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35

第35章 老年教育学中课程论问题的研究(3)

(一)老年人的个体心理需求

从老年人的生命本质出发,把握其学习需求,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按需设置是对老年人平等的学习权利的真正尊重。为此,应努力探究现代老年人对学习的目前需求和预测今后的需求,同时把握发展中的社会需求。把握得准确,课程就有望设置得更加合理。

能到老年大学继续求学的老人,不管年龄有多老,必定仍是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着热爱并生活得有生气有活力的老人。他们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缩短因年龄形成的与社会生活的差距,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不亚于年轻人,而且是无功利性的。还要看到,现代老年人生活水平和健康寿命水平逐步提高,接受老年教育的老人,就学年龄从50岁到90多岁,跨度明显增大。诸多的不同的学习需求就要求有相应的多学科、多层次课程设置。

可见,从充分重视各年龄段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设置能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的课程,激发、引导他(她)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帮助他们逐步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结交新朋友的新的社会交流活动层面来,就能使他们实现进取,得到快乐,排除压力,开辟老年生活的新天地。

(二)老年人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从个人适应社会的需要角度看,现代社会老人要实现与时代同行,必须有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代中国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一是变革的社会,老年人适应这样的社会,必须有改革的意识,迎接新事物的准备;二是开放的社会,老年人必须有了解世界、融入当代的思想;三是现代社会,老年人要享受社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成果,就应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比如:计算机的应用、数码相机的使用、钢琴等乐器的演奏,都是现代老人渴望通过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有这些,都要通过课程设置来满足。

从社会发展对个人的期望角度看,老年教育对创建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年人在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后,回报社会、为“和谐社会”作一份贡献的愿望很迫切。老年教育还应在课程设置中考虑这部分知识技能的需求。上海、苏州、徐州等老年大学都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实践。如为社区培养有学业专长的学习辅导员,开设音乐专修班,培养能独当一面的集演唱、弹奏、指挥、作曲等专长于一体的老年学员到社区发挥专长。有条件的地方都可考虑开设相应课程,以满足老年人回报社会、为社会安定团结作贡献的心愿,同时能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

(三)两种学习需求——老年人个体需求与适应社会的需求的统一性

二者具有差别性。老年人个体需求是自己颐养康乐、进取有为的需求,是内生的,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老年人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外生的,是以社会为出发点的。无论在实践上或者意识上都是可分的。但二者又有统一性。在学习需求的发生上,二者联系着。真正有价值的个体学习需求是了解社会的发展之后才萌发的。如:懂得社会的开放性,老年人才学习介入开放社会的交往方式——外语、电脑、网络。同样,真正联结社会的学习要求,也是个体学习需求升华的结果。许多老年人意识到,最高的个体需求是价值的自我实现,这里包括继续参与社会发展。

二、教育超市式的广泛拓展和进取阶梯式的多层满足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老年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早已与初期的“老年人的需求只是打牌搓麻将或唱唱跳跳”的认识有了本质的不同。老年教育已明确作为终身教育中的一部分,这就使老年人享有了与其他年龄段人群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应当享受与时代相匹配的高质量老年教育。这就对课程设置在知识的广度和层次上、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从课程设置向多学科发展,逐步扩大知识的覆盖面,还是注重多层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前提都应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来适应老年人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一)课程设置教育超市式的广泛拓展

老年教育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学习需求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对信息时代的各种应用性科技知识的需求度高。

首先,老年教育受教育对象的特征是年龄跨度很大(从50岁到90多岁)、原有文化程度和经历各不相同、个性爱好迥异。“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琴棋书画”,也无法包罗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面的广度。老年教育的课程就是要根据梳理出的老年群体所需求的知识去设置。在这点上,与普通教育有质的不同。

为了适应老年群体对学习的普遍广泛需求,就需要在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开拓思路,以多种类学科的广泛拓展,来适应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现代老年教育还担负着使老年人全方位了解、掌握现代社会信息和科学知识的社会教育责任。因此,以人为本的老年教育,只有通过不断拓展课程设置的覆盖面,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贴近和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需求。

正是反映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广泛性要求,上海市总结出了老年大学办“教育超市”的概念。按照这个思路,面对老年人多样化的知识需求,设置多样性的课程,对应各类需求。这样,用开放式、广拓展的多种课程设置,就能通过老年人自己选择所需课程去主动学习,来适应并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设置按进取阶梯式的多层次满足

多层次课程一般指每类课程知识由浅入深的逐级划分。老年教育必须针对老年人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学习需求特点,来满足他们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因此,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引导是非常适合老年教育的。这里的“多层次”,不仅指每类课程的内容的由浅入深(初级基础、提高、研修等)的多层次,还应包括各学科的知识层次之间相对的“多层次”:如“下里巴人”类的知识技能(如舞蹈初步、汉语拼音)和“阳春白雪”类的知识技能(如《史记》研究、钢琴伴唱),前者对应的是基础的、大众化的课程,后者大多属提高层次,甚者有“曲高和寡”的高层次学习需求。由于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人生经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各层次的知识都各有相应的喜爱的人群。

若从学术角度分析,老年人的知识需求特点,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层性需求或感受性需求,这是老年人直接感受到的需求。另一种是深层性需求或理智性需求,对开阔眼界、拓展胸怀、提高素养等极为有益。”罗炳权,陆剑杰.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即感受性需要和本质性需要。感受性需要指的是老年人自己感觉自己需要的,老年人希望轻松快乐,选修唱歌跳舞或旅游文化等课程;希望身健体壮,学习中西医保健、预防疾病知识、健身操等课程,这些都是感受性需求。本质性需要是指老年人为了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的张扬而学习。从两种学习需要的理论中,导出两种课程的概念。一种是满足感受性需要的课程,一种是满足理智性需要的课程。如,老年人应有广阔的心胸,可选择哲学、历史等课程;老年人应有创造性的休闲生活,可选择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的学习和创作的课程;老年人应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可选择美学、艺术学原理、艺术作品鉴赏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就是满足理智性需要的课程。

老年教育现有的课程,要分别对应划归到这两类需求类别中是有困难的。但可从层次角度分析,感性需求涉及的课程范畴大多属活动类、传统基础和实践经验类的课程;理性需求涉及的课程范畴大多属现代科技应用、书法绘画、文学历史和艺术类的专修、提高层次。多层次的知识同时并存,更能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能为老年学习者创造求知的进取阶梯。

(三)课程设置的广泛开拓和深度满足的统一性

拓宽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广度和加强老年教育课程设置的深度,二者都是为了老年人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而且,有了一定的广度,一批批新课程进入老年人的视野,才能为深化学习创造前提。同样,有了某些课程的一定深度,触类旁通,学习兴趣才会更广泛。通过教育超市式的广泛拓展和进取阶梯式的多层满足相结合的原则所设置的课程能帮助老年人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素质,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出老年教育的本质,并使老年教育的教育目的得以实现。

三、积极适应与主动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上一小节中,我们论述了老年学员的两种学习需求——感受性学习需求和理智性学习需求,由此导出两种课程——满足感受性需要的课程和满足理智性需要的课程。这一小节,我们将再引出两种设置课程的方法——适应性的课程设置方法和引导性的课程设置方法加以讨论。

(一)适应性的课程设置

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决定了老年教育必须积极适应老年群体对知识的需求,实现“积极适应”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老年教育应重视适应性课程的设置。

适应性课程通常是针对老年人自己对知识的需求、喜好,即感性需求而设置的。老年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是遍布全国各地的老年人,而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社会的老年教育发展不会齐步走,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新更有快慢之分。因此各地的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必然会各有不同、各具地方文化历史特色。从积极适应老年人对知识的需求和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原则出发,就要用不断扩大的知识覆盖面,充实更新的课程设置,来适应、满足老年人的知识需求。

(二)引导性的课程设置

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能充分发挥对老年人求知的主动引导作用。老年大学设置课程的正确指导思想决定着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引导着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实现现代化的方向与进程。充分了解、全面把握当今社会和老年人的知识需求取向,才有可能设置出能受老年人欢迎需要的课程,才能起到对老年人求知选择的主动引导作用。引导性课程设置大多是针对老年人的本质、理性需求而设置的。

随着所生活的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会不断促进课程设置的改革,达到与之相适应的平衡,逐步趋向合理。这是一个随现代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持续过程。所以理性课程的设置应积极适应老年人渐新渐高、广域专化的知识需求,这就会推动加大新的老年教育知识领域的课程开发力度,配置更多与现代科学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与现代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涉及更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的课程。而这种积极的课程设置,反过来又会成为引导老年人求知的导向力和推动力。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课程的引导作用,使老年人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品位,使生命生活得到质的提高。

老年教育需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涵盖感性与理性知识的课程结构,使现代老人通过学习知识,更有效地提高生命质量,提高自身与现代社会同步前进的能力。

各地区老年人基本现状(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和近年来本地区老年人感性与理性知识需求变化趋势,会与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程度、文化底蕴深厚程度与特色等密切相关,与课程设置的结构密切相关。准确把握老年大学今后课程设置在感性、理性结构上的开发创新发展趋势,可为宏观上进行课程现代化设置的正确方向决策提供依据,使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前瞻、引导作用,彰显出课程设置现代化促进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作用。

目前老年教育感性需求和理性需求课程设置现状,以各地的老年大学两种需求对应的课程所开的班级数和学员人数占全校总班级数和学员总数的比例看,各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如属理性需求的文学、历史类的专、研修课程和具现代科技知识含量的课程及需乐理基础的中、西乐器课程等,发展较快的老年大学前类课程的班级数和学员人数占一半以上比例;一些学习唱歌和跳舞、保健和烹饪等感受性课程,目前有相当部分老年大学这类课程的设置占比例为70%左右或以上。因此在各校课程设置结构的具体把握中,应按各地区的差异,不同实际情况而设置适合当地的特色课程。这一方面体现出各地学校的课程设置符合了老年人的求知需求,另方面也说明各地的老年教育的课程结构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用同一比例标准去衡量和要求统一。

以上统计数字显示:(1)每种课程开设的班级数若是多个也只按一种课程统计;(2)适应性课程主要包括活动类课程和普及入门类等感性知识课程;(3)引导类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文学历史、书画、艺术及专修提高等理性类课程;(4)此表取自2009-2011年各老年大学为现代化课题提供的数据。由于目前老年教育课程种类的概念与划分标准尚无明确界定,此表数据仅供参考。

(三)适应性课程设置与引导性课程设置的统一性

“适应”“引导”是相对地说的。对于某些老年学员是引导性课程设置,对于另一些老年学员却只是适应性的。如学习哲学。有些老年人本来就有哲学兴趣,他们早就向老年大学提出开设哲学课程的要求。当哲学课程开起来,老年学员又觉得收获不小,这对于其他老年人就是一种引导。这就启示我们,所有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都应该“两手抓”——一手抓引导性设置,一手抓适应性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