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25

第25章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3)

生物物种减少。我国物种资源无论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记录的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总数约8.3万种,约占世界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总数的7.5%。高等植物约3万种,占世界高等植物的10%,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最丰富的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0万种),居世界第三位。陆栖脊椎动物约234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10%;鱼类2804种,占世界鱼类的12%;藻类5000种,占世界藻类的16%;真菌8000种,占世界真菌的17%;细菌约500种,占世界细菌的0.2%。

我国物种资源除了种类和数量丰富外,其特有性也较高。由于悠久的地质历史和有利于动植物生存繁衍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在第四纪冰期时,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因此,我国动植物区系比较古老,且含有大量特有科属。根据我国植物特有属分布区的分析,大致有川东-鄂西、川西-滇西北以及滇东南-桂西三大特有现象中心。特有植物估计15000~18000种,约占高等植物总数的50~60%,某些类群甚至高达70~80%。特有种子植物代表种有:银杏、攀枝花苏铁、银杉、金钱松、百山祖冷杉、珙桐、杜仲、华盖木、明党参、猪血木、七子花、青檀、太行菊、筇竹、知母等;特有动物代表种有:麋鹿、黑麝、藏羚、岩羊、大熊猫、白鱀豚、云南兔、藏野驴、台湾猴、中华酚鼠、中华秋沙鸭、褐马鸡、黑头角雉、黑颈鹤、棕头雀鹛、藏雀、扬子鳄、海南脊蛇、火头乌龟、棘皮湍蛙、大鲵、长江“大鲟”、斑白鱼等。

据估计,世界上有10~15%的植物处于濒危状态,但在我国,濒危植物比例估计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此外,还有相当可观的植物已经灭绝,初步统计,列入濒危植物名录中的植物已有5%左右在近数十年内濒临灭绝。

据统计,我国目前濒危动植物约有1431种,约占我国高等动植物总种数的4.1%。其中濒危高等植物1009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3.4%,濒危脊椎动物398种,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目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植物共35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05种,其中陆栖动物305种,水生动物70种。主要的濒危代表种有东北虎、华南虎、云豹、大熊猫、叶猴类、多种长臂猿、儒艮、坡鹿、白鱀豚、无喙兰、双蕊兰、海南苏铁、印度三尖杉、姜状三七、人参、天麻、草苁蓉、肉苁蓉、罂粟牡丹等。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某些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和敏感物种逐步减少以至消失。如长江的“三鲟”、江豚、白鱀豚、鳜鱼、银鱼、带鱼、大小黄鱼等变为稀有和濒危动物。此外,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品种以及野生亲缘种,也在退化和减少,某些种已处于濒危状态。1979年广西贵县麻柳塘的普通野生稻覆盖面积达419.4亩,目前已基本消失;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江西东乡野生稻在1978年发现时有9处,目前除围起来的两小部分外均已消失。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阻碍了一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自50年代以来,沙尘暴呈波动减少之势,90年代初开始回升。西部地区90年代旱灾的发生频率比80年代增长了7.5%;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90年代比80年代增长了49%。西部地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根据有可比资料的9省、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计算表明,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而实际上,间接和潜在的经济损失更大。

生态环境退化引起的农牧民背井离乡,成为“生态灾民”的现象已不鲜见。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受沙尘暴影响,许多乡村已失去生存条件,已有二万五千人被迫离开家乡。

3.资源开发成本较高

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天赋条件,或者是一种潜在优势。只有通过开采获得天赋资源并加以利用,自然资源才能转化为供人类使用的资本。民族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高原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既有世界最高的屋脊,又有世界最低的盆地,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4米,还分布着大沙漠、大盆地、大峡谷和大江河。这些特殊的地理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形成了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有终年不化的雪山,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奔腾咆哮的江河,有连绵起伏的丘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民族地区先天不足的地理条件使得资源开发成本提高,难度系数加大。开采的生产区位与消费市场的距离较远,加大了运输和销售的困难,生产的产品缺乏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4.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前的少数民族经济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关系,发展很不平衡。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从事农业生产有广种薄收也有刀耕火种。有的长期从事渔猎和采集。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直到解放前还没有建立起地方工业,经济的分工和交换不是在民族内部而是在民族间进行。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族地区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规模较小,总体水平较低。高科技发展迅速,但综合发展能力弱,开发力度不够,对外经济发展水平低。

5.没有出海口,周边都是发展中国家

民族地区处于边缘地带,没有出海口,信息闭塞,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相邻的周边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

6.人才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一般来讲发展经济,一是人力资源,二是资金,三是自然资源。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源,只要有人才,即使缺少资金也可以弄到资金。民族地区所缺乏的恰恰是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7.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剧增,耕地减少,国有企业冗员过多以及内地民工的大量涌入,民族地区“潜在失业”人口增多。一方面,民族地区急需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有文化的劳动力又都流向发达地区;此外,东部的大量民工又流向西部民族地区,许多小本生意均被他们垄断。民族地区“人才外流”、内地“民工流入”的现象给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

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新思路

(一)确立生态经济的发展理念

民族地区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脆弱。这些年的江河断流、草场沙化为人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的路子必将使本已恶化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因此,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巩固提高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的无污染产业,在所有行业中加强环境保护,促使人与自然和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生态发展的路子。

目前在生态经济建设上取得进步的国家,大多是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生态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主要经验体现为构建一个减少型——再利用型——再循环型的经济框架。

这一经济框架的原理是模仿大自然的无废物生产建立产业化体系。在欧洲和日本等具有相对稳定人口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只需好好使用现有的一些库存物质,比如钢铁、铝材、玻璃、纸张和其他已经在经济领域里流通的物质,而完全没有必要从自然界攫取。钢铁行业很大程度上依靠废金属,一方面减少由于采矿和运输粗矿砂所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减少60%的能源使用。例如,在美国的钢铁工业中,高科技占了绝对优势,电弧炉主要处理回收物质,1996年,55%的钢铁来自废金属。

而且,无废物的生态产业化还能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在美国新泽西州,人口稠密、森林覆盖较低,没有铁矿资源,所有的13家造纸厂完全靠回收废纸生存,8家钢铁厂专门处理废旧金属。总和起来,这两个产业每年创造的利润相当于10亿美元以上利润的业务量。

在欧洲,德国在减少包装物料的数量以及回收包装垃圾方面走在前列。1996年,德国80%的包装垃圾得到回收,其中包括玻璃、纸张、塑料、马口铁和铝。

同时,工业设计开始向零排放发展。即争取将一个工厂的排放垃圾变成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在丹麦的卡伦博格(Kalund borg)工业区,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原料和能源互相交换的网络,它涉及到相互之间广泛的联系。企业将发电厂的冷却水排至鱼塘,从鱼塘里捞上来的淤泥又可以出售给附近的农民作肥料。发电厂的飘尘可以成为水泥厂的原料,制药厂的鲜酵母块可供附近农民用来养猪。在这个循环型、产业化的综合企业里,浪费很少。为了便于能源与原料的交换,各参与企业投资了6万美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果获得了2万美元收入并节约了成本。

我国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探索这种无废物的生产方式,到90年代,这种生产方式从农业延伸到农产品加工业,但在废物的回收和垃圾的处理方面,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今后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理念进行产业的衔接。

(二)建立多元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世界是多样的,生活是多彩的。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不该千篇一律。生态经济模式的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态经济传统,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我们仅以云南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为例,就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在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条件下创造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合理性。哈尼族居住的哀牢山区,其自然环境是以气候的立体分布和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的立体分布为特征的。哈尼族正是利用这种地貌、气候、植被的立体分布特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的。

在较为阴冷的高山,保持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由于云南亚热带哀牢山区受南面海洋性季风和海拔高低悬殊的影响,这里云遮雾罩,降雨充沛。另外,从炎热河谷的江河湖泊中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在这里化为绵绵细雨,成为天然的绿色水库。因此,哀牢山区具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点。哈尼族人民对高山森林的保护十分重视,因为这是梯田农业的命根子。气候温和的中半山,是理想的居住地。哈尼族在中半山的向阳坡上建造房屋,形成村落。在村寨周围种植树木,在房前屋后开辟菜园,从高山森林引水饮用。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是层层梯田。这里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宜稻谷生长。哈尼族农民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创造了独特的梯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