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19

第19章 老年教育的本质、目的与价值问题的研究(5)

3.认识二者联系更重要

老年大学办学宗旨是今天讨论并力求把握老年教育目的的重要基础。老年大学办学宗旨提出在前,经过16年的实践,被证明它在基本上是正确有效的。因此,它也就是确定老年教育目的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理念的基础。从“老年大学办学宗旨”进展到“老年教育目的”,后者包容了前者,又拓展和深化了前者。所谓“拓展”,是从老年大学的办学思想拓展为整个老年教育的指导思想。所谓“深化”,是对“老年大学办学宗旨”蕴涵的深层内容作了揭示。在我们现在认识到的“老年教育目的”中,既有它的直接目的,又有它的终极目的,这“终极目的”在“老年大学办学宗旨”中是蕴涵的,当时尚未被我们认识到的;既有个体目的,又有社会目的,这社会目的在“老年大学办学宗旨”中表述为“服务社会”,进展到“老年教育目的”,我们对此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不仅是我们要服务于社会,而且社会对于我们老年教育有了明确的要求。不仅我们老年大学要自觉地服务于社会,而且要启示老年学员在实现“个性化要求”之后,自主选择“再次社会化”。

(三)老年大学办学宗旨的意义

1996年以来,中国老年大学教育是在20字办学宗旨的引导下展开的,它所发挥的引领、指导、规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体现老年教育的自觉性,防止盲目性与摇摆性

我国的老年教育正规地说来是从1983年开始的,仅用了十几年时间,我们就提出了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这得益于我国有着用科学方法论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方针原则的优良传统;也得益于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的高质量和高水平,他们勇于和善于总结经验,思考问题,拿出对策。这才有可能做好提出办学宗旨的工作。20字办学宗旨的提出,表明我们已经初步接触到老年教育的实践规律,从而开始建立工作的自觉性。在做到这一点之前,盲目性和由此产生的摇摆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20字办学宗旨提出以后,我国老年教育的航船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航道。

2.体现老年教育的全面性,防止任何一种片面性

20字办学宗旨,首先是合乎我国教育方针的,其次也合乎老年学员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双重发展的要求。我国的老年教育既是文化的,又是政治的;既是知识的,又是德行的;既是休闲的,又是进取的;既是为己的,又是为他的。这样,就避免了只讲文化、不讲政治,只讲知识、不讲德行,只讲休闲、不讲进取,只讲为老年人个人、不讲参与社会发展等各种片面性。

3.体现老年教育的高雅性,防止游乐化、庸俗化

20字办学宗旨是在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开放性日益增强,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正在复兴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所谓“高雅性”就是它对于时代进步的适应性和老年人提升自己文化素质的进步性。老年大学有使老年人欢乐的承诺,但是,这是在学有所得的过程中实现的。这种“乐”是在“学”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的“乐”,不是闲来无事打打麻将那样的“乐”。老年人过着的是世俗的生活,但他们选择到老年大学学习,使世俗生活中渗透进目光放远、视野放宽、方向放明的雅文化因素,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罗炳权,陆剑杰.老年教育学理探索[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02.

第三节老年教育的价值

什么是价值?简单地说,价值就是事物(包括作为事物的“人”)的有用性。教育价值就是教育的有用性,就是教育对客观世界和人本身所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教育价值论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教育对其他社会因素(包括人类、人才、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作用的。通过它,人们可以概括地了解“教育有何用”。研究老年教育的价值,也是要回答“老年教育有何用”的问题。

一、教育价值的概述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教育价值观”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一)教育价值的概念

1.教育价值的定义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们和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就构成了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直观的和静态的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和对象是否满足其需要和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此种需要的关系。深层和动态的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主体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其变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的过程和结果。

2.教育价值的分类

教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在价值是指价值实现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内在价值是指为了知识而教育、为了能力而学习、为了真理而学习和教育。教育育人的实质就是使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内在价值的根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

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教育对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个人价值是指教育对人的生活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在满足个人需要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当代教育是满足社会教育需要和个人教育需要、体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统一的教育。教育应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发展为不懈的追求和最高目标。

教育的专门价值和公共价值:教育既有通过选拔培养专门人才、精英人才的专门价值,也有普遍提高公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公共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应该保持平衡发展。

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教育中的价值是指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哪些价值,这与教育目的相联系。教育活动中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的,实现哪些人生价值和应该教一些什么价值内容。教育中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美感价值等等。教育的价值是指怎样的教育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才能有效获得哪些教育中的价值,这与教育内容、方法相联系。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活动,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要求,收到教育效果。因此,当我们考虑教育目的的时候,就要从价值论的角度考虑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什么价值的人,应该有助于实现具有什么价值的社会。当我们考虑教育内容的时候我们应该使受教育者获得一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当我们考虑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采取怎样的方法能够实现这些教育中的价值,达到我们根据价值论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当我们考虑学校和教育的行政管理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采取哪些措施去使得我们的学校和教育成为具有教育价值的社会机关,如是等等。

(二)当代教育价值观的讨论

价值和价值观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分的概念。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联系,它是一种价值事实。价值观是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的价值事实,也就是主体的价值判断,带着主观性。不同的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认为,教育价值观即是人对于教育活动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关系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

1.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

在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围绕教育价值观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部分人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在于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另一部分人认为,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因为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均无法脱离社会需要而存在,加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这两种教育价值观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都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交替占据主流地位。

上述两种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出于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求,在对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的长期对立,其实反映的是教育在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中的矛盾处境。它们虽在教育实践上形成了一定的互补作用,但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上,却导致了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始终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二者之间徘徊,并陷入这种思维的樊篱难以自拔。

2.中国教育价值的双重本位

关于教育价值观的争论发展到后期,学者们逐步形成了共识:教育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是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即中国教育价值的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本位观点。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人的发展,但是,个体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使人去适应他所处于的那种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实体,在制定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时候完全无视个人的因素,不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如求知欲的满足,美的享受和追求,以及身心健康的需要等,也可能培养出缺乏理智与情感,缺乏志趣与爱好,生活态度冷淡,精神世界贫乏的对象来。同时,教育目的如果完全不反映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可能培养出某种“标准件”,甚至可能成为强加于人的精神因素。

二、老年教育价值的研究

教育的价值就是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老年教育的目的是既要培养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老年人,又要满足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讨论老年教育对于价值的双重主体——社会和老年人有怎样的价值关系。在此分别阐述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和老年教育的个体价值。

(一)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

中国老年教育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多重价值。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等等。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尝试讨论其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

1.政治价值

在中国,离退休老干部有数百万人;老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这么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从西方民主的观点看,老年人问题是“选票问题”;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看,老年人问题是“群众问题”。他们在政治上健康与否以及健康的程度,对国家的政治动向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从“量”的视角看;如果从“质”的视角看,问题更显重要。老年人特别是其中的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他们进入了离退休状态,取得了自由的发言权,他们就会向社会舆论领域传输政治观点、学术见解、批判意见,形成一股潮流,影响广大老年人,也影响中年、青年人。20世纪90年代的邪教猖獗时就有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参与其间,起智囊作用,让邪教得以壮大声势;新世纪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左”倾教条主义思潮,都由一些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冲锋在前”。由此可见,举办老年教育,组织广大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和其他老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的学习活动,对于老干部保持革命晚节、老年知识分子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广大社会老人过良好的精神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邪教兴风之时,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学员中极少有人参与其间就是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