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婴幼儿行为指导全书
7836700000003

第3章 婴幼儿习惯性不良行为矫正

孩子的不良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而且,并非每一个孩子的不良习惯都能够被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使之在未及形成之前便胎死腹中。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轻松疗法,孩子吸手指不是问题

吸吮是人天生的本能,随着个体差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喜欢舔自己的被子,有的喜欢吸手指,但过度吮手指是幼儿常见的寻求自慰的不良习惯。

宝宝行为案例

邻居家的大伟现在2岁半,口齿伶俐,招人喜爱,但他有一个让爸爸妈妈深感头痛的小毛病──爱吃手。平时,他很自然地将大拇指伸进嘴,起劲地嘬得“吧吧”响,听着就香,那样子真陶醉。慢慢地,吃手睡觉成为了一种习惯,如果不让他吃手,他就“哇哇”大哭。

专家指导

■孩子吸手指,父母可用以下的方法试一试

[让宝宝享受吮吸的快乐]妈妈要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宝宝,让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乐。如果断奶,要及时添加辅食和配方奶,逐渐过渡,让宝宝有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使宝宝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

[多陪陪宝宝]爸爸妈妈要多搂抱、多陪伴宝宝,仔细分辨宝宝的各种要求,满足他的各种需要,有条件的妈妈可以为宝宝做抚触按摩,睡前给宝宝讲轻松愉快的故事,读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宝宝愉快地入睡,使宝宝时时感到安全、幸福、满足。

[提供替代品]如果孩子是在用吮指头帮助自己镇静,那么给他一个不显眼的小东西作为手指的替代物,如小的绒毛熊,或用手捏着玩的玩具,都可以帮助孩子镇静。

[为宝宝营造宽松、温馨的气氛]大多数人,尤其是孩子,感到紧张时往往会回到老习惯中去。放松练习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爸爸妈妈最好为宝宝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让宝宝快乐成长。

[孩子吮拇指时]不要搂抱或亲吻他,这会使他感到舒服,从而强化了他的习惯。但当孩子停止吮指头时,可以搂抱和亲吻他,好好爱抚他。

[伙伴多多,活动多多]妈妈爸爸可以让宝宝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励他广交朋友,多接触外面的新鲜世界;为宝宝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不让他一个人闲着,他就想不起来吃手了。

[提高孩子的意识]婉转地告诉孩子他的手指看上去有多难看,以此引起他的注意。让孩子坐在镜子前吮手指,你们一起评论他的形象。然后你吮自己的手指,请孩子说说他对你的样子的感觉。如果在外面发现有别的孩子吮手指时,就指给孩子看,让孩子评判这个动作是否雅观。

[厌恶疗法]对于经常吸吮手指头的宝宝,家长可以在其指头上抹黄连素这类无毒的苦味剂,或缠上纱布,这样宝宝再次吸吮时就会有厌恶感,慢慢地吸吮手指头的不良行为就会减少或消除。需要提别指出的是,实施这种方法时一定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实际需求,更不能缺少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行为好转后的鼓励。

[请医生帮帮忙]如果宝宝满4岁了,还吃手,妈妈爸爸就应当带着宝宝一起咨询心理医生,和医生一起分析宝宝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纠正。轻症者可指导爸爸妈妈采用满足宝宝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为矫治方法。

[负性疗法]让宝宝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吸吮手指,直到他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为止,促使他慢慢改掉这种习惯。

[避免任何形式的注意和评论]孩子吸吮拇指时,不要同他讲话或注视他。

特别提示:在矫治过程中,妈妈爸爸的态度要和蔼,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不要大声呵斥、打骂宝宝;当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以表扬。

宝宝行为二三事

■孩子吃手有原因

[孩子需要吸吮]刚出生的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吸吮手指,这是一种替代和安慰。

[吃手是宝宝对爱的呼唤]爸爸妈妈或看护人很少和宝宝肌肤相亲,很少陪宝宝说话、做游戏,宝宝饥饿、患病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抚慰,吃手是宝宝的一种自慰方法,其中多少有些无奈。

[吃手是宝宝排遣压力的方法]如果宝宝的生活环境、看护人经常更换,或爸爸妈妈对宝宝要求过严,经常训斥打骂宝宝,家庭关系紧张等,在较大心理压力下,宝宝会通过吃手来排遣内心的压力。

[吃手是宝宝对抗孤单寂寞的方法]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宝贝,孩子不免孤单。如果孩子常独自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接触不到同龄的伙伴和新鲜事物,不免会感到寂寞、孤独和乏味,孩子会用吃手来排遣孤单和寂寞。

[妈妈爸爸的态度强化──宝宝吃手]当宝宝紧张焦虑、饥饿、无聊时或模仿其他孩子偶尔吃手时,爸爸妈妈见了,严厉训斥,会令宝宝更紧张,反而强化了宝宝吃手的现象。也有的爸爸妈妈对宝宝吃手听之任之,不及时找原因进行矫治,让吃手成为一种固癖。

知识导读

专家指出,“吮指癖”长期持续下去,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首先,宝宝吸吮手指时容易将病菌带入口中,会引起消化道感染或肠道寄生虫病;长期吮手指,手指可能会变形。另外,长期吮手指可能会影响下颌发育,造成牙齿排列不齐或上下牙咬合不良等畸形。宝宝经常吮吸手指,总是把手放在口中,可影响手指肌肉发育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从而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吸手指

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而言,吸手指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吸手指的行为之所以会持续,一方面能给宝宝带来舒服感,降低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宝宝出生后,本来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而吸手指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吃母乳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和需要,所以即使是吃饱了,宝宝还是会有吸手指的行为。

母亲改变喂养方式才能帮助宝宝改掉爱吮手指的习惯。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可适当将喂奶时间延长一些,一次吃饱。妈妈用奶瓶喂奶时,可将奶嘴孔刺得小一点,以延长吸吮时间,满足吸吮本能的需要。但孔也不宜过小,避免使宝宝没吃饱就感到疲倦了。

另外,宝宝哭闹时不要给其安抚奶嘴。尽量不让宝宝把手指放入口中,如发现宝宝爱吮手指,成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纠正,不要用强硬的方法将宝宝的手从口中拉出来,也不要在宝宝手指上涂苦、辣等怪味东西。爸爸妈妈应该多和宝宝玩耍、交谈,使宝宝情绪稳定。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应常给宝宝洗手。宝宝的玩具及用品要经常清洗消毒。

近体安抚,孩子大哭的法宝

从宝宝出生时那“哇”的一声开始,父母就要面对宝宝无数的哭泣声,在还没学会说话之前,哭往往是宝宝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方式。

宝宝行为案例

杨阳一岁半了,很乖巧,聪明伶俐。但近一段时间,孩子一放在床上就哭闹不休,夜间必得抱着才能睡觉,弄得大人们心烦意乱、疲惫不堪。父母和爷爷奶奶都以为孩子身体不舒服,得了什么病,到医院儿科去检查,还验尿、化验血,未发现任何躯体疾病,孩子身体挺健康的。在儿科医生的推荐下到心理门诊咨询,医生详细地了解了患儿近几个月的病史,原来杨阳在两个月前生过一次病,受到了大人们的特别照顾:抱在怀里哄逗、举起来摇晃,真是百依百顺,结果病愈后一放到床上就哭闹不休。

专家指导

■宝宝哭闹的声音,真是爸爸妈妈的紧箍咒。看看这些小朋友的父母们是如何消除哭闹声的

(1)酌情处理:如果你很想让婴儿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关照,同时又不愿成为婴儿哭声的奴隶,这要求你必须很有理智。如果你知道孩子不饿,他没有什么危险和病痛,也没有尿湿自己;可当你把他放在床上午睡时他却哭闹个不停,这时,你完全可以等几分钟再去看他,这不会伤害他。

(2)身体接触:多多地抱、摇和爱抚你的婴儿——无论他是否在哭。即使他可以自己拿住奶瓶吃奶了,你也要抱着喂他;要唱歌或念书给大些的孩子听。婴儿可以从别人的接触和抚摸中感受到爱。

(3)帮助孩子运动。因为多数婴儿觉得这样很舒服。可以抱着婴儿边走边摇晃,或晃动他的小床,但一定要认真检查摇床的安全装置。

(4)当婴儿烦躁时,可用一个兜兜把他缚在胸前,这样你可以带着他做事情。

(5)如果婴儿看上去是肚子疼,你可以让她伏在你的肩膀上,用一只手轻轻地拍他的背;也可以让他趴在你的腿上,用手搓揉他的后背。

(6)把婴儿用小被子裹紧,让他侧躺在床上。用卷起来的毛巾或毯子顶住婴儿的后背,或者让他背靠床栏杆。

(7)用温水浸泡孩子的脚。有的研究报告表明,这种方法对婴儿有很好的镇静作用。

(8)让孩子听舒缓优美的音乐,或把你的声音录下来放给他听。

(9)使环境有趣。有许多玩具是专门为还不会坐的婴儿设计的,他们只要看着玩具就感到很有趣。婴儿喜欢看能运动的玩具或人的面孔,你可以把杂志上的人像剪下来贴在孩子的床边。只能在小床上放些软的玩具,以免影响婴儿睡觉。

大多数婴儿都有烦躁哭闹的时候,但有的孩子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哭闹。这个特点多与腹痛和腹胀有关,这通常发生在婴儿2~4周时,在婴儿三个月后就会有所好转。

知识导读

婴儿的哭闹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一般来说“生理性”哭闹的婴儿一般情况良好,饮食正常,哭声宏亮,哭闹间隙期面色、精神正常,当消除因素后哭闹停止。“病理性”哭闹的婴儿哭声不同寻常,有时尖叫,声音嘶哑,常突发性剧哭。伴有发热时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有时伴有呕吐、腹泻,大便有血,需去医院进一步查明原因。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大哭

1岁多的孩子如果总是哭闹,父母就要注意他们的哭是不是一种“挟制”手段。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可能因为父母不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而哭闹不止,以此达到目的。

孩子的哭和父母的反应是一个条件反射。“哭”是达到要求的手段,而“抱”意味着认同和答应,是对哭的一种强化和奖赏。如果孩子一哭,父母就赶紧抱他、哄他,甚至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就中了他潜意识的“圈套”。若孩子哭闹一次奏效,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而且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得更凶。

所以,当一两岁的孩子哭闹时,父母应先考虑他是否有生理需求,如身体不适等。如果没有,父母千万不要心软,应克制感情,由他去哭,不予理会。

等到他停止了哭闹,父母再去安慰他,和他亲昵,或给他一些吃的东西作为奖励。几次以后,孩子哭闹的毛病就改掉了。

这种心理训练法的关键在于孩子不哭时满足他的需要,从而破坏原先的“哭”与“满足”的联系。让孩子意识到:哭闹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不哭,妈妈才会给我奖励。

寻找替代物,避免孩子乱咬东西

婴儿有用嘴巴探索世界的特性,也是其口部欲望的满足方式。在紧张陌生的环境中,也会表现为无意识地咬东西。

宝宝行为案例

莉莉一岁七个月了,拿到什么东西都喜欢放到嘴里咬,老人说是在磨牙。但是,她的牙已长全了。父母对她说“不能咬,危险、有毒,吃了肚肚疼”,她也听懂了,可是就是要咬。然后妈妈说:“再咬就打小手了”。她就不咬了,一会却又放到嘴里,还坏坏地看着妈妈笑。还有的宝宝经常把手里玩完的东西放到嘴里咬,还用嘴来撕纸并咬纸。爸爸妈妈一般都会担心总是咬东西,宝宝的牙齿会长得不好,影响孩子的牙齿发育。

专家指导

在宝宝出牙的时期,一些父母为防止宝宝乱咬东西,就给孩子买一个磨牙棒。但有时候,父母会发现磨牙棒并不很好使。首先因为宝宝不能老老实实拿着它磨牙,她不过是在偶尔感兴趣时咬一咬,然后就随手扔到一边。等她过一会儿再想咬东西,往往是磨牙棒已经沾了口水又沾尘,不消毒不卫生,消毒起来委实太麻烦。这时候,父母可以找一些其他东西来替代磨牙棒:

[柔韧的条形地瓜干]这是寻常可见的小食品,正好适合宝宝的小嘴巴咬,价格又便宜。买上一袋,任宝宝咬咬扔扔也不觉可惜。如果妈妈觉得宝宝特别小,地瓜干又太硬,怕伤害宝宝的牙床,你只要在米饭煮熟后,把地瓜干撒在米饭上焖一焖,地瓜干就会变得又香又软。

[手指饼干或其他长条形饼干]此时宝宝已经很愿意自己拿着东西啃,手指饼干既可以满足宝宝咬的欲望,又可以让他练习自己拿着东西吃。有时,她还会很乐意拿着往妈妈嘴里塞,表示一下亲昵。要注意的是,不要选择口味太重的饼干,以免破坏宝宝的味觉。

[新鲜水果条、蔬菜条]新鲜的黄瓜、苹果切成小长条,又清凉又脆甜,还能补充维生素,可谓磨牙棒的好替代。

[妈妈的手]小宝宝似乎都有过抓住妈妈的手使劲咬的经历,而且许多妈妈也乐意把这当做一个小游戏。宝宝出牙前,妈妈会让他咬咬自己的手指。等他气力长足,牙也出来几颗后,妈妈可以偶尔让她咬一咬虎口或手掌肉最厚的那个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既可以着力,又容易滑脱,万一宝宝太用力,妈妈还来得及“虎口脱险”。

宝宝乱咬二三事

宝宝几个月开始进入口欲期,大约延续到1岁左右,有的可能会延续到1岁半左右。在这个时期一般不要去管制他,让他去咬好了。过了这个时期,他就不会咬东西了。如果你总是去管制他,实际上相当于给了他一种消极的关注,所以他才会坏笑着看着你咬东西。每次他咬东西,假装没看见他,故意冷落他;他不咬的时候,你再好好关注他,他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受欢迎,就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吸引你的注意了。

知识导读

孩子乱咬东西,有时候可能跟他缺乏安全感有关系。我原来有个同事,因为他们夫妻感情不好,孩子缺乏安全感,到上小学三年级时还吃手。孩子吃手,最初仅仅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安慰,是他想要独立的表现,是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的小插曲。一旦他的独立能力得到认可,他的自信心增长起来,他就会放弃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但是,如果家庭不能带给他安全感,他就会持续地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压力。当宝宝吃手的时候,一般都不用管他,但是一定要注意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否则,过了吃手的年龄,他也会依赖这种行为。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乱咬东西

为防止乳牙萌出期的宝宝乱抓乱咬,你可为他准备固齿器,胡萝卜、苹果等有硬度的食物,但要小心防止宝宝一下子咬太多而噎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减少孩子磨牙的时间:

[按摩宝宝的牙床]有时候你用手指轻轻按摩宝宝红肿的牙肉,会让宝宝感到舒服一点。

[准备冰冻、柔软的食物]如果宝宝不愿吃东西,你可以为他准备一些布丁、奶酪等。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想去拿一件不能随便乱动的东西时,你要严厉地阻止他。同时,给他找一件好玩的东西。大多数孩子只是想发现一件东西摸摸它,这时你只要给他一件东西就可以平静地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开。

[约束训练]你握住孩子的手去接近禁止他乱碰的东西,然后你严厉地说不行,随后把他的手拉回来。把这个动作重复做上三四次。下一次,当孩子自己克制住摸东西的欲望时,你一定告诉孩子他能这样做有多么了不起。

[房间的安全]去除一切隐患,把对孩子有危险的东西放在高处,对可能会发生意外事件的场所和物品要特别注意。如果你没有认真考虑过,那么不要假定它们没有问题。

[排除在外]如果你的孩子不服从你的要求,又随便乱碰东西,那么,你要对他说“我说过不行的”,你说过后一定要实行。

及早教育,转移孩子对生殖器的注意

孩子开始了解自己的性本能的时间通常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任何年龄的孩子手淫都是正常的,只有在他们手淫次数太多或当众手淫时,你才应重视这个问题。

宝宝行为案例

明明11个多月了,明明的妈妈注意到,明明最近喜欢做一个“坏动作”,就是老用手去玩他的小鸡鸡,即使妈妈打他的小手也不管用,过一会儿,他还照样玩。

生活中,其他的孩子们也常常会有这样一些举动:有些男孩子经常用手玩弄阴茎;女孩子时常伸手摸外阴;有的孩子在突出的家具棱角上摩擦生殖部位;有的骑在某种物体上向前和左右扭动身体;有的将物品塞进裤子里等。而心理学将这一切表现都称之为“婴幼儿手淫”。

专家指导

■对爱摸自己生殖器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试一试

[不要过度反应]相信许多父母在孩子玩弄他们的生殖器时,都有过焦虑而复杂的感觉,且常陷于“是不是得趁早改掉他这个坏习惯”和“他多棒啊”的两难当中。

事实上,面对涉及人类性欲方面的任何问题时,都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法。不过专家认为,你至少应该做到“保持冷静”,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注意不能羞辱孩子。手淫不是不道德的行为,它是正常的。

[把公开的行为转为私下]如果你发现孩子手淫,不要说他的行为不道德。你可以告诉他,摸摸自己是可以的,但要在周围没有人时才能这样做。

[及早开始性教育]婴儿喜欢观察自己的身体,婴幼儿爱互相探察对方的身体,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很难抑止。人体构造的不同,使孩子迷惑,也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探究,查看自己的“装备”是否有误。孩子一旦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就会对它发生兴趣,你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同他讨论性问题。你必须很好地理解孩子究竟在问什么问题,然后给他可靠的知识。

[用正确的词汇称呼身体的部位]为什么不能告诉孩子阴道、阴茎、乳房这些词汇呢?如果我们自然地使用这些词,孩子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孩子手淫常在睡前和醒后发生,因此,不要让孩子过早睡觉,待孩子疲倦了,有睡意时,再让他上床睡觉。孩子睡醒后,要让他立即起床,如果他醒着不起床而在被子中玩耍,极易去抚弄生殖器,发生手淫。

[父母应尽可能和孩子多接触]进行感情交流,为孩子提供轻松、愉快、有教养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温暖,只要孩子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减轻内心的紧张与孤独,那么用手淫去满足情感需要的自体刺激行为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不要给孩子穿紧身衣裤]紧身衣裤容易使会阴或阴茎受到刺激而诱发手淫,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应给他们穿宽松的内衣。

[不要惩罚和责骂孩子]有些父母常用恐吓和处罚的办法加以阻止,结果惩罚无效,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焦虑和惊恐不安,形成怯懦、敏感、自卑或孤僻等性格,这样更有可能使孩子从手淫中寻求安慰,使手淫的次数更加频繁。所以当发现孩子有手淫的习惯时,父母最好不要点破,而应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给他新颖的玩具让他玩、给他讲有趣的故事或者和他一起做游戏等,这样使孩子没有机会去手淫,在紧张而有趣的活动中,逐渐改正这一不良习惯。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把精力投入到积极的活动中去。当孩子独处时,最容易发生手淫;让孩子和同伴一起活动,多参加群体游戏,在游戏中个体行为受到群体的约束,孩子就不会去注意自己的生殖器官,从而忘掉手淫。

[适当限制活动]如果反复告诫仍没有效果,你要让孩子知道不被允许的事做了会有什么后果,比如限制活动等。

[请专业人员帮助]如果一个大孩子经常做这种不正当的游戏,你要听取专业人员的建议,也许通过医生的心理咨询,能使孩子克服这种行为。

知识导读

婴幼儿手淫在6岁前各阶段的表现:在婴儿期,健康机灵的孩子总是怀着很大的好奇去触摸生殖部位,通过触摸很自然地体会到一种快感,但是这又不同于成人的性行为。

在3~6岁年龄段,这是手淫发生率比较高的时期,在手淫时他们往往面部充血,两眼圆睁,脸颊潮红或出汗,并常伴有轻声的哼哼和不规则的呼吸声,一般每次几秒至几分钟不等,父母事后观察会发现孩子外阴充血,分泌物明显增多。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触摸自己的生殖器

■许多人认为只有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少男少女和成人才可能发生手淫,那么小的孩子就会手淫简直不可思议!其实这种现象是有它的存在原因的。

[经常逗弄孩子的敏感部位]有些孩子手淫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从小生殖器频繁地受到刺激。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部位,对刺激的感受力比较强,人们称之为“快感部位”。如嘴唇、面颊、乳头、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特别是生殖器和乳头,如果经常受到外界刺激,就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甚至会引起孩子对生殖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性欲望。

有些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经常触摸孩子的外生殖器,特别是喜欢逗弄男孩子的阴茎,一边逗弄一边开心地哄笑。生殖器在反复受到刺激产生快感后,即使成人不去逗弄,孩子自己也会去抚弄以寻求快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抚弄生殖器的嗜好和习惯。

[情感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手淫行为也与环境和心理因素有关系。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关心不够,和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感情比较冷淡,缺少亲密的身体接触和言语呵护,这就会令孩子通过自身刺激来求得安慰,通过手淫得到一种暂时的孤独情绪的排放,结果日久天长就养成了这种“自慰癖”的手淫习惯。

[不良的卫生习惯]有些父母关于孩子的卫生、清洁观念存在误区。他们总以为做好孩子脸部、手部、脚部和身体的清洁工作就足够了,往往忽略对孩子生殖器官的关注。事实上婴幼儿的生殖器官是很敏感的,它会因不卫生而受到刺激,这时孩子就会用经常抓挠的方式来消除不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快感,进而形成不良的手淫习惯。例如,孩子有蛲虫病、小女孩外阴部的湿疹或炎症、男孩子因包茎引起的包皮炎症等,这些病症都会引起外阴部发痒,于是小孩子就会用腿摩擦止痒,如此反复,会形成习惯性动作。

提早防御,避免孩子爱吃安抚奶嘴

在婴幼儿时期时,宝宝即会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情绪。于是,为满足口腔吸吮欲望,就有了吸奶嘴等动作出现。

宝宝行为案例

安安从小好像就跟奶嘴特别亲,姥姥说她是奶瓶宝宝。每当吸完奶拔出奶头的一瞬间小家伙都会哭闹不止,可是每次安安都是吃得饱饱的啊,这可急坏了安安的爸妈。除非把空奶头塞到孩子嘴里,才会止住宝宝的哭闹。时间久了,安安爱吸奶嘴的毛病还是一点没改,长期这样也影响了妈妈。后来,在照看安安时为了省事,妈妈干脆把橡皮奶头塞在安安的小嘴里,让小安安吸吮以使她安静。

专家指导

■对于爱吃安抚奶嘴的孩子,如果父母决定让孩子放弃奶瓶了,使用以下方法可以使你和孩子都感到更愉快

[事先计划]你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养成依赖奶瓶的习惯,要让孩子放弃奶瓶,要让婴儿从你本身而不是从奶瓶获得安全感。孩子喝奶时,你不要替他端住奶瓶,而是要抱住孩子。即使孩子已经学会自己拿着奶瓶喝奶,你最好也能在孩子喝奶时抱着他。

[不要用奶瓶哄孩子]孩子哭闹时,不要用奶瓶哄他,否则孩子会习惯依赖奶瓶获得安慰。绝对不能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这不利于孩子牙齿的发育。

[在婴儿6个月时开始教他用杯子喝水]孩子吃饭时给他一个杯子,这样他可以逐渐练习使用杯子的技巧。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供他使用的颜色鲜艳的杯子,以便于孩子辨认。

[选择时机]尽管医生可以提供一些建议,但究竟什么时候让孩子放弃奶瓶要取决于你的判断。当孩子对奶瓶的兴趣降低时,你要抓住这个时机,选一个日子开始训练。一旦进入训练,就要坚持下去,孩子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使用杯子。

[让孩子用奶瓶喝稀释的奶]你提前两周开始让孩子用奶瓶喝稀释的牛奶,让他感到用奶瓶喝东西很没味。与此同时,他可以用杯子喝到原汁的奶或果汁。

[不断更换橡皮奶嘴]不让孩子使用他用惯了的橡皮奶嘴,改变奶嘴的样式和大小。

[父母的态度要坚定不移]训练一旦开始就不要再动摇,不要为孩子担心,如果他有一两天少喝了牛奶无关紧要。让孩子和你一起郑重其事地把他的奶瓶包好收起来,告诉孩子他已经是大孩子了,不应该再用奶瓶,如果孩子大哭大闹一定不要让步。

[表扬孩子]每当孩子用杯子喝东西时,都要告诉孩子:他真是个大孩子了,你为他感到自豪,他的行为很了不起。

知识导读

根据统计,0~2岁的婴幼儿大约有50%会有吸奶嘴的习惯,这是因为当胎儿还在母体内时便已经自然地将手指放进口中。从宝宝出生到2岁左右进入口腔期,宝宝会藉由口腔的活动来获得满足,除了以吸吮的方式来进食维持生长发育之外,更可经由吸吮的动作促进唇与舌头附近的触觉,进而得到满足的感觉。因此,安抚奶嘴便成为宝宝身旁重要的用品。如果在此时期,父母一味地禁止宝宝吸安抚奶嘴,反而会让宝宝因为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悲观、退缩的行为。但是,长时间给宝宝用安抚奶嘴还易出现下面的不利影响:

(1)孩子长时间用安抚奶嘴,易上下前牙变形,牙齿排列不齐。

(2)长期用安抚奶嘴会引起孩子的条件反射,促进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当真正吃奶时,消化液则供应不足,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会影响食欲。

(3)安抚奶嘴用得频会将大量的空气吸入宝宝的胃肠道中,引起腹胀、食欲下降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甚至会引起孩子吐奶。

(4)如果安抚奶嘴没有经过好的消毒,会引起鹅口疮等口腔疾病,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5)长期吸安抚奶嘴会使孩子养成恋物癖。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吸安抚奶嘴

专家认为,太晚戒奶嘴,会使孩子的门牙出现“开咬”的情况。所谓开咬即上下门牙咬合位置不正确,在中间会形成一个洞,会影响咬断食物。例如吃面时,就不容易将面咬断,这多半是因为小朋友习惯吃手指或奶嘴所造成的。如果已经到了4岁左右还戒不掉这些习惯,就得看医生了。

当孩子一直吸奶嘴时,家长可以跟他说:“你吸嘴嘴我听不清楚你说话,你要拿开再跟我说喔!”或者和孩子约定好,起床后就不要再吸了,睡觉前再吸就好了。尽量不要将焦点摆在这件事上,以淡化处理的方式,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忘记这件事了。如果家长一直说,他反而更喜欢这么做,为的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因为唯有做这个动作时你才会注意到他,从而演变成一种故意的行为。

当孩子已经长了牙齿,可以吃副食品时,尽量让他们吃固体食物,唯有在口腔期得到满足,才能对于奶嘴的需求不那么强烈。

如果宝宝在四岁之后还戒不掉吸奶嘴的习惯,因吸食不好的安抚奶嘴所造成的咬合不正等问题,将永远无法自然矫正,因此父母最好在宝宝二岁左右,就帮宝宝戒除吸安抚奶嘴的习惯。专家还提醒家长,如果宝宝长期吸吮手指头,除了因为手指头不干净,容易影响上下颚的发育,甚至连手指形状、皮肤、指甲都会因长期吸食而变形。

消除紧张,让孩子远离咬指甲

在所有神经性习惯中,咬指甲是最常见的习惯,许多孩子和成人都有咬指甲和抠指甲的习惯。

宝宝行为案例

在爸爸妈妈眼里,5岁的妞妞就是他们的一片天。但活泼可爱的妞妞有个不好的习惯,爱咬指甲。为了改掉她这个坏习惯,爸爸妈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也讲了,可她就是改不掉,这可急坏了夫妻俩。

专家指导

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要尽早矫治。那么如何矫治呢?用习惯扭转法治疗咬指甲、揪头发、吸吮拇指、咬唇和磨牙等习惯是最管用的一个方法。步骤大致如下: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子。”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

在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咬指甲的欲望时,也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克服:

(5)放松手。让孩子握紧拳头直到感到手很紧张,握紧拳头数15下,然后猛地放开,这时他会感到手发热、额头出汗。让他反复做这个练习,一直做到手放松后发热和感到沉甸甸的为止。

(6)放松嘴和下巴。给孩子发出这样的指示:闭紧嘴,轻轻地磨牙,闭住嘴微笑,用鼻子深深地、缓慢地吸进一口气,吐气时突然张开嘴。反复练习,直到脸部肌肉放松为止。

(7)让孩子意识到咬指甲时的样子。让他坐在镜子前观察自己咬指甲的样子,这个方法很灵,能使一些孩子受到强烈触动。

(8)观察孩子何时何地咬指甲,避开诱发环境。

(9)提供替代物。许多孩子闲着没事做时就咬指甲,可让他做一些更好的事情,给他一个不显眼的小东西,一个橡皮球,一块光滑的石头,让他在要咬指甲的时候玩它们。

孩子咬指甲二三事

对抗反应应该是一种容易做而且与神经性习惯不相容的自然行为。例如,对有咬指甲习惯的学龄期婴幼儿来说,对抗反应就应该是用手握紧铅笔1~3分钟或攥紧拳头1~3分钟。因为握铅笔不论在教室里还是在家里学习时都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对抗反应不会引人注意。让孩子先学习辨认每一次开始咬指甲的时间和情境,一旦察觉到这种行为(例如,当手指接触到牙齿时,当手正向嘴移动时),就应立即中止行为并握紧铅笔。如果孩子当时没有笔可握,对咬指甲的对抗反应就应该用拳头,用另一只手握住它1~3分钟或把手放到口袋里1~3分钟。对孩子使用习惯扭转法时,父母应给予具体指导。

知识导读

经常咬指甲还会对婴幼儿的牙齿造成伤害,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牙齿外暴,门牙缺角,从而影响孩子的容貌。咬指甲还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坏甲床,引发出血或感染,损伤甲板,使甲板缩短,周边不整齐,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来光泽,如侵及甲沟,还可造成甲沟炎。

目前中国很多婴幼儿体内含铅量过高。除了大气铅污染外,婴幼儿玩具、食品包装和学习用品等带颜色的塑料产品铅含量较高,孩子在玩这些玩具时,手上就会沾染铅,咬指甲时就会把铅吃进体内。因而,纠正爱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婴幼儿铅的摄入。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咬指甲

孩子爱咬指甲,往往反映了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所以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精神紧张。

还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咬指甲有时候是微量元素的缺乏造成的。建议父母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微量元素的情况,如果缺乏要及时补充。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要循循善诱,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玩具(购买玩具),一块做游戏等,以转移其注意力。另外,应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有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好纠正。所以,父母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千万不可大声训斥孩子,更不能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边拉开,否则反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早立规范,防止孩子太调皮

有些家长认为,管教子女越严,子女今后的成就越大;有些家长则认为,让孩子任其自然也能成长得很好。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似乎一直在继续着,调皮的孩子就在争论中一茬又一茬地长大了。

宝宝行为案例

军阳小时候就特别调皮,他常常睡觉前在小床上翻够“跟斗”后,便开始将枕头、被子等一件一件往地下扔,还微笑着看妈妈,好象在故意“气”大人一样。

到5岁的时候,他非常喜欢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军阳的社交能力强了,可是游戏结束后,玩具满地都是,沙发巾、床单都抹上了黑灰,玻璃雕花的水杯少了……有一次,名贵香水被倒在水里,香水瓶里又灌满了自来水。孩子们在楼房里又蹦又跳,楼下邻居都要上楼抗议。

专家指导

■对于过分调皮的孩子,父母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减少零用钱]从小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必须受到扣钱的惩罚。如果孩子实在很顽皮,当月的零用钱被扣光甚至要倒扣时,你可以让他先欠着钱,然后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作为抵押。一直到下月“发薪日”,他还清了欠款才能赎回玩具。

[“吓唬”策略]如果孩子挑食,不吃蔬菜,无节制地吃糖果、巧g力、薯片或汉堡包,那么家长可以收集一些有关超重者的图片,告诉他如果再不改变饮食习惯,就会变得和这些人一样胖,再也成不了“超人”或“蜘蛛侠”。

[不要当众责罚孩子]孩子也有自尊心。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带头调皮,父母也不要当众责罚,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给孩子留点尊严。等小客人走了,再和孩子讲道理,该罚则罚。通常这么做,孩子反而更能听进去。

[适当丢脸策略]如果孩子早上起床后因为磨蹭或打闹而耽误了上学的时间,不妨就让他穿着睡衣去学校。父母还可以当着同学的面,给孩子大大的分别拥抱和响亮的吻别,对6岁以上的小“男子汉”来说,这个方法特别有效。

[及早树立规范]父母通过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孩子虽然调皮,但孩子在幼儿园就规矩得多。家里虽然比幼儿园自由,家长也要和孩子们先讲好规矩,要明白每一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规矩。比如,家里有地毯,一进门就要换上干净的鞋子等;住楼房,就不能乱蹦乱跳等。这对孩子也是教育,否则有一天他就是别人家里的顽皮客人。

[不听话就要罚站]在家里设立一个受罚点,而且最好是在能看得见客厅或厨房,甚至是游乐室的地方。当孩子顽皮做错事的时候,他必须站在那里反省,同时看着没有犯错的兄弟姐妹游戏、吃饭。

[不要指桑骂槐]孩子调皮,有的父母不好意思直接说小客人,就“杀鸡给猴看”,责骂自己的孩子不乖。可是,学龄前的孩子通常听不出父母的弦外之音,自尊心大为受损,快乐荡然无存,而其他的小客人也根本意识不到是自己不乖。

[提前防范,并时刻注意安全]家里有孩子,平时就要把一些危险的、贵重的物品,比如热水瓶、药瓶、水果刀、纪念品、首饰等收好;易碎物品也要收起来;煤气要关紧;该锁好的抽屉也要锁好;床底下、地板尽量擦干净。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不能把孩子们自己留在家里,哪怕是一小会儿也不可,要对所有孩子的安全负责。

知识导读

调皮婴幼儿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父母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父母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父母的意见。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过分调皮

同样的孩子,有的乖巧听话,有的却异常调皮,令人反感。怎样才能避免孩子的过分调皮呢?

首先,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鼓励。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极易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的婴幼儿特别调皮,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成人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父母的关注,获得父母的爱。

对于调皮婴幼儿,父母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妈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妈妈的话”。

其次,批评孩子时要讲究艺术。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调皮婴幼儿本身就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如果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把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你的孩子抢同伴玩具时,建议不要用“我是怎么教育你的啊,怎么总抢小伙伴的玩具啊”的话批评孩子,不如这样对他说:“宝宝是大孩子了,要懂礼貌,这样才是妈妈的好乖乖。”相信孩子听到这些话后,自然会感到妈妈对他的信任与鼓励,也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行为。

对症下药,改变孩子坐不住的习惯

孩子坐不住有别于多动症,不属于病态,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坐在座位上动个不停;容易兴奋和冲动,打扰他人;做事有头无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随环境分散;行动不经思考,不顾后果;经常尖叫、争吵、爱捉弄人等。

宝宝行为案例

强强6岁,他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老师说他在课堂上,没有一刻的安宁,不是抻抻前面女同学的小辫,就是和旁边的同学说话,要不就是玩铅笔盒,注意力很难集中。老师让看课文,他只看一个开头,就不往下看了,东张西望地看着别的同学。

强强的父母也说,在家里,自己的孩子老也闲不住,老要这个碰碰,那个碰碰,精力旺盛。写作业时,他也是东瞧瞧、西看看,就是不下笔。他的数学好,写得快,但粗心大意,常常写错。其他科目的作业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经常完不成。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爱活动,甚至调皮,但对于强强这样顽皮的孩子,父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专家指导

学会安静地坐着对小孩子来说是最难的一课。即使只让他坐上几分钟都会感到很难熬。小孩子未必能够理解父母所说的“好好坐着”究竟是什么意思,而父母也不能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但是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训练学会在饭桌前、候诊室及其他场合坐上很长的时间。

■孩子坐不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纠正

[打拍子的训练法]如果你的孩子1岁左右,你把他放在椅子上坐好,告诉他你要看他能否在你数数时安静地坐着。你用手比画着数到5,然后为孩子能好好地坐着鼓掌,并抱抱他,让他在地上跑一会再继续练习。这一次,你可以数到10或更多一些,并再次鼓掌和拥抱。这样逐渐训练孩子延长坐着的时间,而你的兴高采烈则可以使孩子感到成功的快乐。

[“我是木头人”游戏]和孩子面对面坐好,让孩子把手放在膝盖上,孩子当然可以呼吸,但他必须像木头人那样一动不动,甚至动动手指、耸耸鼻子也不行。练习之后,孩子可以保持1分钟不动,有些孩子甚至可以坚持5分钟或更长时间。每隔几天做一次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一定要表扬孩子每一微小的进步。

[强化正确行为,坚持正面引导]坐不住的孩子有时若能安心游戏和作业,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某件事时,就应及时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如果乱跑、大喊、恶作剧则应给予批评或取消某种权利。

[开展活动,培养孩子兴趣]利用孩子爱玩的特点,让他多参加一些有趣而又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活动,如搭积木、玩橡皮泥、拼图游戏等,开发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延长他们活动的时间。让他长时间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培养注意力最好的方法。这种品质会自然过渡到学习活动中。画画、学习乐器等活动有助于培养长久集中注意力的品质。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强迫。

[创设安静的环境]如孩子学习的房间应少放杂物,多放些玩具(购买玩具)、图书、文具;适时关好门窗,以免周围噪音刺激。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地玩游戏机,看电视时要让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并严格控制时间。

勿在孩子玩耍、读书、听广播、学习时干扰、打断他;避免岐视或责骂孩子;可以给孩子提要求,但不要过高。

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和孩子约定完成奖励、完不成惩罚的条款。每天对照检查,养成当日事当日毕的习惯。作业限定时间,让他挑战自己,享受专心高效完成任务的乐趣,不过分苛责或迁就他。

知识导读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爱活动,甚至调皮,对于孩子都是必要的。但是,事情要有限度,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例如,过度地好动,就是多动症的隐患。

临床研究发现,发生多动行为的孩子,几乎都在出生后8个月以内,这个阶段被称为感知运动能力发展期。若这个阶段调控失误,就会造成感知与行动之间的联系产生障碍,于是情绪不稳定、冲动,难以抑制自己的行为,不停地动来动去,不能持久。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坐不住

排除病理性的多动外,对于一般好动的孩子,应既要满足好动的需求,又要积极引导、有所限制。

■下面推荐的几个建议家长不妨尝试一下:

(1)改善不利环境的影响。孩子活动环境噪音大,或有其他干扰时,最易分散注意力,使他们难以静心,坐立不安。

(2)消除紧张刺激。过多的刺激和情感上的不满会导致孩子多动。例如,有的孩子长时间地玩游戏机,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不能平静;有些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正常活动,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体罚,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导致孩子在家坐不住而到处乱跑。

(3)避免孩子做活动量过大、过久的运动。家长不要勉强孩子参与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

(4)改善不良卫生习惯。孩子到了四五岁,最喜欢乱坐,家长还让他穿开裆裤,引起了下体的一些疾病导致孩子坐下来以后老觉得痒痒,因此动个不停。

此外,对于闲不住的孩子,每天都要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尽兴活动,让他们的精力充分发泄。尽兴活动之后,安排孩子安静活动,必要时可以软、硬兼施稳定孩子。总之,每天一定要有一定的时间段让孩子安静下来。

适时引导,让爱告状的孩子闭住嘴巴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常向老师或别的小朋友家长告状。例如,遇到紧急事件,一大班束手无策的孩子几乎倾巢而出,叽里呱啦,直闹得惶恐不安。

宝宝行为案例

“妈妈,刚才在外面玩的时候强强推了我!”“妈妈,今天上图画课妞妞抢我的水彩笔!”……像这样的告状,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并不陌生?他们时常跑过来,或者流着泪水,或者极其认真,向你叙述他的小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坏事”。

也有的爸爸妈妈曾为此苦恼,他们觉得孩子就像“检举员”、“侦察兵”,虽然道德勇气值得嘉勉,但长久下去,孩子很可能就不受小朋友欢迎了。可如果让孩子别去告状,又担心孩子会混淆是非对错。

专家指导

■如何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呢

(1)对孩子能够监督别人的行为应给予适当的肯定,爸爸妈妈首先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情,这能让他感觉安慰。

(2)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比如为什么抢小朋友玩具,和小朋友争吵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了别人。了解事实后,和孩子一起分析,把握尺度,公正裁决,让孩子明白处世的原则。爸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如果他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你可以提供给他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总之,要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对付这些难题。长久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他们已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经验,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也要巧妙地提醒孩子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3)告诉孩子有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遇到事情要先学着自己处理,在自己处理不了的情况下,才考虑请求大人或小朋友的帮助。这样,会让大家觉得你很能干,小朋友和老师都会喜欢你。

(4)不要对孩子的“告状”行为表示赞赏、鼓励,否则就会强化孩子的行为而使其养成习惯。

(5)要鼓励孩子在发现别人的缺点错误时,勇于正面指出,并时刻注意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塑造孩子刚强、正直的性格。如果孩子这方面做得不错,不要吝惜你的夸奖与赞美,“你的确做得很棒,以后也要这样做。”这会使孩子感觉到你看见了他的努力,同时也能转移他的注意力,不再纠缠于“告状”本身。

(6)适时引导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试着告诉孩子,虽然我们定了这样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别人不按照这个原则来做就是错的。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即使是规矩也是千差万别的。科学研究也证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就会认识到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众人或彼此同意的情况下也能做一些更改。

(7)父母、教师要多沟通。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实际处理能力又相对偏弱,因此常用的方法是向成人求助。这时老师、父母都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帮助孩子明辨是非,锻炼能力。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改掉这一毛病。

宝宝行为二三事

遇到大小情况,孩子们为什么都热衷于去“报告老师”、“报告家长”?也就是孩子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

[寻求保护心理]孩子往往具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于是在集体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意见不和或利益受损等纠纷,致使一方或双方产生委屈、愤怒等情绪。因此,他们就会告诉教师以求得公正裁决,使自己委屈的心理得到平衡。

[渴求关注与认可]在年龄小的孩子眼里,老师或父母是最受崇拜的。孩子们惧怕被老师和父母忽视,尤其对于老师的称赞十分在意。这就促使有些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来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认可,“报告老师”不失为讨得关注的好办法,因此这类学生对“告状”充满浓厚的兴趣,常常积极发现问题。

[逃避责任心理]有的孩子与别人产生纠纷或做了什么错事时,往往害怕自己承担责任,而先到老师那儿去告状,这种告状很可能是“你推给我、我推给你”。这一现象在年龄小的孩子中并不少见。

[寻求帮助心理]有些小学生已初步具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正义感较强,见到与自己无关的纠纷能挺身而出,但缺少方法、手段去解决,很自然地去找老师求助。

把脉孩子“爱告状现象”,了解其行为暗藏的心理动机才是关键。只有发掘出孩子外部行为的内在动机,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知识导读

孩子的这种“检举”、“揭发”性质的告状,正面地讲,其实是表明他们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能够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好坏”“对错”的评判。他们在告发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的是家长及长辈们的肯定,从而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希望告诉给家长“我知道怎样做是更好的”。

而另一方面,也是普遍被家长和老师们烦恼并担忧的: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孩子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错误,不仅难以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也使他不能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加以足够的重视。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爱告状

如何避免孩子的告状行为,是让很多父母都头痛的问题,爸爸妈妈们害怕孩子的这种告状会逐渐演变成一种爱打小报告、不厚道的行为和心理。可同时很多父母又觉得,如果做父母的对于这种揭发不好行为的告状置之不理的话,会挫伤孩子的这份正义感,养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性情。

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让孩子明白告状是不受欢迎和鼓励的,以此来淡化孩子告状的心理。父母可以让告状的孩子描述一下事情的具体情形,让孩子告诉父母怎样是更好的、是对的,然后针对孩子正确的地方给予表扬,主要是鼓励孩子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好的、正确的方式去做,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对“对的”东西的兴趣上,而不是和他一起去强调告状本身和别人如何做错了上面。

如果被告是认识的小朋友,父母要从他们的身上找出一些自己孩子没有的优点,教导孩子虽然别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们同时也有你所没有的优点。

同时,父母要特别注意遏制孩子产生那种因为嫉妒或故意贬低别人,而告恶状的心理,因为这就是绝对不健康的了,父母应教导孩子在与小朋友玩耍时要以态平和。而是要心态平和地继续与小朋友玩耍。

多多训练,调整注意力差的孩子

注意力是一种多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并且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大脑的额叶、脑干、丘脑在调节随意注意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宝宝行为案例

文文6岁了,她性格活泼好动,记忆力也较好;但上课总是不能专心,无论上什么课,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总是听一会儿就动,要不就走神。很多家长都存在和文文妈妈一样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专家指导

■对这些注意力差的幼儿,父母可以从多方面加以适当训练

(1)弹琴数数。由家长或老师弹琴,每弹一个音,让孩子数一个数,弹到某一个音时就停下,叫孩子说出一共弹了多少个音。

(2)拍球数数。由一个孩子或大人拍球,每拍一下,让别的孩子数一个数,拍到一定数时,突然停下,看孩子能否说对拍球的总数。

(3)物品变位。在桌子上摆几件物品,让孩子看清楚后,令他转过身去,将物品变换位置或取走其中的一两件物品,再让他转过身,说出物品的变位,或者说出被取走物品的名称。

(4)数字变位。在黑板上顺序贴出由1到10的10个数字,让孩子观察并认识这些数字,然后让他转过身去,把个别数字交换位置或者取走,再让他转回身来,迅速说出哪个数字变了位置或者已被取走。

(5)复述图画。给孩子看一张或一组有趣的图画,然后移开,让他复述所见图画。

(6)看几何图形数数。在黑板上画出按由易到难顺序排列的几何图形,让孩子对各类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判断和计数。这样既能训练他的注意力,也能训练其观察力,提高思维能力。

(7)从孩子有兴趣的事着手。如拿本照相簿,为孩子讲述他出生、成长的故事;欣赏孩子的劳动作品,听听他小脑袋里在想什么;观察渔港里的小鱼,池塘里的蝌蚪……

(8)建立秩序感。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在学习物归原处、整理个人物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作息上也要有规律,生活规范要建立。在执行过程中,家长要严格而不严厉。

(9)让孩子经常练习一些如拍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体育活动。当孩子能够熟练地在平衡木上走动,或者玩滑板时,可以在他玩的同时,训练他接投球,这样既能训练其动作,又能训练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纠正起来比较困难,也容易反复。但是要下决心去纠正,也没什么纠正不了的毛病,只是家长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纠正,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注意的是:开始时家长给孩子定一个起点,起点相对要低。比如孩子可以持续5分钟不分心,那么起点定在4分钟左右。孩子持续到这个标准以上,家长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可鼓励孩子的信心和兴趣,争取注意力能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一般说,小学的孩子能够持续用脑15~30分钟,达到这个标准,也就不算注意力不集中了。

知识导读

出生3个月的婴儿,由于条件性定向反射的出现,开始能够较集中地注意一个新鲜事物;五六个月时能够比较稳定地注视一个事物,但持续时间很短。随着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孩子从出生后的第二年起,开始对周围很多事物感兴趣,也能稍长时间地集中注意某一个事物,专心地玩弄一个玩具(购买玩具),留心注意周围人们的言语与行动。

到了幼儿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去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或者听讲故事。由于学前幼儿仍以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例如四五岁的孩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故事,突然窗外传来一群孩子的欢笑声,他们的注意就会立即转向窗外。

曾有研究报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递增: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力10分钟左右,5~7岁15分钟左右,7~10岁20分钟左右,10~12岁25分钟左右,13岁以上30分钟。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注意力差

有意注意在孩子入学之后,在教学的影响之下断续进行,但有意注意的形成却是孩子入学准备应有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说,孩子在幼儿园通过参予活动所达到的一定目的,如组织参与游戏,尤其是参与一些比赛性的作业或劳动,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任务,他们就会不断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会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

家长最好在孩子两三岁时,就给他们一张固定的小桌、小椅子,离成人交谈场合远一些,离电视、厨房也远一点,总之干扰愈少愈好。孩子一旦坐下来看书,玩玩具,就尽可能让他维持长一些时间,来了客人也不一定非要打断孩子要他表示礼貌。家长讲故事也要专心地讲,尽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时间长一点,不要讲几句又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不要随便中断。即使孩子捏泥人、做手工,也是大脑连续的活动,家长最好不去干扰他的思路,这样就能使孩子逐渐养成沉浸于内心活动的习惯,不容易分心。

孩子入学以后,家长要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孩子在完成作业时,除了固定桌椅外,与学习无关的摆设(如画片、小玩意等)要一律撤除。孩子坐下来写作业看书以前,要求孩子准备好笔、墨水、橡皮等学习用具,喝水、上厕所等琐事也最好不要等到坐下写作业以后才又想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一坐下来就能很快地进入思考状态。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流畅灵敏。

消除紧张,孩子口吃好策略

如果孩子讲话困难,总是犹豫、重复一个音节或短语,那么,他可能有言语不流畅或口吃问题。但大多数孩子在学说话时都会有此过程,不必经过治疗,也有可能顺利地通过此阶段。

宝宝行为案例

军军原来聪明可人、能说会道,但现在总是沉默寡言、无精打采。偶尔说句话,明显地磕磕巴巴。妈妈感觉不对头,急忙纠正孩子,让孩子慢点说,将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一遍。可能是军军不愉快,也可能是妈妈的紧张神情让军军感到奇怪,军军还是说不好。而后的日子更让妈妈失望,儿子说话的问题不仅没有被纠正过来,口吃反而越来越加重了。妈妈特别着急,带着军军到婴幼儿咨询机构。慈祥的奶奶慢声细语地和军军说话,军军的回答又很正常。到了婴幼儿乐园,军军玩得高兴了,说话时口吃并不明显。但是爸爸或妈妈一注意军军,希望他能说得流利一些的时候,军军说话就好象挤牙膏一样,半天才说出来几个词。

专家指导

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矫正重点就是解除小儿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教育和引导。父母应使口吃小儿在说话时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说错了不训斥,引导孩子讲话时放慢速度,随心所欲、从容不迫地讲话。还要注意孩子讲话的节奏和语调,从而增加语言的韵律和轻松感,孩子的口吃就会逐渐地、自然地得到矫正。

■还可采取下列措施

(1)爸爸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关注点不要放在孩子“话说得怎么样”上,而是要鼓励其敢于张口,且不要着急,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不要让孩子过多地背诵他无法理解的诗词、文章;千万要阻止孩子出于好奇模仿口吃者讲话的行为;不打骂、不溺爱,使孩子建立充分的自信。这将有效地纠正和避免小儿口吃。

(2)叮嘱孩子说话时不要太用力,要放低音量,用轻柔的音调讲话,要有节奏地发音,恢复语言的正常节律。

(3)说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时要进行诱导,也就是缓慢地、轻轻地诱导着发出音,并逐渐变响,然后过渡到第二个字。

(4)平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慢慢说话的习惯,还可让孩子每天朗诵几首儿歌或诗歌。

(5)要让孩子多与别人交谈,尤其是讲一些个人愉快的经历,因为此时孩子不紧张,也就不会出现口吃了。

(6)每当孩子口吃有所改善时,父母要给以鼓励,以巩固成绩。

一般来说,经过上述几项措施,孩子的口吃习惯会慢慢得到纠正。

婴幼儿口吃二三事

家长首先不要把孩子的口吃当作一件过于严重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不对应性是3岁左右的孩子出现口吃的最重要原因,即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不同步造成了孩子的口吃。家长如果了解了婴幼儿的这一发展规律,就不会因为孩子出现口吃而焦虑万分了。

但是,我们要求家长不要过分看重孩子的口吃,并不是说家长在发现孩子口吃时不予理睬,不予矫正;相反,矫正小儿口吃问题关键在父母。孩子口吃,家长们往往要找医生来治,殊不知,3岁左右的幼儿口吃是一种语言功能障碍,一般没有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患了口吃,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家长的耐心诱导才称得上是“良药”。

知识导读

■矫正幼儿的口吃,找到原因是最重要的。有一些诱因可以导致孩子口吃

[模仿]婴幼儿时期模仿性很强,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认为这样说话好玩,学久了就形成了习惯,再想改就困难了,口吃的“传染性”很强,1到3岁幼儿语言模仿能力最强,因此最易患口吃病。

[惊吓]由于突然或持续惊吓,或父母对孩子教育不当,引起口吃的并不少见。

[生病]小儿长期患癫痫、麻疹、鼻炎、扁桃体炎或肥大、鼻窦炎及喉科疾病,在病中或病后易造成口吃。

[抑郁]孩子情感抑郁,没有说话的欲望,导致口吃。

[紧张]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或者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会发生“失语症”,进而导致口吃。

由上可见,孩子的口吃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那么矫正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解除孩子说话的心理障碍上,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教育和引导。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口吃

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开朗、大胆、自信的孩子即便发生过口吃,因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在内心感受上,一般都能较快地得到改善。反之,敏感、懦弱、急躁、退缩的孩子,可能会演变为继发性口吃。

根据孩子言语表达的情况,可以教他朗诵歌谣,念“顺口溜”,给孩子讲笑话、讲故事。孩子在玩耍时是最放松的,可以边玩边说,当注意力放在动作上时(注意分散),也能有效地缓解口吃现象。

当孩子出现口吃时,不要嘲笑他们,以免其出现自卑心理而缄口不语;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给予积极的正面强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平时说话时出现一些口吃的症状便严厉批评、大声训斥,并急于矫正,要求孩子立刻“再大声说一遍!说清楚一点!”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时候孩子胆子小,在家长的严厉批评面前会对说话产生压力和反感,口吃可能更加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甚至不敢说话了。任何加重孩子紧张心理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哪怕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也是错误的。

必要时,爸爸妈妈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话重复孩子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既是表示理解,也是在教给孩子怎样正确的表达。千万不要让孩子像改错似的自己重复,这样会造成孩子在张口时由于内心紧张而加重口吃。下面是一些你和孩子交谈时应注意的问题:

(1)用轻松的停顿的方式交谈,讲话前可以先停顿几秒。你轻松的言语比任何批评和建议(比如“慢一些”“再来一遍”)都会更有效。

(2)减少提问的次数,孩子们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比回答问题时讲话会更自如。

(3)当孩子口吃时,用你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和他沟通,表示你正在听他的内容,而并非关心他是怎样说的。

(4)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选择他想要做的事情。这种安静、平和的方式会使他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知道,父母愿意成为他们的伙伴。当孩子再大一些时,可以在孩子愉快的时候,让他谈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5)家庭应建立学习交谈和聆听的习惯,对于口吃的孩子,当他们在不被打断、能有人很认真地注意听的时候,讲话会很容易。

(6)观察你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减少批评、打断、提问和快速的言语。

这些建议,无论是对有口吃还是无口吃的孩子,都会给他很大的支持,从而建立自信心。

膳食调理,巧治流口水

淌口水,医学上称为流涎,是因为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唾液腺还不完善,加上幼儿口腔浅,孩子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液体导致,属于婴幼儿时期的正常生理现象。随着月龄的增大,这种流涎会自行中止,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流口水,则有可能是神经或内分泌系统发育不好,或口腔有炎症、消化不良等,必须进行诊治。

宝宝行为案例

奇奇有80d了,从两个半月开始就老爱流口水,躺着的时候还好,抱起来后口水就老往嘴角流,有时候躺着玩还总是被口水呛到,奇奇妈妈喂了一些猴枣散,可还是不见效。

专家指导

中医对小儿流涎症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认为主要是“脾失调摄”所致,可分寒热两种情况。属热者流出的口水黏稠,口角潮红糜烂,多兼有口气臭秽、小便短赤等症;属寒者,流出的口水清稀,口角虽然糜烂,但局部灰白不红,常伴有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表现。下面介绍几则简便验方。

(1)青果10g,石斛15g,灯心草2g,生地15g,加清水400ml煮取100ml,去渣,再与雪梨汁50ml混合,每日服1次,可连用7~10d。适用于偏于热症者。

(2)儿茶5g,冰糖适量(以甜为度),煎汤代茶饮服,连服5d。

(3)淡菜20g,西瓜皮50g,放入锅内加清水400ml,煮至150ml,去渣,加入冰糖24g溶化,凉后即可随意服用。每日1至2剂,连服7至10日。

(4)炒白术12g,益智仁8g,共研细末,分成12包。每日2次,每次1包,用温开水调服或加入饮食中食之均可,适用于寒症流涎。也可每天用白术粉10g加食糖适量,一起蒸食,坚持服用,疗效理想。

(5)用天南星30g,研末醋调,晚间敷涌泉穴,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一般2~4次可愈。

(6)用白矾30g,加清水煎沸,倒入盆内,待温后浸泡双脚,每次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3~5次即可见效。

小儿流口水二三事

小宝宝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唾液偏酸性,里面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而口腔内有黏膜保护,不致侵犯到深层。但口水流到皮肤时,易腐蚀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

宝宝流口水时应注意:应该经常帮宝宝擦拭不小心流出来的口水,让宝宝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以避免湿疹的发生。可用柔软的布(棉布最佳)给宝宝擦口水,棉布要经常洗烫;擦去口水时,不可用力,轻轻将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损伤局部皮肤;常用温水洗净口水流到处,然后涂上油脂,以保护下巴和颈部的皮肤。

知识导读

3~4个月的婴儿已逐渐开始添加含有淀粉的辅助食品,唾液的分泌量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孩子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牙槽较浅,闭唇与吞咽动作还不协调,因而常出现流口水现象。孩子到6~7个月以后,由于正在萌出的牙齿常常刺激口腔内的神经,造成唾液的大量分泌,又会出现流口水现象。因此,6个月前后的婴儿如没有其他不舒服,流口水大多是生理现象。等到孩子吞咽功能发育完善,这种生理性的流口水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可是,如果你的小宝宝患了口腔炎、舌头溃疡等疾病,导致唾液的分泌急剧增加,而且因为口腔及咽部疼痛得厉害,常常造成咽口水困难。于是,常表现为口水突然增多,而且是黄色或粉红色的,有臭味。如果是这样,应立即去医院找医生就诊,千万不能延误病情。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流口水

唾液除了具有湿润口腔、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外,它还能把进食后剩余在口腔里的食物残渣清除,以保护口腔的清洁;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能把口腔中有害的细菌杀灭。因此,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引起,暂时性的流涎并不需要治疗,只要酌情补充富含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的食物就可以了,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当然,过度持续性地流涎对小孩还是有影响的,家长们必须引起重视,同时应懂得如何护理。

(1)由于小儿的唾液常呈酸性,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尤其是小婴儿的皮肤娇嫩,若颏、下颌等部位经常受浸泡会引起皮肤发红甚至糜烂。因此,为了保护小儿这些部位的皮肤,应该经常用温水洗净、擦干并涂上护肤霜,同时应经常更换围涎巾。尤其在冬季,如果小儿流涎不止,胸前总是湿漉漉的,甚至结块发硬,会给孩子带来不适。

(2)与小儿嬉戏时不要随便捏弄孩子的面颊,以免刺激唾液腺而加重流涎。

(3)要遵守添喂辅食的原则,这是训练宝宝吞咽能力的最好方法。从宝宝4个月开始,妈咪就可以加喂辅食,在从泥、半固体至固体的逐渐添加过程中,除可让孩子适应成人的饮食外,还可训练咀嚼、吞咽的能力,对宝宝口腔肌肉的运用有绝对的帮助,妈妈千万不要偷懒。但提醒妈妈应使用正确的喂食方法,以免给宝宝错误的示范,剥夺了宝宝初期咀嚼训练的机会。

(4)用按摩止孩子流口水。孩子仰卧,家长用掌心在其腹部作顺时针按摩,5分钟为宜。或是孩子俯卧,可用中指指腹按揉脾俞、胃俞两个穴位,各1分钟。

精神安慰,孩子恋物可以避免

你的孩子会经常将自己的旧包被、洋娃娃之类的东西紧紧地抱在怀里吗?一旦你从孩子的怀里夺去这些东西,他(她)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迟迟无法入睡吗?这就是孩子恋物了。

宝宝行为案例

4岁的帅帅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从1岁时一直玩过的那只玩具熊,尽管在她的“百宝箱”里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崭新的玩具熊,但她一点也不喜欢。爸爸妈妈极尽“哄劝利诱”之能事,要帅帅放下那只又脏又旧的玩具熊,都遭到了帅帅近乎拼命式的反对。

几年来,不论帅帅是到爷爷奶奶那儿,还是到叔叔婶婶家,甚至是跟着父母到外地旅行,旧玩具熊一直是第一重要的东西,必须得把它紧紧抱在怀里,甚至用嘴撕咬着才能安静下来。如果她发现旧玩具熊没带,一定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迟迟无法入睡。最后,妈妈以讲卫生为由,将帅帅的玩具熊扔到了垃圾站去,结果帅帅哭了整整一天,水米不进。

专家指导

婴幼儿教育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争取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具体方法如下。

■你可参照以下内容进行尝试

(1)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状况。注意拥抱和拍抚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出一幅好画或弹出第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拥抱更多的是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一种无声的和解方式。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做他的“精神保险带”。

(2)准备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来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在睡觉之前,可以利用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获得平静以及心灵的安抚,从而减少对某特定物品的依恋。

(4)睡觉时,妈妈可以讲一讲故事,在房间里点一盏小灯,减少孩子一个人独睡的恐惧。

(5)设置一个情节,让孩子把所“恋”之物送给她最喜欢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欢那条粉红色的毯子,又喜欢阿姨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可以建议她把小毯子送给小宝宝,做个小姐姐。

知识导读

婴幼儿时,宝宝就能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以安抚情绪。例如,为满足口腔吸吮欲望,就有了吸奶嘴、手指等动作出现;为满足触觉的舒适,就出现了抚摸棉被角,或是熟悉的柔软毛巾、毛毯、棉质纱布、玩偶、枕头等方式。这些替代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有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使孩子得到安全和快乐,还能使孩子产生自信,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应能力。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生活规律与人际关系的发展,多数孩子会慢慢转移对这些替代物产生的依恋情形。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恋物行为听之任之,也会产生负面效果。不仅给孩子身心成长带来重大考验,随着生理发育的需要,甚至可能引发为恋物癖。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恋物

婴幼儿“恋物瘾”就是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这些幼儿容易出现在:

(1)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在婴幼儿卧室里单独入睡的家庭;

(2)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

(3)虽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的家庭;

(4)孩子与暴力动画相伴成长,与电视长期为伍的家庭。

避免孩子恋物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爸爸妈妈们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能抽出很多时间陪孩子吗?我经常抚摸、抱抱孩子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恭喜你们,更要恭喜你的孩子。

如果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甚至都是否定的,那爸爸妈妈们得赶紧改变一下自己的抚育风格,多陪陪孩子,多安抚安抚孩子。或者按以下方式去做,都可以避免孩子恋物的发生:

(1)适当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因为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恋物的陪伴。

(2)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有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对孩子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3)弄清九成以上恋物婴幼儿会被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后,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

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它的表弟们),让孩子选择使用的话,孩子恐怕就会领悟到:这是无生命的物质,而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4)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多带孩子做室外活动,多交几个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找准症结,帮孩子克服犟嘴

孩子“犟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大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犟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宝宝行为案例

大伟今年六岁了。大伟的妈妈说:大伟除了淘气就是比以前更加喜欢犟嘴,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而且对我提出的要求,即使解释半天,他也未必答应,要么他就提出更多的要求。有时他简直是无理取闹,比如我让他洗澡,他以针尖大的伤口为借口不洗,当我告诉他没事,不疼,勇敢点儿,不洗太脏了时,他却说“你让我洗你今天就别睡觉”。每次他这样说话时我都告诉他不对,却不见效,很令人头痛。逆反心理这么严重,是否是我的方式有些欠缺?我很头疼。

专家指导

■孩子“犟嘴”,做父母的先不要生气,可试试以下的办法

[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你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予以接受。从而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父母要做好引导]孩子之所以犟嘴就是因为开始的时候家长没有制止,所以家长要做好引导。当孩子犟嘴时,用眼睛看着他,这时候大部分孩子就会意识到错了,接着父母应积极引导他们,让孩子自己说出哪里错了、错在哪里,这样犟嘴现象慢慢就会越来越少了!

[冷处理但不要默不作声]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父母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当然,对批评者的感谢更能体现出接受批评的诚意。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包括: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允许作出解释]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解释时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批评者一视同仁]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对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应虚心接受。

知识导读

有时,孩子是为了掩盖过失而“犟嘴”的。在我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容忍孩子的这种“犟嘴”。有许多家长在这时往往会以拳头代替教育。因为在家长看来,这种“犟嘴”就是撒谎。如果我们能冷静地分析一下,也能从这种“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缘由”。

幼儿心理学认为,当婴幼儿开始掩饰自己过失时,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并且学会拿它来和自己的行为相对比,作出初步的道德评价。又由于幼儿期的道德观念并不十分稳定,因此,在一定的环境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事后,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起作用了。他们往往知道自己错了,可又怕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怕被权威——大人认为是“坏孩子”,于是就通过“犟嘴”来掩饰过失,力图保住“好孩子”的形象。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犟嘴

小孩子为什么会不大听大人的话呢?为什么会犟嘴呢?怎么样才能让小孩子听大人的话呢?这些可能正是做父母的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原因很简单。心理学家指出婴幼儿智慧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动阶段、具体运动阶段和形式运动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婴幼儿正处于前运动阶段,此时的孩子各种感知运动开始转化为表象,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概念也在迅速地发展着。

同时,婴幼儿的非言语表征和言语表征能力也在迅速变化中。思维方面,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并依赖直觉活动的帮助,表现出思维的直觉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自我中心主义——深信自己想的就是别人想的,认为自己的思想永远是对的。家长知道了问题的症结,那该如何解决呢?家长在坚持以激发和支持婴幼儿兴趣与需要为原则的前提下,建议做到下面两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孩子“犟嘴”时,家长应避免生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定性为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当然,更不应该呵斥怒骂孩子。应当分析孩子“犟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

方法适当,避免孩子“人来疯”

“人来疯”的孩子平时表现正常,但是有客人来时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得异常兴奋而且不听劝告,给父母带来许多麻烦,也使客人很尴尬,弄得大家不欢而散。

宝宝行为案例

明伟平时在父母眼中是个听话的孩子,可家里一有客人来访,明伟就变得异常活跃、顽皮:上窜下跳,大喊大叫,还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硬拉着客人和自己格斗,有一次把客人的衣服钮扣都扯了下来。父母的话也变成了耳旁风,越是不让他干的事他越是干得起劲,客人也不好意思发火。有时父母实在面子挂不住了,把明伟拉到一边揍得大哭,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可下次家中来客人时,明伟的表现依然如故。

专家指导

■针对以上原因,家长不妨这样试试

[平时带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可经常带孩子外出交往,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及礼貌行为。在家中,则要培养孩子独立游戏、不纠缠大人、不妨碍大人做事的习惯。

[积极暗示孩子]客人来后,可以向客人介绍一下孩子的一些情况,稍加夸奖与鼓励。如“我家孩子非常懂事,最会自己玩了”等。当孩子仍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时,成人可以继续暗示道:“客人阿姨最喜欢听话的孩子,快去自己玩吧!”与此同时,可以用较严厉的目光或稍用力地拍孩子的肩膀,暗示自己的不悦。

[家长可以找个借口叫他离开]即事先安排好有趣的事让孩子暂时回避,如去邻家或门口玩。当孩子没地方去时,也可以取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或图书,并拿些糖果点心给他。对于表现欲较强的孩子,当客人来后,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他在客人面前表演一些小节目,如唱首歌、背段儿歌等。

[充当助手]来客人前,家长可以先给孩子介绍一下客人,然后让孩子作为小主人参与到招待中来。“请你帮我摆好椅子,想想让客人坐在哪里?”客人来了可以让孩子端上水果,或拿条擦手巾。这样把客人也作为孩子的客人,孩子就能逐渐学会社交礼仪。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知道有客人来时自己该怎么做了。

[提供舞台]让孩子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唱个歌、弹段琴、画幅画;也允许他们和客人自由地谈天说地。由于有客人的注视,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棒。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可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客人的夸奖,更是孩子以后努力的动力。

[转移兴奋点]如果成人之间的谈话确实不适合婴幼儿的加入,就可以转移孩子的兴奋点。“你喜欢的动画片开始了!”“你今天还没有浇花呢,浇完花还要拿报纸!”使孩子的注意力恰当地转移,就可以避免他们表现出特别兴奋的反常行为。

[与小伙伴交往]如果客人中有小伙伴在,那就可以让孩子负责招待他的小客人。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既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可以在同伴中找到童真的乐趣。

[奖惩法]客人离开后,可以和孩子认真谈谈他刚才的表现。好的或知道做错的,应及时给予奖励;差的要批评或取消本来要带他去公园的约定,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

知识导读

从客观上分析,孩子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善,外界稍有刺激就容易兴奋,而且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有的家庭不常来客,一有客人来对孩子的刺激就更强烈。另外,孩子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客人来了,父母只照顾客人而冷落了他,这时孩子则会故意做些一反常态的举动来表示不满。

从主观上分析,孩子的行为习惯较差,不懂得应该怎样面对客人。而且知道有客人在,父母不好意思训斥自己,因此更加放肆。还有的则是孩子表现欲较强,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又不会掌握分寸所造成的。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人来疯”

“人来疯”的孩子优点多多,成年人有这种意识,不要指责多于引导,批评多于表扬。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以表扬为主,这才是积极的教育。

“人来疯”的孩子比较活泼,他们往往爱与人交往,学会交往是婴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父母要鼓励孩子这样做。另外,这类孩子也比较聪明,他们喜欢自己能够博得别人注意的感觉。为了赢得称赞,往往要搞些小把戏,或者讲些自己十分得意的成绩。这都说明这些孩子很要强,并善于表现自己。

有些“人来疯”的孩子比较善于学习,他们能从别人那儿发现自己好奇的地方,了解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一有客人到来,便抓住客人追问许多问题,或者叫人家讲他没有听过的故事,希望别人能给他带来更多的知识。

当然,这些孩子还存在缺点和不足,如喧宾夺主、妨碍大人交谈、有失礼貌,让客人哭笑不得,等。因此,对这类孩子的教育要从表扬入手,不仅要纠正他们的过分行为,还要教给他们怎样与别人交往。家长不必当着客人的面斥责或处罚他,可以暂时地“忽略”他一下,千万不能只图清静,简单地训斥或打一顿了事。

这样,孩子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事后,可以向孩子讲清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讲礼貌的道理,不要去嘲讽他,更不要等客人离开后“秋后算账”。

适当控制,避免孩子随意乱跑

在公园和各种人多的公共场所,孩子兴奋后就会挣脱大人的手跑来跑去。有一种“感统失调”的观点可以这样解释:当孩子被外界大量的刺激所包围时,他的小头脑一下子失去了判断、过滤的能力,外界的任何一个小刺激都能让他高度兴奋。

宝宝行为案例

四岁的阳阳是个长得很招人喜欢的孩子,可他有个小毛病让当家长的很担心,只要一出门他就会挣脱大人的手疯狂地向前跑,强行拉住他就蹲在地上不走了,你一松手他又开始跑。在公园和各种人多的公共场所,他兴奋后最感兴趣的就是挣脱大人的手跑来跑去,要是不控制他他会跑到恶心呕吐的程度。

还有一次,阳阳和大人一起外出,他自己跑到别人的办公室,和一个不认识的伯伯玩起来,大人找他喊他也不答应。

专家指导

对于到处乱跑的孩子应该教会他紧跟你的方法。对孩子来说,学会出门时紧跟着大人,任何时候都不会为时过早。

(1)从小训练。第一次带孩子出门时就要训练孩子学会紧紧地跟着你,即使你可能不拉他的手。当然,绝对不能把孩子独自一人留在一个地方或者让他跑开太远。也不要想当然地认定孩子跟在你身后,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动向。

(2)在出发前,与孩子达成共识,给他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去花坛边走,而不去树林边走。当他被其他刺激所吸引时,必须在第一时间里就纠正他。如果他不守诺言,就取消计划回家。让自闭症的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是训练的指导思想之一。

(3)在安全的地方放任孩子乱跑。采用强制控制的方法,不会有好的结果;与其拉着他不跑,不如让他多跑。

(4)最好让身强力壮的男性跟他跑,若只能拉住他不放,就会失去一个现场活生生的教育机会。

(5)跑的时候,不要光跟在后面傻跑,要动脑筋,要把握孩子的方向。

(6)准备他最喜欢的食品饮料,在需要他停一停的时候(更多是你自己需要喘口气的时候),让他停停,换换脑子。

(7)期望要合理,不要太高。不要指望3岁的孩子能够站在那里耐心地和你一起排队,也不要想象2岁的孩子能够容忍一个讲座,更不要指望孩子能高高兴兴同你逛上半天商店,孩子会很不耐烦。孩子到处乱跑或者赖着不动都是因为他们感到厌烦了。

(8)制定一些规则。出门前要对孩子重申一遍你的要求和希望,要求孩子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并明确划定一个范围。带很小的孩子上街,一定要拉住他的手;当你提着东西时,让孩子拉住你的衣角。

(9)周密考虑。不要把孩子不能容忍的事情强加给他,要告诉孩子你出去做什么,逗留多久,尽量在回家前带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活动。

知识导读

家长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小孩都是这样乱跑,叫也叫不回的。他们有时是没有目标、没有意识地跑,因为孩子们不理解什么是跑、什么是停下来。所以家长应该从指令方面加强教育;还有就是要多做运动,让孩子身上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

还有一个原因,孩子们很会揣摸大人的心理,他们都知道大人是很爱面子的,大人可以为了面子什么都忍。所以往往很多小孩都会选择在某个公共场所表现出不好的行为,而大人为了面子不会对小孩怎么样。久而久之,就会在无意间给小孩养成这样一种习惯。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随意乱跑

喜欢到处乱跑的孩子会给家里带来很大麻烦。父母在孩子突然从身边跑开时会急得发疯,即使孩子不过是想随便转转或者在商店的另一个柜台看看。孩子随便乱跑显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且,当孩子意识到他已经“丢失”了时,他也会受到惊吓的。

只要一出门,父母就要牵着孩子的手告诉他们:我们慢慢走,别着急。尤其是在危险的公路边,更要牢牢抓住孩子的手,不让孩子有挣脱的机会。可是,奔跑是孩子的天性。不能为改掉这个行为,就让孩失去了奔跑的自由。

在空旷无危险的地方,还是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奔跑一下,但也不是放纵他、让他跑得恶心呕吐,在他恶心呕吐之前你就得让他休息休息,告诉他累了,该休息了,不可以再跑了。这时就要像在危险的地方一样紧紧抓住孩子的手不让他跑。久而久之他会理解,跑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叫累了,在什么地方不可以乱跑。这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坚持就会有结果,孩子就会朝你预想的方向发展!

措施果断,让不肯吃药的孩子积极合作

对孩子来说,吃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常常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父母在碰到孩子不肯吃药时总是又着急又担心。为了使孩子养成乖乖吃药的习惯和对药品形成健康的认识,可真需要父母费点心思。

宝宝行为案例

晓晓平时特别乖巧,最近有一个问题让妈妈头痛。就是,晓晓现在不好好吃药了,妈妈说,还不如小时侯呢。去年晓晓发烧的时候,自己还会吃小药片呢!可是今年,一直含在嘴里,把糖衣片给含化了,然后声称太苦,就给吐出来,怎么也吃不下。每次还很可怜地哭,哭得妈妈既生气,又心疼,却想不出来什么让晓晓吃药的好办法。

专家指导

■孩子生病了,又不配合吃药,心急的爸爸妈妈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父母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吃药]你不要因让孩子吃药而对他表示歉意,不要让孩子知道你也认为药很难吃。你要高高兴兴地让孩子吃药,把吃药当作一件平常的事情。孩子拒绝吃药时你也不要吓唬孩子,但你可以利用医生的影响力,告诉他你和医生都希望他能很快康复,并向他解释必须吃药的道理。

[态度要坚决]对孩子讲清楚,你根本不在意他的哭闹和折腾。孩子生病时,你就要履行说过的话,告诉他:除了老老实实吃药外别无选择。然后你就敏捷、果断地让孩子把药吃下去,不要对他表示歉意或同情,但可以用一杯果汁犒劳他一下。

[讲清要求]八九个月的孩子已能意识到自己生病了。告诉孩子病菌是怎么回事,让他知道药里有能打败病菌的“小勇士”。要对孩子讲清楚他为什么必须吃药以及要吃多长时间的药。

[如果医生和药剂师允许的话]你可以把药品掺在一些食品里让孩子吃,或在药水中加上一些牛奶或果汁,但是不要兑入太多,否则孩子喝不完,药量就不够了。你还可以把药片碾碎,撒在一勺布丁、苹果酱或果酱上,但无论如何,不要哄骗孩子,不要告诉他吃的是糖。

[写出服药时间]在日历上标出孩子服药的天数,他每吃一次药就在上面画上一颗星,这也说明吃药的日子又少了一天。

[铃响吃药]上好闹钟,一到吃药时间铃就响了,这样,让孩子感觉到催孩子吃药的坏家伙是闹钟,而不是你。

[奖励孩子的配合]当孩子乖乖地把药吃下去,或者爽快地配合护士打完了针,父母要给予孩子口头奖励,或者别的奖励。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克服害怕吃药、打针的恐惧心理。

[选择适当的服药方式]药品有药片、药水和可以嚼着吃的带甜味的药,它们便于吞咽又不影响药力。你可以选择最适合你的孩子服用的那种药。我们要特别强调一点,你一定要向医生问清楚每种药的服用方法。

[试用其他办法]和医生或药剂师商量,看是否能用药勺给孩子喂药。如果是婴儿,可以用干净或消毒后的眼药瓶或去掉针头的注射器把药水慢慢注射到婴儿嘴里。

知识导读

要选择较好的服药方式。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药片、药水或能嚼着吃的带甜味的药,既便于孩子吞咽,又不会影响到药品的功效。同时,父母还需弄清楚孩子比较容易吞服哪种药。当然,所有的药品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服用。

滴眼药的方法。给孩子滴眼药或鼻药需要有一些技巧:让孩子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向他的内眼角滴眼药,当孩子睁开眼睛时药水会自动流入角膜。孩子六七岁时就可以学会自己滴眼药了。当给孩子滴耳药时要让他把注意力放在看电视或听故事上。

自然的奖励方式。孩子乖乖地把药吃下去后,你可以给他一些点心或其他东西作为奖励。在实现让孩子学会好好吃药这个长期目标时,可使用在日历上画上小星的方法,让孩子把小星攒起来换奖品。

行为矫正TIPS:防止宝宝不爱吃药

每个孩子或迟或早都得学会吃药片,因为大多数药是片剂。婴儿或一二岁的孩子通常是喝药水或吃能嚼的甜药,但大孩子吃药片一般来说是不成问题的。有些孩子很容易学会吃药片,但没有哪个孩子是生来就会吃药片的。如果孩子第一次吞服药片不顺利,那他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愿意吃药。下面介绍一些训练孩子吃药片的技巧。

讲清吞药片的方法:要想使孩子学会把药片“一口吞下去”,你首先要详细解释吞药片的方法。

做示范。首先要告诉孩子药片不是糖果,绝对不能乱吃,然后为孩子做示范。“我把药片放在舌头中间,你看药片现在在哪儿?”“现在我喝一口水把药片咽下去,你看完全咽下去了,药片不在我嘴里了。”

让孩子模仿你。让孩子假装吃药,让他告诉你他把药片放在嘴里什么位置,然后让他喝上一大口水,再吞药片。

练习。先让孩子用一小块熟胡萝卜、面包、豌豆或糖来练习。这些东西开始时都要比药片小,以后逐渐增大到同药片一样大。每次都对孩子进行鼓励,有些孩子需要多练习几次。

用服药器。如有必要可请教医生孩子是否需要使用服药器,药剂师那里一般都备有这种小用具。

用可以嚼着吃的维生素药片做练习。把维生素掰成小块,让孩子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咽下去。这样,以后当孩子真的生病时,就能顺利地吞咽小儿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药片了。

强化训练,克服孩子的小磨蹭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家长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

宝宝行为案例

瑶瑶天生就是个慢性子,做什么事从不着急。早晨起床,只要妈妈没顾上管她,她穿衣服能用一个小时。吃饭时,一家人都吃完了,她还边玩儿边慢腾腾地吃。因为她这慢性子,妈妈可着急了,总跟她讲要抓紧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等道理,可每次瑶瑶还总是振振有辞:“时间有的是,为什么要抓紧?”

专家指导

■以下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对付家里的小磨蹭

[为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日常活动中,家长应根据宝宝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宝宝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帮助宝宝按时间表上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完成,使宝宝养成作息规律的习惯。

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长一起去上幼儿园;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否则时间会被拖延过去。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

[通过游戏来改变小磨蹭]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让孩子参与比赛]和孩子一起比赛穿衣服:孩子喜欢照父母的样子做。如果你和孩子一起比赛穿衣服,不仅可以使孩子学到正确的穿戴方法,而且也可以使孩子习惯穿衣服。以后,妈妈可以和女儿一起穿衣服,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穿衣服,这样孩子可以学到对付繁忙生活的经验。

父母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前进,一直到所用的时间合适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

如果用表扬孩子的方法没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变动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饭,到时间就要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6)代币法。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孩子做事效率,减少磨蹭时间。当孩子有一点不再磨蹭的表现时,家长可以通过给予一个或一些代币来暂时满足他的需求,直到孩子把爱磨蹭的行为克服掉,就会由一定的“代币”量换取到孩子最终喜欢的实物奖励品。而爱磨蹭的毛病也被逐渐克服掉了。这里的“代币”是指真正奖励物的暂时代替物,可以是小五星,也可以是打点或记分。这个方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激励孩子为了一定的目标坚持自己的好行为,最终培养出一个好习惯。

知识导读

孩子磨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点:动作不熟练是导致孩子动作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小,神经肌肉的活动还不协调,所以做事的时候动作要非常缓慢才能做得好、把持得住。作为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经常创设锻炼动作的情境,以便于孩子的神经肌肉得到及时的协调发展。

没有时间紧迫感是动作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情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只是在延续着从前的习惯而已,他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那么,就要为孩子多设置奖励情境,让孩子感受高效率地做事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磨蹭

■为避免孩子磨蹭,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训练孩子的技能]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基本保证,而孩子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当孩子可以学习自己穿衣服的时候,为他做示范。可用布娃娃做练习,让他给布娃娃脱去衣服,然后再穿上。他每完成一步就要表扬他,并多练习几次。让他练习扣扣子,拉拉链,勾裤钩和解纽子,最后练习系鞋带。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期望孩子一次就能学会。

[表扬鼓励]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可以采取直接表扬法,也可以用暗示表扬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比来肯定孩子的进步。如孩子今天早晨穿衣服比昨天快了一些,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家长表扬孩子的标准不要定得太高。同时,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时,家长也不要斥责或包办,而应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自己改正。

[兴趣激励]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等,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动。如孩子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对他说:“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净,碗筷放入盆中,来听《小红帽》的故事。”这样就激发了孩子快速做事情的愿望。运用这种方法时家长要注意,不能用谎话欺骗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

提出要求,防止孩子乱扔东西

婴幼儿不整理、不收拾玩具是个普遍现象。婴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关心未来的事情,做完了某件事情,感到满足之后,是很少会想到整理或收拾工作的,这正是婴幼儿的幼稚之处。正因为如此,才把整理和收拾物品的习惯,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宝宝行为案例

丁丁六岁了,还是满屋乱扔东西,无论是玩完的玩具,还是穿完的衣服,总是随手一丢,用时再到处乱找。屋里常是乱哄哄的。对此,丁丁妈妈整天唠叨,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不管用。

专家指导

■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玩过的东西物归原处,父母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要使孩子对收拾东西感兴趣]要以做游戏的方式教他们把东西收拾好。家长们最头疼的可能是孩子把脱下的衣服乱扔,对此,家长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孩子如何叠衣服,并将衣服固定放在某个抽屉里。

[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家长平时马马虎虎、乱放东西、家里乱七八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决不会养成好习惯的。在习惯养成方面,双方应该建立一个监督机制,家长要监督孩子的衣柜是否整齐,也就应该让孩子同样监督自己。有这样的亲子关系,不怕坏毛病纠正不过来。

[“失去”策略]如果孩子老是学不会自己收拾玩具,那么就给他下一个最后通牒:如果24小时内还不整理干净,那么他将永远失去这些玩具,而且父母也不会再给他买玩具了。如果孩子还是不听话,那么就要把最后通牒执行到底,因为一旦食言,孩子将永远不会把父母的话当真了。所以采取这个策略前,父母要先考虑清楚,是不是真的舍得把自己花钱买的玩具扔掉。

[限制孩子玩耍的地方]确定你让孩子画画或是玩积木的地方,是较不易被弄脏的,千万不要奢望孩子在玩蜡笔画时不会弄脏客厅的地毯。

[对事不对人]不要指责孩子的品质不好,告诉孩子“妈妈不喜欢你把玩具乱扔,你们玩过了,一定要把玩具收拾好!”要让孩子搞清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尽量明确地告诉孩子如何做]父母不要只是笼统地告诉孩子要清理他的房间,而是要确切地告诉孩子,你要他如何做。例如告诉他:“我们一起来把夹子放在篮子里,把积木放在盒子里。”尽量简化语言,让孩子能够比较容易地记住并遵守。

[给孩子做示范,让他知道如何收拾东西]举例来说,提供大小适中的箱子或罐子,好让孩子能够收起他的玩具。示范后让孩子知道,如何能把东西放进箱子里,或是装满了之后又该放在何处。这样可使孩子清楚地知道,当你要求他把东西收起来时,他该怎么去做。

[适当处罚]如果家长的鼓励办法不管用,可以使用过度纠正的技术。要求孩子仔细检查屋子里的每个角落,看是否将东西都收拾好了,一天检查若干遍,这样当孩子感到乏味后,会认识到当初不乱扔就好了。

[及时表扬]当孩子第一次无意识地帮助家长收拾玩具或衣物时,家长要及时表扬,使他们知道这个动作是多么地了不起。

孩子改坏习惯,说穿了是家长在改;家长改好了,孩子就会改好。因此,父母必知的育儿秘诀就是不可替代孩子的成长。当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别拍着绊倒宝宝的凳子说“打它、打它!”,告诉他们摔倒就要爬起才是培养的真谛。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别“怕”他们没有经验,适时地向孩子传授成长技能才是我们给他们的最好帮助。事实上,孩子只有自己去体验,才能完成真正的成长。

知识导读

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了,改掉坏习惯是将来的事。据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孩子乱扔东西的原因是缺少计划性,缺少对事情的统筹安排。周密的计划性对孩子的学习及成人的处事都非常重要,有计划性的孩子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比如数学就相对比没有计划性的孩子掌握得快且好,而乱扔东西的孩子往往学习也不好。可见从小教会孩子不乱扔东西的意义表现在多方面,有些问题严重的孩子可以通过训练来加以纠正。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乱扔东西

家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把弄乱的东西收拾好。要让孩子认识到整洁和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重要性。当孩子养成爱整洁的习惯,用完东西就放回原处时,你要表扬他。

“谁弄乱东西谁负责收拾”应该成为家里的一个规矩。如果孩子能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是最理想的,若孩子未能做到这一点,妈妈可酌情选用几种解决方法。

[教孩子分门别类]逐步养成孩子将物品分类整理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希望女儿整理玩具,不妨准备三到四个不同的收纳箱,上面用卷标注明不同的种类如:“绒毛娃娃”、“家家酒”、“黏土”、“其他玩具”等,依照妈妈认为最容易分辨的方式分类,教孩子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将玩具放回原先的箱子里。渐渐养成习惯之后,可以逐渐将这样的习惯延伸到孩子的书本、文具、甚至衣服、鞋子等方面。

[为孩子准备好放东西的地方]告诉孩子,他的每种东西都应有固定的“住处”。让他把玩具、体育用品、绘画材料分门别类地放好。大的东西最好放在架子上或柜子里,不要放在玩具箱里,因为玩具混放在一起容易被搅成一堆或损坏。积木或许多玩具的部件最好放在分开的塑料格子里。不管你怎样安排,你的目的是让孩子的每样东西都有固定的放处。

[为孩子的行动提供方便]多准备让孩子够得着的衣钩、衣柜,他们常用的东西要放在容易取得的地方。

[指导和监督]为孩子做个好榜样,这就是说你本人必须讲卫生和做事有秩序。不要指望一个从不动手收拾东西的孩子一夜之间来个突变。所有的孩子,无论大小,都必须了解你的标准,他们只要把表面收拾干净就行呢?还是每个角落都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记住,你的孩子会逐渐了解你的要求,因此,你对孩子的期望必须切合实际。

[做好帮助孩子的准备]即使是最整洁的孩子在收起大型的组合式玩具时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做的。她先让孩子尽量自己把玩具收拾到一起,然后她帮助孩子把玩具放好。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他可以把更多的玩具收在一起了。最后,他终于能自豪地独自承担收拾玩具的任务了。

[养成好习惯]督促孩子在玩过玩具后,立刻把玩具收拾好。如果孩子很小,你可以和他一起把玩具收拾起来,当孩子一学会收拾东西时,你就开始训练他把玩具放回原处。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他会把收拾起玩具当作游戏的一部分。

专家指导

■只要父母不在眼前,有的孩子便经常会别出心裁地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教孩子在适当的地方写字]具体告诉孩子他可以在哪些地方以及不能在哪些地方写字。领孩子在家里转一圈,把允许他随便涂抹的地方指给他看。如果你的孩子是大孩子,可以让他讲讲不能到处乱涂乱画的原因。

[提供替代物]这是改变乱写乱画行为的关键。如果孩子喜欢写字和画画,那么让孩子有机会这样做是很重要的。

[提供美术用品]给孩子准备一个图画箱,里面放上各种画画用具,孩子想画画时不必请示你就可以使用它们。你允许他在厨房的饭桌、他的书桌或地板上涂涂画画,并对他讲清楚他只能在这几个地方画画。如果他把颜料、画笔拿进其他房间,他的用具要被没收一段时间。

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的房间设一块绘画角,鼓励孩子把画好的画贴在上边,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信,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也可给孩子买一个画板,让孩子在上面画画。另一方面,家长可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为孩子提供写字的地方]你可以让孩子在黑板上或能够擦掉痕迹的物体表面、旧本子、石板上写字画画。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在墙壁这类宽敞的平面上写字,你可以给他们准备一些大张的纸,或者让他们用粉笔在家里的走廊或车库的墙壁上乱画。

知识导读

实际上,在宝宝的涂画中,除了妈妈细致地设置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的各种能力外,给宝宝一定的自由,让他“乱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阶段的宝宝,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他的感受和情绪,这时,涂画为他提供了一种发泄和表达的途径。有时我们必须承认,宝宝对色彩的选择,对于随意涂画出的画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发自纯净心灵的深刻体会,是我们成人所难以想像的。给他纸和笔,让他彻底涂画出他小小的心思和情绪,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在一边默默地欣赏——欣赏一个心灵画家,正在表达人之初最深刻的生命感念。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乱涂乱画

2~3岁的幼儿开始涂鸦,爱拿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比如铅笔、蜡笔、粉笔、钢笔,甚至树枝、木棍等在他们认为能画的材料如纸、书、墙、地板上又涂又画,当看到自己涂画出的斑斑点点、条条块块时,就会非常高兴和满足。可有些小班的幼儿往往会出现拿着笔不知如何画的情景。如何引导幼儿画画,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让幼儿自由发挥,大胆作画]对于刚入小班的幼儿,我们不要求他能画出来什么,只要他能拿起作画工具在纸上涂鸦就可以了。要让孩子根据自已的感受,自由发挥,他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用多种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对于3岁的孩子,如果长时间只用油画棒作画,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兴趣。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棉签画、吹画、水彩画等;也可在一张作品中,采用多种作画形式。此外,还可利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因为这种方式让幼儿体验到动手操作的乐趣,为幼儿所喜爱。此外,幼儿还可以在捏泥、折纸、粘贴等活动中获得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

[幼儿在主动参与游戏过程中掌握绘画技能]3岁的孩子基本处于涂鸦的表现期,对枯燥、单一的临摹不感兴趣,根据年龄特点,我们在游戏中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形式,通过游戏、激发兴趣。例如,我们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投放了画线条的游戏内容。先带幼儿去观察饲养角,看看里面的小动物,观察一下笼子的样子。然后在区域游戏时,教师为孩子准备了印有大灰狼的白纸,生动地说:“动物园里的大灰狼要是走出来,会吃掉小动物的,咱们把它关到笼子里去好吗?”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了许多密密麻麻的线,把大灰狼关在了里面。这个游戏不但达到了教育目的,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必要责备,让孩子爱惜物品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坏情绪说来就来,尤其是被爸妈宠着的孩子,一不顺心便会发作。坏情绪就像埋伏在宝宝生活中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有的孩子大哭大闹,无法劝阻;有的孩子甚至还摔东西,令父母束手无策。

宝宝行为案例

茜茜今年6岁了,她一生气就会扔东西,或者把什么东西弄坏,妈妈教育过她多次了,还是改不了。她还经常毁坏家里的东西,有一次又把凳子摔坏了;妈妈为了惩罚她,就让她站着吃了两周的饭。还有一次,茜茜为了想得到更好的玩具而故意把手里稍微有点儿旧的玩具摔坏了,而得到的却是半年不能买玩具的惩罚。对于这样的孩子,茜茜妈妈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专家指导

■不管是幼儿还是老人,他们无一例外都会有自己的脾气。对孩子破坏物品的行为,父母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用故事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一般,孩子都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如果爸妈讲得绘声绘色,加上肢体语言得体,宝宝们更会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因此,当孩子有坏情绪时,爸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让他的心情平复下来。如果他能慢慢平静下来听故事,爸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坏情绪一直持续下去是不好的。

[冷处理]这种时候不要打她骂她,但对她的任性可以置之不理。等闹过了,累了乏了,你要抱起她,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告诉她,用胡闹来威胁父母是没有用的,有什么需求可以和爸爸妈妈协商,爸爸妈妈可以视情况满足她的要求,但要求不合理就不能接受。这样坚持几次,她就会慢慢改变过来,同时也需要家人配合,大家一定不要都不理她,否则会越闹越凶。

[要求孩子收拾残局]要求孩子收拾自己制造的脏乱场面,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责任惑,也使其学会维护而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同时更要教导孩子爱护环境。若孩子已经超过二岁了,可以引导孩子清理自己制造的脏乱,例如,若孩子在墙上涂鸦,要求他不只清理他所画的那面墙,而且要把房间里所有的墙壁弄干净。

[利用动物宝宝进行情感迁移]在孩子大发脾气,大叫大嚷或者乱摔玩具时,爸妈可以搬出动物宝宝这个“救兵”,对孩子说:“你在再叫大嚷,动物宝宝非常害怕,他们以后都不敢和这个坏脾气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了。”孩子会信以为真,为了不失去这些好朋友,他的情绪会收敛一些。

[责备孩子]若孩子在二岁以下,父母必须简单扼要地责备他,包括告诉他做了什么?哪里做错了,以及他应该怎么做才对。如此才可以使他了解,为什么父母要停止他的游戏。

[使用暂停时间]若你已责备过孩子,可是他又再一次犯了同样的错误。那么父母要再为他耐心地说明一次,并使用暂停的教育方法将他隔离。

[用音乐安抚宝宝的情绪]音乐有着神奇的功效,它能安抚宝宝激动的情绪,使他平静下来。当孩子表现出坏情绪时,爸妈可以适时打开轻柔的音乐,让宝宝聆听,孩子就会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当然,爸妈对音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的古典纯音乐,而不宜选择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否则会引起反效果。

[可以制定一些条规]比如:不许使大喊大叫、不许用暴力、不许说侮辱人的话等。若违反条规,则做出相应的惩罚。比如取消星期天去公园的安排,减少孩子的零花钱等。

知识导读

■孩子毁坏东西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活泼冲动的孩子]他们毁坏东西往往是无心的,这些孩子往往精力过剩。

[好奇的孩子]他们很想弄清楚某件东西的工作原理,还想看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们把它拆开来,并不想损坏它,但是不知道怎么再弄好。

[不能控制情绪的孩子]他们还不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习惯。

[不爱惜东西的孩子]孩子得到东西太容易了,就会觉得无所谓。

[有报复心理的孩子]少数孩子故意毁坏东西,是想让别人知道他的厉害。若存在这种心理,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可能是更严重心理问题的迹象。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破坏物品

点燃孩子坏情绪的,往往是父母眼中最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妈妈忘记给宝宝买玩具了,爸爸送他去幼儿园送晚了等。父母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发脾气时破坏东西呢?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亲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进行下去,因为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非常有益处。

[对于破坏后的惩罚,父母态度需要前后一致]许多父母常凭自己心情的好坏来处理孩子的问题,这只会让孩子充满困惑,不知如何是好。孩子也会因为无所是从而深感挫折,反而不断地重复错误,甚至视之为当然。所以,父母应格外谨慎,做到前后一致才好。

[要让孩子懂得东西来之不易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到爱护财物不毁坏东西,还需要引导他们观察和了解这些物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等有关内容使宝宝认识到一件玩具、一本图书、一件物品当中凝聚着多少工人叔叔、阿姨的心血,经过多少道工序才生产出来。正因为东西来之不易,才需要格外爱惜。

[提醒孩子有关保管物品的责任]为使孩子的破坏力降到最低,父母可以藉由提醒孩子有关保管物品的责任,让他知道保管东西是多么棒的事,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并且对自己所拥有的财产感到骄傲。

积极鼓励,时时督促不爱整洁的孩子

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爱整洁,总是把自己的弄得脏兮兮。这些孩子,喜欢随手乱扔垃圾,他们往往也很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不是找不到自己的书本就是找不到文具。

宝宝行为案例

花花可是有名的小拖沓。在家里,不论妈妈怎样跟在她身后收拾,都赶不上她乱丢东西的速度。在幼儿园,别的小朋友都知道要把玩完的玩具归位,花花却常常忘了。

专家指导

■每一个家长,都要培养孩子从小讲究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

[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想改变宝宝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做父母的首先要检查自己。宝宝最初的生活起居完全是由父母照料的。倘若父母为宝宝创设的是一个整洁、卫生的美好环境,他们就会自然养成爱整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倘若让宝宝生活在一个肮脏污浊的恶劣环境中,宝宝当然会养成不讲卫生、不爱整洁的坏习惯了。可见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否整洁、卫生,将对宝宝的生活习惯产生直接的影响。

[要让孩子经常注意手和脸的干净]吃饭时嘴边的饭粒和菜汤;平时的鼻涕,都要随时擦净;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帕掩住口鼻。1岁半以后,可随时提醒孩子自己擦掉脏物,当孩子擦不干净时,家长才去帮忙。手脸要随时洗,培养孩子主动洗手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给孩子准备几块手帕,并且要鼓励孩子学会洗刷一类的劳动,如洗小手帕、洗袜子,逐渐学会洗背心、小内裤等。这对孩子长大成人后,勤于、善于自理个人的卫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岁的小儿,要每天按时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晚上洗脚,女孩还要洗外阴部。夏季每天洗澡一次,冬季每周洗澡、洗头一次。洗头和洗澡时,要注意别让水流进孩子的耳朵和眼睛里。对不爱洗澡的孩子,可在澡盆里放些能漂浮的玩具,引起他的兴趣。

[注意环境的整洁]告诉孩子养成不要随地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东西用完后要放回原处、排列整齐等卫生习惯。

[引导孩子向讲卫生的小朋友学习]让宝宝与讲卫生爱整洁的小伙伴作比较,让他们亲眼看到小伙伴讲卫生、爱整洁是多么招人喜爱。

[鼓励宝宝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他人的看法]还可以订一个讲卫生爱整洁的小公约,公约上明文规定几条卫生整洁的具体要求,父母和宝宝一起照公约去做,相互提醒和督促,效果会更好。

小儿的卫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大人应经常督促、提醒。为了引起小儿的兴趣,并能更好地掌握盥洗方法,家长可将盥洗过程编成儿歌,如洗手歌、洗脸歌、刷牙歌等教给孩子唱。大人要持之以恒,才能经过不断的重复、巩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知识导读

讲究个人卫生,首先要讲究皮肤的清洁卫生。皮肤具有保护机体、调节体温、感受刺激和排泄废物的功能。人体中的水分、无机盐以及代谢产物,除了一部分从尿液中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则通过皮肤以汗液方式排出体外。如果这些排出的物质在皮肤表面聚集过多而堵塞了毛孔,汗液不能顺利排出,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家长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首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不爱整洁

培养小儿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和能力,既有利于健康,也是文明美德教育的一个方面。

从8~9月龄开始,则应培养小儿伸手、伸腿、偏头洗耳颈等配合盥洗的动作。1岁以后,鼓励小儿主动参加盥洗,洗前卷袖口,洗时不溅水,洗后擦干手。2岁以后,教小儿用肥皂自己搓洗手,大人拧干毛巾让其模仿洗脸动作,开始培养饭后用冷开水漱口的习惯。2岁半以后,让小儿学习自己拧毛巾,自己洗手脸,用牙刷,同时培养小儿掌握与盥洗有关的用语,如“牙刷、牙杯、毛巾、水冷、漱口”等,大人教时要耐心,边讲解,边示范,并给以必要的帮助。

父母无论多么忙,也不要忘记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雇请小阿姨时,也要留心一下此人是否讲卫生、爱整洁。如果这一环节没有把握住,也不要紧,关键要耐心地帮助宝宝改掉坏习惯,使孩子明白不整洁、不卫生的危害性,父母可以结合实例讲一讲病从口入,疾病起源于不卫生的道理。

当然造成宝宝最初生活环境不卫生、不整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与父母自身有关,有的则与宝宝寄托的人家有关。但无论如何,把握住宝宝最初的生活环境这一关键环节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使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多换几个地方,多费些功夫找一个理想的寄托人家,也是值得的。

培养习惯,耐心应对不肯洗脸的孩子

不少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给宝宝洗脸,她总是把脸左扭一下,或者右扭一下,不愿意洗,要不就哭。

宝宝行为案例

梦儿2岁了,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早上起床后总不爱洗脸。每次给她洗脸她就躲,还说疼,其实毛巾都很柔软。用凉水给她洗,她说水凉;用温水给她洗,她还是嫌凉!后来妈妈改用稍微热乎一点儿的水,她又说水太热!总之,就是不想洗。

专家指导

小孩子都喜欢自己洗脸,不愿意大人管他们。但孩子一般到4岁以后才会自己把手洗干净,4岁半以后才能自己把脸洗干净,6岁左右才会自己洗澡。孩子不会像大人那么重视整洁,但通过培养,也会做到每天洗脸的。

[提醒孩子不按时洗脸的后果,要有针对性]比如,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可以说再不洗脸上幼儿园就迟到了,如果小家伙纪律性很强,一般就会乖乖洗了。

[父母的耐心很重要]父母要有耐心,如果看出孩子没有洗脸,不要问他是否没有洗脸,而是简单地告诉他,他的脸不干净要他快去洗一下。孩子和孩子的差距,其实是家长之间的差距。孩子的问题是家长不够重视、没有耐心的结果。称职家长的特点就是对孩子非常有耐心,坚持就是胜利!

[把洗脸的东西放在孩子够得到的地方]家里的洗脸池不要太高,以免孩子够不到,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结实的小凳子用来站。到了洗手洗脸的时间就为孩子放好小凳子、把毛巾、香皂等洗漱用具准备好,教他怎样洗,让孩子自己多练习。

[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可以让他自己洗一次两次,让他有种玩的感觉,他会很高兴完成这个难题的。刚开始也许会弄得满地都是水,但几次以后就会好多了。

[多鼓励他,不要批评]比如多说一说“宝宝真干净,宝宝快点洗,洗后妈妈带你出去玩”之类的话。当然,趁他听话的时间就可以把他的小脸洗干净。然后用另一块毛巾擦一擦再给他涂香香。他若不愿意,妈妈就跟他说:“擦了香香宝宝好香哦,大家都喜欢他,我们出去小朋友都喜欢跟香宝宝玩!”或者“哇,宝宝香喽,又帅又香。来让妈妈亲亲!”小孩子都喜欢听好话。

[要想办法让他爱洗脸]可以说:爱干净的小朋友请过来,我们来洗脸比赛,看谁自己洗得干净洗得快;还可以说:你先给妈妈洗好吗,然后再给自己洗,看给谁洗得干净等。

[给孩子讲个故事]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鼓励孩子洗脸:有只小熊特别脏,黑乎乎的毛脏兮兮的掌,往大树上靠一靠脏得大树直摇晃,往草地上躺一躺熏得蚯蚓地下藏,小熊太懒小熊太脏,小朋友们躲着他,这让小熊好悲伤,跳进小池塘洗去讨厌的怪味道,香皂香皂快帮忙,啊!洗过澡的小熊不黑不脏,小脏熊原来是只小白熊!小朋友们拉起手,围着小熊把歌唱,苹果红橘子黄,爱干净的小白熊尝一尝。

知识导读

正向训练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这对于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面对困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有益。该训练以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以正面鼓励和适合孩子成长需要的某种奖励为手段。这种训练可以从正向沟通、正向激励、正向体验、正向示范、正向引导等方面来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比如,对于不喜欢勤洗脸的孩子,开始训练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今天宝宝洗脸要乖啊,妈妈最喜欢爱干净的好宝宝了。而且你要总是这么懂事的话,以后,我还会带你去游乐场玩。”训练期间,孩子可能会出现以前的情形,当情绪变化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无限关爱,而不是管教。相信,半个月以后,宝宝不爱洗脸的毛病就可以基本改过来了。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不肯洗脸

■小孩子不爱洗脸,肯定是因为洗脸给他留下了不愉快的回忆

(1)比如把袖子领子弄湿了;大人给他洗的时候只注意洗干净,没考虑孩子的皮肤细嫩,是不是把他弄疼了;大人为了把孩子洗干净,就洗得重、洗得全面,时间一长,孩子会很烦;脸盆位置太高,他用起来很费力等。宝宝洗得不舒服,当然不愿意洗了。

(2)是不是总是在他玩的时候或者在他弄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打搅他呢,那样他当然不爱洗了。

(3)逆反心理在起作用,可能是家长在敦促孩子刷牙洗脸时方法不得当,引起孩子反感,例如只是不停地说正面道理,没有使用激励、游戏等小窍门。

(4)不要给孩子灌输一些消极思想,诸如“洗头时让水进眼睛会很难受呀、水会进耳朵呀”之类的话,会让孩子有种胆怯心理。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无论水的凉、热,都是一种刺激,本能地意识到潜在的不安全,一般的小孩就都不愿意洗脸了。

这时候孩子不洗脸很正常,父母应仔细观察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找出原因再坚持哄孩子洗,习惯就好了。

引起兴趣,让孩子爱上刷牙

刷牙显然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一天至少刷两遍牙,但很多孩子都没有养成刷牙的好习惯,还有一些孩子根本就不喜欢刷牙。

宝宝行为案例

彤彤快4岁了,还是没有养成每天刷牙的习惯。彤彤两岁半时,爸爸妈妈就为她买好了一套漂亮的牙具。为了让彤彤学会刷牙,妈妈先让彤彤学着握牙刷,开始她不是握得太松就是握得太紧,牙刷不是刷到嘴唇,就是捅到牙龈。但坚持了一周后,彤彤就“降服”了手中的牙刷,自己能自如地刷牙了。但现在彤彤还是不愿意刷牙,她高兴时就刷牙,不高兴时就不刷,并且刷牙时也不认真,敷衍了事。

专家指导

■让孩子养成刷牙的好习惯,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让孩子关注自己的牙齿]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关注自己的牙齿,当孩子长出第一颗牙,或长出了新牙时,不妨带孩子到镜子前看看自己的牙齿;孩子较大时,可和孩子一起数数长出几颗牙了;还可以让孩子张大嘴,和孩子比比谁的牙齿又白又亮。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如果孩子看到父母按时刷牙,他也会盼着刷牙。父母在孩子能刷牙之前,就给他一把牙刷,在上面放一点点牙膏,让他刷着玩。到了2岁左右,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刷牙动作。不要忘记刷过牙后要把牙刷洗干净。有些牙刷柄的形状像弹弓,孩子用起来很方便;有香味的牙膏也会使孩子觉得有意思。要想训练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经常模仿大人的动作,同时给孩子讲些刷牙的简单道理。

[查明原因,对症下药]对于不愿意刷牙的孩子,家长应耐心地探明原因。有的孩子不喜欢牙膏刺激舌头的感觉,有的孩子怕牙刷捅到牙龈,有的孩子怕将牙膏咽下。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口腔敏感,刷前面的门齿还好,一刷到里面的大牙就恶心想吐,就闹着不刷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刷牙时可以先用温水,大大减少冷和热的刺激,来达到保护牙齿、减少牙病发生的目的,特别是对患有牙过敏、龋牙、牙周炎、口腔溃疡、舌炎、咽喉炎的孩子,更有好处。当宝宝逐步习惯每天早晚两次刷牙后,可以开始让他尝试用牙膏刷牙。注意用牙膏刷牙时,要用水漱净口中的牙膏沫。

[在家里,要寓教于乐]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一起唱刷牙歌,让孩子产生兴趣,不要使用强迫的手段。在孩子刷牙的时候,比如,唱些有节奏的儿歌给他听:“刷、刷、刷你的牙”,会令过程显得有趣。

[让孩子自己挑选牙刷、牙膏]家长应注意为孩子选择适合其使用的牙刷和牙膏,训练孩子正确的刷牙姿势和顺序,通过演示让孩子掌握吐刷牙水的方法。如果孩子晚上刷牙了,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就很自然地成为对他刷牙的一种奖励。

[督促孩子形成刷牙的习惯]在孩子开始刷牙后,可以给孩子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中安排上刷牙这一项,坚持早晚各刷一遍。还要经常督促孩子刷牙,养成孩子主动刷牙的好习惯。

知识导读

孩子何时开始使用牙刷刷牙并无一定的准则,通常是在幼儿长出较多牙齿,且已习惯每天清洁口腔时开始。

训练宝宝刷牙,一开始就应该注意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过多的拉锯式横刷法。这种错误方法并不能把牙齿刷干净,还容易导致牙颈部受损,造成牙齿的楔状缺陷,把牙齿刷出一条沟来,以后使用稍硬的牙刷刷牙时触及到牙髓就会疼痛。

全国牙病预防指导小组推荐一种竖刷法:将牙刷头平行于牙面,并与牙面成45度角,然后,顺着牙的长轴刷;刷上牙时,要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应从下往上刷;刷牙咀嚼面时,前后来回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到,每次3分钟左右。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不爱刷牙

多数父母都懂得牙齿卫生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婴儿还要换牙,有时父母就不那么认真了。乳牙是恒牙的基础。乳牙被蛀出了洞不仅会引起疼痛,还可能引起牙龈感染或者牙齿过早脱落,这将影响恒牙的生成。为了让孩子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从小就要养成刷牙的习惯:

[让宝宝了解刷牙的重要性]借助电视、图书上有关牙膏的广告和知识,让宝宝知道牙齿和人的皮肤一样也需要清洁,否则就会像树长虫子那样,出现蛀牙、牙疼等症状,严重的还要将牙拔掉。

[循序渐进]教宝宝自己刷牙,不要指望一步到位,马上全部学会。刚开始可以让宝宝学着使用牙刷和杯子,模仿成人的动作,让宝宝对刷牙感兴趣。几周后,让宝宝逐渐掌握上下转动牙刷的动作要领,用清水刷。最后,再挤上牙膏,用牙刷从外到里有顺序地刷。

[每天坚持]在宝宝开始刷牙后,应坚持早晚各一遍。因为是刚开始,时间可以给宝宝留得充裕一些。

宝宝身边那些有蛀牙的小朋友,也是教育宝宝坚持每天刷牙的好教材。

[鼓励为主]任何生活习惯的培养,都只有以正面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才能受到宝宝的愉快接纳。2~3岁的宝宝喜欢模仿大人的各种行为,这正是让宝宝学习一些基本生活技能的大好时机。成人可以鼓励孩子模仿,再加以必要的动作指导,宝宝会变得越来越能干。

[比比谁最棒]开展全家刷牙大赛。每天早上和晚上临睡前,一家三口争先恐后地来到卫生间刷牙,比比谁刷牙最积极、最认真、最彻底,获胜者能得到一朵小红花,可以提升孩子刷牙的兴趣。

淡化处理,正确面对有偷窃行为的孩子

应该说,孩子偷东西的事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我们又发现,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

宝宝行为案例

亮亮的姨妈开了一个小超市,7岁的亮亮经常到超市去玩。有一天,姨妈发现亮亮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从店里拿巧g力,这让她大吃一惊。开始她以为,孩子小,拿点就拿点吧。后来她发现亮亮又拿笔、小刀和乒乓球,而且总是在环顾四周没人的情况下偷偷塞进口袋,等做完了这些,他还装得一本正经。姨妈觉得再不指出来会毁了孩子。

一天,姨妈趁店里只有她和亮亮两个人时,用很慈善的眼光看着他,将他抱在膝头。然后告诉他,昨天有人从一个店里偷东西的事。她接着讲了自己在五年级时,曾从店里偷过橡皮。她知道这是小偷行为,心里很害怕,这样做后,很长时间都觉得惭愧,有犯罪的感觉,所以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不应该,以后便不再这样做了。亮亮听得面红耳赤,他对姨妈说:“我知道错了,我下次再也不会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专家指导

■当孩子有偷窃行为发生时,家长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随便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叫做“偷”。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为偷而去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内心产生了需要感“那个东西我没有”,“那个东西我喜欢”,“我想要”……这种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为。

(2)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事情。偷东西会使一个人身败名裂,一定要克服这个坏毛病。包括家里的东西,家里的钱,也不可以随便拿。

(3)要对孩子讲清不能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如:“小明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小明心里一定会很难过的,要是你喜欢的娃娃被别人拿走了,你能高兴吗?”

(4)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最好让他自己去把东西还给人家;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应带着孩子去还。这时,也应教孩子礼貌用语:“对不起,没经你的同意,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

(5)绝对不要把孩子的过错揽过来,替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

(6)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认东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给我的”……家长不要用惩罚来逼供,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还给人家!”

(7)警告孩子。告诉他,如果再发现他偷拿别人的东西,包括家里的钱,就告诉老师或者同学;严重时就送派出所,请警察帮助管教。这样警告他,可以给他抛下一个心锚,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8)当孩子再犯的时候,一定让他将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人家,最好让他自己去;如果他不自己去,就带着他一起去。让他当面向人家道歉,培养他的羞耻心,强化他的自制意识。

知识导读

从婴幼儿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二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因此,我们的家长要注意从这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偷窃

把别人的东西偷偷地拿回家,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4~6岁的孩子中。那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注意产生这种行为的常见原因。

(1)给孩子树立起“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加以区分,只要他喜欢的,他就认为可以拿回自己家,至于是否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他还没有这个概念,或者这个概念的约束力还不够强。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为孩子作表率,指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所有权”。“这是我的”,自己有权使用和安排;“那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意拿来作为己有。

(2)家长不能过于迁就、满足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过于迁就或立即满足,孩子就会习惯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他看来,他想得到的,就是他的,拿别人的东西也就是自然的、不足为奇的了。

(3)规定孩子不论买什么东西都要征得家长同意,父母给他钱或者他自己花钱都要记账。发现他有来路不明的钱就要过问,防止他自己克制不住。

(4)孩子的合理要求应得到满足。如果孩子所拿的东西的确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可以设法满足他。但必须告诉孩子:今后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觉得可以,一定会满足你。但你一定要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

因为,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他们从家长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又羡慕别人的东西,于是他就会采取“拿”别人东西的办法。

(5)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当孩子看到父母从工厂或办公室把东西拿回家时,他会以为拿别人的和公家的东西是正常的,于是他自己也会效仿父母去拿别人的东西。

(6)和孩子谈心。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和孩子谈谈别人拿了他的东西他是什么感受,让孩子把东西放回去。然后说:对不起。教孩子在想要东西时,必须先询问一下是否能拿。

提高认识,给说谎的孩子树立榜样

许多做父母的都发现,孩子到了四五岁时,特别爱编瞎话。父母怕孩子染上说谎的恶习,因此很着急。其实,孩子撒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婴幼儿问题,它并不可怕,只要找到孩子撒谎的原因,并且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减缓家长和老师自身的焦虑心理,也可以改掉孩子的撒谎行为,让孩子勇于承认错误。

小儿行为案例

伟伟今年4岁了。一次,他肚子有点疼,妈妈送他去幼儿园时,就对老师讲,室外活动先不让他参加了。不料,过了几天,老师对伟伟的妈妈讲:你家孩子会自己“请假”了。他自己跟老师说肚子又疼了,不想参加室外跳绳活动了。而事实上,他那一天好好的。伟伟的妈妈一听十分生气,这么小就学会说谎骗人,那还得了!

专家指导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第一次撒谎,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自我保护。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家长和老师应该反省,究竟孩子遇到了什么事情,宁愿撒谎也要逃避?然后针对他说谎的动机给予耐心引导。

[帮助他认识不说真话的坏处]说谎是一种不良行为,大家都不喜欢。给他讲一些有关诚实方面的小故事,像“狼来了”和“列宁做客”。讲撒谎的孩子最后要被狼吃掉;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都喜欢诚实的孩子,不喜欢说谎话的人。

[不要助长孩子的说谎习惯]如果孩子为了得到某种食品、玩具而有意地说谎,家长不要认为孩子稚气可掬而一笑了之,更不能认为这是孩子的“聪明”而四处炫耀,这会助长孩子的说谎习惯。

[防微杜渐]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说谎的严重性。如果孩子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而说谎,要向他强调:“做错了事是可以原谅的,但说谎是不允许的。”

[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传。成人要做到不说假话,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可通过故事、电影及文学作品等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切不可不负责任地对孩子轻易许愿,如“你要是乖,我就给你买……”而后来又不兑现,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跟着你学说谎话。

[家长不必太在意]由于孩子智力、知识水平尚低而造成的无意识说谎,家长不必太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记忆力、想像力、辨别力、分析能力也在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父母可亲切地指出与事实相违的地方,帮助他们把希望、想象与现实分开,切不可粗暴地训斥,也不要归结为道德问题,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惊惶失措。

因此,对于孩子撒谎,做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当孩子告诉你,犯了什么错误或考试成绩不佳时,先别对他们动怒,来一次换位思考,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给他一颗接纳与同情之心,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创造一个和谐的没有责备的温馨环境,孩子也就会明白他实在没有必要撒谎。

宝宝乱咬二三事

■孩子说谎的原因

[成人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所致]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不是循循善诱、耐心教育,而是采取简单的说教或打骂、体罚,运用强制手段让孩子认错,造成孩子为了躲避成人的责罚而说谎。另外,由于家长溺爱、娇惯,对孩子的错误包庇、袒护,也易导致孩子说谎。

[虚荣心所致]孩子与同龄人交往、游戏时,免不了要相互比较、竞争。有的孩子会吹嘘自己的玩具比同伴的多,自己的衣服比别人的贵,也会夸自己的家长比别人有能耐等。孩子有时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处处占优势而夸大事实,编造谎言。

[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如天气并不很热,孩子想吃冷饮,他会故意擦汗,表示天气很热,嘴里不停地念叨“热死了”,目的是为了向家长要钱去买冷饮。

知识导读

三岁左右的孩子要求独立的意识加强,什么事都要自己来,如果管教时忽视了孩子这一特点,而对其严加管束,就会引起孩子与成人的矛盾冲突。有人把这段时间称为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的管教方法如果不妥,使孩子形成任性的脾气,那么即使家长再有证据,有时他也敢故意说谎。

行为矫正TIPS:规避宝宝说谎

有的孩子说谎是无意撒谎。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对事物反映的精确性较差。我们成人由于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所以对事物的属性就能抓得比较准,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而幼儿感受器官的发展还不协调,更不完善,又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反映容易走形。把圆的说成是方的、红的说成是白的是常有的事。这是幼儿缺乏概念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必要的知识经验的缘故。这种情况下,孩子把鸭说成鹅,就不能算撒谎。

有时,由于幼儿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孩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端着空杯子,假装喝水:“妈妈,你看我喝得多干净!”或者到了晚上,不进被子,非说被子里有老虎。这个时期幼儿的想象就是这样,既容易与现实混淆,也容易脱离现实。作为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这些都是孩子在发展阶段上可能会出现的现象,不能认为孩子是在说谎。对于以上这些“无意撒谎”,只要大人讲清道理,孩子很快就会改正过来。

还有人认为,孩子撒谎是被大人逼出来的。孩子无意中打碎了什么东西,诚实地告诉妈妈,妈妈却责备甚至打了他,也会使孩子觉得不如不告诉妈妈。下一次打碎东西,他会装不知道,或者推托是别人干的。

更有甚者,有些大人对孩子求全责备,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若是做错了事,主动承认错误,不但不会受到鼓励、表扬,反而要挨打挨骂,这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他们会认为主动承认错误、说真话不会有好结果,说假话反而可以逃避责任,甚至得到好处。于是,当他做错事时,他就会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来搪塞、撒谎。

态度坚决,改变孩子骂人的毛病

有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会突然变得爱说脏话、骂人,有的家长要么是狠狠地教训孩子一顿,要么是拉过来揍几下,当时孩子可能不敢再说了,但时间一久依然如故。

宝宝行为案例

齐齐现在2岁2个月,非常调皮,很聪明,也很不听话。最近不知从哪里学来的骂人毛病,只要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就骂,骂臭公公、臭妈妈,还时常把他外祖父的名字骂着玩。教训他,他总是不改变。姥姥是一个已经退休的老教师,虽然也知道要投入到婴幼儿的世界中去,但总是没法改变他骂人的坏毛病。

专家指导

■对孩子骂人,父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不要用严厉的方式处罚孩子骂人]若父母处罚孩子骂人,只会使孩子趁父母听不到时,继续他的不良行为。使用严厉的处罚来制止孩子骂人,常常只是教会孩子如何躲避而不被抓到。可是不良行为并没有因此消失,只不过父母看不到罢了。

[对骂人的孩子,父母的态度要始终如一]每一次孩子开始骂人,父母都应该坚持一贯的做法,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你完全不想玩这种游戏。还可以对他说:“请你一直说同样的字,直到你厌烦为止!”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骂人]当父母被孩子谩骂时,可能会大声地使用一些很荒谬的字眼骂孩子,像是“你是白痴啊!难道不会说些比骂人更好听的话吗?”这样会让孩子误以为,他也可以使用“白痴”这个词。父母必须适当控制自己的愤怒,对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释,让孩子知道你是为了什么而感到沮丧生气;而且让孩子知道他说不同的话,会给他人不同的感受。并且教导他,当他想要骂人时该如何做。

[把孩子暂时隔离]在孩子以谩骂为乐时,把他隔离。然后对他说,“只要你做了父母不允许你做的事,那么你就丧失了玩游戏的机会。”或“很抱歉你骂人了,现在是你的暂停时间!”注意:父母应当协助孩子、引导孩子理解他说那些话时,父母是高兴、生气还是不喜欢,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地意识到自己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了。

[孩子说好话时要赞扬]在孩子不骂人时,要多加赞美他,让他知道你允许他说哪些话,而哪些话又是你不赞成的。

知识导读

孩子骂人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二是企图引起别人激烈的反应,从而注意自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一般还做不到随意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他们并不怎么理解那些骂人的话,不懂得那些话代表了什么意思,他们那样说可能是觉得那句不寻常的话很新鲜,给他们带来某种快感。

心理学家认为,年幼的孩子尤其渴望得到家长的重视,如果他不淘气时家长没给予他足够的注意,他就会用淘气来引起你的注意。比如说骂人,他无法理解骂人话的道德意义,他感兴趣的只是引起你的激烈反应,因为他在这种激烈反应中能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骂人

要避免孩子骂人的问题,就要先查明孩子骂人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孩子骂人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为此必须给孩子一个干净的语言环境:

[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孩子好模仿,且缺乏是非观,他们往往从电视、电影中,从父母、同伴那儿学来许多脏话和一些不健康的儿歌、顺口溜。为此,父母应该做好表率,带头说文明语言,并且要慎重选择影视节目,引导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戏。如果发现孩子和小伙伴说脏话时,应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去模仿,去学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孩子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中形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把文明礼貌言行的培养落实到孩子的各项活动中]有意义的活动、游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好动、爱玩也是孩子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聪明的父母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在玩中去感知说理、意会言行,寓文明礼貌于各项活动中。例如,孩子玩“小熊请客”、“公共汽车”等游戏时,可让孩子学会“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在玩“小小饮食店”、“小医生”等游戏时,可培养孩子爱清洁、讲卫生、关心他人的良好行为。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言行。例如:进餐前,要孩子先擦桌子;起床时,要先整理内务等,要寓品德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让孩子厌烦骂人的字眼]让孩子重复说着骂人的字直到他感到厌烦,这么做可减少他跃跃欲试、想要骂人的机会。一旦孩子犯错误,就将他放在椅子上,然后要他不停地说那个字。如果他拒绝说,那就让他坐在那里,直到他开始念为止,即使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也没有关系。

[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措施]对偶尔说脏话的孩子,成人应以文明的语言把孩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复说一遍,形成正确的示范。如孩子经常津津乐道地重复一些脏话,家长应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些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欢的、尊敬的成人以及小英雄们是怎样说话的。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使孩子产生对说脏话不好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要教育孩子正确使用表达气愤、激动情绪和处理矛盾的文明用语和方法。和他人发生争执时可以说:“你住口!”“请你走开!”“你不讲道理,我很不高兴。”或自己先走开等。

引导教育,让孩子不再沉迷于电视

现代生活中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可以避开各种传媒的影响,尤其是电视,在大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孩子就已经感受到了电视的魅力,那五光十色飞速变换的图像和声音对孩子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于是,一个令众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出现了:宝宝迷恋上了电视。

宝宝行为案例

吃晚饭了,明明兴冲冲地跑到饭桌旁,“快、快、我要吃饭……”妈妈看看表,快8点了,孩子是饿了。明明很快地吃饭,看样子,真的饿得不行了。明明吃完了饭,马上到客厅里,打开电视,电视里正放着《“还珠格格”》。

“明明,这个电视剧已经播了三遍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的看啊!”妈妈其实早就明白明明吃饭时为什么那么心不在焉了。“我喜欢小燕子嘛,我就是爱看……”明明还把电视的声音放大了。

专家指导

不让孩子看电视显然是不现实的,正确引导孩子收看电视,使电视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才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的根本。

(1)如果没人看或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关掉电视。

(3)定期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一项最新调查研究表明,家长和孩子经常在一起看电视可以大大减少电视暴力镜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4)要留意孩子看电视时的表情,看看孩子有没有害怕、崇拜、兴奋或生气的迹象。一旦感到孩子对电视内容的反应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需要立即与孩子讨论,把电视对孩子的不良心理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

(5)利用电视节目和孩子展开讨论,鼓励孩子就节目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缩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6)先过滤电视节目内容。父母必须先看几遍孩子喜欢看的每一个电视节目,千万不要太武断地认为卡通就一定是孩子喜欢、适合看的。有些外国的卡通节目太过于暴力,或剧情过于荒诞,都不适合幼儿观看。因此,替孩子选择电视节目时,必须了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

(7)只让孩子看婴幼儿节目或教育节目。首先可以让孩子们看一些专门的婴幼儿节目或教育节目,但是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如果内容不涉及暴力,你也可以让孩子看一些漫画,但是一定要选择那些为孩子喜欢的、可以刺激他想像力的、或者是能够感动人的漫画。

粗暴地关上电视不让孩子看当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可以寻找一些活动来取代看电视,如做一些活动、游戏、让孩子看一些课外读物等。

知识导读

■过多地接触电视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好事,沉迷于电视会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很多伤害

[多看电视会使孩子大脑变笨]孩子很小就看电视会使视觉能力和大脑细胞都受到永久性的损伤。这类损伤同时是结构性和化学性的伤损,受伤的细胞在结构上和化学反应上的变化无疑影响了孩子的正常脑功能发育。

[幼儿不能清晰地思考,也不能作建设性的想象]电视影像对幼儿只有单方向的沟通,在孩子的脑中会留下一些不受处理的图像,长久地在脑中徘徊,这些图像通常都是一些悲剧或暴力行为。

[孩子心理伤害严重]心理学家认为多看电视会使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受到压制,许多老师报告一些常看电视的孩子们看不懂没有图的故事,纽约银行街教育书院的智能提升专家古垠认为电视枯萎了孩子在自己脑中制造图像的能力。

[孩子持之以恒的能力也因多看电视而大受破坏]他们习惯在电视上看到每一件难以处理的事都在30分钟或1小时内得到解决,因此他们受不了一些较难学的事物,不愿意做需要他们长期专心完成的工作,遇到一个小困难便马上想放弃所做之事。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沉迷电视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减少看电视的时间,首先要帮孩子丰富他的活动内容,除了看电视以外,要为他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比如和邻居的小朋友玩,外出进行体育锻炼,和家人一起做游戏等。电视对于孩子,只是提供知识、信息和娱乐的一种工具。

[父母做个好榜样]对于定好的时间表,大人要做出表率,看完电视后最好马上离开电视机,做其他的事情。如果看完电视后,还靠在沙发上懒得动,毫无意义地拿着遥控器把频道换来换去,时间就都浪费掉了。

[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通过和孩子商议的方法帮助孩子选择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通常在进行看电视的时间安排上有这样几个法则:优先安排户外活动、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做其他的重要的事情。

[从事看电视以外的休闲活动]父母可以带孩子从事其他的活动,引导孩子朝着多方面发展。可以规定让孩子看1小时的电视,另外1小时阅读书籍或画画,2小时从事户外运动。3岁以下宝宝的发展特质主要是以感觉、动作为主,建议爸爸妈妈要多带着家中的小宝贝从事户外活动,例如郊游、踏青等,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另外,也可以跟宝宝一起玩掏沙子、堆城堡等游戏,这样不但能激发宝宝的创造力,分散孩子在电视上的注意力,也能让宝宝的感觉和动作得到协调发展。

[在家中创作]爸爸妈妈可以买一些色彩鲜艳的积木,教自己的宝宝堆出高高的城门、漂亮的房子;或者让宝宝拿起彩笔涂涂抹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纸上彩色世界。让孩子在家中除了看电视之外,还有其他种类的休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