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民营企业的生产率研究
7735600000030

第30章 要素市场扭曲与地区经济差距(3)

1994年以后,伴随着分税制改革,金融系统也实行了重大改革。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权,垂直的部门领导日益成为主导,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也开始出现改善。但正像许多研究(陈东琪等,2002;WorldBank,2005)指出的,由于目前财税体制的缺陷和所有制改革的滞后,地方政府仍具有主动干预资本市场的内在冲动;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有银行机构占据垄断经营地位的局面并没有打破,国有金融部门仍把对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金融补贴)作为一种政策选择。

在国有投融资体制约束下,由于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因此对这两个地区来说,银行资金更多地配置在效率低下的国有经济部门。这种信贷配给所导致的金融抑制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一方面是国有经济部门产生了大量的不良信贷;另一方面是抑制了效率较高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并且,还有研究表明,配置给国有经济部门的资金,一部分被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投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渗漏”方式流向了东部地区(裴平、熊鹏,2003)。

资本市场分割是转型时期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在当前发展阶段资本仍然是最为稀缺的要素,因此它的配置方式及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资本市场的扭曲进行刻画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在此我们使用储蓄-投资比率作为其代理变量。这是因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资本会根据要素边际报酬高低进行相应的流动,任何一个地区的储蓄为追求最佳的收益-风险组合而可以流向其他地区。因此从长期来看,一个地区内的投资与储蓄之间虽不是零相关关系,但也必定会大大低于1;而当外部约束导致资本流动在地区间无法实现自由流动时,一个地区的投资-储蓄比率就会出现较大的相关性。

第四节实证分析及研究结果

本节主要根据新古典趋同理论,通过建立一个新古典条件趋同实证分析模型,运用1978-2004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PanelData对前文的分析进行实证检验。

一、分析模型构建

新古典趋同理论为我们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根据新古典趋同理论(Sala‐I‐Martin,1996),经济的趋同可以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绝对趋同是指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即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作用机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落后地区会与发达地区最终趋于经济稳态。但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增长经历拒绝了绝对趋同假说。更多的情况是,具有相同或类似经济结构的经济体会趋于绝对收敛,而与其他类型的经济体则趋于发散。而且如果控制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异质性(技术水平、制度因素、人们的偏好等)因素后,落后的经济体仍可以获得更快的增长速度,这种不变条件下的趋同被称为条件趋同。条件趋同一方面反映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边际收益递减法则,另一方面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均衡状态是由某些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为了检验要素市场扭曲从而要素配置效应对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影响,我们采用了新古典条件趋同实证分析模型:

gi,t=c+β1logPGDPi,0+γZi,0+φXi,t+εi,t(9‐7)

在回归方程(9‐7)中,gi,t表示第i个地区在时间t的经济增长率;logPGDPi,0是第i个地区初始人均GDP的对数值;c为各个地区都相同的截距项;Zi,0为初始变量,即那些会影响第i个地区稳态值的因素在初始阶段的值;Xi,t为控制变量,它是一组会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其他因素,如政策因素和经济结构变量等,本章要检验的要素配置效应就属于其中的一个因素。如果将c和γZi,0相加就会得到一个各个地区都不相同的截距项ci,它表示不同地区之间在生产力水平上的差异,并考虑了回归方程中未度量到的地区特定因素。回归方程中的β1如果为负且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则说明存在β收敛,即经济增长率与初始的人均产出水平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从而可以认为地区之间会出现收敛。在下面的计量分析中,除了本章中反映要素市场配置效率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储蓄比率两个变量外,我们还引入了其他一些控制变量,非国有经济比重(nsoe):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用于衡量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预期它对经济增长率起正面的促进作用;贸易依存度(open):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用于衡量对外开放程度,预期它对经济增长率起正面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edu):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于衡量地区人力资本积累,预期它对经济增长率起正面的促进作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储蓄-投资比率两个变量前面已经介绍,预期两者将对经济增长率产生负面的影响。

另外,本章中的数据如无其他说明,则主要来自《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5)。利用人均GDP指数序列,我们把各个地区的人均GDP数据换算成1978年价格表示的不变价,并计算出各个地区的真实的人均GDP增长率。

二、分析结果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1978-2004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PanelData,因此在对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时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一是由于横截面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所以样本的异方差对估计式的影响需要重视;二是时间序列数据产生的序列相关问题,也会给估计式的结果带来偏误。为了降低上述两种因素对回归结果产生的偏误,我们采用了广义的最小二乘法(GLS)对模型进行估计。

回归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个省份间并不存在显着的绝对收敛现象,这与现实观察是相一致的。通过在回归方程中逐步引入人力资本、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储蓄-投资比率、外贸依存度、非国有经济比重等指标,可以看到回归方程的解释力总体上得到提高,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导致不同稳态的其他因素后,各个省份间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收敛趋势。地区虚拟变量显着的统计水平说明省份间的确存在着“俱乐部收敛”现象。

同时,通过使用1978-2004年的分省数据,我们在4个回归方程中分别检验了上述控制变量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影响,虽然每个方程包含的变量不同,得出系数的显着性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符号还是与事先的预期相吻合的。综合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把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绩效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包括初始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在内的初始变量;二是包括要素配置、民营化等在内的制度和政策因素;三是包括投资、技术进步在内的常规增长条件。从理论上来讲,上述因素的改进都有助于落后地区实现经济的追赶,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表明了劳动力和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从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在地区间对经济增长率起到了负面影响作用,这在计量分析模型中都得到了体现。

第五节结论与启示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的框架中,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自由流动是实现经济收敛的前提条件。而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由于要素市场改革相对滞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流动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在地区间也各不相同。要素市场的分割与扭曲制约着经济收敛的微观机制发挥作用,而且由它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扭曲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区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稳态。因此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认为,要素市场扭曲是导致地区经济出现趋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利用1978-2004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Panel Data,我们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实证检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分割从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对地区经济增长率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对包括要素市场扭曲在内的诸多影响经济稳态的因素进行改进,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体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达到经济的收敛。

相对于东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滞后,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较低的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着地区经济增长,从而使得地区收入差距出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因此,完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促进要素的跨地区和跨部门流动,是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从而不断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10).

[2]蔡昉,王德文,都阳.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1(2).

[3]陈东琪,银温泉.打破地方市场分割.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4]陈淮.中国西部开发政策的战略转变.北京青年报,2001‐02‐07.

[5]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5).

[6]邓翔.经济趋同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4).

[8]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3).

[9]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4(7).

[12]裴平,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经济研究,2003(8).

[13]沈坤荣.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2(1).

[14]盛仕斌,徐海.要素价格扭曲的就业效应研究.经济研究,1999(5).

[15]石磊,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5).

[16]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4).

[17]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研究,2002(4).

[18]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世界经济,2003(4).

[19]张吉鹏,吴桂英.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世界经济文汇,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