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24

第24章 政治建设(8)

(三)充实了扩大人民民主的具体内容

1.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这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历程和显著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是继十五大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表述。将人民民主提升到“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高度,表明我们党充分认识到人民民主的极端重要性,表明我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定决心,它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继续奋斗。

2.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表明中央进一步加大解决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的力度,即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是有序地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开展,民主的实现形式由此进一步丰富。我国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过去的“大民主”还是那些极端民主,之所以造成了许多灾难,关键就是没有引导好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的有序参与。

3.加强民主权利的保障

保障民主政治权利的行使,就是要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公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就不会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七大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在基层民主部分再次强调“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在各项民主权利的保护中,报告特别提到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特别是表达权的提出,在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一般而言,表达权主要应该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中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表达权应该成为实现和保障公民自由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历届宪法都有保障公民自由权的规定,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文件都有要让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要让人民监督政府等要求,党的活动中也强调“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等,但是,这些都是从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角度立论,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及作为权力主体的人民在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权利。因此,表达权的提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意味深远。

4.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选举式民主与协商式民主的多项措施和建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一是在选举民主方面,我国《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城乡比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就是说,同样的人口数,农村的代表名额只有城镇的1/4。这种规定使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很少,代表反映农民的诉求受到影响。党的十七大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必将消除选举中的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扩大他们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发言权。二是在协商民主方面,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经过充分的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这对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认为,协商民主的范围应不仅仅限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的民主党派的协商,还应包括各个层级的社会协商、党内协商等。另外,党内民主生活中,也应将党内协商纳入到党内决策程序之内。

5.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这是“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没有现代公民意识,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这是因为,民主政治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民主政治发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公民自身的素质水平。公民不仅要具备民主法治的知识和观念,还要树立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这样的价值理念,因为它们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甚至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思想条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应当加强民主政治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从法制、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三个环节入手,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其目标是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其次,应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其目标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政治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政治道德目标,更为理性地对待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诉求,做有政治责任感的公民;再次,应加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目标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四)更加重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一来,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被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也是执政党不断推进政治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生动体现。基层群众自治主要表现为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

2.更加凸显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重视基层民主和社会民主,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民主形式。十七大将基层民主定位为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报告将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从报告的结构安排来看,党的十五大时基层民主与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合为一段,党的十六大时基层民主单独成一段,到了党的十七大则单独成一个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样的安排,提升了基层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3.拓宽了基层民主的领域和范围

过去基层民主只限于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事业民主,十七大报告则提出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强调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也就是说,像城市中的业主委员会以及农村各种农业生产的行业性协会的自治活动将被纳入到基层民主的领域,成为当代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鲜活的实践形式。

4.针对基层民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措施

比如在村民自治活动中部分农村出现了两委关系和乡村关系紧张的情况,一些当选的村主任认为自己是上千选民选出来的,而农村党支部书记则是十几个党员选出来的,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干部说了算,这样一来,一些农村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关系十分紧张,城市的居民自治中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以体制机制的办法解决农村中的两委关系。另外,部分农村的村委会主任认为,既然村自治了,就不要听乡镇政府的话,农村过度自治化导致部分乡镇的行政职责无法履行,造成基层群众的自治权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权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当然不管是两委关系还是乡村关系,不管是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还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加以规范和调整。

(五)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就全面落实这一基本方略进行了部署,即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这是在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对立法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明确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目的,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围绕着如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问题,将成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也表明了继续推动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作为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概括,其目的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再次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权,从法治的角度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法治与人权保障的紧密联系的客观表现。报告还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对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进一步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求,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信念。

(六)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根据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和强调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人民统一战线理论取得重大进展。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一是在加强多党合作、推进党际关系进一步和谐方面,2005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就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其中首次提出了“党际和谐”这个新概念。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党关系是否和谐,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没有稳定和谐的政党关系,就没有稳定和谐的政治社会关系。二是在实行民族宗教政策时,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宪法要求保障公民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努力发展与民族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三是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和谐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七大则强调“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是发展与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和谐关系,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七)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实践表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政治领域各项改革的重要推动因素。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搞好,不仅直接影响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诸多方面,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能否顺利展开,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充分的保障。十七大报告的新意在于:

1.提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并强调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设计,对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