲切地告诉孩子做事要细心、认真,因为把东西损坏了很可惜;同时,要肯定、表扬他爱做事的好品格,并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环境,让他们在耐心、细致、认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2)如果是因缺乏经验或对行为准则不理解而造成的,成人应帮助孩子广泛接触事物,积累经验,认识行为准则的意义。同时,借助莽撞行为造成的后果,让孩子接受教训,使他们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孩子因为玩刀、玩水、玩火而被刀割伤,被水烫伤,被火烧伤,就应该让他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自觉注意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莽撞行为。

(3)避免不良教育的影响。很多孩子的莽撞是由于成人过于娇惯,结果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乱摔东西;有的孩子遭成人的打骂,就以打同伴,撞同伴出气,逐渐形成莽撞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时,家长应检点自己的言行,改进教育方式。要防止对孩子娇纵、溺爱或随意打骂。同时要注意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避免莽撞行为的发生。

赏罚并用,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

所谓任性,是指对个人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任其发展,则任性的幼儿会难以与他人合作,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的生活。

宝宝行为案例

雯雯有一个挺大的问题——太任性。什么事情都得依着她,不如她的意,她就会发脾气,哭闹,谁说都不管用,爸爸妈妈为此伤透了脑筋。尽管他们一再告诫孩子“你下次再也不许重犯了”,可不愉快的事情还是照样发生。这天清早,妈妈急着要上班,就匆匆忙忙把雯雯的尿盆倒掉了。这还了得?雯雯立刻不干了,大哭着说:“你为什么要倒尿盆?这是我的事情!”脾气越发越大,没完没了,眼看着妈妈上班要耽误了,那也不行!最后还得是大人让步——哭得一抽一噎的雯雯,拿着尿盆走进厕所,从抽水马桶里舀回“该自己倒的”尿,重新倒一遍,才算完事!

专家指导

孩子的任性使家长头痛万分。面对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解决任性的方法要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关键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

■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有些孩子当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婴幼儿,在商场里玩得很过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就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赏罚并用]当孩子任性胡闹之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也是没用的。

[一个轻柔的暗示]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知识导读

■孩子任性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而对孩子的爱不适度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产生孩子任性的温床。

(2)由于幼儿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所以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有的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来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对待孩子的缺点也毫无耐心。于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粗暴,发泄不满,更助长了孩子任性行为。

(3)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有的父母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性格的形成。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任性

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过度任性呢?可以采取下列几种办法?

[引导法]老师可以从孩子任性的指向和动机中发现一些蕴藏着的积极因素,即看出“闪光点”,而加以诱发和引导。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可以逐步把其任性的弱点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因素。每当孩子犯拧时,要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诱导,用谈心的办法真诚地表扬孩子平时的优点,转变孩子的情绪。

[因势利导与强化教育相结合]孩子的小毛病、坏习惯较多,家长首先要从自己的言行中找问题,做到正人先正己。当孩子任性时或任性后,在说服教育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批评或惩罚是必要的。

[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突出重点,对症下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得弄清什么是习惯,及习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因此,家长要针对孩子在哪些时候容易任性、哪些方面会任性,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纠正。

[掌握娇惯的度]如今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在社会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保护关怀使孩子不断成长,但过分的娇惯也会导致孩子不能健康成长。

断绝借口,让装病的孩子找不到理由

孩子装病是一种极不好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孩子所生活的家庭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宝宝行为案例

5岁的洋洋,经常说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可好多次其实都不是真的。比如:有一次他不想在幼儿园睡午觉,就说肚子痛,要妈妈来接他回家,可回到家后却活蹦乱跳的,肚子哪里还痛。前一段时间,在幼儿园里练习拍皮球,他突然蹲下了,说自己腿痛,吓得老师赶紧抱着他去了医务室。结果到了那里,他却说“好了”;昨天晚上,妈妈忙着准备明天工作的材料,他非缠着妈妈陪他,说自己头很痛,睡不着……虽然家长和老师也知道洋洋很多时候可能是在“装病”,但因为洋洋的体质确实比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里人和老师也就挺照顾他的,分不清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可“装病”毕竟不是件好事,怎么做才能让洋洋改掉“装病”的毛病呢?

专家指导

要想改善孩子的装病行为,就要让孩子的“假不舒服”发挥不了作用,让“假不舒服”不能起到满足孩子愿望的作用。

[降低对孩子身体的焦虑]妈妈及其他家庭成员要降低对孩子身体的焦虑,不要孩子一说不舒服,就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与不安,要想办法给孩子一个感觉——“不舒服没什么大不了的”。

[减少或控制对孩子“生病”时的过度满足]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孩子不是天生会用“装病”来控制大人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对于“病孩”的要求明显降低,给以了过度的满足。

所以,建议孩子的家人要注意将孩子的“不舒服”与“愿望满足”分开来,即使在孩子真的生病的时候,也不能过度满足孩子,尤其是无理的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懂得“生病”与“愿望满足”是两回事,逐渐让孩子意识到“不舒服”也不能成为“愿望满足”的工具。

[善于观察,总结“真病”与“假病”之间的区别]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细心一点,假的就真不了。所以,家人要善于观察孩子平时的行为举止,留意“真不舒服”与“假不舒服”之间的区别,并与幼儿园老师积极沟通,让老师知道孩子的特点,以免引起老师的过度担心而经常找家长。

[让“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使“假不舒服”自现原形]孩子喜欢用“装病”来达成愿望,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方法简单又快捷。所以,如果家人或老师让孩子的“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延缓了孩子的愿望实现或者让孩子的“如意算盘”落空,那么多次以后,孩子就会觉得这个方法一点也不灵,于是会逐渐放弃这个行为。比如:孩子说肚子痛,那么就说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孩子往往很怕去医院,如果孩子是假的,那么就会说“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没事了一样;而如果是真的,孩子虽然也可能说“不痛,不去”,但表情还是很痛苦或者手还是会扶着肚子的。当然,这一招要与前面的观察结合起来。

[用另一个更吸引人的愿望来试探孩子的“不舒服”,以辨真假]比如:当孩子说“不舒服”的时候,如果你说“哎呀,本来妈妈想给你吃XXX(孩子特别喜欢吃的)的或者想带你到XXX地方(孩子特别喜欢)去的,这下看来不行了……”看看孩子的反应,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人区别真假呢?

知识导读

装病会消磨孩子稚嫩的进取心,萌生或增强孩子的依赖心,甚至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行向健康的方向成长。这对后代、对家庭、对社会无疑是有害的。父母最好能防患于未然,不使孩子发生这类事情;如果发生了,要义不容辞地关心安慰、爱护帮助他们,把他们当真正的病人看待;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教育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疼痛的发生、发展、治疗、消亡的道理,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发扬勇于战胜病魔的坚毅精神(对确实患有病痛的孩子也应如此)。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装病

孩子肯定不是天生就会“装病”的,这一行为必定是在孩子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一个后天通过学习而形成的行为,一般都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需求,也就是内在的驱动力。一个后天的行为不会白白产生,一定反映了某种内在的需求;

(2)偶然的成功经验,也就是该行为让需求得到了意外的实现;

(3)多次的成功经验,使行为得到巩固。如果尝试一个行为,连续多次都能得到好的回应,那么这个行为就将被定格下来,成为我们追求需求满足的手段或者途径;反之,如果一个行为多次尝试都得到了消极的结果,那么就很可能被淘汰掉。

可见,孩子之所以反复“装病”,肯定是“装病”多次(或者总是)让他的愿望得以满足;而如果“不装病”,可能有些愿望就不能满足。比如:如果不说肚子痛,妈妈就不会接他回家了,而他只能乖乖地在幼儿园睡觉;如果不说腿痛,老师可能还会让他继续练习拍皮球。明白了孩子“装病”的心理因素,就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避免:

[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些孩子总说自己有病,这种言行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注意你自己的言行。

[孩子用装病来让你注意他,你不要理睬]当他用正确的方法让你注意他时,你要表扬他。

[让孩子学会对付压力]精神紧张可以导致胃疼、头疼或其他一些身体症状,运用放松技巧帮助孩子放松下来。

[教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引起大人注意]有些孩子总说自己有病,好让父母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因此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引起父母的注意。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跌倒蹭破一点皮,不要惊慌失措,也不必对孩子的每个喷嚏都大惊小怪。对一般小伤口不要疏忽大意,但也不要过分注意。一般性的擦伤没有包扎的必要,事实上,暴露伤口反而会使伤口愈合得更快。你可以亲吻孩子以示同情,但你的态度应该是: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

[采取其他适宜的方法]如讲故事,讲笑话或直接地或迂回地告诉孩子装病的害处,以及大人不喜欢装病的孩子等道理。对孩子装病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该满足的要尽量满足,不该满足的或无能力满足的则要耐心说明。同时要以身作则,对孩子关心爱护得当。让孩子通过观察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及所作所为,慢慢地认识到装病是不好的行为,他们也就自然明白并懂得了以后应该怎样去做了。

加强沟通,引导有逆反心理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大人不让做的他偏要做,大人让他做的他又偏不做;明明知道是对的却也不去做,明明知道是错的却偏要去尝试。有逆反行为的孩子好像总是和大人唱反调。

宝宝行为案例

佳佳三岁了,可是变得越来越让爸爸妈妈头痛。比如,妈妈叫佳佳这样做,她可能反而那样做;妈妈提醒佳佳睡觉的时间到了,可是她偏偏不肯睡;妈妈告诉佳佳不要跳床,可她偏偏在床上蹦来蹦去。佳佳也会不时地对爸爸妈妈的权威发出挑战,经常挂在嘴头的“不”,可以说是她的独立宣言。对大人的请求她会说“不”,对大人的命令她会说“不”,对大人设置的禁区她也会说“不”,甚至有时对大人提出来的所有建议,她都会说“不”。

专家指导

家长经常为管不住自己的孩子而发愁。发现孩子有叛逆的心态时,做父母的该如何处理呢?

■可行的方法如下

[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著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保持冷静]孩子叛逆,成人一定感觉不满,会为自己的权力斗争,用声音来压倒他。因此,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也等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言语和行为有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寻求意见]在管教孩子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如何和周围有同龄孩子的朋友探讨一下,应该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或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的办法是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开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改变教育方法]在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教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例如,小时候只有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时,要随时转变方式,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知识导读

逆反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现象,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和成长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比较突出的两个时期是幼儿期和青春期。这期间有的孩子表现得轻一点,有的孩子表现重得一点。但这通常都是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正如他不能控制自己长高一样,他也不能控制自己的逆反心理。这是孩子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其周围世界又有了一个新的不同看法,开始明确地意识到“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性格和感情,能够独自处理自己范围以内的事情。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来”的愿望,他们对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摸摸、自己碰碰。这个事情要自己来,那个事情不要你帮着做,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与活动不受到大人的限制和干涉。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逆反

■由于父母自身的行为方式可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发育,故父母在日常生活行为方面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自己要做出好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自己抽烟,就无法说服孩子不抽烟。青少年一般都是根据别人的行为而不是根据言词来学习和评价别人的,当然也包括评价自己的父母。

[家长期望过高]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幼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甚至一事无成。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幼儿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

[对子女做的事不要每件都去指手划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孩子独立进行。但父母也应当经常关心他们、对放手的事也应当了解孩子的具体做法。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如采取激烈的形式就易于产生或加深隔阂。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中国的传统是对别人的隐私不大尊重,对小孩的隐私更不尊重,因此常常出现父母拆子女的信件,看子女的日记等情况。这些情况有时会引起子女的情绪对立。父母应该用关心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家长絮絮叨叨]常言道:“胶多不黏,糖多不甜,话多厌烦。”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幼儿时,必须要言不烦,说话算数,尊重他们,使其自然滋生积极情绪,要留给幼儿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

及时避免,防止孩子“自虐”行为

宝贝的“自虐”行为通常包括摇头、撞头、打头、打滚、掐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表现。

宝宝行为案例

多多15个月大,自周岁断奶以来,一直住姥姥家,多多的爸爸妈妈与她聚少离多。最近父母发现,大人们只要一不满足她的要求,她除了大喊大叫外,还产生了似“自虐”的举动:随手拿起东西就使劲咬,如果身边什么也没有,就狠狠地咬自己的手指,用手指抓自己的脸,撕自己的嘴,用头撞碰得着的东西。多多妈妈非常担心,因为她平常的表现很好,很可爱,可是脾气上来时却非常暴躁。

专家指导

应对宝贝自虐行为,父母可以用以下方法:

[查明原因寻求解决方式]导致宝贝“自虐”的原因不同,采取的解决方式也就不同。一旦发现宝贝有上述“自虐”行为,就要注意观察,他是否受到来自情绪方面的刺激,了解他情绪压力的来源,并根据宝贝的情况适时引导与安抚,帮助他以正确的方式来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绪。

[忽视宝贝的“自虐”行为]发现宝贝有“自虐”行为时,父母通常都会很紧张,既担心宝贝伤到自己,又为他的这种行为感到懊恼不已,于是父母的焦虑与紧张情绪也就会不自觉的表现出来。宝贝看到父母的这种表现,会觉得很有趣,或者为自己成功地获得父母的注意而感到很高兴,那么父母的表现就会成为宝贝行为的奖励。因此,遇到这样的事情,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假装没有看到,平静地抱他到外面走走,或者和他开展一些别的游戏活动,给他一些喜爱的玩具等。

[避免宝贝自己受到伤害]当宝贝出现“自虐”行为时,可以给他一个枕头,让他击打枕头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其他类似的安全的方法来缓解他的不良情绪,以免宝贝伤到自己。如果宝贝容易在入睡或者睡梦中出现这种行为,父母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宝贝的安全。比如,可以在宝贝小床四周围上厚厚的塑胶垫或床围,在小床的四周围上毛毯、被子等东西,防止宝贝头撞上去受伤。靠墙的一面最好在墙壁和小床之间挂上一个毛毯。这样处理既可以减轻宝贝“自虐”时的噪音,也可以有效地保护宝贝不受到伤害。

[满足宝贝感受节奏的需求]发现比较小的宝贝有这种行为时,父母可以将他抱在怀里,一边哼着某种轻松愉快的节奏,一边轻轻地摇晃宝贝。已经会走路的宝贝,父母可以抓住他打头的两只小手,和他一起跳舞或者喊着节奏往前迈步,左右摇晃,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予他安慰,让他逐渐忘却“自虐”行为。

[给宝贝设定固定的入睡程序]如果宝贝困倦或者睡眠的时候有这种“自虐”行为,可以给他设定一个固定的入睡程序,让宝贝在这种不变的程序里获得一种安慰。比如睡前洗个温水澡,洗完澡将宝贝抱在怀里晃悠一小会儿,然后将宝贝放到他的小床上,给他讲他喜欢的睡眠故事(选择那种内容)温馨平和的,或者给他哼唱催眠曲等。3岁内的宝贝喜欢比较固定的生活程序,因为这会带给他更多的安全感,让他的情绪稳定下来。

[给宝贝创造发泄情绪的条件]用厚厚的塑胶材料给宝贝设置一面发泄墙,当他情绪激烈的时候,让他去击打这面发泄墙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父母也可以给宝贝买两个可以用来发泄的玩具,比如拳击袋、毛绒怪物等。每次宝贝出现“自虐”行为时,及时提醒他去击打这些东西,以正确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给宝贝讲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3岁内的宝贝不能给他讲大道理,他听不进去。但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小道理还是可以听进去的。每次宝贝打自己头,或者拿头撞墙、撞人的时候,跟他说:“宝贝不打头,这样会把自己打傻了,宝贝就不聪明了。”“宝贝不撞人,把人撞伤了。”“撞人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

[给予宝贝一些必要的指导]因为3岁内宝贝控制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容易有挫败感,因此,当做不好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发脾气,甚至出现“自虐”行为。此时,父母最好温和而轻声地提醒他不要着急,并耐心地给他做示范,或者把着他的小手去做。随着宝贝能力的提升,这种行为也会逐渐消失。

[必要时带宝贝去看医生]当孩子自虐行为伤害到身体,出现语言、心智发展延迟的倾向时,家长要及时带他到正规医院接受小儿神经科和心理医生的协助判断,必要时还需做电脑断层等检查。此时,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温和的安慰,并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诊治。

知识导读

大多数的自虐行为等到4岁以后会逐渐消失,但若4岁以上仍持续发生,或自虐严重到造成身体受伤的程度,甚至出现语言、心智发展延迟的倾向,以及发作太过频繁而且最近也发生过,或会无缘无故自虐而停不下来,就必须警觉可能有头部的疾病,也可能是个性上或情绪上有问题。那些有点智障或自闭症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行为。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自虐”

孩子行为异常,有时只是希望能引起你的注意与关心。某些不良习惯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而自行消失,家长们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是对于特殊行为的孩子,家长除了多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让他得到满足的关爱外,更应及早注意到孩子的异常反应,预防自虐行为的发生。

当孩子生气时,家长不可责罚、怒斥孩子,尤其不要刻意去纠正他,否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换个环境转移他的注意力,把他抱起来带到外面走走看看都是非常好的安抚方法。需要提醒的是,家长切不可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情绪异常急躁的孩子,可以让他拍打枕头这些不易受损的物品,来发泄情绪。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控制好孩子发泄的“度”,不要给他一种误解,只要肆意的打闹就可能得到满足。同时,父母亲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导,用积极的语言来开导,一段时间后,他的不良行为就会慢慢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要时刻抱有一颗爱心、关心与耐心的心。

拥有平常心,避免孩子爱攀比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收入较高的父母也给予孩子越来越多的物质满足,导致一些孩子聚在一起时常有攀比现象,如比衣服的漂亮、比文具的高档、比房子、汽车排场和父母职位高低等。

宝宝行为案例

乐乐今年上五年级了,妈妈发现他现在非常爱和别的孩子攀比:衣服要穿品牌的,学习用具要买高档的,尤其对他脚上的运动鞋,要求更是高到了家长难以接受的程度:不是世界名牌不穿!那些运动鞋动辄就是三四百元一双。他常常振振有辞:名牌东西质量好,又耐用。但妈妈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与同学攀比,觉得自己不买名牌没面子。

乐乐的爸爸妈妈都是工薪阶层,平时对他的正当要求都尽量满足;有时候也想给孩子买些好的东西,不想太委屈他。可是,对于他这种强烈的物质要求,妈妈又很难满足他。并且,妈妈也发愁,该怎么引导他拒绝虚荣,不和同学在物质上进行攀比呢?

专家指导

攀比之风在孩子之间大行其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涂抹上一道阴影。为去掉孩子爱攀比的陋习,家长该做些什么呢?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今社会上一些家长赶时尚、追潮流,盲目攀比,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孩子爱攀比的行为,家长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制定消费计划]家长应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经济需求,和孩子一同制定一个消费计划,让他从小养成合理安排金钱、勤俭节约的习惯。相反,给孩子过高的零用钱则会增长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的心理,导致孩子的盲目的攀比消费,也不懂得珍惜父母劳动成果。

[正确引导孩子看电视消费广告]现在的很多电视广告都在宣扬物质享受和所谓的“光鲜靓丽”,父母要和这些并不实际的宣传做斗争,教育孩子脚踏实地,不要盲目攀比。

[自己动手满足需要]比如:当孩子用自己的旧娃娃攀比邻居小朋友的芭比娃娃,并也要求妈妈买时,妈妈就可以和她一起用纸巾给娃娃做一条“纱裙”,也可以用漂亮的布料给娃娃设计几套可以拆换的衣服。可让孩子剪衣服样板,妈妈再把衣服缝好,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提要买芭比娃娃了。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大人可以在自己平时穿衣时注重引导,告诉孩子颜色如何搭配才好看,服饰类型怎么配衬才得体,还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美。新的、艳丽的衣服是美的,而旧的、整洁的衣服也是美的;不要轻易向哭闹的孩子妥协,这样会给孩子“要挟”父母达成愿望的信息,会在某种程度上纵容孩子,助长孩子奢侈的消费观念和攀比心理。家长最好和孩子订立一个规则,比如多长时间为孩子购买书本、玩具,这样既不会因为拒绝其要求而伤害了孩子,也不至于让孩子形成奢侈的消费观念和攀比心态。家长还可以用他想要的东西作为奖品,以示对孩子表现不错的奖励。

[将攀比转为动力]孩子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如果能抓住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进行攀比,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赶超,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实现自己的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知识导读

在评价一个孩子攀比心是不是强烈之前,父母要仔细追溯一下导致他攀比心理的根本原因。比如说,是因为周围的同学比较追求物质享受,而孩子很从众;还是因为他缺乏自信心,想靠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来弥补;或是性格敏感,太在意自己的形象;或是因为他受到了同学的嘲笑,从而产生不服气的心理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引导,不能一味地打压,那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他的要求在家庭中没有得到满足,心理上还受到了负面的刺激,也许他就会寻求外界的“帮助”,这样很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爱攀比

[细心观察,留意细节,及早祛除孩子的虚荣心]虚荣心是造成孩子攀比心理的重要原因。家长在生活上要多留意孩子,发现“虚荣”苗头要及时、正确地引导教育。生硬枯燥的说教不但不能克服孩子的攀比心理,还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引导孩子学习新知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的东西,培养孩子对文学、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兴趣;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钢琴、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一同选择其真正喜爱的项目,增强其在这方面的造诣。只要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太局限于与其他伙伴攀比了。

[让孩子保持一种平常心]条件优越的家庭应该有一种平常心,要在孩子面前尽量淡化家庭的优越条件,尊重别人,不炫耀自己,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孩子,面对孩子的一些比较,家长在不回避的同时应告诉孩子,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一样,对快乐的感受也不一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完成部分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自己叠被子、洗红领巾等,培养他们“一分劳动、一分收获”的思想。

培养学习兴趣,避免孩子厌学的好方法

“厌学症”指的是孩子在一段重要时间里对学校怀有长期的害怕情绪,无法参与和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规律。这种看起来毫无道理的害怕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系列逃避上学的行为。

宝宝行为案例

王明8岁了,从上三年级以来,他上课经常坐立不安,随便讲话,思想总是集中不起来,考试常挂红灯笼。老师见了头痛,家长见了冒火,同学见了摇头。小小年纪,已经变成有名的“捣乱分子”,并且屡教不改,老师的耐心教育都付诸流水了。

知识导读

孩子不愿意上学,经常以头痛或生病为借口,如果强迫他们上学,他们就哭叫吵闹,纠缠不休。从医学上讲,厌学症也可能导致一些生理症状,如头痛、恶心、昏昏欲睡、没有胃口、心跳过速和头晕等。如果孩子不去上学而是呆在家里,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孩子厌学可能与学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弄清学校里有什么困扰孩子的问题。如与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人的社会关系不好,不能适应学校的要求,缺乏学习动力,上学年龄太小不够成熟等。

行为矫正TIPS:避免孩子厌学

■家长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呢

[让孩子全面发展]有学者将人的智商分为操作智商和语言智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智力各部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具体表现是某一方面成绩不佳。如家长或学校不了解这种情况,对孩子进行过多的负性评价,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厌学现象。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有些家庭夫妻关系紧张,无暇关注孩子,只有孩子出了问题后才会关心孩子,于是,孩子逐渐学会用自己不断出问题的方式来缓解父母的矛盾,或孩子往往用“不去上学”来引起家长的注意。有专家研究发现厌学孩子的母亲往往患有长期焦虑症,所以有人说“问题婴幼儿的背后总有问题母亲”。所以,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也能避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防止孩子神经心理功能缺陷]孩子厌学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还有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即人们常说的“多动症”。这种病有三个特点,一是注意力时间短,有时上课只能保持5分钟以下的注意;二是多动;三是容易冲动。患儿由于不能抑制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刺激,所以无法完成学习任务,造成学习成绩落后而厌学。

[让婴幼儿远离抑郁症]有抑郁症倾向的婴幼儿对学习充满恐惧,尤其是当学习成绩下降时,他们的思想包袱会更沉重,长久下去极易产生厌学的心理。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而应帮助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其次,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问题,排解孩子的忧虑。更不要一味地指责与批评,否则,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更加严重。

[警惕孩子患社交及学校恐惧症]如有的学生装病逃学,或以各种理由不去上学,并伴随着一些症状,而只要回到家里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不要过度溺爱孩子]家长过度保护、过度关注、过度指导及过度限制都会使孩子社会能力偏低,这也是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有求必应,在精神上百依百顺,使孩子只能接受表扬,不能听到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很低,这些孩子往往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受挫。如一个孩子只因一次没有喊“老师早”就自责、悲观,不敢去上学。而一些家长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也是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

[对于厌学心理严重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接受心理专业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诊治,以利于厌学症的全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