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75

第75章 中国老年教育管理论问题的研究(1)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管理正在由传统的“科学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人为本”模式转变,更强调对话、理解、交流,强调民主、分权、公正。老年教育在中国是新兴的教育形式,它是老年人自由、自主、自觉地学习的园地,是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中国的老年教育管理,需要按照前述的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规律,借鉴国内外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本章所研究的“中国老年教育管理”,涵盖着国家对老年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老年学校对自己的微观管理。对于“老年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我们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归属及依据、现代教育管理内涵、老年教育管理原理、老年教育管理研究对象与内容、老年教育管理理念现代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对于“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与改革”的阐述,我们从中国老年教育宏观管理依据、宏观管理模式、宏观管理现状、宏观管理改革对策等方面展开并提出看法的;对于“中国老年教育微观管理与改革”的阐述,是从中国老年教育微观管理内容、微观管理现状、微观管理特征、微观管理问题和微观管理改革对策方面展开并提出看法的。

第一节教育管理学和老年教育管理学

本书对中国老年教育学一系列问题的探讨,都采取由普遍到特殊到个别的演绎和由个别到特殊到普遍的归纳二者相互结合的方式。本章也是这样,先从管理和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讲起。

一、现代教育学中的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以教育管理的实践为对象。所以,我们先来讨论“教育管理”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然后论述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的关系。

(一)教育管理的内涵与沿革

教育管理是随教育的产生而产生,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但自觉其为“管理”,那是在20世纪管理学兴盛以后的事了。

1.教育管理的内涵

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分为宏观的教育行政管理和微观的学校管理。宏观的教育管理,指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教育法规政策、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等;微观的教育管理,指学校管理者对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

2.教育管理的沿革

综观世界范围教育管理的沿革,先后经历过10次重大变迁,这10次重大变迁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1)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rick W.Taylor1856-1915)——“科学管理”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以提高教育效率为唯一价值取向的管理;(2)乔治·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行为管理”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3)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Me Gregor1906-1964)——“人际关系”学派的中心人物之一,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协调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有效地达成教育目标;(4)路德维希·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使教育系统的效能持续放大;(5)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决策;(6)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领导艺术;(7)北欧诺丁学派——“服务”学派,他们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服务;(8)威廉·大内(Willian G.Ouchi)——“Z理论”(按:这种理论是综合美国式竞争性企业管理方式和日本式和谐性企业管理方式)的提出者,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组织文化;(9)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dman1912-)——“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经营;(10)约瑟夫·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经济学家和“竞争性精英民主”的提出者,他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教育创新。

进入21世纪,传统的知识观、人才观和学习观都遇到了知识经济的全方位挑战。中国传统的教育管理同样面临着这种挑战。开放式管理、研究性管理、校本化管理和人本化管理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的出现,都挑战着传统的教育学校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二)教育管理学在现代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其第三部分“体制改革”和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中,均强调要解决好教育管理的各项问题。可见,教育管理的改革和规范,直接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管理学在现代教育学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

(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现代科学的扩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巨大的交叉学科群。在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交叉中出现教育管理学。

1.关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的分歧

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教育管理学应归入教育学范畴。持此见解的学者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离开教育,教育管理就是一个“空壳”。教育管理学应成为教育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都属于教育学范畴。另一种意见认为教育管理学应归入管理学范畴。持此见解的学者指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管理学就是研究如何管理各种社会活动的学科。它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这些学者还指出,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是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而不是教育、教学、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学科。还有学者提出,在教育学理论界,教育管理学处于边缘地位,而在管理学理论界,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分支,都可以与管理学的概念及各个分支对话。把教育管理学归属为管理学,可以使教育管理学找到自己的归宿,摆脱其在教育学中的孤立地位。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专业目录对教育管理学学科归属的规定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我国第四份学科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与1997年的第三份目录比,这次分类将我国学科门类由11个增为12个,增加者就是管理学门类。这12个学科门类依次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有“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予管理学、教育学位。

3.教育管理学应当既是教育学分支又是管理学分支

这是本书的看法。理由是:从哲学上说,两个相邻事物之间的中介物,均是“亦此亦彼”的。两个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也是如此,具有双重属性。教育管理学就是具有这种二重性的学科。从逻辑上说,采用“种差+临近属”定义法,选取教育管理学邻近的属概念“管理学”作为其归属学科来界定,是合理的。因为该概念的主词是“管理”,“教育”是限定词。教育管理与政府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其实,“教育管理学”既和管理学紧密联系,又和教育学紧密联系。前一种联系,是从管理学里汲取一般原理,后一种联系,则是从教育管理实践中掌握具体规律。所以,教育管理学也可叫做管理教育学。按后一称谓,它的归于教育学的判断在逻辑上也能成立。从实际情况上说,中国大量的教育学着作都已把教育管理学纳入;教育管理学也属于教育学,这已经有了广泛的公认度。

(四)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内涵和学科系统

上面一小节讨论了教育管理学的中介性质。那么,这一交叉学科的内涵及其逻辑系统是怎样的呢?

1.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管理学是以现代教育管理问题为对象,以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其他有关方法,通过对现代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管理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个学科。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内涵有宏观(广义)和微观(狭义)之分。宏观的现代教育管理学,以国家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微观的教育管理学,以现代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

2.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虽然编写了不少教育管理学的教材和着作,但很少有以“教育管理学”命名的专着,更多的是以“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命名。例如张济正的《学校管理学导论》,陈孝彬的《学校教育管理科学》,肖宗六的《学校管理学》等,这些成果在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中都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还是以分科研究为主,除了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以外,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行政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督导学、教育评价学等学科,涌现出一大批专着。这些分支学科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予以研究,从学科系统看,都应属于教育管理学范畴。

按照学科体系,教育管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教育管理学概论、教育组织发展、教育资源管理、教育管理过程、教育管理环境等。具体细分,教育管理学概论可以包括教育管理学基础、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国外学校管理、教育管理规律、教育管理原则等方面。从研究内容看,教育管理学概论主要研究教育管理学概念、教育管理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科性质、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科知识基础等问题;教育组织发展主要研究教育组织的概念、教育组织的类型、教育组织的结构、教育组织的要素、教育组织的学习与发展等问题;教育资源管理主要研究对教育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践、设备合理配置和适用问题;教育管理过程主要研究教育决策、领导、激励、控制等过程;教育管理环境主要研究教育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教育组织内部文化建设。

二、老年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老年教育管理在世界、在中国均只有数十年的实践史。我们在教育管理学的运用和老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中,提出了以下的基本问题:

(一)老年教育管理学的定位

中国老年教育管理学,是以现代老年教育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总结老年教育管理经验,发现老年教育管理规律,指导老年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管理学科,是从老年教育管理现象中产生发现的。

中国老年教育的管理,从1983年起,经历了28年的历程。2010年7月发布的《纲要》将老年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国老年教育的管理,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教育管理的内在组成部分。

中国老年教育管理学,是中国教育管理学的新分支,是一种边缘交叉学科和综合应用学科。老年教育管理理论的学科归属,也存在可以归为老年管理学或归为老年教育学的问题。在本书看来,老年教育管理学应有双层学科归属,第一层,老年教育管理学归属于教育管理学,这可以充分吸取现有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认识老年教育管理现象,揭示老年教育管理规律;第二层,进一步说,则可划归管理学,便于借鉴管理学理论,紧密结合中国老年教育管理实践进行创新,在构建中国老年教育管理理论中获得管理学理论的支持,创建老年教育管理学的新的学科。

(二)中国老年教育管理学的个性

老年教育管理学虽然首先归于教育管理学,但老年教育是特殊形态的教育,它的管理也具有显着的特性。老年教育管理学应该围绕这些特性展开自己的理论内容。它所呈现的特性是:

1.完整的人本性

在基础教育的管理中,在管理原则上,也强调“以人为本”,给青年学子以生命的关怀。但是,非“以人为本”的各种因素也在教育管理中发生作用。例如,依靠频繁严格的考试和分数为准的评价,来控制教育和教学秩序;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竞争性活动,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工资、奖金的等级性差别来建构教师和行政人员的相互关系。在老年教育中,这些用物质手段来管理的管理方式被减少到很低的程度,而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性、关怀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依靠老年人所表现的人性的善,实现群体的高度的和谐,成为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