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40

第40章 论学生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作用模式

程宣梅陈侃翔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自然性影响力是影响非正式群体的运作机制的核心因素,研究非正式群体中自然性影响力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对高校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是新时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党员在学生非正式群体当中的自然性影响力问题,构建了学生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的作用模式。

关键词学生党员非正式群体自然性影响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倾向日益明显,精英教育的模式转型,高校当中学生群体的分层分化现象不断突出,受到文化、价值趋向多元等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学生当中的数量及比率正急剧增加。对非正式群体学生

的教育引导工作具有相当的特殊性。经研究发现自然性影响力的作用在非正式群体运行当中具有核心作用,研究高校非正式群体中的自然性影响力作用模式具有实际的运用价值。

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精英,在落实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工作中,发挥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的作用能有效弥补仅从个体和正式群体角度展开工作的不足,能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作用的发挥机制,并进而促进广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全面的成长、成才。

1.高校非正式群体及自然性影响力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它是相对于大学里正式群体组织而言的,是基于大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际关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群体,它不规定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没有垂直的相互关系,既不存在严格的“权力”结构,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以成员的共同利益、爱好和友谊为基础的。

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非正式群体是在组织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出于共同的兴趣、观点和感情等自愿结合起来的,它是以成员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第二,由于非正式群体是自愿结合而成的,因此,成员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互动更加频繁,交流更加密切;第三,非正式群体并无明确的人员编制和界限,成员可以自由参加或退出,其存在主要依靠成员间感情的维持;第四,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具有重叠性,同一人可以同时参加几个非正式群体,一个非正式群体可以跨越几个组织;第五,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互为依存,互为作用,当两者目标指向一致时,非正式群体表现为积极作用,反之,非正式群体表现为消极甚至破坏作用。

正式群体的基本功能是规范的工作性职能,而且其运作具有很强的规则性和约束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是潜在的辅助性职能,但是其运作也有其内在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非正式群体的自然性影响力。

非正式群体的自然性影响力的作用下,非正式群体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使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满足友谊、追求认同、取得保护、谋求发展、协调关系、交流意见、调节意愿、维护团结、提高效率、保持活力,这是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非正式群体的负向功能往往会导致小团体主义、自由主义,传播谣言,影响安定团结等。现代管理学指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把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功能,努力消除其负向功能,才能把管理效率提高到最高的限度。

2.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的自然影响力

2.1示范作用

在非正式群体的自然性影响力的作用下,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很容易形成比较一致的思想、理念、意志、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非正式群体成员中一般有核心人物,发挥较大的影响力。所谓的核心人物是指在群体中发挥主要影响,对群体其他成员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在群体决策中有较大的发言权的人。核心人物一般在能力上有过人之处,或者能够维护群体的利益,或者善于观察和调节群体氛围。在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中,要努力引导各方面较为出色、群众基础良好的学生党员称为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注重创造性地发挥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的示范作用,确保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发挥作用。

2.2凝聚作用

在非正式群体的自然性影响力的作用下,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能够做到平等相处,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思想,互相倾听意见建议,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学生党员作为非正式群体中成员,其组成并不是强制的结果,也不是学校和老师的选择,它是青年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的产物。之所以会结合在一起,通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需求以及共同的文化。这些共同点铸就了非正式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心理依赖。个体需求在群体中得到了满足,于是群体不仅有了存在的现实价值更产生了很强的内聚力,每一个成员都希望群体能维持下去,并以自身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为共同维系着群体的向心力和团结。只有充分发挥党员在非正式群体的凝聚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凝聚力。

2.3感化作用

非正式群体往往有有自己的群体文化。群体的文化是指群体成员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群体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成员共同的好恶标准、兴趣追求,可以是相近的语言风格、词汇用法,抑或是相似的穿着打扮等外表形象。有些同辈群体还有不成文的规范要求,以此约束成员的行为,这些规范也是群体文化的表现。在非正式群体的自然性影响力的作用下,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能够产生一种催化作用,促进认识上的趋同,由“共识”到“通情”而“达理”。由此,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党员在非正式群体的自然性影响力的感化作用就很容易孕育出来,使党员在正式群体中具有感召力。

3.如何发挥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的自然作用力

3.1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使党员承担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群体文化能塑造青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如果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话,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党员的先锋作用的发挥,一般是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同时,学生党员也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转站,由于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中自发形成的,作为教育者身份的教师并不能直接成为群体的成员,有时也难以施加直接的影响,并且,青年人本来就富有生气和创造力,社会的多元化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年轻人有自己的文化样式和价值诉求,不能简单地用成人标准来要求他们,所以教育中可采用间接和非强制的方法,让学生党员在其中承担起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包括理想信念、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大类,再细分则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等许多教育点,学生党员不可能承担如此多的教育内容,必须有选择地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来发挥它的作用。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功效主要是引导青年做一个合群的人、和谐的人、教会他们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扮演社会角色。比如在培养青年人的集体观念,鼓励他们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方面,学生党员完全可以发挥突出的作用,因为他是教育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根据不同群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挖掘他们不同的教育功效,这样才能提高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3.2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党员称为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以此带动整个群体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非正式群体中一般都有核心人物或骨干成员,他们在成员中有一定的威信,对于群体事务的决策有较大的发言权,能对其他成员施加较强的影响力。正是由于核心成员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能平均用力,要以核心成员为突破口和工作重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精英”分子,一般在思想上、学习上、社团活动上或组织能力上均较为突出,许多人已经是群体内的核心人物。也有部分非党员学生,他们都有些特长或者是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抑或有较丰富的资源,也是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对于这些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者,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给他们施展的舞台;另一方面,在党员发展中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善于吸收思想素质好、群众基础好、有某些方面的突出特长的学生加入党组织,使学生党员中具有更多的核心人物,使之更好地理解学校、老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意图和目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分子。

另外,在对那些有消极倾向的群体做转化工作的时候更要牢牢抓住学生党员中的核心人物,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和教育,不要武断地采取“杀一儆百”的措施,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引起群体成员的反抗。相反,核心人物自我转化所起的参照和领导作用,会带动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摒弃不良习气,实现消极型群体向积极型群体的转变。

3.3注重加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教育的实效性,以发挥学生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的良好的示范作用

大学校园中,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长时间的接触是彼此影响的重要因素。尽管学校一直试图用最大限度地按照它的标准塑造学生,但是学校作为政府可以控制的同时也是非私人的权威,其作用发生机制理性多于情感,强制多于自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反感。非正式群体由于成员关系是平等的,氛围比较宽松,能给青年人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在与同伴交往时也就更容易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到达一种深层次的沟通;非正式群体中成员的相互影响很少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开展的,而是通过交往、活动、行为示范等隐性方式进行的,更容易使青年产生内心的认同。

一名大学生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良好的形象就是坚强的战斗力,大学生党员塑造良好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在非正式群体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党员在非正式群体中的示范作用的发挥,除大学生党员要自身严格要求外,高校的各级党组织也肩负有重要的责任。高校党委要把怎样保持党员先进性作为高校党建的一项重点工作来落实,结合学校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党员保持其先进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毅松.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作用分析与对策研究[J].求实,2006(9)

[2]金红.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的调查研究.硕士论文

[3]巫春华.发挥非正式群体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