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7532000000070

第70章 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8)

从全国来看,农村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改制,只是初步实现了。今后,随着整个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完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农村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乡镇企业还会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农村社会结构还会继续发生变化,目前的这种现象和状况,是一种过渡状态。就中国8亿多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随着小城镇的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发展,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进入大中城市,而转化为城镇居民,不过这是很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还将保持中国独有的特点,还将存在诸如农民工、乡镇企业管理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村智力劳动者等中国特有的农村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从农民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他们从事各种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和经营,有的是兼业,有的是全力从事并取得全部收入,在职业上已经农转非了,但因为户籍制度未变,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从各地的实践看,某一个地区的经济愈发达,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愈发展,上述这几个阶层的人数就愈多;反之,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劳动者阶层就占绝大多数,上述这几个阶层就少。近几年,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改制引起了农村几个社会阶层的变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村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变迁的根本原因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国家一些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变化和实施,也是农村社会各阶层变动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2000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变迁中的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与原因分析学习《中国农村社会学》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社会正由传统的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变,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前一种转变,学术界称之为社会转型,后一种转变称之为体制转轨。这两种转变交织在一起,又是在这样一个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呈现了纷繁复杂的种种经济社会现象。无论是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还是我国社会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和困难,都可以从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两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得到说明,这是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视角。

1949年前的旧中国,是农民占83%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时候,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学习苏联革命靠发动工人在中心城市起义失败的教训,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实行工农联盟,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农民,依靠农民作为主力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22年的奋斗,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建国以后,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学习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搞统购统销、合作化、公社化,没有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和意愿,压抑了农民的政治和生产的积极性,弄成“八亿农民搞饭吃,饭还不够吃”的局面。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全国性的短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把党的中心工作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大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人民公社,把土地使用权和生产的经营权还给农民,使农民得到自主和实惠,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持续大幅度增产,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家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供给问题。并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还没有改变的条件下,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建设小城镇(农村城市化),从而使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化,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农村改革的成功,不仅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使原来约占农民1/3的2.5亿贫困人口的绝大部分脱了贫,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农民真正富裕起来了,过上了现代化的富裕生活。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保证了对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工业原料的供给,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农村改革率先成功的经验,也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榜样,增强了信心。20多年来,农村在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都是走在前面的,亿万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有的学者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行了第二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并取得了成功的伟大实践。

中国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过去是,1949年农民占总人口的83%,现在仍然是,1998年,农民占总人口的(见《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1页)。所以,就认识中国学习《中国农村社会学》

国情来说,几位政治家和思想家都说过:“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实践反复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实践来说,理所当然地应该依靠这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积极参加。早在1950年6月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4页)但是,几十年来的实践,我们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依靠农民来进行建设这个重大问题上,政策是摇摆的,自觉不自觉地常常损害他们的利益,不尊重他们的意愿。如几十年来城乡差别是扩大的,或者是一时缩小了,一时又扩大了;部分农民有强烈进城进镇的愿望,国家的户籍制度则严加限制,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8亿农民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任何阶级的任何积极性不可能自然产生的。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第912页)这个总结做得很好,这个认识是十分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从1982~1986年,每年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连续制定颁发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领导农村改革,支持农民的伟大创造,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987年以后,也是几乎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中央文件,领导农村改革和发展,解决农村实践中的问题,激励和调动农民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2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民是改革开放最积极的拥护者和参加者,农民也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群体。农民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最大贡献,农民在参加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改变和改造了自身,改善了政治经济的地位和生活,农民阶级本身发生了分化,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转变为城镇居民。但是,因为我国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形成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已相当固定化,农民虽然已经冲破了农村人民公社的束缚,而由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对农民的禁锢却还鲜有松动。例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还基本没有改革。沿用至今的户籍制度,把公民分成居民和农民两种身份,在政治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对两种身份的公民采取两种政策。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一国两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农民的社会流动、发展更是非常不利的。有鉴于此,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案,准备“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让一部分农民先到小城镇落户,改变农民身份。通过发展小城镇来调整社会结构。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农民阶级是必然要分化的,绝大部分农民要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和职员,绝大部分农民要转变为城镇居民,就是少量留在农村、农业的农民也要转变为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或农业产业工人,传统农业社会下的小农是最后要消失的。城乡将来是要融为一体的,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也完全证明,就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而言,农业生产不需要现有3亿多农业劳动力。很多学者已经指出:“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社会主义市场学习《中国农村社会学》

经济体制的发展,也要求调整社会结构,加快社会流动,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尽快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

就目前来说,“12亿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要使这9亿农民中的大多数逐步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职员,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必然,但这是何等艰巨的历史任务,这是巨大的社会变迁,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长期奋斗,而这又是中华民族要列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使命。好在方向已经明确,航船已经启动。

社会学是通过研究人的社会行动,研究人的社会化,及其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揭示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农村社会学则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民的社会化,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发展的科学。前面说过,我们国家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变的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心理状态正在发生空前的变化,农村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迁。农村社会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农民的变化和分化,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发展,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科学认识,用以指导实践,从而促进农民的分化,促进农村社会的分化、整合和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我是农家出身的学者,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早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期,就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1987年,奉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任副所长,翌年,任所长。同年在社会学研究所建立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室。我和我的同事、研究室主任张厚义教授等一起拟定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室的宗旨,就是研究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研究农民的变化和分化,研究农民的转移,逐步变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和居民的方式和途径,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并且决定在研究实践中,在研究成果、研究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撰写一本农村社会学着作。12年过去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已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因种种原因,《农村社会学》至今还未写出来。

华中农业大学李守经教授是我的老朋友,他在1985年就主持编写《中国农村社会学》,这是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恢复重建后,最早出版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教材之一。1986年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华中农业大学创建了农村社会学专业,这是我国第一个农村社会学专业。十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社会学专业人才。

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学》作为农村社会学专业的主课教材,一直为华中农业大学和其他农业院校所采用,并且也为综合大学社会学专业所采用。随着中国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村社会学》

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体系和结构也不断调整。1996年,由李守经教授牵头,组成了华中农大的研究课题组,在原来基础上,吸纳综合了这十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历经三个寒暑,写成了这本《中国农村社会学》,这是李守经教授为首的华中农业大学同行们的集体创作,凝结了他们近20年的智慧和辛劳。两年前,我读到本书详细的写作提纲,现在又读到全书。我作为同行学者,读到了这样一本全面总结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变化和分化,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的着作,是非常兴奋的。全书体系完整,逻辑结构严密,内容丰富全面,采用了最新的资料,信息量和知识含量大,而且文字通畅,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这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教科书,而且是一本优秀的学术研究着作。这本着作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研究对象明确,紧密联系中国农村社会实际,较好地学习《中国农村社会学》

体现了社会学本土化、中国化的要求。作者明确地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变迁、发展的规律,而要研究农村必然有一定的时空坐标,对此,作者紧紧抓住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的特殊规律为主线;以实现中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为研究的最终目标。

作者认为,作为社会学重要应用分支学科的农村社会学,并没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理论、范畴和方法体系,而是沿用社会学的理论、范畴和方法。所以,教材的内容,除了在最基本的概念上与社会学进行一定的衔接外,没有生吞活剥西方社会学的一般理论,而是处处紧密联系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的实际展开论述。

第二,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有经过作者研究的、独到而明确的理论见解。虽然农村社会学并没有一套与社会学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范畴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社会学是对农村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而不上升到理论和规律性的高度。