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64

第64章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节日(2)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第二节 少数民族古灵精怪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灵精怪。下面以白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的一些节日为例,略作介绍。

洱海边上的广交会

“三月街”是云南大理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滇西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的物资交流集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为会期。

届时,白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传说中观音落脚的西苍山下。集会时,除本地人外,还有从川藏以及江南各地来的商人在这里进行贸易活动。在交流物资的同时,还要举行文艺演出和赛马等竞技表演。整个大街上,贸易布棚鳞次栉比,各色彩旗迎风招展,身着民族服装的各族群众前呼后拥。各个民族带来的土特产品日用百货相互进行贸易,呈现出集贸市场的繁华景象。整个会期人山人海,被称为“洱海边上的广交会”。

苗族四月八喷水池边祭亚努

贵州省的贵阳、惠水、龙里一带苗族人过“四月八节”,又称“亚努节”。每逢节日这天,附近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亚努。每年参加节日的人在20万人以上。人们在一起吹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等,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

传说苗族祖先原来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因恶霸垂涎此地,前来抢夺。苗族首领亚努率领苗胞起义,反抗压迫剥削,在强大的敌人进剿下,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可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统治阶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每逢他的遇难日,苗胞总要到墓地(现贵阳喷水池附近)来纪念这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在麻江县隆昌寨欢度“四月八”,还有另一种传说。远在三国时期,随着诸葛亮到隆昌的有王家三兄弟和一个名叫阳工的人。他们在荒山坡上修梯田种包谷和水稻,给荒凉的苗寨带来了繁荣。后来王老大和阳工留了下来,且子孙满堂,在这里安居乐业。若干年后这里就发展成了两个村寨,后辈为纪念他们开荒发家的功绩,就将他们到隆昌的日期四月初八作为祭祀日。节日期间,除了到祖坟边举行隆重的祭礼外,还要全部上山“闹春”。青年人唱情歌跳笙;老人上山打猎,妇女带着孩子去游坡,村村寨寨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

火把节(彝族)

有专家把西南少数民族分为两类:一类是火的民族,一类是水的民族。一般而言,水的民族靠水而居,以种植水稻为主,节日也与水有关:“泼水节”,以傣族为代表。而相当一部分山地民族则要过“火把节”,被称为火的民族。彝语支民族的彝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要过火把节。

每逢节日,彝族地区的白族、纳西族和彝族,家家门前要竖一个火把,村口竖一个高四、五丈的大火把。通常选一松柱,拿松枝和干柴层层围成巨大的宝塔,上面插花挂果。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汇集广场,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光焰冲天,欢呼声此起彼落。老人们举杯畅饮。年轻人围着火把,还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人们挥动着火把绕山串田,意为烧死田里的害虫,迎来光明迎来丰收。

火把节的日期统一为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各民族火把节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就是彝族各支系也有差异。云南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人民,人人穿上新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跳起欢乐的舞蹈,同时还举行摔跤、斗牛。武定、禄劝等地的彝族人民,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傈僳族则有火把节出猎的习俗。四川的彝族节目更丰富多彩,除了赛马、斗牛和摔跤之外还有选美活动。

火把照亮俊男靓女

选出俊男靓女是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竖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节都要进行选美比赛,只是增加了新的内容,如歌舞、乐器、智慧问答等,大有与国际选美惯例接轨之势。

吃新节

有好多南方民族都有吃新节的习俗,这是个农事节日,多是为了庆贺丰收并希望来年丰收过的节日,大都在庄稼成熟时节过。每个民族又各有不同。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的准备。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过,反而以此为荣。

广西隆林地区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拿新米、酒、肉到田头去祭祀,然后摘下最大的稻穗和小米穗挂在灶上,这以后才能吃新米或新包谷。吃新节是仅次于过年的大节。

侗族

侗族也有吃新节的习俗。各地时间并不太一致,大都在农历的六、七月。在早稻成熟时,家家摘取新谷,尝新米饭,用鸡、鸭、鱼来供奉祖先,同时举行唱侗歌、侗戏、斗牛等活动。

基诺族

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气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他们将它种下,但是所获不多,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三巳日(朝鲜族)金达莱花做美食

三巳日是朝鲜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一天,朝鲜族妇女们要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花煎花面食品,或用绿豆粉参蜜和松子制成,家家备酒菜,举行各种春游活动。

据说这一天洗头头发会柔如流水黑如墨,妇女们便都要争着在这一天洗头发。传说,三国时期,高句丽的各部士兵这天聚集在一起进行打猎活动,并从中挑选最勇敢者给予奖励或重用。李朝中后期以后,许多儒学者这一天都要进行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