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7716100000024

第24章 社会和谐遂民愿(5)

深入调研,摸清底数,为创新志愿养老模式奠定基础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天津早已于2002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凸显,老年人心理需求能否满足,不仅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直接影响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河西区现有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9.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3%,其中50%是空巢老人和生活困难的老人。这几个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在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地区人口整体呈现“两高两多”的特点,即老龄化程度高、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老人多、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多。

从调查摸底情况看,老年人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针对各个类型的服务短缺及强烈的社会需求,天津市政府积极开展“志愿助老服务”,重视创新和策划服务体制,关注服务对象,高举旗号扩大志愿助老服务队伍,为天津市提升老年人晚年幸福指数做着巨大的努力。

结合区情、创新政策,构建“1+1+1”志愿养老模式

2007年,在一次全面调研走访的基础上,河西区友谊路街谊景村社区党委为每位社区老人建立了家庭档案,将他们的家庭组成、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经济情况以及在生活和精神文化上的各种需求全部详细登记。

深入分析调研情况后,社区党委反复论证形成共识,照顾好老年人,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事关整个社区的稳定有序,必须充分调动各种社区资源,做好助老服务,让老年人衣食无忧,让老年人精神愉悦,让老年人的生活充满关爱,“1+1+1”社区志愿者助老服务模式应时而生。

同时,街道建立了以志愿服务分会、老年人协会、慈善分会为主,街有关部门参加的助老服务工作机构,各社区也相继建立了组织,形成了全街上下齐参与的工作格局。所谓“1+1+1”志愿助老服务,就是“1名困难老人+1名志愿者+1名好邻居”的模式,具体操作办法是以社区党委为主导,发挥社区老年人协会和志愿者队伍的优势和作用,组建“1个好邻居、1个社区志愿者和1个帮扶对象”的助老帮扶对子,帮生活有困难的老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事和烦事,切实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制定措施,完善体系,保障志愿养老模式扎实有效推进

为推动社区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该街区在“1+1+1”的机制上明确出5项具体帮扶措施:

一是左邻右舍的好邻居坚持每天问候一次老人或同老人见一次面,了解其生活情况,遇事及时妥善处理;二是当老人身体不适需要照顾时,志愿者及时通知其子女及居委会,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送往医院;三是当老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志愿者及时和居委会取得联系并给予救助,特殊情况时向街慈善协会申请救助;四是每逢年节假日,好邻居和志愿者一同到被帮扶的老人家中,帮助打扫卫生,与孤寡独居老人聊天,带他们出去散步,介绍社区发展变化情况,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排解他们的孤独感;五是对行动不便和高龄老人负责粮油、蔬菜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

深刻思考,贴近需求,推动志愿助老服务全面升华

截至2010年6月,街道参与助老服务的志愿者已有1500余人,与527名困难老人签订了“1+1+1助老协议”,有困难的老人在家中就能得到“多助一”的服务。“1+1+1”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在友谊路街各社区蓬勃开展,数以千计的好邻居、志愿者把为老人服务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为孤寡、独居、空巢老人送去关爱和温暖,使社区老人的日子过得更加滋润。在志愿助老事业长足发展的同时,各社区也在规划着如何让志愿助老服务更贴近老年人需求,如何能更大程度上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如何将志愿助老升华到更高层次。为此区政府及各街道社区一起出谋划策为志愿助老服务规划了四条方针路线。

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开展“1+1+1”志愿者助老服务中,注重让老年人接受新的思想,消除因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各种新生事物带来的“隔阂”;利用党员学习的机会,播放学习光盘,使老年朋友思想常新、活力常在;组织电脑班、读书班等,让老年人了解和畅谈国际、国内形势。在社区设立了14块宣传展牌,对新形势下的新思想、新事物、新政策进行宣传展示,逐步引导群众认识到,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现在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让关爱老年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助老服务中。

二是重视精神抚慰。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很多老年人非常孤单、寂寞,思想上空虚,容易产生失落情绪,老年人的心理疏导成为重中之重。实践中,社区党委把为老年人赶走寂寞、送去欢乐作为助老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丰富文化活动。谊景村社区坚持10多年组织春节大团拜活动,开展“关爱残疾人,关注老年人健康咨询”、庆“七一”《观津城美景,话天津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一日游等活动,先后成立“关爱协会”“志愿者协会”,开展“我为社区做贡献”义务劳动,吸引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用双手美化社区,在奉献中提升境界。

四是维护老年人权益。为改善老年人活动场地,河西区政府、友谊路街道办事处先后对社区综合活动用房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了近1000平方米的“居民之家”,设有综合活动室、书法室、电脑室、图书室、日间照料室及卫生服务站,配备投影机、电脑、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开辟了5处健身场地,确保老年人有地方参加活动。

河西志愿助老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一是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增强。在开展“1+1+1”志愿者助老服务活动中,社区党委为60岁以上的老年朋友建立一份健康档案,组织医务人员志愿者定期为重病老人上门服务,为有需求老年人提供家政、上门理发、日间照料等服务,让老人感受家庭般的温暖。老年朋友在倍加呵护、倍加关怀的环境中生活,性格更加开朗、身心更加健康。社区的老年朋友纷纷感慨地说,“1+1+1”志愿者助老服务活动为他们带来了实惠。二是党委的凝聚力显着提高。在“1+1+1”志愿者的带动下,在社区诸多活动的吸引下,老年人、老干部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每逢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老年人都提前到社区询问活动时间。有的老年人腿脚不便,还特意让子女请假,推着自己来参加社区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广大老年人紧跟形势,精神面貌健康向上,积极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余热。“1+1+1”助老服务活动,用微笑融化了许多陌生,用行动换来了切切真情,用服务赢得了赞扬与信任,用爱心和真诚焕发了老年朋友火热的激情,在社区营造了互帮互助、邻里友爱、尊老助老的和谐氛围。

从基层案例看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重点

社会治理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的探索创新。可以说,基层既是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又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突破口。

当前,随着中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变革、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等一系列重大因素交织交融,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透过基层地区探索实践的案例可以看出,面对当前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基层地区并没有陷入“等靠要”的恶性循环怪圈,而是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维、不懈的努力,围绕社会治理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既在一些“老大难”的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又切实解决了实际问题。从当前我们整个国家面临的形势来看,社会治理创新已势在必行,我们应当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整个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切实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应当关注的四个着力点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基层

基层是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助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基层保持稳定,整个国家才能保持稳定;只有基层实现了发展,整个国家才能实现快速发展。所以说,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意义重大,既关系着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也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大量社会需求来源于基层,大量社会问题产生在基层,大量社会矛盾根源在基层,这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将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基层;另一方面,基层地区也要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工作,力争从源头上化解各种矛盾。

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在于服务

说到底,社会治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管理理念,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的、多元的、优质的公共服务,把服务放在首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体现管理,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

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

社会治理是一项事关长远的基础工程,只有注重从制度层面上加强谋划和建设,才能保证这项基础工程能够持续、稳定地推进下去。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努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实现常态化、系统化和机制化,并且要注重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特别是要不断创新政绩考核机制、财税分享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和保障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实现,才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在于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对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及自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充分参与、高效参与,以决策共谋集中民智、以发展共建凝聚民力、以合作共管汇集民意、以成果共享顺应民心,才能形成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