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38

第38章 高校贫困生立体助人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陈蓉蓉任天舟严琴英

(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23)

摘要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和生活状况已经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是传统的助人模式多是从经济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施与”式的扶助,治标不治本。因此,如何创新资助模式,把经济资助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辅导联结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变“供给型”为“经营型”,构建“立体助人”的工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立体助人

伴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使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贫困生”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贫困生人数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左右,贫困生人数因学校、地区的差异而分布不平衡,有些高校的比例甚至高达30%以上。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和生活状况已经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是传统的助人模式多是从经济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的“施与”式的扶助,治标不治本。因此,如何创新资助模式,把经济资助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辅导联结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变“供给型”为“经营型”,构建“立体助人”的工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现有贫困生助学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1.1资助形式较单一,资助金额低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当代大学生读书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越来越重。照现在的学费及生活费标准计算,供养一名大学生每年的必要花费已经按近1万元。同时,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贫困生基数越来越大,而高校本身的能力和条件都非常有限,主要资助形式还是经济资助,制定的贷款、助学金制度,在真正运行过程中就碰到僧多粥少和资助形式不全面的局面,根本无法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资助经费的不足和资助形式的单一,贫困生的经济、心理、教育等多重问题层出不穷,使得要解决越来越多的难题是捉襟见肘的。

1.2资助制度不完善,制约度不够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提供的个人消费信贷,它具有商业性与政策性开存的双重特性。它无须为贷款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等来防御风险,全凭贷款人的个人信誉观念和意识来保证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履行。目前尚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通过信用手段制约借贷人,它同时又属于个人消费贷款的性质,有关管理办法和具体操作还不严密和完善。助学贷款所针对的是在校的大学生,而大学生毕业后比较分散,而且流功性比较大,不便于及时掌握情况,且毕业后的头几年,正是学生刚刚参加工作,经济实力最薄弱的时期,全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足贫困学生的一半,而只有三分之一的申请者真正拿到了钱。究其根本原因则是贷款制度的不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极不健全。

1.3勤工助学渠道窄,监控度缺乏

在勤工助学方面,学校为了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获得部分经济收入,总是积极协调和联系校内外的实践部门,开拓相关业务,为学生提供一些兼职岗位,如在图书馆安排贫困生担任兼职管理员工作,并向劳功部门申请为学生提供假期参与各种有偿社会劳动等。然而,由于随着社会总体就业压力增加,社会和学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毕竟有限,同时存在学习与工作时间也难以协调等因素,因此勤工助学措施也无法广泛实施。在助学岗位方面,由于缺乏监控力度,有些学生开不好好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在工作中不是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就是无视劳动纪律、迟到旱退,完全脱离了作为一名劳功者所应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

2.浙江工业大学贫困生立体助人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生工作一直以来是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软件学院作为浙江工业大学立体助人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试点,现拥有近3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全体学生的17%。软件学院自2005年9月以来启动的贫困生“立体助人”工作把经济资助与教育相结合,关注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树立健康、良好、向上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1推出多元载体,搭建助人工作新平台

软件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较多,在学生组织中特设绿色VIP俱乐部作为主要工作平台,努力营造以团结、进取、平等、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绿色VIP俱乐部首届会员共120人,占贫困生总人数约40%,以20人一组,分为A-F6个组,以寒梦命名。寒梦的寓意在于让那些渴望学习的寒门学子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寒门学子之梦,这个名字也使会员牢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会员的招新以自愿报名为主,对个别家庭经济条件差,性格内向,不敢参加任何学生组织的同学,学院老师、部长、干事会主动邀请他们加入。俱乐部采取“部门干部——组长——会员”三点一线的管理体系,并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的贫困同学参与管理工作,初步形成“自治”的管理模式。

建立贫困生档案,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对于存在的思想上的误区、学习上的障碍、行为上的偏激等易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的情况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通过咨询、辅导、引导等疏通渠道,让他们积蓄的压力得以释放,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对表现有强烈孤独感、挫折感、自卑感和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的贫困生要特别予以关注。

2.2创新工作方式,倡导立体助人新理念

贫困生大都来源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或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在学习、实践的基本要素方面普遍表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接受新信息较慢、学习方法不适应等特点,因此要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其学习、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首先,要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坚定立志成才的信念。俱乐部邀请专业老师针对同学们的学习需求进行辅导,在学校、学院举行各种专业相关的竞赛之际,俱乐部的干部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组队让更多寒门学子有勇气接受挑战,如“运河杯”课外科技竞赛、专业课程竞赛等。同时还为会员们收集各种学习上的信息,如各种考证消息、IE竞赛等拓宽他们的信息面,增加他们的信息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其次,积极组织和鼓励贫困生参加社会暑期实践,这既是一次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更是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生动体现。在2006年7月8日由俱乐部倡导策划的“情浓磐安,寻婺浙中”爱心助学使者磐安行暑期社会实践中,全体队员在金华市金穗希望小学开展以专业授课、交流走访、团队辅导、义演募捐等为主要形式的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2006年4月15日学院50余名贫困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服务小分队走出校园,为居民开展以现场宣传调查、社区走访、专业咨询、上门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队员们心怀感恩投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把知恩图报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个人,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蓬勃的朝气和动人的精神风貌。这些活动都得到了社会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支持,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2.3加强队伍建设,多元立体助人新模式

自本学期开始,学院以团学会勤工助学中心为主要阵地,成立了一支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专职队,使学生自己学会来管理学生,来关心学生。

学院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较多,为了进一步做好助学贷款咨询和服务工作,俱乐部专门成立助学贷款工作小组,并邀请辅导员老师对组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制订工作流程图、工作要点、现场和答疑等多渠道、全方位,系统性、制度化、秩序化地完成助学贷款工作。在工作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我们的责任心、细心、热心,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理念。在学院学期贫困生补助的审定和发放过程中我们也是积极配合,协助辅导员老师收集整理申请同学的各方面资料,并进行匿名调查,力求把补助发给最需要的同学手中。

学院在进行日常工作如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各类贫困补助等的同时,更注重开展一系列“立体助人助人自助”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了勤工宣言、“我的勤工故事”征文比赛、“责任,从身边开始”勤工同学主题讨论会、“20岁,我自立”等系列活动,将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相结合,做到相扶相助,实现教育与辅导、咨询与助人、助人与自助的统一,引导老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3.高校贫困生立体助人工作模式在实践中的思考

3.1从单向的经济资助向多元的教育资助转变的必要性

高校贫困生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相互交织、强化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贫困生助困工作必须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体现。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是由经济贫困派生出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经济资助与心理帮扶、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才可以巩固助困工作的成效,减轻助困工作的压力,使部分贫困生能够尽快在思想上坚强起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能使他们最终走出“贫困生”阴影,成为正常的、健康的大学生。

3.2构建贫困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载体的迫切性

贫困生工作,不仅是贫困生主动向周围广大同学提供服务、树立榜样的途径,也是充分发挥贫困生群体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的有效载体。一方面,贫困生在为同学提供服务过程中,不仅帮助周围同学解决了实际问题,指引了前进方向,舒缓了心理压力,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在与别人沟通、交流中认识他人、自我领悟、自我成长的机会,有助于促进贫困生自身优秀品质的提高,以及助人为乐的思想形成。另一方面,贫困生自助工作深入同学日常生活,以其便捷、即时、广泛的特点,在贫困生群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提升自身能力,帮助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生态度。

因此,切实开展贫困生自助工作,提高贫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贫困生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是实现贫困生“自助”的成长模式。

3.3当前高校贫困生立体助人工作面临的困境

高校贫困生工作虽然得到国家、学校的重视和关心,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经济资助政策上,加上各高校的差异,立体助人的高校贫困生工作模式如今还是一种新的尝试,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其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

一是高校专业化师资短缺,专职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不高。目前各高校管理贫困生工作的都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往往思想政治辅导员除了贫困生管理工作之外,还兼任年级管理、社团指导等工作,过于应付日常琐事,没有足够的时间及精力来研究和改进贫困生工作。因此,要建设一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职管理队伍是顺利有效开展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是各高校尚未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思想教育相结合。由于最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比较频繁,各高校相当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通过引进专业教师、开设专业辅导等形式,积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没有把贫困生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直接联

系起来,很少采取心理指导教育方式让贫困生学会悦纳自我、进行心理暗示,通过一些心理学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要实现贫困生“立体助人助人自助”的成长模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三是由于贫困生立体助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过程,其工作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工作效果的测评也有较大难度,这就需要根据个体差异结合环境等成长因素建立长期的培养

计划和专业的测评量表,需要学术理论支持和指导。

因此,构建立体助人的高校贫困生工作体系,把经济资助与教育相结合,关注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从本质上说,这种工作模式追求的是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他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一种从出发点到归宿点都以贫困生为本的助人新理念,是一种多目标的以助困、助学与成才相统一的助人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牛彦绍.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四对矛盾.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黄兰.尚文生.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统计教育,2007

[3]刘彦.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的探索.辽宁教育研究,2007

[4]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

[5]童文胜.建立大学生助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高等教育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