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7554500000008

第8章 民俗·礼仪(7)

041结发礼有什么讲究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结发”的含义。

结发是中国古代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上古社会的结发婚仪已不可考。据《曲礼》云:“女子许嫁,缨。”“缨”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便用它来束发,以此表示她已有了对象。即“示有从人之端也。”直到她成婚时,那条丝绳才由新郎亲手从她的头发上解下,这就是《仪礼·士婚礼》中说的“主人(婿)入,亲脱妇之缨。”

可见,“缨”确是夫妻间的信物。汉、唐诗歌中,多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汉·苏武诗)、“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曹植《种葛篇》)、“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之类的诗句,说的就是这种结发婚仪。

到了唐代中、后期,“结发”由婚前系缨、成婚时脱缨,演变成新婚夫妇在喝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夫妻同心。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文中写的就是这种婚仪。后来,人们就习惯将结发夫妻作为原配夫妻的代名词了。

042“拜堂”的习俗有什么讲究

拜堂也叫拜花堂,俗称拜天地。这是男女成婚最主要的一个仪式。但在拜堂之前,新娘却还要经过许多仪俗。例如,迎亲队伍回到男家后,喜轿不能马上进门,而要留在门外,据说这是在给新娘“憋性子”,能把新娘的脾气憋得柔顺。

喜轿到了院子里后,还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地跨过去,这叫“跨火盆”,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以后夫妻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新娘从轿里出来后,脚还不能踏地,所以,又有“传席”的仪俗——地上铺着红毡毯,有人不断地传递着朝前铺,新娘踏席而行。后来也有用米袋的,叫“传袋”,以袋隐代,取其代代相传的意思。据说在这个仪俗中,新娘的脚不踏地,还隐含有不可得“地”,即不可让她在男家有权有势的意思。这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习俗观念。

这一切仪俗完了之后才是拜堂。江南的旧俗是男左女右,在司仪的引导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按照古人的意思,男女相交是从结婚开始才具有了人伦之义,而结婚又是有“天神之兆”作依据的,所以,首先要拜天地;从结婚之日开始,新娘就成了男方家庭中的一员了,所以,又要拜父母;结婚之后,男女双方两个独立的个体融合为一体,所以,还要新郎新娘交拜。

拜堂之后就是大宴宾客的宴请活动了。这也有许多讲究,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和祝酒等,甚至还有大唱宴席歌的,以此来营造喜庆的氛围,抒发欢快的情感。

043“盖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古时候的婚礼中,新娘头上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亲自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只盖住头顶,用以避风御寒。以后各族人民纷纷仿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要求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广为流行,已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装饰,而且新娘的盖头一般都选用红色的。

关于新娘蒙盖头的习俗,有一个神话传说。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

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

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其他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也许,新娘蒙红盖头就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044“乘花轿”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早期,迎娶新娘多是用车,而不是轿子。这是因为,车比轿子出现得要早。

封建社会早期,士大夫家娶亲的礼仪很讲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项规定。每项规定中,又有极为细致的要求。

譬如,男子到女家“亲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里用黑漆车子,打着火把前去。新媳妇是坐在车子里的,车上有盖,里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见。因为古人认为妇女代表阴气,迎阴气入室,宜在晚上进行。

轿子起源大致从唐朝开始,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滕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裤、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可以说,这是最早的“采舆”(即花轿)。这以后,历代帝王都为后妃制造采舆,而且越来越华丽。

轿子娶亲这个仪式出现在宋代,并渐渐成为民俗。这主要和“亲迎”仪式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有关。例如,这时亲迎已改在早晨进行,新郎要披红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轿子也改成鲜艳的花轿。

045为什么会有“闹洞房”的习俗

“洞房”是新婚的房间,我国更有闹洞房的传统习俗:新媳妇过门头天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拥挤在新房里,大家七嘴八舌,向新娘提出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和要求,闹得小两口面红耳赤,啼笑皆非,大家却哄堂大笑。有时,“洞房”的门口还要贴上喜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用来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于战国晚期,由河北一带向其他地区传播。燕太子丹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后来伺机逃回。为了保卫燕国,广纳宾客,搜罗勇士,企图刺杀秦王。为此,宾客们调戏他的姬妾美人,他亦无所谓,甚至主动献媚以结欢心。

太子丹这种看重宾客轻视女眷的行为,对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一国形成愚悍轻薄的风气。有客人上门,主人会荐妇伴宿,以为体面。举婚礼时,听任调笑戏弄,男女无别,认为是荣耀风光。

山东一座汉画像石墓中,就有一幅“闹洞房图”的画像石,表现一男一女在第三者的强制下做亲吻状。这说明闹洞房习俗在汉代已经流行。

不光是汉族,甚至北朝当政的鲜卑族,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并以“弄女婿”为重点,甚至贵为皇帝亦不能免俗。北齐文宣帝高洋纳殷昭仪的新婚之夕,殷昭仪的嫂子元氏也去闹洞房,竟然用世俗之“弄女婿法,戏文宣”,高洋为此怀恨。

今天,闹洞房已经成为向新人道喜、致贺亲友共聚的活动。比起古俗来也更文明,且具有现代色彩。

046新娘拜见舅姑(公婆)有什么讲究

古代,新娘成婚后的第一道大礼就是拜见舅姑,舅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婆。《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新娘拜见舅姑的礼仪在周朝是非常庄重的。《仪礼·士昏礼》载,新娘拜见舅姑一般是在亲迎的第三天,也就是成婚的次日举行。

那一天,新娘必须早早起床,梳妆整齐后,恭恭敬敬地等待着去拜见舅姑,希望能讨得舅姑的欢心。《礼记·檀弓》中说,新妇如果不妆饰打扮是不敢去见舅姑的。

唐代诗人朱庆馀写过一首《近试上张水部》诗,这首诗十分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一个新嫁娘想要讨得舅姑欢心的心理和神态:“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思是:花烛之夜就早早地起了床,等待着去见舅姑。还怕自己的妆饰不合舅姑的心意,先低声问问自己的夫婿。

按照《礼记》的记载,新妇拜见舅姑时,还要带上枣子、栗子和用姜桂腌制的干肉等作为见面礼,以此来谐音早生子和早立家业的意思。第二天,公婆就要回敬新妇一杯酒,新妇也答谢一杯酒,然后公婆从西阶下堂,新妇从东阶下堂,以此表示新妇从此代替了主位,公婆成了客。这就是周朝的“著代”之礼。按照周朝的婚礼,新妇在入门之后,还要去宗庙拜见祖宗,行庙见之礼等。这些礼仪在后代都逐渐有所简化和紧缩。

自南朝晋宋以后,新妇在拜见舅姑时还常有众宾列观。唐代则还要拜见新郎的尊长和故旧等,以识记丈夫家的长辈和幼辈,便于以后的称呼,明确自己在丈夫家族中的地位。这对新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礼仪。

047古代的婆媳礼有何讲究

传统家礼要求女子恪守“妇道”。媳妇怎样侍奉公婆才算是恪守“妇道”呢?公婆又应如何对待媳妇呢?

媳妇的职责就是侍奉公婆。《礼记·内则》说:“妇事舅姑,如事父母”。但由于男女、内外有别,媳妇主要是侍奉婆婆,唯婆婆之命是从。媳妇侍奉舅姑,必须抱着“如事父母”的心情,把做女儿时所学到的礼节,搬到夫家来应用。

侍疾,是家礼中媳妇侍奉婆婆的一项重要内容。封建社会不少“孝妇”,就是靠侍疾于婆婆而博得好名声的。

古代男子未娶叫“中馈犹虚”,女子出嫁到夫家,“主中馈”是责任之一。“妇主中馈”就是“烹饪饮食”。媳妇主持一家的烹饪,要调和五味,照应长辈的饮食。

媳妇除了照应公婆的饮食外,对于公婆的起居生活,也有照料的责任。平时,舅姑要坐,媳妇就立刻端上“席具”请舅姑就座。到了晚间,安排好舅姑寝具。

媳妇在夫家,在财物方面,不能有私货,不敢有私蓄,不敢有私器,更不敢把物品私自出借别人,也不能私自把财物送给别人。媳妇得到别人的馈赠,应首先献给婆婆,公婆收下,应该感到高兴;如果不收,或还给媳妇,媳妇应再三辞谢后才接受。

婆婆是媳妇恪守妇道的监督者,媳妇如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婆婆可以体罚她。封建社会,婆婆打媳妇是天经地义的事,媳妇在婆婆的捶楚下,只能默默忍受,不得有丝毫怨言。但家礼规定,婆婆若有过错,媳妇还必须为她隐瞒,不得告发。

如果说,夫妻之礼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那么,婆媳之礼则是女性对女性的压迫,并且这种压迫同样显出它的残酷性和不公平性。

048古人斋戒有哪些禁忌

斋戒是指古人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的程序。严格说来,斋和戒是两回事。“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清心洁身、思想集中。“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不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定心静虑。

斋戒时有饮食方面的禁忌。《论语·乡党》云:“斋必变食。”即要改变饮食。虽有改变,但并非禁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韭等,这些气味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不敬。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汉前,斋戒祭祀期间要三餐食肉,学者朱骏声考证认为,这是为了保证人在斋戒期内有充沛的体力完成祭祀。东汉后,受佛教影响,人们开始食素,忌辛成了忌荤。

到后来,随着佛教的盛行,斋戒期的规定更加细致烦琐,如“八关斋戒”中有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涂饰,不歌舞唱妓,不故往观听,过午不食,等等。所有种种,都是为了表达对祭祀的无比虔诚。

049古时丧葬习俗大概情形如何

丧葬礼仪,是人结束了一生后,由家属、邻里、友好等进行哀悼、纪念、评价的仪式,同时也是殓殡、祭奠、安葬的仪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包括居丧礼仪和安葬礼仪,居丧礼仪还可分为丧礼、丧服礼制以及“谥”礼。

居丧礼仪中的“丧礼”,民间俗称“办丧事”,古代视其为五礼中的“凶礼”之一。它是从死者初死至埋葬过程中,生者对死者所施行的各种礼节、仪式、祭奠等。《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丧礼哀死亡”。以汉族为代表的丧礼,都是从周礼演变而来的。通行的“办丧事”名目繁杂,择其大的仪式就有招魂、停尸、报丧、吊孝、入殓、送葬、葬后祭祀与扫墓等,无数繁文缛礼,杂陈其间。随着各代风俗的变化,丧礼在细节上也有所增改。至于各民族的丧礼更是显得复杂多样。

丧服礼制是有关死者亲属吊丧时所穿衣服、服丧期限等的规定。中国传统丧服制度中著名的“五服”制度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它清楚地显示了父系母系有别、男女有别、亲疏有别、嫡庶有别的特点。

“谥”制是人死后获得的“谥号”的规定,也就是获得一个褒贬善恶的“评价”称号。能够获得这种“身后名”的妇女仅仅是皇后、妃嫔、公主、命妇们。作为一种礼制,谥的内容、赐谥的仪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葬”是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因而安葬礼仪是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安葬方法与形式五花八门,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崖葬、塔葬、荒葬等。

050古人棺椁制有什么规定

棺椁是装殓死者遗体的葬具。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为套在棺外的外棺。

棺椁的使用,古代也是有等级的。《礼记·檀弓上》载:周代“天子之棺四重”,郑玄注曰:“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天子之棺除贴身内棺外,尚套有四层。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犀牛皮及水牛皮;第二重称桤或棹,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而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一层大棺了。至于庶人则有棺而无椁。

周代的棺椁制度在后世帝王、贵族间基本沿用下来。汉代盛行厚葬,皇帝、诸侯墓中椁室四周要用黄心的柏木块或柏木条垒叠互嵌,木头内向,紧密围筑,称为黄肠题凑。因其耗费巨大,魏晋以后多有简省。

051何谓“墓庐”

古代父母或师长去世后,其子或学生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筑小屋,居住其中以守护坟墓,叫做墓庐。

此风俗早在周代就有。《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死后葬于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六年乃去。

汉魏之时,庐墓之风非常盛行,有子为父母庐墓者,如《汉书·邓骘传》载:“母新野君丧……骘等既还里弟,并居冢次。”唐以后一直沿用此俗。

明朝祥符人丘铎是个孝子,母亲去世后葬在鸣凤山,哭泣说:“我出生以后,母亲一直没和我离开过,现在去世了,怎么能将她遗弃在荒原里呢?”于是就在墓地旁边盖上庐墓,早晚给母亲准备好生前喜欢吃的一种的食物。每当月黑风高之时,就围绕着母亲的坟墓哭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老虎听到哭声都避开了。

001元旦是怎么定下来的

每年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

“元旦”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而“旦”则是指一天,或是早晨,对于“旦”的释义,还有文物佐证。在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中,有图画描绘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经考证,即是“旦”字的象形写法。

把“元”和“旦”合起来,指的就是第一天。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每年一月一日是元旦,可是,这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称为一年。但是在地球运行的轨迹上,也没法像学校操场的跑道那样,清楚地标上哪是起点,哪是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其实都是人为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