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77

第77章 中国老年教育管理论问题的研究(3)

2.2008年,福建省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法》

时任福建省人大教科文卫主任的朱永康在对该条例的立法作说明时讲了两点:一是,为什么不为老年教育专门立法而是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来立法?原因在于,党的十六大已经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历史任务,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来立法,更有根据。二是为什么把立法重点放在“促进”上?理由在于:《终身教育法》是一般法,《终身教育促进法》是特别法。制定《促进法》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倡导和鼓励全省人民积极参加终身教育活动,并为人们参加终身教育与学习创造机会、提供便利。

3.2003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等五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提出,老年教育要“坚持老年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把发展老年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老年教育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增长挂钩的调节机制。”要“坚持公益性,实行政府主导与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的老年教育工作,并将老年教育纳入本行政区社会和教育发展计划。”“建立由市教委牵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民政局、市文广影视局、市体育局、市委老干部局、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市人事局、市科委、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领导参加的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按照‘一方牵头、各方参与、分工负责、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市的老年教育工作。区县、街道和乡镇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市、区县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市、区县教育部门。”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建立分级负责的老年教育投入机制。市有关部门办的老年大学的办学经费,由市财政局会同举办部门共同负责落实。空中老年大学、‘网上老年大学’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及传播等费用,纳入市教育部门预算。区县政府根据本地区老年人口对老年教育发展的需求,逐年增加老年教育经费。”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既需要政府的统筹管理,又需要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统筹管理遵循的是公平原则,市场遵循的是效率原则,部门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三者相互补充、互为完善。

二、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现状的分析

从我国为老年教育立法的情况来看,老年教育宏观管理的现状同老年教育加速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我们就来分析这样的矛盾。

(一)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概况

中国老年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终身制结束,为满足大批离休干部老有所学愿望而产生。这时的老年教育是老干部教育,主要由各级党委分管组织工作的书记、副书记牵头,老干部部门负责管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老年教育开始面向广大社会老人并将办学重点向县(区)及县(区)以下城乡基层下移。此时,管理多元化的现象发生了。一是没有老干部部门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老年教育谁管呢?那就有多种管理形式;其次,有了各个部门分管的多头管理,那么,省、市、自治区管呢?那就又有多种管理形式。

20多年来,中国老年教育的总体规模、学校数量、学员数量以及师资力量都获得很大发展。“截至到2009年底,全国有老年学校59543个,在校学习人员54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9.6%和7.4%;建立各类老年活动室32.9万个,有力地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种情况的出现和这样的办学成就的取得,多元管理功不可没。

(二)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的特征

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呈现以下特征:

1.办学主体多元性

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现有老年大学公办的占82.1%,公办民助的占4.7%,民办的占2.2%,民办公助的占11%。其中,公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既有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系列,也有差额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委和军队系列基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院校和国家大型行业企业举办的老年大学也基本按全额拨款单位管理;民间机构办学主体为民间机构,经费投入是民间机构;私人办学投资主体则是私人,混合办学投资主体由混合办学主体共同投入。

2.管理体制统一性

多样性中有统一性,各种事物都是如此。多元管理的老年教育,在各个地区呈现出合乎管理规律的统一性。第一,不论何种形式,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都是决定性的。第二,不论何种领导方式,党委、政府所辖各涉老涉教部门要建立协作关系,实现所谓齐抓共管都是关键性的。第三,在多元管理的体制中,各个老年学校的校长必须是在当地有相当威望的并且有上下左右的极强沟通能力的干部。各地选择校长的做法多样,有的校长由同级党政在职领导(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副职兼任,有的由同职级离退休老同志担任;有的由同级党委组织部长或老干部局长兼任;有的由老干部局副职兼任、或设专职校长。不管哪种方式,威望、积极性、德高望重是多元化体制在的关键角色——老年大学校长所必须具备的。

3.经费来源广开性

公办学校经费由财政列入预算,包括部门安排、财政定补、企事业自筹或由营业外支出,也接受社会捐赠并适当收取学费。民办公助学校,办学经费以创收为主,政府预算外补助为辅。如北京海淀老龄大学,是社会力量办学,全员为离退休人员,从“一无编制,二无经费,三无教师,四无教室”发展为年收支百万元,46名教职工,2000多学员的老年教育机构。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老年大学,是企业办学,企业财政每年定额拨付专项经费,对经常性经费,企业财政适当予以支持。

(三)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从全国讲,老年教育至今尚未纳入国民教育管理体系,处于多管齐下的分散格局。这种分散格局在老年教育发展初期,为促成老年教育新生、成形、巩固、壮大,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老年教育缺乏全国统筹有序的宏观管理体系,老年教育从体制改革到保障措施都尚待建立和完善,包括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统筹的实施、教师队伍的建设、经费投入的保障、法律建设的完善等。

概括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宏观管理上,中国老年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备有序的体系

2000年前后,中央鉴于一些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受到蛊惑参加邪教活动的深刻教训,提出:老同志不仅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而且要“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进一步重视老年教育。国务院决定,由文化部管理老年教育。10余年来,文化部始终没能履行管理全国老年教育的政府职责。全国的老年教育领导问题也就一直未能解决。

产生这个问题有三个原因:第一,对于老年教育的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老年教育具有三个属性。一是教育属性,说老年教育按语音规则和逻辑规则,它就是教育;二是老龄属性,老年教育是国家规定的老龄工作六个“老有”(按:指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中的两个,也就是说,老年教育确有老龄属性;三是文化属性,老年教育中的学习是传承中国自古代以来的优秀文化,它的各项活动,是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在这三个属性中,教育属性是基本的属性,老龄属性和文化属性是教育属性所发挥的功能。教育办不好,老年教育的老龄属性和文化属性就会丧失。第二,对于国际公认的终身教育缺乏思想的准备。不懂终身教育就难以理解老年教育的历史地位和崇高价值。没有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认知框架,老年教育就无安身立命的处所,就是个“游离分子”。

2.在法制建设上,老年教育基本地无法可依

老年教育宏观管理的一个重心就是为老年教育立法。由于长期在老年教育的教育属性上缺乏自觉,国家又长期没把老年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央没有建立对老年教育的宏观管理机构,为老年教育立法这件事没部门管,离进入人大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计划距离遥远。虽然国家立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中也有老年教育的专门条款,老年教育仍然没有引起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原因在于该法没有解决老年教育作为教育的法律效率问题。

3.在教育发展上,老年教育发展长期严重不平衡

一般人都把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归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片面的认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早有《研究报告》指出:“经济条件好,未必老年教育就办得好;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领导重视,同样能搞好老年教育”。还有人提出,关键在提高认识,思想先行,认识达到应有高度,这是需要的,但光这这样分析也不全面。其实,老年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全国老年教育领导体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权威的号令、统一的部署,没有考核的手段、统计的发布,也没有经费、人事的投入方案。

三、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模式的选择

按照《纲要》,2020年中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模式的选择原则

中国的老年教育是对老年人进行的“晚霞工程”,又是在教育体系发展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即“朝阳工程”。建构怎样的宏观管理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经验总结中择定。按照实践论,在这样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确定正确的选择原则。有学者指出:管理类型主要有三种,即经验型、行政型和研究型。经验型教育管理是面向过去,向后看,完全以个人或组织的经验为依据来开展教育管理活动;行政型教育管理唯命是从,完全以上级的行政命令为依据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研究型教育管理模式,是管理主体把自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做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管理规律、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完全以科学的教育管理规律为依据来开展教育管理活动。老年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过程,也就是将管理类型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选择中国老年教育的宏观管理模式要遵循三项原则:

1.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科学原则

要把握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特色,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体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延展中国特有的“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长处,来建构老年教育的宏观管理模式。试图让老年教育“产业化”“分散化”,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特点。要重视中国老年教育实践经验,尊重业已形成的宏观现状,比较各种管理方式的优劣长短,寻找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试图实现宏观管理的“一律化”“齐步化”同样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特点。

2.使老年教育“普惠老人”的价值原则

邓小平在谈及中国经济体制选择的原则时,首先强调价值原则,就是平时所说的“怎样做才有效?”答案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选择老年教育宏观管理模式或体制时,也应首先制定价值原则。可否也讲“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老年教育的迅速普及、有利于办学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利于广大老年人享受教育权利。用四个字说,就是“普惠老人”。

3.实践体验、完善选择的实践原则

是否真正做到既实行科学原则又坚持价值原则要经过实践的体验,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二)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模式的三种选择

老年教育的宏观管理模式正在形成中。现在,老年教育的管理模式面临三种可能性:

1.第一种:承认多元管理的现状,仅仅实施统一的管理原则

中国目前的老年大学,80%左右的学校由老干部局系统管理,其余少数由老龄委、政府直管,教育行政管理及企业管理,个别由民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