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生物的环境:生态学
7721000000002

第2章 个体生物的生态学——生物与环境(1)

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环境分大环境与小环境。其中,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小环境是指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环境等。

环境因子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美国生态学家将环境因子分为三大类,即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七个并列的项目,即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有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的循规蹈矩——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作用分决定作用和塑造作用。具体来说,环境对生物的存活、生长发育、生殖繁衍、数量分布以及种内种间关系都有影响。

我们都知道,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也预示着要下雨;地震、台风前的动物都会有反常的行为。这些也都是环境对生物影响的一种表现。

受光线和温度的影响,猫头鹰和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而与它们不同的是,人类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地球上,受温度、降雨等影响,沿着纬度方向由低纬向高纬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热带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等。不同纬度带的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也不同,如热带雨林中生长的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落叶阔叶树、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热带雨林中的动物有大象、蟒蛇、河马等。

热带草原带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一年分为两季:雨季和旱季。雨季时,炎热多雨,树木繁茂,长着较高的草;旱季时,大部分树木都要落叶,草也干枯。主要动物有长颈鹿、斑马、羚羊等植食动物和狮子、鬣狗等肉食动物。一到旱季,动物就要向有水草的地方迁徙。

2.本能的反馈——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方式分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和行为的适应。

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子已经退化得像鳞片一样裹在树枝上,主要靠绿色的树枝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仙人掌则把叶子变成了刺;径柳干脆就没有了叶子。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形态的适应。

同样骆驼的驼峰也是对沙漠缺水少食这一环境的积极适应。

而银汉鱼的产卵,总是在大潮时到沙滩产卵,大潮应是月圆之夜。

这是生物对环境的生理的适应。

涨潮时,潮水带来了许多食物,牡蛎将壳打开,进行取食活动,退潮时将壳紧闭。许多蟹类,在涨潮时,躲进洞穴或岩缝,因为它不像牡蛎那样固着在礁石上,就有被冲走的危险;落潮后,它们则从洞穴和岩缝中出来在沙滩上积极觅食。这是生物对环境的行为适应。

②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

在炎炎夏日里,走在树荫下会倍感凉爽,这是因为树叶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小环境的气温。另外,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供动物呼吸。成片的森林还可以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等作用。防护林就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

骑马驰骋在美丽而广阔的草原上,看那洁白的羊群悠闲地啃着青草是相当惬意的事情。但是,近年来,不少地区的草原在不断地沙漠化,逐渐缩小。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草原的利用不当。某区域草场,面积和产草量是相对固定的,一定面积的草量只能供养一定数量的牲畜。由于放牧者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在单位面积上的牲畜过多,小草无法在短时间内长出,致使草原植被被破坏。被破坏的草原很容易受风沙的侵袭而沙漠化,所以草原的面积会越来越小。

如今,温室效应不再是一个新名词。所谓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那么,全球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呢?首先,气温升高后有利于一些害虫和病毒的繁殖,病虫害的疾病出现会更频繁。据专家推测,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冰层融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时间的病毒便可能复活,形成疫症。其次,南北极的冰山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地球陆地的面积减少,有一些地区和岛屿则可能会被海水吞没。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而南北极地的冰山将大幅度融化,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被淹没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着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再次,由于气候受温度影响,全球变暖会让气候反常,海洋风暴会逐渐增多。

另外,气温升高也会使陆地上水分蒸发加快,致使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总之,生物有机体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没有不受环境影响的生物,也没有不受生物影响的环境,两者相互作用。

第三节温度和热

1.生存必备的条件——温度

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的重要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空间上它随纬度、海拔高度、生态系统的垂直高度和各种小生境而变化;在时间上它有一年四季的变化和一天的昼夜变化。

温度的这些变化会对生物体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首先,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种子发芽必须有适宜的温度;鸟类卵的孵化也需要一定的温度;一些鸟类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南北迁徙;而蛇、青蛙、刺猬、松鼠等动物和一些昆虫则到了冬天就要冬眠;细菌病毒的繁殖也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些都是温度对生物的直接意义。

其次,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表现在它能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变化、降水、刮风、氧在水中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的行为变化等。这些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意义。

2.生命的温度极限——温度与生物的关系

任何一个环境中的温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光照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温度有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变化,即四季的变化和地域的变化,水平的变化和垂直的变化。当环境温度逐渐下降(或上升)时,生物体温也随之下降(或上升),下降(或上升)到一定的极限,在这个温度下生物便趋于死亡,这时称为生命温度的下限(或上限)。生命温度的极限受到物种、季节、分布及生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

温度是生物生长发育以及生命运动必备的外部条件。任何一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要求一定的温度条件。如水稻种子发芽期要求的最低温度为8℃~12℃,最适温度为25℃~35℃,最高温度为38℃~42℃。一般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45℃,0℃、45℃可称作生命温度的极限,只有在这个温度极限范围内,生物才能生长发育并进行生命运动。

对于植物来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生长速度也会加快,达到最适温度时,生长最快,以后温度再升高,生长速度就会减慢。如橡胶树幼苗,在20℃以下时,生长缓慢;28~29℃时生长最快;31℃时,生长速度开始下降。对于昆虫来说,在极限温度范围内,外界温度与发育温度成正比,与完成发育期所需要的时间成反比。

对于比较高级的恒温动物来说,环境温度对它们的作用要比低等动物和植物小得多。因为恒温动物具有调节体温的机制,其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周围环境的低温,可以延缓恒温动物的性成熟,因而寿命可以更长,同时身体也可以长得更大一些。大多数鸟类和哺乳类,同类的个体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的,要比生活在南方温暖地区的体形大。

第四节湿度和水

1.湿度、水的重要意义

生命起源于水,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水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也是地表的主要组成物质。科学家形象地把“水”称为地球生命的催化剂和万物之源。地壳表面上的海洋、湖泊、沼泽和河流里的水,以及地表以下的地下水共同组成了水圈,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假如把陆地全部削平填入海洋中,那么整个地球就会被3000米左右深的水圈包围起来。

水是生物体内最多的化合物,如人体中水占70%,水母中则98%都是水。在生物体中,水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自由水和结合水。其中,结合水是生物细胞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空间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细胞中失去了结合水,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就不能维持,原生质遭到破坏,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而导致死亡。自由水是细胞内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是细胞内的溶剂和运输物质的媒介。

自由水在细胞内的含量与生命活动的旺盛程度成正比,生命活动越旺盛,自由水的含量就越高。

2.水在生物体内的循环——水分代谢

水分代谢是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水是植物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物质,植物从水中进化而来。植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等一切生命过程,都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进行。没有了水,植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滞,植株则干枯死亡。

地球上水分的供应量不仅决定了植物的生态分布,而且显着影响了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对于一株植物来说,一方面,它要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水分,以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植株地上部分(主要是叶片)的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一部分水分不断散失到大气中,以维持生物体内外的水分循环和适宜的体温。根系吸收的水分,除极少部分参与体内的生化代谢过程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周围环境中。

而哺乳动物在天热时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散出体内的热量。

3.温度和湿度的综合作用

温度和湿度两个生态因子相互影响,构成了气候最重要的部分。

在自然界中,温度与湿度总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并综合作用于生物,而生物对温湿度的反应也总是综合要求的。

在一定的温湿度范围内,不同温湿度组合可以产生相似的生物效应。在相同温度下,湿度不同时产生的效应不同,反过来也是这样。

为了更好地说明温湿度对生物的综合作用,常常采用温湿系数和气候图来说明。温湿系数,即湿度与温度的比值。公式为:温湿系数=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根据一年或数年中各月的温湿度组合,可以绘制成气候图,用来分析生物的地理分布及数量动态。绘制时,纵轴表示每月平均温度、横轴表示每月平均相对湿度或每月总降水量。

需要指出的是,用气候图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考虑了温度和湿度两个生态因子。在分析生物的种群数量动态和分布时,还应结合其他因子来综合考虑。

第五节光及其生态作用

1.分布规律及其作用

光在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太阳光,阳光在自然界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地球上,光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过它的分布却有一定的规律。光的分布与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的长短有关,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长都与纬度和太阳直射的位置有关。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接收到的阳光越多;纬度越高,接收到的阳光越少,在南北极圈内还有极夜的现象。另外,阳光和地理位置有关。山的南侧、河的北岸,接收阳光较多;山的北侧、河的南岸阳光照射较少。同时,阳光的多少还受大气的透光度影响。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撒哈拉大沙漠东部阳光最多,那里年平均日照时间达4300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11小时45分钟的时间能见到光辉灿烂的阳光。撒哈拉大沙漠东部为什么日照会如此之多呢?因为这里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没有能遮住阳光的云层;加上这里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因而成了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