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19

第19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6)

2.马克思主义把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均有特定的含义。

(1)民族平等的内容

无产阶级所主张的民族平等其含义是:第一,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就一个国家来说,是指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就世界范围来说,是指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平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虽有大小,在发展上有先进和后进,但绝无优劣贵贱之分。各民族都应当完全平等。列宁在批评欧洲各国许多自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民族平等问题上的不彻底性时说:“欧洲人常常忘记殖民地人民也是民族,谁容忍这种‘健忘精神’,谁就容忍沙文主义。”第二,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完全平等。所谓一些权利方面的平等,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一方面要禁止任何民族享有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并帮助实现。列宁说:“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还说:“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这是毫无疑问的。”斯大林指出:“禁止民族享有任何特权,禁止对少数民族权利加以妨碍或限制。”第三,要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马列主义把民族平等的实现寄托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在消灭剥削制度、消灭阶级的基础上。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列宁也说:“要求平等的真正意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只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阶级(首先是剥削阶级)消灭了,也就从根本上消灭了产生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才能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民族自主和共同繁荣。第四,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里,它要求原先处在压迫或统治地位的民族的无产阶级不仅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采取各种措施,照顾、帮助、直到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去保证和实现少数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列宁说:“压迫民族……的国际主义,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不懂得对于民族问题的真正无产阶级态度。”也就是说,只有诚心诚意地帮助后进民族,民族平等才能实现。这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纯洁性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2)民族团结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容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各个方面实现繁荣。这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我们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目的。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要求,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因为很难想像,当一个民族还受到其他民族压迫和奴役的时候,这个民族能享受到平等的待遇。既无平等,自然也就说不上民族团结。恩格斯说:“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甚至平等者中间居于首位者也只有在直接行动的条件下才是需要的……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

加强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的条件,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又是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目的。各民族共同繁荣也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都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都应当有平等的地位,享受平等的权利,有繁荣发展的机会。有人认为,大民族贡献大,小民族贡献小,怎么能平等呢?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提法,是完全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来观察民族问题的狭隘思想。大民族作出较大的贡献,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其人口占有全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应该有较大的贡献。

2.社会经济发展总规律决定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民族消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是从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大工业的日益发展,世界市场的建立和不断扩大,交通的不断发展,必然驱使各民族越来越接近,这是一种进步的趋向。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贪婪性、掠夺性,又必然加剧民族矛盾,产生彼此间敌对和仇视的倾向。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社会发展、各民族团结、以及无产阶级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利益出发,才能把阻碍民族接近的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使各民族工人和劳动人民消除民族隔阂,加强信任,团结起来,战胜资本主义,为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日益亲近和接近创造条件。

3.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最受压迫的阶级。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因此,无产阶级坚决反对一切压迫,当然也反对民族压迫,坚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马克思说:“过去的经验证明:忽视在各国工人间应当存在的兄弟团结,忽视那应该鼓励他们在解放斗争中坚定地并肩作战的兄弟团结,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正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决定无产阶级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

1.民族观概念的含义

所谓民族观,就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体现在政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之中。

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民族观。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观。即:无产阶级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

2.资产阶级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各自内容

(1)两种民族观对民族的看法

资产阶级民族观,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总的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从来就有的,是永世长存的,民族向来就有优劣之分,“优等”民族是人类的精华,“劣等”民族是人类的糟粕;“优等”民族统治压迫“劣等”民族是天经地义的;为了保持和繁衍“优等”民族,就要削弱和消灭“劣等”民族。这种观点就是国际国内民族压迫政策和侵略战争政策的理论基础。

资产阶级的民族观把民族和种族混为一谈。它按人们肤色深浅不同,把人们划分为白种人和有色人种两大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上歧视和压迫各有色人种。

资产阶级的民族观把民族的构成和国家联系起来,以为一个族体必须有自己的国家,才能构成一个民族。

无产阶级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总的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在无产阶级看来,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不论大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民族无优劣之分,应一律平等。

无产阶级的民族观认为,民族和种族是两种分类不同的群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更不应互相歧视。

无产阶级的民族观还认为,民族不一定都要有自己的国家,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复合体,但属少数,更为普遍的是许多民族共建一个国家。倘若把国家作为构成民族的一个条件,势必导致产生两个负效应;一个是否认多民族的国家存在的事实;另一个是制造民族分裂主义的混乱事态。

(2)两种民族观对民族问题的看法

资产阶级的民族观不承认在阶级社会中民族内部有阶级差别、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认为民族是利益完全一致的整体。地主、资产阶级上层统治集团,标榜他们是民族利益的代表者。

无产阶级的民族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有两大利益互相矛盾的阶级,它不是利益完全一致的整体。民族的主体是广大的工农和知识分子。代表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阶级团结,是各个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

资产阶级的民族观不承认社会上有民族问题,只承认有宗教问题、风俗习惯问题、语言问题。

无产阶级的民族观认为,有民族存在,就必然有民族之间的矛盾的问题。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在千百年来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的世界上,民族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民族问题是否处理得当,对多民族国家的治与乱、盛与衰具有重大意义。

(3)两种民族观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

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民族纲领、政策,概括说来,主要有民族压迫政策、民族隔离(分而治之)政策、民族同化政策、怀柔羁縻、以夷治夷政策、和亲政策等。

无产阶级的民族纲领、政策,主要有坚持民族平等,各民族有自决权,国家完全民主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国际主义团结,反对民族主义,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列宁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这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口号,它们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阶级营垒相适应,代表着民族问题上的两种政策(也是两种世界观)。”

(二)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1.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民族主义是地主、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他们观察、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纲领和政策。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政策,在封建社会就已产生。资产阶级在进行反封建斗争,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则把民族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基本主张有:第一,把民族分为“优等”和“劣等”,认为只有所谓的“优等”民族才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前者奴役、压迫、剥削后者是天经地义的。第二,极力抹杀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以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以剥削阶级的私利冒充全民族利益。第三,把本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谋求这种利益,不惜牺牲本民族劳动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利益。第四,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的政策,制造民族之间的矛盾,燃起民族纷争的火焰,离间和分裂各民族工人和劳动人民的团结。

2.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要作具体的历史分析

马列主义认为,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应当进行历史的具体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民族主义,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

民族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作用,要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辩证的分析。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要肯定其进步性、革命性,也要看清它的局限性。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曾起过进步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当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转而去侵略、压迫其他民族时,这种民族主义就失去了原先的历史进步性而变成反动的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已经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情况下,应当区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由于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其性质也是不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广大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由于是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的,因而是合理的、进步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国家的民族主义,由于它是压迫、奴役别的民族的,因而是极其反动的。

(三)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的“民族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表现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残余思想,应正确认识两种民族主义的性质,同时要反对各种民族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是危害民族团结的两种倾向。大民族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不信任、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不尊重他们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大民族主义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表现在一个地区居主要地位的少数民族,在对待本地区其他人口更少的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是指在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中,在对待统一的国家的民族大家庭内其他民族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想观点。主要特点是忽视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力图在本民族的狭隘范围内闭关自守,各自为政;不适当地强调本民族的局部利益,过分夸大本民族的特点,忽视国家整体利益,不积极贯彻执行中央的同一方针政策等等。这两种民族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不相容的。但是,在社会主义时期,这两种民族主义一般来说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在工作中要采取慎重态度,属于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解决,而不要轻易扣“民族主义”的帽子。决不能把个别人或极少数的问题,看成是一个民族的问题或民族关系的问题。当然,对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分裂主义分子的分裂祖国、破坏国家统一的活动则必须对之进行坚决的斗争。

思考题:

1.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问题?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含义是什么?

3.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何润等着,2002)

2.《中国民族问题理论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杨顺清,2002)

3.《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吴仕民,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