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13

第13章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

二、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要特点、理论发展

1.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主要特点

(1)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求实性。

求实精神是邓小平一贯提倡与贯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其核心的内容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精髓。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路线的指导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纠正和抛弃了民族问题上不符合实际的错误论点,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实现了中国民族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求实性体现在民族理论探索上,不唯书,不唯上,不照抄照搬,只求实。体现在工作原则、方法上,强调说实话、干实事,不搞空头政治,不搞形式主义。邓小平的民族理论处处体现着这一鲜明的特点。

(2)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时代性。

邓小平民族理论立足于当代,吸收了当代世界文明的成果,提出了民族开放、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族教育等一系列使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理论与观点,使中国各民族的发展逐步与世界文明民族的发展同步,充满了全新的时代感。

(3)关于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系统性。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整体综合性、结构层次性和功能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整体综合性体现在:该理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全面论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法制,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促进民族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整体联系。结构层次性和功能目的性体现在:邓小平民族理论是一个整体结构,由四个相关联的层次构成:核心层次,是民族发展;基础层次,是民族问题的基本论点;中心层次,是政策和制度保障;目的层次,即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总之,系统性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特色。

2.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理论发展

(1)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的理论发展。

1979年邓小平关于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论述,否定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流行的关于国内阶级状况的错误估计,否定了把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的实质看成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说法.因而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

(2)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发展。

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意义在于,不是在形式上,而是在实质上认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这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

(3)关于民族工作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

邓小平首次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把民族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的建设,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理论上的一大突破。

3.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在1994年指出:“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民族工作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在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关于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问题、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问题等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得到深化与发展。邓小平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为着眼点,提出了一整套紧密围绕民族发展这个主题的、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解答了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邓小平以“真正的民族平等”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立足点,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着眼点,其主旨是一样的,都是抓住了物质是基础这个关键因素,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以民族发展为核心,这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大建树。

三、以邓小平民族理论为指导,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1987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国策,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相互学习、共同致富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地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这些任务中,最根本的有两方面:一是协调民族关系,坚持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二是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

1.协调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协调民族关系,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每个民族都是在与其他民族的联系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也是在这种联系中发展的。

协调民族关系,既包括解决民族间的矛盾、纠纷,实现和保障民族平等,也包括增进民族间的联系、了解和友谊,完善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协调民族关系的程度和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成正比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越是得到完善和发展,越能为民族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解放后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2.促进民族发展,实现民族进步和共同发展

民族的繁荣发展是协调、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又是它的目的。一般来说,民族内部的结构,主要是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着民族关系的格局。

民族发展,是指民族的全面发展,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各方面实现民族的进步;也是指民族的共同发展,是以各民族的自身发展为重点,在互帮互学、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致富、共同繁荣。各民族自身发展程度的提高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现是密切联系着的。

协调民族关系和促进民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不断地调整、完善、发展民族关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促进民族的发展、进步;在实现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和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协调民族关系,进一步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过程。

3.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民族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

1992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中心来开展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过程中,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努力协调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大力促进民族发展和进步;在完善和发展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确保民族地区(也可以说是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上,更好地、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不断地、圆满地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民族问题。

思考题:

1.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简述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贡献。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2.《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