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51

第51章 党的建设(2)

1.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迫切需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改革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事物层出不穷,无论是和平还是发展都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民族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方面交流越来越广泛,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发轫于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的广泛应用,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这样一个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对国家和民族来说,谁拥有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勇气,谁就有可能更广泛地参与全球化的资源再分配,既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也能保持国家与民族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面对这样的世情、这样的时代特征,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如果无视时代潮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畏缩不前,必然要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可以说,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大势所趋。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解难题,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范围内就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改革调整程度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与调整,正在使改革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统筹驾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尤其是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受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党员、干部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这对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既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不仅面临全球的经济竞争、文化竞争,而且面临激烈的政治竞争,即看谁的制度更有生命力,看谁的政权更加巩固,看哪个主义更受人民拥护,看哪个政党更有凝聚力。世情催人奋进。这样的时代大势,就要求我们党必须用更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视野,来认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自觉地把党建工作放在时代大背景下来审视,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这里,关键要把握两条:一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引领我们党不断巩固壮大的旗帜,自觉地把它作为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没有这面旗帜,没有这个新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就有可能在世界性的竞争中失败。为什么苏共垮了,而我们党不但没有垮,反而更加坚强?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要深刻认识只有顺应世界潮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党才有活力,才能保持先进性,才能在中国长期执政。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正是要使我们党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举措,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坚持与时俱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品质。

2.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我们党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是一项改革创新的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先验的套路和现成的经验可供沿袭、照搬和套用。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的30年间,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重大的成果,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类发展的崭新模式,开辟了一条引领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三句话”全面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强大感召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鲜明特色和强大动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强大战斗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整个国家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也不断推进,并保证和促进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从形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到确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实行差额选举、党务公开等扩大党内民主的举措,到确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针;从实行于部轮训制度,到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评制度;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推荐、民主评议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推行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发展党员公示制等组织制度创新,等等,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硕果累累。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成为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大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强音符。从30年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党作为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领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工作唯有坚持与时俱进,党的建设唯有坚持改革创新,党才能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更好地担当起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历史重任。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情极其纷繁复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当代中国,在矛盾凸显、形势复杂、机遇挑战并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从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又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我国虽然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很多,要求我们党要善于搞好各方面的统筹,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创新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中国共产党人素以勇于改革创新著称于世。面对已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毫不讳言困难和问题的存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的确,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比如,如何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如何缩小日益加大的社会贫富差距?如何将反腐败斗争引向纵深?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和谐成果、共享文化成果?如何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等。许多党的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特别是从体制上、制度上、机制上把它固定下来,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尚需作更大的努力。随着改革的深化,还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正在不断涌现。比如,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就业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给党员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如何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党的性质带来新的情况;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防止和克服唯利是图、地区和部门保护主义,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等问题;各种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如何实现党的领导和改进活动方式,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面对城乡劳动力在产业和地区间大量流动,如何有效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认真研究和解决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以改革的精神探索党的建设的新路子、新体制和新方法。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自身建设能否实现创新与发展。

国情催人奋发。改革创新的时代、改革创新的事业,要求党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把改革创新党的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稳定大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抓紧抓好。既要把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贯穿和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各个方面,又要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党的建设应当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诚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党的事业在不断发展,党的建设必须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加强。

(三)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执政能力是执政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执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成效的外化和聚焦。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融领导与执政于一身的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使全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表现。党执政以后,检验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来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在现实中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都属于党的自身建设的大范畴,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两大根本性建设,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进一步回答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在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一个重大新突破、新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正确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都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这一党的建设新部署、新要求,既是对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创新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