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45

第45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5)

清朝时,有关明教即摩尼教的记载逐渐从朝野记载中消失。

四、锡克教

锡克教是印度锡克族的民族宗教。“锡克”是梵文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徒自称是教祖的门徒,该教因此而得名。2000年统计,人数已达2000多万。广泛传播于印度旁遮普地区及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在印度旁遮普邦、泰米尔纳德邦、德里及喜马拉雅山一带,约有1600万教徒,占印度人口的2%,其中在印度军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锡克教已传播东非、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锡克教的创立

锡克教产生于16世纪初期,其创始人为那纳克(公元1469-1539年)。那纳克出生于印度教刹帝利种姓家庭,受印度教中的虔信派与伊斯兰教苏非派所宣扬的在神面前无贵贱等思想的影响,提出新教义,用印地语和旁遮普语的混合语在各地宣讲通俗的赞美诗,吸引了大批门徒,那纳克被其门徒尊为祖师。

锡克教共有十代祖师,从第三代祖师阿马尔开始实行教区制,从第五代祖师后祖师制成为世袭制,教区组织改为行政机构,金庙成为锡克教的行政管理中心。从第六代祖师哈尔·戈宾德开始将教徒军事武装化,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改革教制,将集中在祖师及教区长手中的宗教和世俗权力转交给锡克教社团,废除了教区长制度和祖师世袭制,恢复了早期的民主制。

五、耆那教

耆那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耆那”原意为“胜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其信徒主要集中在印度的西部,尤其是古吉拉特和卡纳塔卡邦,信徒多为商人、工厂主、城市中的富裕居民,在印度的其他一些地方还有一些游牧部落也是耆那教徒。现全世界约有358万耆那教徒,其中300万在印度。耆那教与佛教几乎同时代产生,但两者发展状况大不相同,佛教的发展大起大落,今天在印度信佛教的人已寥寥无几,而耆那教却不断稳步发展。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断向外传播,今天在斯里兰卡、波斯、阿富汗、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响。

从19世纪起,耆那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教,如斯里兰卡、阿富汗、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泊尔等亚非国家,同时向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地区传播。成立有“耆那教教会”、“耆那教传播会”、“世界耆那教传教会”、“耆那教友谊协会”等数十个组织,现在耆那教已成为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宗教。

耆那教的思想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传播;但是,使耆那教正式形成,并成为一个有制度的组织,是教主大雄(约公元前540~前467年)。他出生于一个非雅利安人的贵族家庭。30岁时,抛弃物质世界,出家为一个赤身裸体的苦行者,漫游12年后得道。他建立的教派的成员称为耆那教教徒,即耆那(胜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称号。

六、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至今仍在流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流行于古代波斯、中亚等地的宗教。在中国史书上因其崇拜火而又称“祆教”、“拜火教”或“火祆教”。目前全世界的琐罗亚斯德教徒总共约十多万。其中集中于印度西海岸的十余万帕西族人,始终崇奉这种古老的宗教。此外,在当今的伊朗南部,琐罗亚斯德教徒约有1万多人。其次,在英国、美国和东非也有琐罗亚斯德教徒的社会组织。1980年,在英国伦敦设立的“世界琐罗亚斯德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强世界各地琐罗亚斯德教徒间的经济、社会、宗教和文化间的联系,董事会成员也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商界人士。

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约公元前628~前551年)。他自幼就喜欢独居冥想,后从事祭司职业。在他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他受到神的启迪,继而宣布他的使命,是受上帝派遣来铲除迷惘,引导人们走上正道。于是他自称先知并创建了琐罗亚斯德教。

七、神道教

神道教(Shinto)简称神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只,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公元5至8世纪吸收中国儒家与佛教学说后,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间也受到了外来思想的影响,大体经历了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教派神道并存的几个发展时期。在日本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国民生活中仍有重大影响。

1.神道教的创立

日本的原始神道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2世纪,在进入4世纪以后有了较大发展。对万物有灵、天神地只和祖先神的崇拜,曾是日本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神道”一词是8世纪佛教在日本相当盛行时为了与佛教相区别而产生的。在日本,人们的信仰中最为普遍的是神道教与佛教。神道教起源于日本本土,而佛教则是外来宗教。两种宗教在发展演化中相互影响,但在宗教教义和教仪方面,似乎神道教受佛教的影响更多一些。尽管如此,由于神道教在日本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所以即使在佛教广为传播之时,神道教也未消失其影响。

2.神道教与靖国神社问题

神道教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派。其中神社神道为主要流派。崇信皇祖神——天照大神,重视对天地神只和祖先神的祭祀,主张“神皇一体”、“祭政一致”,在行政和教育方面与国家结合紧密,对国民进行敬神爱国、崇祖忠皇的教育。该派以各地神社为主要祭祀场所和活动中心,日本各地已有近8万多个神社,不过,在日本近、现代历史上起的作用最大并发展成为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的是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的前身是1869年在东京创建的招魂社,是为祭祀明治维新而战死的“为国捐躯之士”而建。1874年,明治天皇亲自参拜招魂社。1879年,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把招魂社神化,使它成为国家神道的有力支柱。军队的宗教设施——靖国神社,此后具备了把天皇、神社、军队三者一体化的这一特殊性质。

日本战败后,国家神道解体,靖国神社也失去了国家这一公共性特质,只作为宗教法人保留下来。靖国的精神随着二战后的日本国成立而成为历史。但是,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和右翼团体每年都会在靖国神社策划一些公开肯定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否定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的活动。1956年,日本遗属会要求对靖国神社实行国家护持。同年3月,自民党出台了《靖国神社法草案要纲》。1969年6月,自民党利用恢复纪元节和明治维新百年纪念之机,以“尊重国民感情”为由向国会提交《靖国神社法案》。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状况及特征

一、宗教信仰状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东巴教及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神灵、祖先、图腾的宗教等等。

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在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佛教形成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教派俱全的独特格局,在少数民族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傣族、布朗族、景颇族、佤族、德昂族、阿昌族等6个民族全民或者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7世纪,佛教从中国汉地和印度传入藏族地区。11、12世纪,形成带有藏族地区特色的藏传佛教,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成为藏族人民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广泛流行于藏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蒙古族、门巴族,以及一部分珞巴、锡伯、羌、怒族地区。

伊斯兰教兴起后不久即传入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迄今人口已达2000多万。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十个少数民族均信仰该教。而且在历史上几乎是全民信教的。伊斯兰教的文化思想及教义教规对这些民族历史、文化思想、生活方式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来说,没有伊斯兰文化就没有这些民族的自身文化。另外,在汉、蒙古、藏等民族中,也是少量人信仰伊斯兰教。

基督教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主要有两个派别:一个是东正教,主要是鄂温克的一部分人信仰;一个是天主教,信仰的有苗、佤、傈僳、羌、独龙、景颇、藏等民族的一部分。我国约有300万基督教徒。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自产生以来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信仰者主要有湖南、广西、贵州的壮族、苗族、纳西族、瑶族、土家族,四川、云南的彝族,海南岛的黎族,云南的白族等。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信仰原始宗教。原始宗教可以分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萨满教和各种巫术。

图腾崇拜是在对动植物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氏族标志的信仰形式。有些民族认为本民族的人源于某一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认为与某种动物有亲缘关系,一部分是植物或自然现象。这种崇拜在我国边疆一些少数民族中十分普遍。如云南怒江的傈僳族以羊、蟾、鼠、鱼、猴、熊、虎、竹、荞麦、霜、船等作为图腾。我国北方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认为与熊有血缘关系,尊称公熊为“合克”(对父方最高辈的称呼,相当于“祖父”、“曾祖父”等),称母熊为“鄂我”(这是对母方最高辈的称呼,如“曾祖母”、“外曾祖母”等)。

自然崇拜源于万物有灵观念,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依据各民族信仰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将其分为大地信仰、天象信仰、动物信仰和植物信仰。

祖先崇拜始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即母系大家庭阶段。古代人类认为祖先是有灵魂的,祖先在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具有神秘的力量。如景颇族每个家庭中都有“家鬼堂”,供奉祖先的灵魂。凉山彝族祖先崇拜是灵牌信仰和安灵。

原始巫术种类很多,一种是接触巫术,一种是模拟巫术。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完整的原始宗教是东北地区流行于鄂温克、赫哲族和鄂伦春中的萨满教。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操阿尔泰语系地区。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通常泛指东起白令海峡、西迄斯堪的纳维亚拉普兰地区之间整个亚、欧两洲北部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各族人民信仰的该类宗教;也有广义地借指今天世界各地原始社会土着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特别是北美爱斯基摩、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人的原始宗教。十二世纪中叶,中国南宋徐梦莘所撰《三朝北盟会编》中已用“珊蛮”一词,记述了女真人信奉的萨满教。

该教具有较复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授世代嬗递。

随着原始公社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出现,萨满教日益衰落,社会上层人士陆续皈依藏传佛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等。该教的一些原始因素不同程度地为上述宗教所汲取和融合。但在民间,仍有其浓厚的影响,甚至以变异了的形态残存下来。认为世界上各种物类都有灵魂,自然界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祸福,都是各种精灵、鬼魂和神灵意志的表现。

萨满教认为人有数个灵魂。萨满教常赋予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雷电、云雾、冰雪、风雨、彩虹和某些动物以人格化的想像和神秘化的灵性,视为主宰自然和人间的神灵。特别是由祖先亡灵所形成的鬼神观念以及人间的各种疾病与死亡造成的恐惧,是萨满教神灵观念的核心。有些民族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外界阶级社会的影响,赋予一些古老神灵以新的内涵。鄂伦春族的“吉雅其”,原是保佑牧畜繁殖的神,后变成财神爷,每户都供奉;少数上层人们曾在清朝地方机构里当差,信奉多种衙门神,其神像多是官吏的形象。

在一些进入阶级社会的民族中,出现了身世贫苦的神。内蒙古辉索木地区鄂温克人曾供奉哈音神,据传是一对衣食不周的穷苦老夫妇,死后成神,多为穷人供奉;卓日神是个奴仆,终身替人养牛挤奶,年老摔死在牛粪上,死后被奉为神,神像是画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的老人和带犊的乳牛。每当乳牛患病不出奶,主人就向它献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