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的铁血卫队
7757300000049

第49章 蒋介石夫妇被炸弹的震波推入防空洞

为动员全国各界认识共同抵抗日寇侵略,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汉口召开。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一致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正式做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决定。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军民书,说:“一切奋斗,要以巩固武汉为中心,以达中部会战胜利为目标。”从此,武汉大会战序幕揭开。

8月初,大会战开始,中日双方在数千里的战场进行激战。由于国军没有制空权,日军在前线后方大肆进行空袭和轰炸。武汉云集党政军中央机关,各地迁来武汉的单位多如牛毛,是日军重点空袭的城市。国军空军先后在武汉上空进行过几次大空战,但都损失惨重,之后基本上失去作战能力。8月11日,日机再次对武昌进行狂炸,市民死伤很多,损失惨重。12日中午,侍从室的众人正准备去吃午饭,突然日军以60架轰炸机编队飞临武昌,轰炸武昌省政府一带,目标直指蒋介石行邸。

蒋介石正在办公,忽然听见飞机声有异,似乎心有所感,急忙牵着宋美龄跑向办公室前十多米远的防空洞去躲避,刚步入防空洞内,还在下阶梯,炸弹已随着尖锐的呼啸之声如雨点而下,“轰隆!轰隆!”爆炸声震耳欲聋,掀起强烈的震波,竟将蒋介石夫妇猛地推入防空洞内……

“轰——轰——”炸弹如下雨般往下掉落,首先就掉落在蒋介石行邸附近,特务员陈祖荫正在这里值勤,首当其冲,“轰隆!”一颗炸弹呼啸着掉下来爆炸,他当即被炸得无影无踪,只见多块血肉沾在墙上,惨不忍睹。瞬间,停车间也中了炸弹,“隆!”房子被炸毁一个大角,蒋介石的座车被压坏在其中。在附近的侍卫死伤数人。

幸好炸弹没有直接命中防空洞。在剧烈的爆炸声中,离蒋介石不远的防

空洞前,“咚”地落下一颗炸弹,众人惊叫着,谁知炸弹竟然没有爆炸。蒋介石夫妇只受了一场虚惊。

住在省政府附近民房中的特务组也没有逃脱这场劫难,他们的住所也落弹多枚,在一派慌乱的尖叫声中,众人狂奔着,旋风般冲进简陋的避难室中,安然无恙。可两名工友偏偏不怕死,不慌不乱,边走边说:“你们当侍卫的,这么胆小,还当什么侍卫!”随后,两人走过来,站在洞口,天上掉馅饼,偏砸他们的头!随即,“轰!轰!”两颗炸弹掉落下来,这哥俩儿瞬间就被炸得面目全非。

这一景象吓得已冲进避难室的侍卫们目瞪口呆。大家簇拥着,远远看着两位工友残缺不全的尸体,啧啧舌说:“死得太凄惨了。”

飞机还在疯狂地轰炸。特务员潘一平平时干什么事都要比其他人慢上半拍,这下几乎吓蒙了,尖叫着从屋内狂奔而出,谁知来不及躲进防空洞,炸弹已发出呼啸声要落地了,他吓得急忙扑躲在一堵大围墙下,“轰隆”一声,炸弹爆炸了,炸垮两排大围墙,他依靠的围墙轰然倒下,他人竟然没被掩埋,仅颈部被弹片擦伤。烟尘散尽后,他大喊着:“可谓大幸矣!”狂奔到防空洞。

飞机折腾近一个多小时,把炸弹全部扔尽,才逐渐飞去,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可侍卫们久久都不敢出来,倒是王世和胆子大,第一个走了出来,说:“鬼子走啦!”

蒋介石也跟着出来了,下令说:“调查死伤人员,予以厚葬优恤。”

随后,蒋介石、林蔚、陈布雷、王世和等人看着到处面目全非,感叹一番,几人坐一起,都觉得这次轰炸蹊跷。陈布雷说:“先生从南京到武汉,驻节武昌行邸已经九个月了,敌机多次轰炸武昌,但从没以武昌省政府为目标。这次突然大编队集中轰炸,显然是有间谍搜集情报!”

“对,他们肯定是利用外国间谍与汉奸一起搜集到了准确情报,选定吃午饭的时刻来轰炸,就是想一举达到危害委座的目的!”林蔚分析说。

“好啊!用心这么狠毒,令人发指。”王世和骂道。

蒋介石说:“间谍又查不出来,关键是下一步怎么办?”

“马上转移。”林蔚说,“请王侍卫长寻找新的办公地点。”

王世和说:“这里已经被发现了,不能停留!为了防止敌机再次偷袭,应该立即转移。转移后,再去找新办公地点。”

当日下午,蒋介石等人在王世和的催促下迁到了东湖的武汉大学内暂住,翌日再转移到汉口中央银行。

随后几日,日军连续出动庞大编队对武昌进行轰炸,但蒋介石等人已安然转移了,任凭它们轰炸,也无恙了。王世和召集侍卫们开会,说:“狂冲胆大有毛用啊,搞侍卫没技术,不动脑100年都没进步。”言下之意,只有他王世和在这方面是高手。

黎铁汉、陈善周等人尽管暗中有些不服气,但王世和凭着他本能的农民式的警觉心,护卫着蒋介石,却从没出过大的事故。这次特务、警务两组在轰炸中死伤不少人,损失惨重。有人说:“我们这些当侍卫的,几乎没受过什么训练,还没死几个人!特务组、警卫组在戴笠的高级培训班学习呀训练呀,这次倒死伤得比哪个组都多!学了什么,什么就害人!”

蒋介石的行邸设在汉口的中央银行后,面临长江,毫无隐蔽,门口车辆很多,在警卫上颇多不便,王世和则在警卫部署上采取秘密方式,四处安插便衣,日夜不放松地注视每个来往之人。从银行外面看去,完全没有二样,而里面却警卫森严,实则外松内紧。间谍们再也找不到蒋介石到哪里去了。

这就是王世和的智慧,却也让许多人不得不折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