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32

第32章 文化建设(6)

(三)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形成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我们要围绕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必须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善于总结和发现各方面先进典型,特别是来自普通群众、平凡之中见伟大的典型,广泛开展向道德楷模学习活动,让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要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推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有效载体。要继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百城万店无假货、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等活动,推动形成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热潮,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要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突出抓好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四个方面,努力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展现我国人民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

要围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作用。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继续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等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山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尤其要关注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经济上已经提出工业要反哺农业,要扶贫,要关注“三农问题”,其实文化上也是这样,只有将占人口80%的农村文化建设搞好了,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求脱节的现象。一方面,近些年来一些农村基础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甚至萎缩,文化产品欠缺,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如: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建设的阵地多年来服务方式单一,远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高品位的要求。整体基础文化事业的落后已经严重妨碍着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成为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另一方面,对文化教育消费贵族化倾向没有有效遏制。一些地方在广大人民群众缺乏起码的文化生活设施的情况下,却把大量资金投向了一些贵族化的文化项目,如高尔夫球场、高档娱乐场所等。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二为”方向,把普及放在第一位。基础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与否,要看其是否为最大多数人带来真实的长远的利益,是否促进新的更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否促使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人大量涌现,是否促进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针对广西的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村人口居多的状况,广西各地必须从强化县乡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入手,制定文化大市建设行动纲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文化活动、文艺创作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要求,并进行逐项考核。“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公平便利”口号的提出是为了真正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有共享,让每个居民包括外来务工者能在最短时间、最近距离获取相应的文化服务,逐步走向文化公平。在县、乡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下乡活动等意义重大。

发展广西民间文艺也是促进文化和谐的重要途径。自从有了人类的第一声“杭育杭育”就有了民间文艺。它门类繁多,是广大群众参与的一种文艺,具有互动性。如侗族唱拦路歌,贵客来了,全寨人每家每户各煮几个菜集中到鼓楼坪摆长席“百家宴”待客,跳多耶舞。广西各地三月三对山歌,舞狮舞龙,这些民间文艺活动就是一种和谐文化的表现,它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减少犯罪,促进邻里和睦,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焕发人们的斗志。在这些文化的熏陶下,将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促进人们为美好的生活发奋努力,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民间文艺又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文化保障。因此说,民间文艺是一种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现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要大力发展民间文艺,为全民提供文化保障,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借助广西文学艺术能够积极地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一个省区的文化各有特色,给同一地方的人们以“故土情深”的亲切感。广西各民族肯定为“刘三姐”而自豪,为桂林山水而骄傲,为文坛的“三剑客”和画坛的“漓江画派”在全国的引人注目而欣喜。在今天的广西,尤其是在广西的文化青年中,几乎都熟悉东西、鬼子的小说和电影,甚至连广西文坛“三剑客”都挂在嘴上,流露出一种自豪感,似乎表明这是广西进入一种新的文明的标志。《布洛陀》的史诗、花山岩壁画,就一直是广西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圣地,两千多年来凝聚了他们的智慧、自信和力量;一部《刘三姐》,把聪明智慧、爱憎分明的广西美女形象推向世人面前,也把“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审美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节,还将广西的审美文化推向了全中国和世界,使广西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这种“文化软实力”当然促进了广西的团结和奋进;最近10多年,广西文学崛起于中国文坛,加强了文化软实力,不仅增强了广西人民的凝聚力,而且还刷新了整个广西的文化形象。当广西的作家精英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坛,当“广西文化舟”驶进首都北京,不仅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更加凝聚了广西人民团结拼搏的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代广西文学也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生态文化。如桂林诗人雷熹平的诗歌力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如《龙胜温泉》中写道“耳畔水声声,心田泉温揾”两句诗,景与情,声与心呼应和鸣,可以视作他的诗集《名胜之歌》的导读诗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雷先生笔下比比皆是:“枫耸天地中,童跳梯田垅,弯月连天落,闲牛恋剩绿。”枫林与孩童成趣,连片的梯田像弯月落下,与身处其中的闲牛构成一幅水墨画。我们自古以来的山水诗歌唱的是什么?就是歌唱生态良好的自然风光与优秀的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所谓诗情画意,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雷熹平先生长期在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富于文化底蕴的桂林工作,他是个有心的热爱生活的人,他出了多本诗集,大多是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从中可以看出雷熹平先生的精神追求。他的《名胜之歌》集中了他写的山水诗,他的歌唱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增加了优美的声部。也正如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评论所说:“亲近山水,与其说这是一张雅兴,不如说这是一种心存高远的境界。当今世界,满目奢华,飞光流电,五色乱眼。流俗夹带着物欲形成一种难以抵御的蛊惑,而能在此种情势下坚持的,就显得异常的艰难。诗人身处尘嚣而寄情于山水,寻求精神的寄托,寻觅知音于高山流水之间,在大自然中寻求诗意,又在诗意的荡涤中视通古今,兴会万物。或发为联翩的奇想,或发为深情的咏叹,或发为警世的浩歌。他所致力的,不仅在身心的愉悦,甚或于以此召唤世道人心。”

当今之世,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孩子的学习、成人的工作都有不少压力,因此,抑郁症患者增多,自杀现象常有所闻,大学生马加爵为一点儿小事而丧心病狂地连杀数位同窗。这些步步升级的事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心理失衡现象再也不能忽视了!首先要从文学的审美文化教育开始,从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做起,从领导干部、知识精英的表率和媒体的正确导向做起,让和谐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因此,文学还要借用传统文化中的谚语格言来感化和教化世道人心,实现人格的和谐。广西作家彭匈的小说和散文,林宝散文的心灵感悟,张燕玲的历史思考和现实批判,凌渡的从绚烂归于平淡的后期散文,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好作品。如引用中国传统民间谚语“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等格言哲理来疗治浮躁的心态。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只好用这些经验性的世俗格言来修复身心的健康。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借助于传统文化经典传播一种恒久超越的价值观。如儒教之祖孔子就说过:“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种用心理的“崇高”来弥补物欲的不足的“折中”办法,不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又称为“中和”或“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之道在中国处世非常管用,因此,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向西方介绍我们的儒家经典《中庸》时,将书名翻译成《黄金的方法》(Golden Mean)。林语堂就十分赞赏用“中和”的态度来实现身心的和谐:“无论哪一种人生哲学,它必须以我们的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依据中国儒学的观念,对于人类尊严的最高理想,是一个顺着自然而生活,结果达到德参造化之境。这便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一书里所倡导的学说。”《中庸》的主题思想大概是: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现出来并符合常理,谓之“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通贯天下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发育了。这种修身养性的传统办法,仍然有其合理成分可以吸收到中国先进文化之中,为构建人们身心的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